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与“黑色幽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刘索拉《你别无选择》与“黑色幽默”
监禁与叛逆,束缚与逃离,理想与现实,无不是作者刻骨铭心的体验。

这些体验也绝非作者所独有,这些相互对立的主题勾画出了一个群体的症候。

这种症候在“垮掉的一派”、《麦田守望者》、中国的《你别无选择》中,都有相似的显现。

然而与这些作品不同,恭小兵将这种胸臆置于欲望与监禁之下,因而具有了独特的文本价值。

海德格尔说:“只有面对虚无,人才会意识到存在。

”在章辰呆的地方中,深重的苦难与崇高的救赎统统没有,有的只是调侃与黑色幽默。

这种解构最终带给主人公的,是比酷刑更为可怕的麻木、迟钝,是失去了生命意义的幻灭感。

死亡并不仅是一种虚弱与逃避,它同时还是一种坚强的表达,一种敢于说不的勇气和绝不妥协的人格。

如果不甘心于在无处可逃的困境中挣扎,逃避,那么结束生命来保全自己的尊严与理想也未必就不是勇士的行为。

也许我们不该苛求主人公神话般地寻找到福音书,因为对于一片虚无的沼泽而言,个人的选择往往是无力的。

也许我们更应该看重章辰在牢狱,欲望,权力与金钱之间仍然秉守着的文学热情与生生不息的理想,这种热情与理想正是为现代人所久违然而又是最为稀缺最为珍贵的精神资源。

黑色幽默是20世纪60年代美国重要的文学流派。

1965年3月,弗里德曼编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收入12个作家的作品,题名为《黑色幽默》,“黑色幽默”一词即由此而来。

它是60年代美国小说创作中最有代表性的流派之一。

进入70年代后,“黑色幽默”的声势大减,但不时仍有新作出现,它在美国文学中至今仍有相当深远的影响。

它的主要作家有约瑟夫·海勒、托马斯·品钦、约翰·巴斯、詹姆斯·珀迪、布鲁斯·杰伊·弗里德曼、唐纳德·巴赛尔姆等。

什么是“黑色幽默”呢?尼克伯克曾举了一个例子,通俗地解释了这种幽默的性质:某个被判绞刑的人,在临上绞架前,指着绞刑架故作轻松地询问刽子手:“你肯定这玩艺结实吗?”因此黑色幽默又被称为“绞刑架下的幽默”。

这一派作品中充斥的讽刺幽默与传统的幽默大不相同:并不表现一种单纯的滑稽情趣,而带着浓重的荒诞、绝望、阴暗甚至残忍的色彩。

作品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

“黑色”的概念,与光明和欢乐是对立的,它指的是“午夜时分天空的漆黑色”,即阴沉和痛苦、郁闷和忧愁。

这是一种思想情绪方面的病态特征。

而当它与传统的幽默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呈现出反常、辛辣、悲愤和玩世不恭的色彩。

它用无逻辑、非理性的艺术形式来对抗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里那种虚伪而残忍的“理性”,根据现实的情景而创造出一个可恶、可憎、可怕和可笑的世界,在一个病态的社会里指责非正义的丑恶现象,呼吁对人的尊严和对良心的保护,按照美国一些文学评论家的说法,黑色幽默是在绝望的条件下做出的喜剧式反应,冀求通过把痛苦与插科打诨、荒谬的现实与冷漠平静的态度、残忍的事实与同情心这些对立的“客观——主观”关系式并列在一起的途径,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保持一定的距离,以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西方现代派作家们思想上最敏感的,莫过于人在客观社会中的地位和境遇问题了。

黑色幽默作家所注重反映的正是这样一个严酷的事实:信仰丧失,价值观念颠倒,人变成了“虫”,生活中痛苦压倒一切。

这种严肃的沉思和闹剧式的揭
示虽然不免有些过于夸大过头,但是作家们抓住的却是现象的本质,黑色幽默文学的主旨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才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黑色幽默派作家认为,在荒谬的生存条件下,人能够进行选择的可能性是非常有限的,几乎等于零,以致作品中表现得“荒谬的存在”都是绝对的,人除了愤世嫉俗,在绝望中嘲笑痛苦和不幸之外,没有其他的选择和出路。

从美学形式上考察,黑色幽默属于喜剧范畴,但这是一种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性戏剧。

这类小说的情节缺乏逻辑的内在联系,作者故意把真理与谬误、严肃的哲理和插科打诨式的胡闹混在一起,或是借助科幻小说的形式和计算机的语言来讽喻显示,给人一种似是而非的印象。

例如在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中,作者把情欲和科学技术联系起来,说明死亡不仅是一种生理现象,而且是一种充塞于天地之间的物理学力量。

约瑟夫.海勒创作的《二十二条军规》等作品,也只有在超现实的形而上学含义上,才真正显示出巨大的审美价值。

创作背景与哲学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经济趋向繁荣,可大战在人们心灵上留下的巨大创伤,远不是物质繁荣所能医治的。

接踵而来的冷战、侵朝战争、侵越战争,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失业率的增长、价值标准的丧失、商品拜物教的盛行等等。

使许多美国作家由最初的迷惘缄默转向悲观失望,他们开始对政治产生幻灭感和厌恶感。

在感情上,他们开始接受欧洲风行的存在主义,深信人类生存的荒谬,对传统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念持鄙视态度。

在艺术上,他们提出传统的写作方法已无法表达当今社会的非理性与荒谬性。

“黑色幽默”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黑色幽默的思想基础是以丹麦的克尔凯郭尔为先导的,经过法国的让·保罗·萨特再创造的文学上的存在主义,黑色幽默是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产物,是存在主义文学在美国的变种,也可以说是荒诞派戏剧的孪生兄弟。

因此也有人称他为“荒诞小说”或“黑色喜剧”。

这是一种由个性特点的流派,它对社会的嘲笑已演示为阴沉的绝望的笑声。

从艺术表现上看,他经常用荒诞怪异的想象,对人物和环境进行极度夸张的、批判式的、嘲讽性的描写,以表现当代西方世界的荒谬、冷漠、自相矛盾和残酷无情。

但它对萨特式的存在主义文学又有不同,萨特的作品富有鲜明的政治性,采用哲理性、政治性的大题材,强调人的特殊境遇;而黑色幽默作家很少涉及阶级剥削和种族压迫等政治性重大题材,他们经常通过离奇、怪诞的情节表现恐怖的主题,诸如战争、死亡、病疫、污染的严重后果、世界末日的来临,等等。

其艺术效果,不是使人欢乐兴奋,也不是渲染悲壮激昂,而是令人感到恐怖、痛苦、绝望。

伏尼格曾解释说:“黑色幽默是大难临头时的幽默”。

另一个黑色幽默作家则说,黑色幽默是“一种含蓄的怀疑主义,是以含蓄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对于恐惧以及对于爱的憎恶之情”。

在一般艺术形式上,黑色幽默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形而上的主题。

立意怪绝,异想天开,富于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用超越常情的细节、人物和场面来渲染主题思想,点出荒诞现象,表现普遍意义。

黑色幽默小说不同于传统小说总是针对社会现实中的具体事件,确立其相应的主题,以达到针砭时弊、干预现实的积极目的。

黑色幽默小说是诉诸于一种更朦胧、更笼统的时空场景,更飘忽、更不确定的历史活动,从而实现更抽象、更超验意蕴的主题思想。

形而上的主题思想在黑色幽默的小说中体现为着力讲述社会和整个人类的共同命运,这种命运且具有无可规避的宿命色彩。

二、特殊的幽默风格。

“黑色幽默”和传统文学中的幽默不同。

在西方传统
文学中,一般来说,悲剧和喜剧的区分是很分明的。

喜剧讽刺反面人物的丑恶和畸形,悲剧表现正面英雄的痛苦和不幸。

但“黑色幽默”文学打破了这种界限,悲剧的内容采取了喜剧的艺术处理手法,痛苦和不幸也成了开玩笑的对象,即以喜剧形式表现悲剧的内容。

这就给传统幽默的美学形式引进了一个新因素:认为痛苦是可笑的,对不幸采取嘲笑的态度。

“黑色幽默”的嘲笑讽刺表现得很含蓄,带有寓言性质。

作家并不明确作出道德、政治的评价,而是让读者从这些冷隽的幽默和喜剧形式的笑声中,领悟出某种含蓄的寓意来。

作家们不拘泥于传统的描写现实的手法,他们总是用放大镜、哈哈镜来看待世界、反映世界,采取无限夸大的笔法来表现客观事物,因而使其扩大、变形,促使那些阴暗、丑恶的东西更突出,更可憎,更可笑。

尽管作家抱着冷眼旁观和不加评判的态度,然而读者却能在寻思和回味中悟出其中的深刻的寓意。

三、塑造非传统英雄式的“反英雄”式的人物。

这些反英雄形象怀疑和否定一切传统价值,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感,又有一定的追求。

这些人物常常嘲笑自己所尊重的,破坏自己所建树的,否定自己所肯定的,抗议自己所接受的,例如冯尼格特《第五号屠场》的主人公毕利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物;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的主义公尤索林是一个卑微猥琐的怕死鬼,一个神经不正常的人。

奥尔德曼认为,这些人“被迫扮演小丑的角色。

”产生这类病态的畸形的人物的土壤是病态的畸形的社会。

四、“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传统小说采用“讲故事”叙述法,一般都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叙事有头有尾,情节发展要符合内在的逻辑关系。

而“黑色幽默”文学则彻底地抛弃了“讲故事”的老一套,改用暗示、烘托、对比、比喻、象征等手法,创造了一种“戏剧性”的新方法。

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夸大人物内心世界的广袤无垠;它不再受时空的制约,可以超越社会、超越道德、超越习俗、超越理念。

小说既无结构可言,也无完整的故事情节,当然也就没有严密的结构。

这就明显地表明了这类小说在结构上的几处特点:它常常采用“时间施行手法”,打破时空观念常规。

冯尼格特的《第五号屠场》就是“时间旅行手法”的样板,小说中的人物的活动是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奇特交错,瞬息万变。

乍看扑朔迷离,眼花缭乱,令人摸不清头绪。

其实这是一种叠式和多层次齐头并进的特殊结构,它对故事情节的迅速展开和深化主题都是有用的。

结构上的再一个特点是以强化和重复代替变迁和发展,一般在传统小说里,事件的起因、发展和结局说得清清楚楚,而在“黑色幽默”小说里则不然。

它不是按照事理常规做交代,而是作品中的人物情节颠倒。

例如《第二十二条军规》中,描写一个人死了又活,活了又死。

这在传统文学里是不曾见到也不允许的。

而在“黑色幽默”小说中则比比皆是。

这正如冯尼格特所说:“让他人给混乱的秩序,我则给秩序以混乱。

”传统的作家能驾驭广阔的社会画面,把千万件杂乱的事顺理有条不紊,形成结构严谨,层次分明的有“秩序”的文章。

“黑色幽默”作家则恰恰相反,他们本末倒置,“给秩序以混乱”,把幽默滑稽的东西和崇高严肃的东西,喜剧的因素和悲剧的因素糅合在一起,形成一种完全新型的文化结构。

五、特殊的题材。

为了与“黑色幽默”整体的主旨合拍,作家们在选材上也与传统的小说不同。

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科技领域里发掘题材。

“黑色幽默”作家大都是大学里的教师,他们有着渊博的知识,喜欢把自然科学领域内的要领引进文学作品。

如:品钦笔下的“万有引力之虹”就是导弹发射的轨迹;冯尼格特在《猫的摇篮》里认为斗争来自“动力紧张关系”,在《冠军的早餐》(《顶刮刮的早餐》)中认为斗争来自头脑中有害的化学物质。

其次“黑色幽默”作家喜
欢选择意义不明,摇摆不定、似梦似醒、似大彻大悟又似雾里看花的特殊场面。

如品钦的《万有引力之虹》和海勒的《第二十二条军规》都以二次大战为背景,但作者意图并不在写一部“战争小说”,不在真心描述第二次世界大战,而是想以此给人以启迪,让人们从这些小说中看到当代社会的弱肉强食的情景
《你别无选择》作者刘索拉,1955年生于北京。

1983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并留校任教。

1985年发表处女作《你别无选择》,随后发表中篇小说《蓝天绿海》、《寻找歌王》等。

刘索拉的小说被看成是我国新时期“先锋派小说”的首批作品。

她的小说多以音乐界生活为素材,采用“黑色幽默”的笔法,表现当代中国80年代的现实。

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曾被某小说家认为是“横空出世”之作,思想史家李泽厚亦称它为“大概是我第一次看到的真正的中国现代派的文学作品”,但它之最受欢迎的读者群,属一代骚动不安的青年人,尤其是校园中的男女大学生们。

他们终于找到了一种疯疯癫癫、古古怪怪的形式,来表现他们在现实人生中体验到的荒诞和梦魇。

而音乐,这一最情绪化而抽象化的艺术,恰好成为表达此种荒诞体验的最佳形式。

音乐学院陈旧僵化的教育体系与青年艺术家骚动不安的创造力之间形成的冲突,被刘索拉用嘲弄的、幸灾乐祸般的文体叙写出来。

当荒诞沉重蹈人们无力正面相对时,你别无选择,只好用嬉笑怒骂来减轻它的压力……
小说发表后即引起争议。

有人认为这篇小说借鉴了美国现代派小说《二十二条军规》中的“黑色幽默”的叙述方法,是我国小说界一反传统叙述方式而采用现代派表现手法的一个尝试、一个标志。

有人评论说作者是用音乐的结构来写作小说。

有人认为小说表现了“迷惘的一代”、“跨掉的一代”的荒诞的思想情绪,从客观上看,小说反映了我国80年代的一种现实,反映了某一代人的情绪与骚动,也反映了一批青年执着追求、富有创造与社会那几十年不变的陈规旧习之间的抵触。

另外,有人指出小说在表现荒诞的同时,也流露出一线光明的希望,如森森的作品获奖,金教授对学生创新的支持等。

王蒙说得好:“刘索拉的小说在1985年出现是一个先锋性的,并非偶色的现象。

它的内容与形式都具有一种不满足的勇敢探索的深长意味。

我们不能不学会与她的小说中的人物对话,理解他们,而且越来越重视他们……他们跟长久以来与至今仍在首先为生存而战斗的大多数群众不同,他们有点脱离群众。

但他们已经出现了,哪怕是在闹剧的或自嘲的外衣下面,他们发出了自己的杂沓的却也是动人的青春的声音。

”(《你别无选择》序言)
说刘索拉的创作受到了西方现代派的特别是“黑色幽默”派的影响是由根据的,
《你别无选择》以某音乐学院为背景,描写一批学生与教师,塑造了一群不可思议的荒诞的人物形象。

他们各有怪癖,但都无甚意义可言。

李鸣,颇有才气,可他成天到晚想的是怎样退学,退学不成,便整日躺在床上睡懒觉。

马力,身在音乐学院学习作曲,却成天买书理书,还把所有书编上号,象图书馆似的,最后竟不明不白地死去。

李鸣的睡和马力的生与死,都毫无意义,毫无价值可言。

孟野呢,门门功课五分,是学院的高材生,充满创造的灵感,离不开女人却又被女人折腾得死去活来。

他的参赛作品,精妙无比人人叫绝,却因有“法西斯”之嫌而被淘汰。

末了被妻子一封控告信弄得不能不中途退学。

森森在这群人中间可谓是个幸运者。

他成天不理头发不洗澡,只管砸琴键,一心要砸出“妈的力度”和
“自己的风格”,最终作品在国际比赛中获奖。

但这种获奖也不能说明某种确定的意义,因为孟野的作品无疑比他的好。

如此,孟野作品的被淘汰与森森获奖就有了同一意味的荒诞。

小说中的两位教授,贾教授墨守陈规,教作曲而自己不会作曲,反对现代技巧与新的创造,自己也成为刻板的教条。

金教授拥有才气和名气,可总是懒洋洋地对一切无动于衷,上课只顾自己弹琴,偶尔支持学生创新,也是顺其自然,同样给人一种荒诞感。

另外,学校的种种课程,考试、校规、风纪,更是给人不堪入目的荒诞感觉。

小说没什么明确的思想意义可言,因而被称为“无主题”小说。

其本身的着眼点,也不在什么理性意义的探讨上,而在于随意勾勒荒诞现实中的荒诞人物与荒诞事件。

小说的语言,为吻合无理性的荒诞,集夸张、幽默、嘲弄为一体,形成一种类似“黑色幽默”的笔法。

如写李鸣,写他成天躺在床上,偶尔起床也总是躲在某个角落里。

森森总是不洗衣不洗澡,有次上钢琴课把个老师熏得憋气五分钟。

孟野因为长得太出众了,老是惹来女孩子的纠缠和女朋友无数次天翻地覆的折腾。

孟野的作品质朴得无与伦比却被看作“法西斯”,等等。

对人物的某一特点给予集中性的夸张,再给以幽默的嘲弄,这一特点被小说发挥得淋漓尽致。

因而往往让人忍俊不禁,啼笑皆非。

下面就从黑色幽默小说的艺术特点着手来分析:
一:形而上的主题。

立意怪绝,异想天开,富于汪洋恣肆的想象力,用超越常情的细节、人物和场面来渲染主题思想,点出荒诞现象,表现普遍意义。

《你别无选择》通篇充斥着狂乱音响与躁动情绪,作品的总体情绪是体现一部分年轻人的躁动不安和孤独苦闷,对这种情绪,作家不是通过静态的叙述方式来告诉读者,而是创造了一种特殊的氛围,通过音乐学院里发出的狂乱的印象直接作用于读者的感受以获得一种情绪上的直接感染。

小说反复地写到:“琴房的噪音”,“夜半的小号像狼一样嚎叫”,“弦乐队像一群昏天暗地扑过来的幽灵一样语无伦次的呻吟着”,“大提琴突然悲哀的反复起一句古老的歌谣,哀伤得如泣如诉”,“森森作品引起的激动全扭成了一种歪七扭八的痛苦,好像大提琴这个魔鬼正紧抱着泥土翻来滚去,把听众搅得神智不安”。

这种狂乱奇特的音响所渲染的气氛与作品的精神基调和总体情绪取得了和谐的融合。

二、特殊的幽默风格。

李鸣是构成这部小说的框架的人物。

一位老师对他的评语是:有才气、有气质、富于乐感,然而他却被贾教授为代表的那一套呆板的教学模式弄得厌倦、失望、以至想退学,她对环境所产生的本能反应、反感,都让人感到既同情又好笑。

譬如,李鸣去请教王教授是否可以退学,而王教授却使全院公认的“神经病”教授。

他除了精通几国语言,搞了几百项发明,一口气兼着无数个部门的职称外,还能“给五线谱多加一条线,把钢琴键重新排一次队,把每个音都用开平方证实了。

”他的这种发明把所有的人都气疯。

也正是李鸣最崇拜的这位王教授在听完李鸣关于退学的种种陈述后,给了李鸣当头的“棒喝”:“你老老实实学习区,傻瓜。

你别无选择,只有作曲”。

在这一情节的描述中,幽默地体现出了人物截然不同的态度——李鸣诚惶诚恐、认认真真的陈述和王教授似听非听、心不在焉的表情态度外,便是王家山简练语言所体现的深刻与智慧,是“别无选择,只有作曲”一句话对李鸣人生的总结和概括。

用略带夸张地笔触、嘲讽的语气,对人物言行进行描摹,突出文化人非世俗的个性品格,达到一种幽默的效果,体现了该小说的幽默特性。

三、塑造非传统英雄式的“反英雄”式的人物。

完整性格的人物形象没有
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在夸张地描绘中,显得变形、荒诞同时又具有象征意义的人物。

比如那个什么都看明白了的李鸣,想在宿舍永远躺着:“哪怕躺到毕业,躺到老,躺到死”,他觉得自己生了病,“病症之一是身体太健康,神经太健全。

”那个顽皮活泼但感情藏在内心的“懵懂”,“一天到晚只想睡觉”,她惊人的记忆力就表现在很快忘掉了那很快就记住的。

马力也总是睡觉,除了睡觉,他满有意思干的事是最没有意思的“把所有买的书籍都登上书号,还认真的画上个马力私人藏书印章,像学院图书馆一样还附着借书卡”。

小个子考进音乐学院,仿佛就是为了拼命的擦那个具有图腾意味的功能圈和拼命的打扫宿舍,“而且把一生注意的准则都写在一张张的卡片上”。

那个死死缠住孟野“能从诗经一直背到郭沫若”的才女子,把自己活着的全部意义都押在了爱情上,因而表现出一往情深的疯狂和一种为获得爱人宁愿毁掉爱人的歇斯底里。

这种反常、变态的人物,显然是经过夸张、变形的象征人物。

不仅人物如此,在其他方面的描写中,这种夸张、变形、抽象的手法,也达到了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程度,比如那令人哭笑不得的陈旧的教学内容和使人欲哭无泪、欲笑无声的僵硬教学方式都是通过那干脆就想把学生累死的考试过程的描写而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的。

毫无疑问,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了西方现代派的强烈意味,让人联想到了黑色幽默和荒诞派。

这种艺术上的借鉴,对于中国小说艺术观念的变化,无疑是有着巨大的冲击力的。

四、“反小说”的叙事结构法。

它打破了传统的以说书讲故事见长的小说观念,代之以建立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艺术观念地基的现代小说构架,没有情节性的因果联系,没有铺垫起伏的冲突高潮。

整个小说从一个一个的细节或一个一个的段落上看,它是零碎的,跳跃的,闪烁不定的,就好像莫奈和雷诺阿们画面上的点点光色;但从整体上看,人们得到的印象却是完整的清晰的,并且可以把里面的一个个人物或一个个意绪连接成一根根抽象的线条。

这些线条似乎杂乱地任意奔驰任意交织,但人们可以感受到他们遒劲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

小说写得是一群音乐学院的学生,这是一个群像,没有突出的主人公,小说中的事件是发散性的,没有一种内在的连续性。

这些貌似散乱的人物和事件,在一种情绪结构下被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

因此,小说的核心不是人物,不是事件,而是情绪。

五、荒诞艺术情节与反常的生活事件。

在情节设置上,小说安排了许多荒诞的行动和场面,像课堂上对不规则动词的无理的挑剔,像期中考试超乎寻常的科目,像贾教授卖弄假知识强压学生的丑态,都显得荒唐而超乎情理,但它与生活中那些反常的秩序和事件却取得了一种精神上的契合,成为那种反常生活的强化体现。

六、艺术符号与倾斜性格,小说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一种高度抽象的精神素质,像森森的“妈的力度”,一种创作上的疯狂的追求:李鸣的“躺”,为了逃避传统规范的制约,本能地钻入被窝躺下,孟野的“悲哀”,出众的才情却被外来的骚扰弄得不知所措而陷入深深的悲哀,小个子的“不停地擦功能圈”,也就是不断的循度着那规范的标志,还有女生中那些被称作“猫”、“懵懂”、“时间”等等的人物,都是一串艺术符号,这是现代派惯用的简约化的艺术手法,他把人物极度复杂化的精神特征经过高度的艺术抽象而变成符号化。

而这种通过艺术强化的艺术符号,在凸现人被扭曲的畸形化的性格上,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毫无疑问刘索拉等人的创作受到了西方现代文化的巨大影响,但是这影响更多的是艺术形式上与表现手法上的,而不是内在精神上的。

内在精神是反封建的、浪漫的,是有抗争的、有追求的,而外在表现则是西方现当代的,是混乱的、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