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 含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三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试题含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题前,考生务必在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名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贴好条形码。
3. 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试卷上无效。
4. 回答第Ⅱ卷时,请用直径0.5毫米的黑色字迹签名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做答,写在试卷上无效。
5.第42、43、44题为地理选考题,第45、46、47、48题为历史选考题,请按题目要求从每科中分别任选一题做答,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第Ⅰ卷
本卷共35小题。
每小题4分,共14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据史载,春秋战国时期“栾、郤、胥、原、狐、续、庆、伯降在皂隶”、“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筚门闺窦之人而皆陵其上”,这些现象表明
A.大一统趋势日渐显现 B.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
C.社会结构出现大变动 D.皇帝权威受到极大挑战
25.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服制像》中提出:“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
故其可食者以养身体,其可威者以为容服,礼之所为兴也。
”这一言论
A.是对儒学思想的严重背离
B.成为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
C.反映了“天人合一”的思想
D.体现了汉代民间思想交锋激烈
26.《唐会要》记载:“诸坊市街曲,有侵街打墙,接檐造舍等,先处分,一切不许,并令拆毁,……如有犯者,科为敕罪,兼须重罚。
”《唐律疏议》载:“其坊正、市令非时开闭坊、市门者,徙一年。
”由此可以推断唐朝
A.法律内容十分严苛 B.用强制手段维护坊市制度
C.抑商制度已经松弛 D.商业发展冲击了社会习俗
27.王敬川在《儒学的现代走向》一文中说,孔孟在处处“碰壁”后曾有如下的言论:(孔子)“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
三年有成。
”(孟子)“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这反映了当时
A.儒者具有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 B.儒学低下的社会地位
C.儒者抱有重构伦理道德的愿望 D.社会转型的必然趋势
28.“中国自仿行西法以来,不仅邮政、机器之啧有烦言,若轮舟,若铁路、其兴办之始,士民皆心惊而指为不祥,今(甲午战后)轮舟、铁路明效彰彰也……故男丁亦得其预值,女红愈广其营生,则机器之效又彰彰矣。
”这最能说明
A.民族工业发展促进国人思想解放 B.甲午战争激发了国人学习西方的热情
C.工业文明导致人们思想观念变化 D.国人为了救亡图存接受西方工业文明
29.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民为士,但得稍有赢余,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旺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只而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A.服饰的西化开始风靡上海 B.上海社会等级观念已消失
C.经济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 D.政治变革消弭了贫富差距
30.“苏维埃”是从苏联引进的革命词汇,中共一开始认为其内涵是“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联盟”,后来加上“一切其他阶级中愿意参加民族革命的分子”,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国民大革命的需要 B.工农武装割据的需要
C.全民族抗战的需要 D.筹建开国大典的需要
31.阅读下面“我国分行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协议额及比重表”,从中可以看出外商直接对华投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A.农轻重比例严重失衡
B. 利用外资的水平不高
C.外资来源结构较单一
D. 产业结构分布不合理
32.“这是种全新的反省,开始以人的眼光,从人的立场出发来观察生活,对待世界,而不是象在信仰主义时代那样一切都从上帝出发”。
这里的“全新的反省”指的是
A.古希腊的智者运动 B.意大利的文艺复兴
C.德意志的宗教改革 D.法兰西的启蒙思想
33.《全球通史》载,“若把1870年看作一个过渡时期,还是可以作一划分。
正是在1870年前后,出现了两个重要的发展——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大量生产的技术得到了改善和应用。
”材料表明,该书把1870年作为“过渡时期”的主要原因是
A.科学在工业革命中的地位变得重要 B.人类从“蒸汽时代”进入“电气时代”C.重工业在工业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 D.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垄断现象出现34.20世纪三十年代英国左派人士威尔斯认为:“只要(罗斯福)新政如能得到彻底实行,财政寡头就会消灭,社会主义就会建立起来”。
据此可判断新政
A.消灭了私人企业制度 B.旨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
C.完善了福利国家制度 D.加大了国家对经济干预
35.1934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贸易协定法案》,授权总统给那些对美国产品做出类似让步的国家提供低至50%的关税率。
到1935年底,美国与14个国家达成了这样的协议,到1945年达成协议的国家总数增至29个。
它反映了美国政府
A.谋求国际贸易体系的主导地位 B.结束新政恢复自由贸易
C.以贸易合作强化反法西斯同盟 D.干预国际贸易转嫁危机
第Ⅱ卷
本卷包括必考题和选考题两部分,共计160分。
第36题~第41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做答。
第42题~第48题为选考题,考生根据要求做答。
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达到根治腐败犯罪的目的,不得不动用严刑酷法,这就是重典反腐。
《秦律》规定:“通一钱者,黥为城旦”。
……《唐律》规定官吏如在其辖区收受百姓财物,牛羊瓜果等,或向百姓借贷财物,役使人力等,均以贪污罪论处。
明朝是杀戮贪官污吏最多的朝代,《大明律》对惩治贪官十分严酷,包括凌迟、挑筋、剥皮实草等。
……重大事情由皇帝及中央政府决策,施政方式主要靠圣旨、钦差、法规等形式去落实。
在公共信息传媒落后、人们文化素养低下的条件下,百姓知情参与、发挥作用的程度很低。
……过于集中的权力,使官吏个人权力强化,给贪污腐败提供了潜在的支持。
……即使是强力反腐,也难收到预期效果。
“王子犯法与民同罪”,不过是对生存权力、生命尊严的空洞呐喊;“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才是其时法律意志的价值和真谛。
……我国古代反贪反腐不能在法制轨道上正常运行,是由皇权本质决定的。
虽然历代王朝不断修改法典,有作为的政治家、
改革家也做过种种努力和实践,但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下的腐败问题。
——摘编自何熠《古代反腐败为何收效甚微?》材料二西方国家主要有预防性的廉政规范立法与惩治性的反腐立法,前者如美国有“从政道德法”,英国有“荣誉法典”、“防腐败法”等;后者如美国有“1977年涉外贿赂法”,德国有“利益法”、“回扣法”等。
这些法律规定,公务员禁止经商,禁止接受礼品,限制兼职,实行回避制度等。
2009年,韩国总统卢武铉因卷入收贿丑闻案被独立检察部门立案调查,后被迫辞职甚至跳崖自杀。
……西方国家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干预,保证了司法系统独立地开展工作,从而能够真正地起到监督的作用。
美国还设立了特别检察官制度,可以对重大事件、对总统开展调查、检控。
1972年爆发的“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被迫宣布辞职,但因此事件美国国会于1978年通过《独立检察官法》,将这个特别检察官的职务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
——摘编自李晓军《西方国家是如何反腐败的》(1)据材料一、二指出古代中国与现代西方在立法反腐方面上的相同之处,并说明效果有何不同?(10分)
(2)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与现代西方立法反腐在效果上不同的原因,并据此谈谈你对立法反腐的认识。
(15分)
41.(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通过对人类古往今来诸多文明的研究比较,提出了“挑战——应战”模式来解释文明的起源。
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认为,文明的产生与发展,既不是靠种族的优越,也不是靠地理环境的良好,而是人们面对环境的不断“挑战而进行成功“应战的结果。
他把自然界对人的刺激和人对人的刺激统称为挑战,把人对自然挑战的反应和人对人挑战的反应统称为应战。
……汤因比是20世纪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他关于文明发展动力的挑战与应战学说后来被广泛第应用在政治、外交和企业管理领域。
汤因比对全球历史上出现过的所有文明进行了数十载深入广泛研究,认定决定文明起源、生长、兴旺、衰亡、僵
化的原因在于人群对外部挑战的应战。
没有来自外部的适度挑战和对挑战的成功应战,文明便无以产生和发展;应战不足以战胜挑战,文明便会衰亡。
——李爱琴《文明演进的挑战与应战模式及其启示——汤因比文明发展动力理论解读》
据据材料并结合某国文明发展的事例,试对汤因比的“挑战——应战”理论进行简要的论证说明。
(说明:学生只要任举一国文明发展遇到“挑战”,因”应战”得当获得发展,或不当而日渐衰亡进行简要论证说明即可;须主题明确,观点明确;对应合理,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请考生在第45、46、47、48四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子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的题号涂黑。
45.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朱元璋在建立明王朝的同时,正式确立了封藩制。
他将自己的诸子和个别宗室封为藩王,让他们率领精兵或驻守边疆,或控制江、淮、河、汉、川等地区,“内资夹辅”。
同时规定,在皇帝诸子中,除嫡长子应被立为皇太子外,其余的皇子皆封为亲王;亲王的嫡长子应继承其爵位,其余诸子皆封为郡王,郡王之下又按世系依次封为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镇国中尉、辅国中尉、奉国中尉,奉国中尉的嫡长子仍袭其爵,其余诸子则称为宗室。
皇帝赐予他们一定的庄田、庄佃和奴仆、仪仗、府第等。
明成祖时,有步骤地废革诸藩或大幅度削减他们的军力,强迫迁徙出封地。
明成祖及以后几代皇帝一再加强对宗藩的监视、约束和限制,形成了所谓“藩禁”。
包括宗藩不得预兵事,亦不许预政事,所有宗室均不许入仕做官,不许从事工商业;对王府的建筑格式、规模以及衣冠礼仪等均有繁琐的具体规定,不准逾制。
此外,明朝规定给予宗室一定的“岁禄”以维持生计,谓之为“宗禄”,广大宗室不能从事四民之业。
随着宗室人口日益繁衍,形成为一个坐食岁禄的寄生阶层。
——摘编自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封藩制的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政府对封藩制进行了哪些改革,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9分)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国民革命”一词,最早见于1906年孙中山《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之《军政府宣言》。
孙中山指出,“我等今日与前代殊,于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之外,国体民生尚当与民变革,虽纬经万端,要其一贯之精神则为自由、平等、博爱。
故前代为英雄革命,今日为国民革命。
所谓国民革命者,一国之人皆有自由、平等、博爱之精神,即皆负革命之责任。
”孙中山认为,同盟会成立后所从事的活动皆为国民革命运动。
在革命者中再提“国民革命”的是共产党人。
1922年9月,陈独秀在《向导》周刊上发表《造国论》,明确表达了中国的无产阶级要与资产阶级联合进行“国民革命”的思想。
文章指出,中国现阶段“决不是哪一个阶级的群众在短期内能够壮大到单独创造国家的程度”,只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联合的国民革命”。
他认为,“我们造国的程序是:第一步组织国民军;第二步以国民革命解除国内国外的一切压迫;第三步建设民主的全国统一政府;第四步采用国家社会主义开发实业。
”
——据朱汉国《国民革命与北伐》
(1)根据材料,说明孙中山为什么将同盟会成立后所从事的活动都称为“国民革命”。
(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陈独秀“国民革命”思想对革命的影响。
(9分)
47.(15分)20世纪战争与和平
材料
苏联人在1949年成功试爆了他们的第一颗原子弹,终结了美国的核垄断;50年代初,美
国、苏联相继研制成功氢弹。
两个超级大国都在大量建造战略性远程导弹,并在70年代大体上达成均衡。
双方战略家都支持扩充核武库。
他们利用先进的计算机程序,以百万死亡人数为单位来计算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核战争将可能造成的伤亡,并评估威慑和反威慑以及“第一次打击”和“反击”会对其中一国发动和承受核战争的能力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专家们在谈论着“相互确保摧毁”。
威慑是被接受的方案。
许多人指出,靠建造巨大的核武器来防止战争是危险的、荒唐的、甚至是不道德的。
西方甚至有人呼吁继续单方面解除军备。
另外也有人指出,一个国家如果没有高水平的军备,就可能屈服于别国的核讹诈之下。
——摘编自美国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根据材料,指出为什么当时美苏力量的均衡被说成是“恐怖的均衡”。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恐怖的均衡”的影响。
(9分)
48.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爱新觉罗·善耆,被西方报刊称为“最具有自由思想的亲王”。
光绪三十三年(1907)五月, 善耆任民政部尚书, 掌握民政大权, 成为满清贵族中具有实权的开明派人物。
善耆对报纸、著作权、出版权等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划,制定了一些律令条文, 如《报律》《著作权律》《出版律》, 对报馆和报纸的一些事项作了重要的规定, 要求报纸不得登载诋毁宫廷、淆乱国体、妨碍治安、败坏风俗等方面内容。
善耆认识到自治的重要性, 觉得“立宪之根本基于地方自治, 而地方自治之根本特人民之有自治智识”,并致力于筹备自治事务。
他着手组建京师地方议事会董事会。
宣统三年(1911), 在京城投票选举京师董事会总董。
另外,善耆在京师市政建设方面还做了不少实际工作。
他为京城架设了第一批电话线路,并在一些公共场所,如大戏园子、旅店、商店装上了电话;他积极推广西洋新式马车;对京师的
公共卫生也进行了一番整治,建立起了第一批公共厕所;还掌管着中国自己开办的第一支消防队。
光绪三十三年(1907),善耆开设“文明茶园”戏院,取消了女子不能到戏院看戏的戒律。
——摘编自孙燕京《善耆与清末新政》(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善耆的新政措施。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善耆的新政措施。
(9分)
2016年高考来宾高级中学适应性考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参考答案
24.C 材料中“降在皂隶”有贵族下降为平民、“筚门闺窦之人陵其上”表明有低等级的人地位上升已经可以凌驾于原来高等级之上,可见社会阶级变动,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贵族政治”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排除B项;皇帝称谓出现于秦始皇,故排除D项。
故答案选C 项
25.C 由材料分析,董仲舒认为天赐万物于人养其体,使人知道其威以明礼,表明其把天、万物和人加以有机统一,具有“天人合一”思想,C项符合。
26.B材料主要表明唐朝运用法律等强制手段加强“市”的管理,其目的是维护统治者在经济上的专制。
律法内容是封建社会传统抑商政策的一种体现,并不能说明唐朝律法严苛。
汉朝“贱商令”相较更为严苛,排除A、C两项;D项材料无法体现。
27.答案:A解析:材料中“如欲乎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反映出孔子希望统治者任用自己,来实现社会繁荣、百姓安居的政治抱负,体现出儒者经世济民的担当精神,故A项正确;儒家思想虽然在统治者那里“碰壁”,但在民间却蔚然大宗,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儒者的伦理道德重构,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春秋时期向封建社会过渡的社会转型,故D项错误。
28. C 从材料信息看,人们对“西法”从“啧有烦言”“指为不详”到甲午战后接受工业文明,说明工业文明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故选C项。
其他三项都不是对材料信息最准确的解释。
29.C 材料中“即莫不竞以衣服炫耀为务”并非指的是服饰的西化,A项错误;材料中“下至娼优隶卒”说明当时仍存在社会等级,B项错误;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当时上海社会各个阶层崇尚穿着,说明当时上海经济的发展淡化了传统社会的门第等级观念,从而整体上促进了社会的进步,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政治变革,D项错误。
30. C 苏维埃革命指国民大革命之后在苏联指导下共产党发动的革命,故排除A项;材料中关键词是加入“民族革命”指反对帝国主义,故排除B、D两项;民族革命是抗击日本帝国主义,可见苏维埃内涵的扩大是为了适应抗日民族同统一战线的需要,故选C项。
31. D 从1995年、1996年我国批准签订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协议分行业统计来看,我国急需优先发展的农业、能源、原材料、交通通信等基础产业所占的比重仍然偏低,而一般加工业、房地产业所占比重则偏高,说明利用外资的产业结构分布很不合理,故选D项。
32. B 近代西方人文主义复兴是指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的思想。
根据材料信息信仰从人的立场出发,反对一切从上帝出发正好符合文艺复兴时期的传统,故选B项。
33. A 从材料信息看,1870年是两次工业革命的分界点。
而之所以把1870年作为分界点,是因为“科学开始大大地影响工业”,即科技开始与生产紧密结合,在推动社会生产发展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选A项。
其它三项说法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34. D 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私有制前提下进行改革,故排除A项;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故排除B项;罗斯福新政是开始建立福利国家,而不是完善,完善实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故排除C项。
答案选D项。
35.答案:A
解析:材料表明,在经济大危机下,美国的产品出口受到一定限制,为保证产品出口,在国际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国会通过了低关税率的《贸易协定法案》,故A项说法正确;当时并没有结束新政,B项说法错误;材料没有提及反法西斯同盟,且法案的通过也不是为了反法西斯,C项错误;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40.(1)相同:都认识到立法反腐的重要性;预防性立法与惩治性立法相结合;在法律上对贪腐的惩处都比较严厉。
(6分)不同:中国古代反贪腐的效果有限,历代都没能从根本上解决专制下的腐败问题;现代西方立法反腐社会效果较好,政治相对比较清明稳定。
(4分)(2)原因:①古代中国: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存在,权力过度集中在少数统治者手中;百姓在法制上知情参与、发挥作用的程度很低;法律是维护专制统治的工具,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可能实现。
(6分)②现代西方:法律体系健全,法制建设比较完善;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成为社会基本道德标准和政治原则;法制建设的分权制衡原则得到认真贯彻实施,权力没有过分集中于少数人或机构手中;司法独立,保证了法律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的有效性。
(6分,任答三点即可)认识:反腐要加强立法建设;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反腐法律的贯彻和实施必须落到实处。
(3分,言之成理即可)
41.示例:
挑战:近代西方用坚船利炮和廉价商品轰开了中国国门,中国传统农耕文明遇到几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危机。
(2分)
应战:鸦片战争后,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洋务派在此基础上以“自强、求富”为旗号开展洋务运动,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开始向近代工业文明转型;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维新改良、实业救国、三民主义先后成为中
国社会的主要思潮,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先后进行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实践,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颁布了《临时约法》,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方面都向近代文明买进了一大步;1915年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从思想文化方面进一步荡涤了落后陈腐的农耕因子,中国传统文化也在扬弃中逐渐获得新生,从而成为现代中国的厚积薄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0分)
45.(1)措施:①农业方面:推行均田制,减免赋役,兴修水利。
②政治方面:重视人才,改革科举,直言纳谏。
③军事方面:制定合理策略,南征北战,收土扩疆。
(9分) (2)意义: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选拔能人志士进入统治集团,有利于政治的清明及稳定;为后周的强大和后来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3分)
46.(1)表现:大革命前法国社会等级对立严重,社会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在波旁王朝的专制统治下,以教士、贵族为代表的第一、二等级与由农民、工人、城市平民和资产阶级组成的第三等级产生了直接的对立;第三等级为争取平等地位,要求制定宪法,限制王权,实行改革等,遭到以国王为首的特权等级的反对。
(6分)
(2)原因:大革命前,中央集权的加强加速了旧的贵族制度的瓦解;大革命中,中央集权制度动员了人民,对外抗击反法同盟的武装干涉,维护了民族国家的独立;对内,中央集权制度有力地推行了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原则,动员人民摧毁了旧的封建制度,维护了大革命的成果。
(9分)
47.(1)特点:局部战争;立体战争;高科技战争;综合性战争。
(6分,任答三点即可)
(2)认识:现代战争是高科技战争,这是现代新军事变革的趋势,也是各国战略竞争的重点;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特别是军事科技,增强部队的现代化、信息化能力是提高军队战斗力,提高维护国家主权能力的必要条件;随着军事科技和军队装备的发展,必须相应地变革军队的作战方式和作战理念,提高部队在高科技、信息化战争条件下打赢局部战争的能力。
(9分,言之成理即可)
48.(1)措施:大力发展商贸、交通、通讯等,以便推动经济发展;筑铁路、开办近代通讯事业;练军队、筑炮台、造兵器等,以加强台湾的防卫力量;发展医疗卫生、教育等惠民事业,以推动社会进步。
(9分)
(2)评价:加强了中央对台湾控制,提高了台湾的行政地位;有利于台湾的开发与发展,推进了台湾的近代化进程;终刘铭传一生,其始终心系台湾的治理、开发与发展,是近代中国杰出的政治人物。
(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