教学要素分类汇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来自论文《教学“要素论"研究现状与反思》

李泽林,石小玉,吴永丽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甘肃兰州 730070)

通过资料分析发现,除以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为核心的“三

要素论”外,还有“四要素论”、“五要素论”、“六要素论”、“七要素论”、“要素层次论”、“教学结构论”以及“教学要素系统论”等。其观点各有侧重、各有由头,很有必要一一呈现。

(一)三要素论

鲍良克在其著作《教学论》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是教学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被称为教学论的三角形,无论失去其中的哪一个,都不能成其为教学。”日本的长谷川荣、苏联的达尼洛夫和我国西南师范大学的刘克兰教授都提出相同或相似的观点。

日本的柴田义雄同样认为,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共同活动,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必须有可供教学的教材。因此,构成教学的基本要素应该是由教师的活动——教授、学生的活动学习。除此之外,还有供师生教学交往活动的教材。由此可见,从单维视角出发,教师、学生和教材(有时也叫课程教材、教学内容等)是早期教学论研究者的关于教学要素的基本主张。

(二)四要素论

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上,有研究者将教学要素分为四个。比如,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教育学》中,认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构成了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基本要素。”张楚廷在其著作《教学论纲》中,认为是“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环境”四个要素。相比较而言,前者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上增加了“教学手段”,后者在“三要素论”的基础上关注到了“教学环境”。表面看来,四要素是在“三要素论”基础上的简单叠加与实施。但实际上,教学方法是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教学环境是课程实施的时空条件,是教学不可或缺的组织部分。

(三)五要素论

研究者对教学“五要素论”的认识各不相同。第一种观点是德国控制论学派的

主张,认为教学控制系统以教学目标、教师、学生、媒介、检查为五要素。第二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材、工具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是“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和方法”。第三种观点认为教学五要素为“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目的。”比较而言,控制论者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具有浓厚的管理学色彩,将教学当做一个流程来看待。其他持“五要素论”的研究都是在“四要素论”的基础上进行的研究。其共同点是“五要素论”者都关注到了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材)、教学手段(方法或媒介)四个方面的要素。除此在外,还关注到教学目的(目标)、检查和环境,特别强调教学目标要素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关注教学工具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基本形成了一个相对严密的教学过程。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进一步认识教学要素提供了新的思考视角。

(四)六要素论

有研究者在批判教学“三要素论”、“四要素论”、“五要素论”的基础上,认为这些说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不能较好地指导人们认识和把握教学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认为教学的基本要素应当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工具、时间、空间”等六个方面的内容。此外,德国柏林学派从对教学过程的影响分析,认为教学的基本因素是教学意向、教学课题(内容、对象)、方法、媒介及人类学与社会文化条件。就教学六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而言,这六种要素是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存在任何一方包容另一方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构成了完整的教学系统。比如,没有教学工具,就无法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时间,就没有进行教学活动的机会;没有空间,教学活动就不可能以任何形式存在。[11]就教学中主客体的关系而言,时间和空间在教学活动中充当客体成份,它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按照一定的尺度(准则)进行适当的划分;可以通过控制和调节主体的行为来支配和利用。同时,时间的长短和空问的大小又保证或限制主体行为的实施,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主客体关系的变化。

(五)七要素论

著名教育家李秉德先生应用系统论的分析方法,将教学活动要素分为学生、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环境、教学反馈和教师o其中学生是教学活动根本因素;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中对学校培养人才规格的要求、某一教学环节的任务、学生学习动机等;教学内容或者课程是教学活动中最具有实质性的因素,指的是一定的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成的结构或体系;教学方法是教师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并达到目标的途径;教学环境是教学活

动所进行的不可缺少的时间和空间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的表现;而教师是教学或者指导学生学习的人,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在其要素中,主要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总体而言,以上七个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或制约,并形成了一个稳定的大的教学系统。

(六)教学要素层次论

基于国内对教学要素研究的多元化取向,有研究者通过归纳和分层的方法对教学要素进行研究,把教学要素分为平凡要素与特质要素,又把特质要素分为硬要素与软要素,软要素又分为客观性要素与主观性要素。其中,平凡要素分为时间、空间、信息等,硬要素分为教师、学生、教材等,客观性要素分为教学规律、教学过程、教学本质等,主观性要素分为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原则等。¨13] 一。

从该研究者分层过程中的关注点来看,平凡要素强调的是时空关系和教学内容问题,注重的是教学所共有的大的环境因素;特质要素中的硬要素强调的是教学行为发生所必须的构成要素,即“三要素”;软要素强调教学目的、方法、原则、规律、过程以及本质都通过教师的教学行为发生的,有些体现在教师潜意识的形态中,有的展现在教师的教学行为中。就显性的教学行为来看,研究其对教学的要素的认识可分为显性的教学行为和潜在的教学观念两个方面。仅仅从每个层次的最低层次包含的要素来分析,也能够找到教学七要素的研究体系与逻辑。

(七)教学结构论

有研究者基于前面关于教学要素论的不同认识,从活动主体(物质载体)、活动条件和活动过程三个维度对教学要素进行分类,形成了“2+2+5要素”来分析教学要素结构的特有模式。具体来说,教学活动的主体包括“教师和学生两个要素”;教学活动的条件包括“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两个要素。前者主要指校舍、校具,普通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体育运动场地与设施,卫生设备,环境美化等,后者主要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之间的人际关系,以及校风、班风等”;教学活动的过程主要包含“教学目的任务,教学内容(或称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效果的检查评价。”也有研究者认为,用多维分析的方式,从教学系统的静态结构、动态过程和环境条件进行要素分析,并提出教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