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经济圈-最准确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四大经济圈
长三角经济圈
现状:
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之一,它位于长江入海口,自然条件优越,区位优势明显,经济基础良好,科技和文化教育事业发达。
区域内共有1个直辖市——上海,3个副省级城市——南京、杭州、宁波,15个城市,土地面积10万平方公里,占全国的1%;人口7534万人,占全国的5.9%。
基本特点:
1.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强力引领“长三角”经济快速增长。
“长三角”地区产业结构均呈现出明显的“二、三、一”特征,第二产业在地区经济增长中的主导性表现非常突出,占GDP比重普遍高于50%。
其核心城市上海,目前处于全国最高经济梯度,已基本走过了轻工业、重工业时代,进入到重化工业后期和现代服务业时代。
2.产业集群的成长提升“长三角”区域整体竞争力。
目前“长三角”
区域内部的产业一体化程度较高,各城市的产业联系较密切,垂直分工、水平分工紧密,已形成了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如沿沪宁线形成的宁沪信息产业带等集群,不仅吸纳了众多具有国际一流技术的世界500强企业集聚进入,同时完善了“长三角”区域产品链和产业链配套体系及配套能力开发,不断锻造着“长三角”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3.核心城市辐射带动,其他城市错位竞争,共同打造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处于“长三角”区域的苏浙沪三省市正以“区域联动、优势互
补、各展所长、错位发展”的思路,致力于打造以上海为龙头、以苏浙两翼的产业现代化和配套能力为支撑的世界级制造业中心。
逐渐把产业的控制部门和高端部门留在中心城市,协作配套业务向周边地区及全国扩散,并借此延伸“长三角”都市圈中心城市的服务业辐射半径和影响区域,把产业做大,增强服务业扩张的基础和依托。
4.资源、能源瓶颈影响“长三角”产业扩张。
当前煤电油运紧张,人力资源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的缺乏也已经演变成阻碍地区发展的巨大隐患。
资源、能源、土地的紧缺严重地影响了“长三角”地区的投资环境和产业发展。
珠三角经济圈
现状:
珠三角经济圈又称为珠三角都市经济圈或珠三角经济区,是指位于中国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区域的9个地级市组成的经济圈,这9个地级市是指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肇庆市、江门市、中山市和东莞市。
此外,珠三角经济都市经济圈也同时包括香港和澳门两个城市,是中国市场化及国际化程度最高的都市经济圈。
基本特点:
从经济水平来看,珠三角经济圈表现出明显的出口拉动型经济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珠三角地区凭借其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的区位优势,以“三来一补”、“大进大出”的加工贸易起步,并大量吸引境外
投资,迅速成为中国经济国际化或外向化程度最高的地区。
2006年
广东私营企业进出口额达903.2亿美元,远远高于其他各省市。
从动力机制而言,外资推动是本区域最大的发展动力。
“珠三角
模式”区别于其他发展模式的最大特征,在于它几十年来一直保持着
吸引外资的绝对领先地位。
珠江三角洲依靠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位置,发挥其信息优势和侨乡众多的人文优势,以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充足的廉价劳动力吸引了大量外资的直接进入,尤其是吸引了港澳台制造业的大规模转移,使“三资”企业在珠江三角洲城乡迅速发展起来。
上世纪80年代,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制作、来件装配、补偿
贸易)为主要贸易形式的外向经济企业遍及城乡。
从产业结构来分析,珠三角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劳动密集型产业。
珠三角经济圈产业主要由加工贸易导引,多以服装、玩具、家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近些年随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品增速快,如2002年,大规模半导体集成电路增长27.8%,微波通信设备增长67.5%,移动通信设备增长188%,微型电子计算机增长31.4%,移动电话增长67.7%,彩色显像管增长39.1%。
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和日用消费品生产和出口基地之一。
此外,石油化工、电器机械也正在形成新的产业支柱。
环渤海经济圈
现状:
环渤海经济圈,指以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同时延伸辐射到山西、辽宁、山东及内蒙古中东部。
环渤海地区是我国北方经济最活跃的地区,属于东北、西北、华北的接合部,这里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密集的骨干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已形成了发达便捷的交通系统,雄厚的工业基础和科技教育优势。
目前,环渤海经济圈正在加强同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开发合作。
以京津塘为代表的环渤海区域拥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和广阔的合作潜力。
基本特点:
环渤海经济圈有厚实的发展基础,依托其广阔的腹地和区内市场以及便捷的交通枢纽条件,已发展成为中国规模较大、较为发达和成熟的现代物流中心和消费市场区之一。
1.从产业特色来说,环渤海经济圈以重化工-资本密集型为主。
环渤海经济圈是中国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其钢铁、机械、汽车、石油化工、建材、造船以及微电子等IT产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002年,重工业产值占整个工业的比重,辽宁高达79.9%,河北为69.4%,山东为61%.该经济圈的农副产品、海洋产品加工和出口也保持着较大的优势。
2.在动力机制方面,环渤海经济圈主要表现为国资主导型。
这一经济圈属于中国的老工业基地,传统计划体制的惯性影响较大,尽管近些年所有制结构调整加快,但国有经济比重仍相对较高。
2002年辽宁的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的增加值比重仍高达62.7%,北京的GDP 中来自国有经济的份额仍然占到5
3.5%.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
国有经济投资的比重,天津高达86.7%,北京和辽宁也都在40%以上。
3.在外向化程度上,环渤海经济圈与珠三角和长三角尚有一定距离,但近年来,随着外商投资逐步“北上”,尤其是日韩及欧美等跨国公司纷纷在京设立研发机构,该经济圈对外开放呈现加快势头。
海峡西岸经济区(海西经济区)
现状: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进一步带动区域经济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的特点,是具有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基本特点:
经济区以福建为主体涵盖浙江、广东、江西3省的部分地区,人口约为6000万~8000万,预计建成后的经济区年经济规模在17000亿元以上。
它面对台湾,毗邻台湾海峡,地处海峡西岸,是一个有着特殊使命的地域经济综合体,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截至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张,包括福建福州、厦门、泉州、漳州、龙岩、莆田、三明、南平、宁德以及福建周边的浙江温州、丽水、衢州、金华、台州;江西上饶、鹰潭、抚州、赣州;广东梅州、潮州、汕头、汕尾、揭阳共计23市。
福建省是在2004年初提出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6年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主体福建省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力促经济发展,壮大经济区的总体实力。
过去的6年也是福建省经济发展最快的6年,福建省生产总值从6053.14亿元到首超万亿;财政总收入从622.76亿元到突破1500亿元;海洋经济总量进入全国沿海省市第三位,海峡西岸经济区渐成规模。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