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灵性服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工作灵性服务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灵性犹如空气,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即便大多时候我们觉察不
到它的存在。然而,当命途坎坷、尤其是在面对死亡等重大挫折的时候,人们幡然醒悟,询问灵魂的归处,就像空气中缺了“氧”,对它的需求越发浓烈。社会工作孕育于人们对灵性的追求之中。然而,在实证科学大行其道的今天,不断强化着物质财富和物质利益对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而作为安身立命、追求精神价值的灵性生活却被越来越弱化。不可否认,这种现象也一定程度地存在于社会工作界。照此下去,不禁让人担心的是社会工作会不会因此越来越背离“助人自助”的社工理念。
一、灵性与灵性社会工作
理解灵性社会工作,先得从理解灵性这一概念开始。灵性,英文为Spirituality,又被翻译成“属灵”.从狭义的角度,灵性往往会被简单地等同于宗教信仰。实则,宗教信仰只是灵性多种表现形式中的一种,灵性的内涵要比宗教信仰更广一些。
学者卡洛尔(Carroll)从两个角度来理解灵性:一是作为本质的灵性,二是作为维度的灵性1-13.用通俗的话来说,卡洛尔认为,灵性既可以被看作
是生命个体自我内在的实现自我平衡的一种力量,同时也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和神之间的存在关系。由此,我们可否这样归纳灵性---个人在各种相处关系中达到平衡的最佳状态。它包含了个体与社会、人类与自然等多重关系的平衡。要实现这种多重关系的平衡,需要在两个方面超越---内在超越和外在超越。我们把内在超越看成是一种作为本质的灵性,假设心灵是有层次的,有感性知觉之心,也有自我超越之心,而且个体有能力在这种分层中实现超越。作为维度的灵性属于外在超越,它的基本出发点是西方传统哲学的实体说,假设人的心灵是不完美的,不能在心灵自身中解决所有问题,必须在心灵之外找到一个对象或原型.如果要将灵性
具体细分,可以分为四个具体层面。一是宗教信仰层面。这是最直接、最为人们通常接触并能够觉察到灵性存在的层面。这属于作为维度的灵性的一种外在超越。二是人生意义层面。
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都有对自己生命意义的不同的思考,伴随着生命体验过程的丰盛,人生意义的感悟也会越来越多,人变得越来越具灵性的光芒。三是道德层面。道德层面的灵性本身就是一种多重关系下的平衡,如我们拒绝杀生、安乐死、堕胎等,这些道德议题的背后其实就是关于个人灵性的思考。
四是超自然的灵感层面。实证科学未能解释的预兆、重复的脑部影像等都属于超自然灵感层次的属灵。因此,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灵性社会工作。它是一种关注案主内在属灵需要的社会服务工作,旨在帮助案主认识自己,协助案主学会安顿
自我,超越自我,并在这个过程中获得平衡感,实现个人成长。
二、社会工作灵性服务的起源
社会工作的发展与工业化、城市化所带来的社会问题凸显有着密切的。19世纪末,一帮基督教徒希望通过教友之间的关爱行动来回应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疏离与隔阂等问题(即社会工作发展起源之---睦邻组
织会社运动)。
当然,值得注意的是,基督教作为宗教的一种信仰形态,主要关注的是人和最高实体之间的关系。在文艺复兴和新教改革时期,随着皇权与教权、人与上帝关系等议题讨论的扩展,基督教也逐渐修正自己原来有关灵性议题的观点,逐渐扩展关于灵性议题的讨论范围。不仅仅在谈个体和最高实体的神之间的关系,还多了关于人如何进行灵修,让个体在多重关系中能够更好地获得平衡的探索。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为什么到19世纪末有那么多的基督教徒开始参与睦邻组织会社运动,探寻人与人如何共处,如何与社会环境共融,以及个人如何修炼获得自我平衡感。广义上属灵的需求成为基督教作为宗教团体却反过来主动关注人与社会、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正影响了社会工作产生的最早动因。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除了讲求个体内在超越,社会工作的起源---睦邻组织会社运动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仍是带有鲜明的宗教信仰色彩。于是人们在狭义化理解灵性的时候,也在狭义化理解灵性社会工作。所以,在实证科学大行其道的学术界,社会工作专业在很长一段时间未能正视灵性服务的
历史与现实之需求,避而不谈宗教信仰,对人生意义、道德和超自然感层面的属灵人文关怀闪烁其词。
三、社会工作去灵性化的迷失
何雪松这样梳理了社会工作的哲理发展基础:实证传统、人本传统、激进传统和社会建构传统.灵性社会工作正与这些哲理传统息息相关。
(一)灵性社会工作的人本主义传统
古希腊智者普罗泰戈拉这样说,“人是万物的尺度”.这一直被认
为是西方关于“以人为本”思想最早的论述。社会工作就是在人本关怀的思想背景下诞生的。在社会工作两大起源中,睦邻组织会社运动就是源于从群体和社区层面关注人们属灵的需求;而慈善组织会社,则关注个体如何获得救助、发展个人、
获得释放。所有这些都充满了人本主义的光芒。
那么,在人本主义思想早期,有没有把灵性作为人的一种显性需要呢?在人本主义代表人物马斯洛早年对人的五个层次需求的划分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并没有将灵性看成是一种显性需要,而是更多关注个体现实层面的需要。
到马斯洛晚年创立了超个人心理学之后,灵性作为人的一种需要才得以被强调。超个人心理学认为,人具有生理、情绪、理性和灵性四种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灵性是人必然的一种需求,个体除了需要生理、情绪和理性之外,还需要一种超理性或者叫超越性的成长和意识状态转换。灵性需求的提出,使得超个人心理学、超个人社会工作和灵性视角等也开始在专业服务中被提出。自此,灵性社会工作才开始被正视。
(二)去灵性化的专业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工作业界实质性地存在灵性服务,为何发展不出来专门的灵性社会工作服务领域?何雪松这样认为:在这样一个理性主义和个人主义滥觞的时代,人本主义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称为“激进的”.
1、“癫狂”的理性时代,社会工作去灵性化
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理性主义开始盛行。随之,宗教的权威性也逐渐被削弱。很大一部分社工尝试以实证主义为基础,运用科技理性,树立社会工作的专业地位。于是,希望消除社会工作发展之初的非理性色彩,尤其是宗教色彩。他们希望以此使社会工作能够被更容易地观察和量度,让社会工作看起来像自然学科一样,更符合实证逻辑。这样,灵性就从社会工作者的研究中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以实证哲学为基础的物质、理性的人.
如社会个案工作的鼻祖里士满(Richman)在致力于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化的过程中,极力推崇使用实证科学的方法来证明社会工作的科学性。在其着作《什么是社会诊断》和《什么是社会个案工作》中,鼓励社会工作者采取实证医疗模式,从现象出发对案主的问题进行诊断和治疗。到后来,越来越多的社会工作学者也更关注社会工作专业实证范式体系建设,引入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结构功能主义等思想。“技术型”的专业社会工作者迫不及待地要与宗教划清界限,和不可经验实证的属灵决裂。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实证主义其实亦起源于人本思想,都是来自对
神权的挑战和对人权张扬的渴望。实证主义希望通过技术理性来响应人们的需求。但是由于实证主义不断走向了技术和理性的极端,反而越来越远离了人本的初心。就有如今天,当我们制造越来越多工业品的时候,产品滞销,过度消耗自然资源。而至于究竟为什么要制造这些产品,似乎不再是因为人的需要,而成为技术、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