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15篇
【篇一: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读《文化苦旅》之有感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余秋雨初读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总是感叹于他那伸张有力的笔法和豪迈中略带凄苦的哲语。而欣赏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对我是一种精神上的洗礼和和给我了一个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间。
有人说余秋雨老师写的文章太苦了,尤其是《文化苦旅》。
的确,写文章绝非易事,而写一些关于文化的历史情节方面的书就只有“苦”了。至于说《文化苦旅》是最“苦”的,大概是因为它的涉及面之广,其所涉及到的历史情节又最深、最扣人心弦:
任何一本散文集敢像它那样一开头便涉及到王圆录那样的具有重大历史背景、能在读者心灵最深处刺痛原本就很薄弱的民族自尊心的人物。胆怯之余,还因为,除了历史学家,很少有人能够将那段尘封多年的、早已无人问津的历史片段写得如此详尽而生动。
更没有哪一部散文集能有它那样大的涉及面。因为很少有散文家,或其他文学大师会象余秋雨老师那样仅靠两条腿去拜访祖国的名山大川,去丈量历史的每一寸土地。
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他的文章读起来总不会让人感到很轻松。
却有一种想读而又不能轻易去读的感觉。
也正因为余秋雨老师靠自己的腿走了那么多的路,所以读他的文章总会感到一种长途跋涉的“苦与累”。
但如果没有这种“苦与累”的感觉,读者就不会因到达而喜悦;就不会因半途折返而失望;就不会因前途渺茫而惆怅;就不会因寻访半天却徒劳无获而郁闷;就不会好似身临其境地随文章的波澜壮阔、跌宕起伏而或喜或悲。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都可以象秋雨这样勇敢地去走,但,只有他可以这样冷静而痛苦地揭露,历史留给我们的大多都是疼痛和伤疤,即使有时光这样的良药,也难以痊愈。有些人可以把时光当成忘忧草,有些人无论如何也做不到,他们只会一遍又一遍地咀嚼那份苦涩,而这份苦涩还会一代一代地遗传。
程,人生就是从旧的废墟出发,走向新的废墟。营造之初就想到它
今后的凋零,因此废墟是归宿;更新的营造以废墟为基地,因此废墟
是起点。废墟是进化的长链。”他反省整个民族的文化。他从“中华
王朝的背影”中,评论一个民族的兴衰成败、一个文化盛败的因由。
就我个人来说,最动人的一定是那篇《风雨天一阁》:“登天一阁楼
梯时我的脚步非常缓慢,我不断地问自己:你来了么?你是哪一代
的中国书生?”就这一句问话,让我这个自诩为“书生”的书生汗颜,
这个词实在离我的个人旅程太远。我扪心自问,究竟是什么触动了
我的神经,中华民族作为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的人种之一,让人惊
叹地创造了独特而美丽的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然后又顺理成章
地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一切,本该迅速地催发出一个书籍的海洋,把壮阔的华夏文明播扬翻腾。但是,野蛮的战火几乎不间断地在焚
烧着脆薄的纸页,无边的愚昧更是在时时吞食着易碎的智慧。一个
为写书、印书创造好了一切条件的民族竟不能堂而皇之地拥有和保
存很多书,书籍在这块土地上始终是一种珍罕而又陌生的怪物,于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天地长期处于散乱状态和自发状态,它常常不
知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自己究竟是谁,要干什么。而让我们
这些从事于古籍修复的人员更加痛心疾首。可能对待王道士那种怒
其不争,哀其不幸的情感也是如此
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让我向往着沿着他的足迹,避开舒适并且平庸的
生活,走向文化探索的精神圣殿。
【篇二:《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读书笔记
《文化苦旅》的作者: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余姚人,我国著名
美学家和作家,艺术理论家,中国文化史学者。现任上海戏剧学院
教授,上海写作学会会长。1987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荣
誉称号。近年来,在教学和学术研究之余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
先后获上海市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台湾联合报读书最佳书奖、金
石堂最具影响力的书奖、上海市出版一等奖等。1983年出版《戏剧
理论史稿》,此书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
的文化发展和戏剧思想的史论著作,并入载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国际著名学者录》、《杰出贡献者名录》以及美国传记协
会的《五千世界名人录》等。 2004年底,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
京大学、《中华英才》编辑部等机构选为“中国十大艺术精英”和“中
国文化传播坐标人物”。余秋雨著名的散文集、回忆录还有《山居笔
记》、《霜冷长河》、《千年一叹》、《行者无疆》、《借我一生》等。
全小说中的对比手法用的相当精彩,再次对《文化苦旅》的对比手
法进行艺术赏析:
余秋雨先生作为文化学者、散文作家,他把学者的渊博与作家的才
华融于一炉,让情感挟裹着独到的见识在“人文山水”间遨游,使哲
理感悟充满了睿智的光芒。因此,他的《文化苦旅》也便构成了中
国当代文学一道特有的风景。翻开书本,扑面而来的是那浓郁芳馥
的文化氛围,作家站在时代的高度,用批判的眼光,感悟大千世界,认识人类自身,从而使作品显示出非凡的魅力。而对比艺术的运用,不能不说是起到了强有力的推波助澜、烘托渲染的作用。
一、对比手法的运用,显示了作家机智的文化感悟。
散文是抒情艺术,不能不与作者主体意识联系起来。它在表现客观
世界的同时,更侧重于表现作者的‘自我’情感,主体精神世界。每一
篇散文作品都是作者个性的张扬,学习、精神、情操等最真实、最
具体的展示。在《文化苦旅》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作家的足迹遍
及祖国大地,更重要的是我们感受到了余秋雨先生主体精神的流露,对祖国山水超人的文化感悟,而这种流露和感悟又往往给人以启迪、震撼,使读者不得不佩服作家独到的见识。
以《都江堰》的第一部分为例。在这一部分里,作家把长城和都江
堰进行了美轮美奂地对比。对比之前,余秋雨匠心独运,不仅没有
贬低长城,反而把长城歌颂到了一个至高至上的境地。“这个苦难的
民族竟用人力在野山荒漠间修了一条万里屏障”,长城,已不能从地
域上来界定了,它不只属于中国,它是世界文明的象征。说长城“为
我们生存的星球留下了一种人类意志力的骄傲”,古老的长城,还是
历史的见证。中华民族所有的屈辱与苦难、成就与辉煌,它都历历
在目。没有了长城,到哪里去找这样公正刚直的巍巍证人。
先褒后比,难度增加了,但惟有这样跌宕回环的文势,才越能显示
作家机敏的
才华,独特的感悟和非凡的技巧。你看他不慌不忙地来一个“但是”,引出下文气势非凡地对比。
首先从时间上对比。“在秦始皇下令修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平原上
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这跟后文的“一查履历,长城还是
它的后辈”遥相呼应。形象地印证了都江堰领先于长城。其次从规模
上对比。“长城宏大”,都江堰“造福千年”,“长城占据了辽阔的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