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湖公园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南湖公园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八日名草湖、草陂(pi)。明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凿渠引城东法果、落龙等四股泉水注入南湖,称“四水潆祥”,又以石筑堤,纵贯南北,“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清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王来宾署理蒙自县事,捐资疏浚法果泉,引水入湖,并筑北堤,民众感其政绩,在瀛洲岛上建零层重檐亭以志其德。王不居功,乃命名为瀛仙亭。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 亭毁于战火。光绪十四年重修,更名瀛洲亭。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又于南北长堤上建石桥一座,至此,南湖遂成今日的格局。

南湖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其中水面32万平方米。岸柳葱绿,中堤直贯南,北东有瀛洲岛,西有菘岛、怡芳苑、孔雀苑、鹤苑等岛布列,各岛有各式曲桥连接;岛上亭阁飞檐,画栋雕梁,朱墙碧瓦;景色如画。“十顷平湖限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亭复仙瀛—,又见杏树成林,藻芹在泮:澜回学海,依然荷花世界,杨柳楼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南湖的景色。,而“南湖秋月”,更是蒙自著名胜景少瀛洲亭高21,4米,为木结构六角攒尖顶三重檐亭阁,拱斗重迭,琉五彩瓦,造型挺秀,装饰精美;矗立于碧水绿树之间。南湖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湖,流传着一个关于云南著名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动人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勤奋的秀才租借瀛洲亭内一问小屋苦读诗书,准

备科考应试。秀才的娘子心疼丈夫,干方百计做出各种可口饭菜按时送给丈夫。可是从家到南湖路途较远,每次送到时菜饭已经冷却,秀才的娘子十分不过意。一天,她特意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肥腻的鸡油益在汤面,带上一碗又白又细又滑的米线,送去给丈夫补身子;她提着提篮走出家门,走了好久才来到湖堤的石桥上,这是她每天必须经过的地方,也是她歇下来喘口气的地方。这天,她像往常;样坐在桥栏上休息,远远望见瀛洲亭;想着丈夫日夜苦读的神情,脸上不禁漾起欣慰的笑容。她担心秀才不能按时吃上饭,忍住腿脚酸痛,挎上提篮,跨过石桥,踏上长长的湖堤。终于来到瀛洲亭了,秀才高兴地接过妻子手中的提篮,揭开盖子一看:一碗油汪汪、黄澄澄的鸡汤似乎冷冰冰地放在那里;他伸手去端,却感到热得烫手。他连忙把米线,还有秀才娘子精心制作的各种小菜放过去,一碗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鸡汤米线就在他面前,秀才兴高采烈地吃起来,一面热汗流满面一面连声夸奖味道鲜美,秀才娘子也十分高兴。“过桥米线”就这样被创造出来,它融进了蒙自人民的智慧,也融进了滚烫的情意。在南湖湖畔赏“小西湖”美景,品“过桥米线”怡然自在。

近年来,有关部门又拨款在南湖增建了许多旅游、休憩的设施,南湖成为蒙自。这座滇南小城的城市公园。

南湖这里原是一片杂草丛生,满目荒凉的水洼,名曰“草海”。明朝时,知府钱邦称带领民众,将湖中烂泥杂草取出,垒成三座小山,分别以神话中仙人居住的蓬莱、瀛洲、方丈仙山为名,并从县城十几里外引来酒鸡泉、法果泉等四泉之水灌入湖中。历年来,由于劳动人民的辛

勤修葺,逐渐形成了连接在一起的大小两个湖泊,称为大南湖和小南湖。后来,湖堤全部重新用石块砌成,环湖道路由原来的两米扩建到六米,并栽上了秀丽的柳树、凤尾树;湖中建起了革命烈士纪念碑;新筑起的一条蜿蜒曲折的堤埂,把漂浮在湖中的玲珑小巧的三座岛连接起来;岛上还先后修建起俱乐部、溜冰场、游泳池、阅览室等文化娱乐设施,并培植了宽大的草坪,供人们游玩和小憩。南湖中最惹人注目的,是耸立在小南湖的边上的高达25.4米瀛洲亭。此亭已有近300年的历史,因亭有六角,民间又习惯称六角亭。亭顶上的琉璃瓦交错构成菱形、喜字形等各种图案;檐角上挂着的铜玲,在微风中叮当作响,清脆悦耳,雕梁画栋的亭台,斗拱飞檐,金碧辉煌。近年来,南湖之中又模仿苏杭式园林的造型,新建了一些新颖别致的亭台,使南湖景色更加秀丽,为广大游客所喜爱。

南湖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明代开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云南著名的过桥米线传说就起源于此,是人们游览休闲的好去处。

南湖位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县文澜镇南部,故名"南湖"。为雨水汇积而成,旧名草湖、草陂。明代开辟为堰池,并在湖中堆3座土山,分别名为蓬莱、方丈、瀛洲岛,成为文人雅士会集之地,上又称学海。明穆宗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凿渠引城东法果、落龙等四股泉水注入南湖,称"四水潆祥",又以石筑堤,纵贯南北,"如长虹卧波,望之令人心志豁然"。

早年,南湖系水草地。蒙自县城地势南高北低,天旱缺水,为解决饮水用水问题,于明朝嘉靖年间(1528年)把草坡挖深,"决革潮为堰,积其土为三山,"乾隆庚午年(1750年)又凿山2600余丈,引来白溪河水,并在城南面"筑堤数里,如长虹卧波,赤地泽国,望之令人心志豁然",从此便形成了南湖。同年在湖上建一座雄伟壮观的亭子--瀛洲亭作为竣工纪念。清朝咸丰八年(1858年),由于战乱,瀛洲亭被

毁,后经几次重修。"十顷平湖堤柳合,一庭清景藕花香";"亭复仙沪瀛,又见杏树成林,藻芹在浮;澜回学海,依然荷花世界,杨柳楼台。"恰如其分地描绘了南湖的瑰丽景色。

清末,法帝国主义侵略我国,辟蒙自为商埠,在南湖东面设立领事馆、海关、酒店、教堂、洋行等。1899年,蒙自各族人民火烧洋行,以瀛洲亭为指挥点。1926年中共云南地下党滇南区委领导同志杜涛从广州赴蒙自,曾在南湖召集地下党的秘密会议。1938年4月至8月,西南联大文法学院曾设立在蒙自,闻一多教授就在该校任教,南湖成了师生们学习、游览的幽静之地。

1961年在南湖中部兴建"革命烈士纪念碑",以缅怀为革命牺牲的中共云南省地下党杜涛、李鑫、吴澄等领导同志及其他先烈。1963年又拨款兴建了石拱桥、凤凰岛、竹子岛、碧桃岛和游泳池。近年来更增加了很多设施,为南湖公园增添了异彩。

南湖"过桥米线"故事

南湖,流传着一个关于云南著名风味小吃"过桥米线"的动人故事:相传很久以前,一位勤奋的秀才租借瀛洲亭内一间小屋苦读诗书,准备科考应试。秀才的娘子心疼丈夫,千方百计做出各种可口饭菜按时送给丈夫。可是从家到南湖路途较远,每次送到时菜饭已经冷却;秀才的娘子十分不过意。一天,她特意熬了一碗浓浓的鸡汤,肥腻的鸡油盖在汤面,带上一碗又白又细又滑的米线,送去给丈夫补身子。她提着提篮走出家门,走了好久才来到湖堤的石桥上,这是她每天必须经过的地方,也是她歇下来喘口气的地方。这天,她像往常一样坐在桥栏上休息,远远望见瀛洲亭,想着丈夫日夜苦读的神情,脸上不禁漾起欣慰的笑容。她担心秀才不能按时吃上饭,忍住腿脚酸痛,挎上提篮,跨过石桥,踏上长长的湖堤。终于来到瀛洲亭了,秀才高兴地接过妻子手中的提篮,揭开盖子一看,一碗油汪汪、黄澄澄的鸡汤似乎冷冰冰地放在那里,他伸手去端,却感到热得烫手。他连忙把米线,还有秀才娘子精心制作的各种小菜放进去,一碗热气腾腾、浓香扑鼻的鸡汤米线就在他面前,秀才兴高采烈地吃起来,一面热汗流满面,一面连声夸奖味道鲜美,秀才娘子也十分高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