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人力资源
浅谈积极心理学与幸福感
韩希沈阳工学院心理咨询中心
摘要:随着现代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生存幸福感的定义及评价也在发生着变化。
现代人应如何积极参与社会活动,调整心理健康,获得生存意义,提升生活幸福感,可以借助积极心理学理论框架逐渐实现。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有积极心向才会有更多的幸福感;积极心理学的目标选择能力观:预定的目标水平影响幸福感水平;积极心理学的社会比较能力观:攀比使人远离幸福;积极心理学的适应能力观:适应会推动人们去追求更高的目标。
一、快乐地生活,增加积极的情感体验
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幸福感研究上,认为幸福感是对人类生存状况的思考。
是个体主观感受显现、心理机能展现、社会价值实现的统一。
它包括三个层面的涵义:第一,主观幸福感。
①幸福与快乐;②兴趣:使人主动探索世界,追求新经验;③满意感:使人享受过去与现在。
第二,心理幸福感。
①自我接纳:对自己拥有积极的态度、承认和接受多样化的自已、积极面对过去的生活;②机能自主:具有自我决定和独立性、能抵制要求自己以某种方式思考或行动的社会压力、由自我内部调节行为、用个人标准评价自己;③生活目标:感觉现在和过去的生活有意义、持有给予生活以目的的信念、有生活的目标和方向:④个人成长:敢于尝试新鲜经验、有实现自己潜力的感觉、不断看到自己和自己行为的进步;⑤积极关系:与他人建立温暖、满意、信任的友谊。
关心
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关系亲密、有较强同情心,懂得人际关系的给予和获得;
⑥环境控制:感到自己有能力应付复杂的环境、选择和创造适合个人的环境。
第三,社会幸福感。
①社会整合:相信自己属于某一团体并和其他成员一起分享共同利益,将团体看做是幸福的来源;②社会贡献:相信自己是重要的社会成员。
能给社会创造价值;③社会和谐:对社会充满兴趣并且认为社会是可以理解和预测的:④社会认同:积极地看待和接受他人,相信他人是善良的;⑤社会实现:对社会发展和社会潜力具有信心。
积极心理学认为。
个体的快乐生活就是这种主观与客观、享受与发展、个人与社会的统一的实现。
二、投入地生活,发挥积极的人格特性
《快乐,从心开始》一书中阐述了“幸福流”理论,把“幸福”定义为美好的感受,或所谓“最优经验”。
西卡森特米哈依的研究认为,最愉悦的一刻通常出现在一个人为了一件充满挑战但自认为是最值得努力的事,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刻。
这就是“幸福流”,是一种最接近“幸福”的状态,是在生活中的最优经验。
心理学研究证明,流畅的“幸福流”体验,不仅是人类心灵的无上经验,还能帮助人们渡过诸如恐惧、忧郁与缺乏自信等难关。
对目标的追求要求人们利用诸如创造力、社会交往能力、幽默感、坚强、对美和优秀的鉴赏力等人格力量特征。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品质是人们感受幸福的一种素质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
Peterson和Seligman发展《24种积极人格力量的测量量表》,首次以人格力量为核心,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对使人精神愉悦的人格力量与美德作出了描述与分类,作为对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标准DSM—IV的补充。
以DSM作为借鉴,性格力量包括了6种美德和24种人类力量,这些性格力量被归纳为是在历史沿革中始终如一的优秀的道德品质,涉及
所有文化都认同的6种重要美德的是:睿智、勇敢、仁慈、公正、自律、卓越。
在美德的条目下,分列24种人格力量:创造力、好奇心、开明、好学、洞察力、诚实、勇敢、坚持、热情、善良、爱、善于交际、公平、领导才能、合作、宽恕、谦虚、谨慎、自律、鉴赏、感恩、希望、幽默、笃信。
投入地生活,不仅与以上的积极品质有关,而且能因之而奠定幸福人生之基石。
三、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的生命具有“三重性”,即“生理生命”、“内涵生命”和“超越生命”。
“生理生命”指人作为生物体的存活;“内涵生命”指人生的丰富程度,亦即单位时间里经历的事情越多,内涵生命就越丰富,就等于增长了生理生命的存在;“超越生命”则是人对生生命极限的超越,即人寻找永恒与不朽的冲动与努力。
因此。
幸福的实现,不能停留于生理上一时的快感,而是要不断超越与实现人生价值。
有意义地生活,不断地创造和奋斗,这样的人生是充实的、快乐的,因而也是幸福的。
幸福也总是在引导着人去过这种有意义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在合理价值目的性的引导之下,人有意义地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体验幸福感受。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高举着“快乐”与“幸福”的旗帜,把人类从工业化下的人性泯灭的废墟中唤醒,激起人们对幸福的渴求,使人们从绝望症结中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行动正在让科学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催生教育的生命活力,宣告了心理学为人类谋取幸福时刻的来临。
参考文献
[1] 陈浩彬, 苗元江. 积极心理学:为幸福人生奠基[J]. 教育导刊,2008
[2] 刘翔平, 曾新美. 给心理健康教育注入积极心理学因素[J]. 教育研究,
2008(2)
作者简介
韩希,1984—,女,汉族,辽宁沈阳人,心理教师,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应用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