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地区妈祖信仰探略_辛秀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 2010-11-11
[作者简介] 辛秀琴,女,广东人,华南师范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潮汕地区妈祖信仰探略
辛秀琴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东广州510361)
[摘 要] 潮汕地区不仅继承了福建莆田原有的妈祖崇拜,并且创造了更为独特的信仰文化。

妈祖信仰
在潮汕地区传播并流行有其具体缘由,潮汕颇具特色的妈祖信仰文化也给潮人的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带来重要影响。

[关键词] 潮汕地区;妈祖信仰;文化
[中图分类号]B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6121(2011)04-0059-03
海神的传说起源很早,《山海经·大荒东经》载:“东海之渚中有神,人面鸟身,珥两黄蛇,践两黄蛇,名曰禺猇。

黄帝生禺猇,禺猇生禺京,禺京处北海,禺猇处东海,是为海神”。

据说中国在秦汉时就有了正式祭祀海神的仪典,至宋代,出现了有名有姓的崇拜对象,其中妈祖可谓沿海地区较为出名的海神了。

妈祖是福建、浙江、广东、台湾等沿海地区共同信奉的海神,后来侨民将这种信仰习俗带到东南亚各国
乃至世界各地。

据说妈祖在生之时,热心助人,拯救海难,被人们称之为“神女”。

在她逝世之后,由于民间多次传说她显灵拯救商船、渔舟,故渐渐被人尊称为妈祖。

妈祖信仰自宋代传入潮汕地区后,逐渐形成一种独特的妈祖文化。

这种文化对潮汕地区的过去、今天乃至明天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笔者在搜集材料过程中发现,有关妈祖记载的文献资料现已超过4000篇,字数约达300万字,但全面系统地记载潮汕地区妈祖信仰的资料并不多,且散存于各种典籍、档案和文献之中。

因此,本文着重于系统地整合潮汕地区的妈祖信仰文化及其影响。

一潮汕崇拜妈祖的缘由
(一)妈祖的神话与传说
妈祖信仰自宋代形成以来逐渐成为民间较有影响力的一种海神崇拜。

她被历代加封,流芳百世。

宋光宗曾敇撰:“明神之祠,率加以爵,妇人之爵,莫及于妃,倘非灵响之著闻,岂得恩荣之特异。

”翻开妈祖史录,仅宋代自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至宋理宗景定三年(1162年)的106年间,妈祖得到皇帝褒封有14次之多,其中被封“夫人”4次,晋封“妃”10次,有人认为这是宋代朝廷赐封最多的一个民间神祇。

元代妈祖又被晋封为“天妃”,清康熙时更加“天后”之号。

这位出身于民间却屡次被官府认可获得名列祀
典的神祇,在社会的其他阶层也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宋代以后,天妃事迹频频出现于历代文人的手笔之下,似乎证实了这一信仰的历史记载。

宋人吴自牧就曾在《梦粱录》中提及,“其妃之灵著,多于海洋中,佑护船舶,其功甚大,民之疾苦,悉赖帲幪”。

明人汤显祖亦载有大量与妈祖有关的诗词,主要收入《汤显祖集·玉茗堂集选》之中。

清乾隆帝在其《钦定南巡盛典》卷八中也颂载:“功在民生宜祀典,德惟坎济受天庆。

祷之久矣守因已,惠我黔黎识不忘。


据说最早记载妈祖事迹的古籍是南宋洪迈的《夷坚志》,其卷九“林夫人庙”载:“兴化军(治所在今福建莆田县)境内地名海口,旧有林夫人庙,莫知何年所立,室宇不甚广大,而灵异素著。

凡贾客入海,必致祷祠下求杯珓,祈阴护,乃敢行。

盖尝有至大洋遇恶风而遥望百拜乞怜见神出现于樯竿者。

”妈祖在历史上是否真有其人,笔者暂无考证,但如今已知的大部分古籍以诗文为据,或以地方志作证,基本上认为妈祖姓林名默。

部分诗文,如清人李调元在其《南越笔记》的卷四记有“天妃”一文,提到“今南粤人皆以天妃为林姓云”。

全祖望虽对妈祖信仰半信半疑,同样也感叹过妈祖“其姓氏,则闽中之女子林氏也。

死为海神,遂有天妃、天人之称。

其灵爽非寻常之神可比,历代加封焉。

”在清代林清标的《敇封天后志》中,通过对妈祖生平作一番考证后,更加重了其对妈祖存在的肯定性。

地方志《咸淳临安志》云:“神为五代时闽王统军兵马使林愿第六女,能乘席渡海,人呼龙女。

宋太宗雍熙四年,升化湄洲,常衣朱良,飞翻海上,世人祀之。

”清同治《莆田县志》亦有载:“天后姓林,世居莆之湄洲屿,五代闽王时都巡检林愿之第六女也。

母王氏。

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妃始生……雍熙四年二十九日升化,一云景德九年十月初十日也。



59—
相关记载中,《三教源流搜神大全》的叙述神话成分最浓,其卷四载:“妃林姓,旧在兴化路宁海镇,即莆田县治八十里滨海湄洲地也。

母陈氏,尝梦南海观音,与以优钵花,吞之,己而孕,十四月始娩身得妃,以唐天宝元年三月二十三日诞。

诞之日,异香闻里许,经旬不散。

……兄弟四人业商,往来海岛间。

……年及笄,誓不适人,即父母也不能强其醮。

居无何,俨然端坐而逝,芳香闻数里,亦就诞之日焉。


妈祖神话传播到潮汕地区,其身世、背景等都一一被改造,其中最富特色的是澄海的一则传说:妈祖被称为张柔娘,嫁给穷秀才王六御。

秀才在澄海南洋村开馆授徒,不料被贼人掠走,柔娘思念而死。

后秀才乘船进省城赴试,路过甲子港,遇风浪上岸拜祭妈祖,发现神像酷似柔娘。

正在此时,神像手中的扇子掉落,秀才发现正是自己给柔娘的信物,方知妈祖原来就是柔娘。

诸如此类对妈祖身世“改写”的传说不仅为妈祖在潮人心中赢得更多的亲切票,也使妈祖信仰迅速“本土化”。

(二)妈祖在潮汕地区盛行的原因
潮汕地区在古代主要包括粤东地区和赣南、闽西一部分,今主要指汕头、潮州、揭阳三市所辖区域。

妈祖在潮汕地区受到历代的崇敬,宋时以渔为业的南澳岛就已经有了妈祖庙。

元代,船民又在汕头妈屿岛上建庙祭祀妈祖。

明清以来,妈祖信仰在潮汕广泛传播,从沿海到内地出现众多的妈宫。

据清嘉庆《澄海县志》第十六卷“祀典”所载,第一座妈祖庙出现于宋代,至明清时期仅澄海一带就有妈宫十余座。

潮汕妈祖香火如此鼎盛,原因何在?
第一,潮汕地区古时陆地交通闭塞,但与东南亚各地海上交通便利,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

潮人从秦汉时期逐渐形成“信鬼而好祠”的传统,潮人祭祖民俗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第二,潮汕远离中原战场,成为中原人避难的首选之地。

秦末、南北朝、宋末、明末等几次大规模移民高潮,成为潮汕居民的主要来源。

而潮汕地区紧靠福建,又是另一个重要的因素。

据饶宗颐《潮州志·民族志(稿本)》对宋元时期迁潮氏族进行统计,共62家,在时间上更集中于宋代,计41家,大部分来自福建。

他们远离故土,但信仰却如影随形。

所以,闽南海域宋代崛起的海神妈祖信仰也传入潮汕地区,并有了相当程度的流行。

早于宋代,闽人刘克庄就曾说过:“广人事妃,无异于莆,盖妃之威灵远矣。

”第三,由于海上作业的危险性与渔业生产的丰欠所具有的偶然性,从而决定了海洋生产与生活中更多地与海神信仰发生关系,并且这样的联系几乎贯穿着整个海洋渔业生产过程。

所以,靠海为生的大部分潮汕人民对具有“预知休咎事”能力的妈祖更是崇敬万分。

第四,潮人崇尚妈祖所体现的行医、救人等品质,并在潜移默化中以此作为行为准则并推及整个潮汕社会,比如外界盛传的潮人富有团结互助精神与妈祖信仰不无关系。

二、潮人心目中的妈祖神能与祭拜仪式
(一)妈祖神能在潮汕的体现
人们把妈祖作为海神加以崇拜开始于民间,并以宋朝路允迪出使高句丽事件为标志,从此妈祖事迹引起历代朝廷注意。

妈祖的职司并不局限于护海一种,在福建等地妈祖还有保护漕运、驱疾、生产及祈雨等神能,而妈祖信仰传播到潮汕地区,主要保留的是其护海以及赠子赐福的神能。

潮人主要通过平时以及妈生盛典时举行形式多样的祭祀仪式来表达对妈祖神能的崇拜。

一方面,妈祖是渔民、船工、商人以及所有与大海打交道的人心目中的保护神。

潮汕地区船运主要靠近韩江,其流量大,水流湍急,过桥如过关,从上游而下的船只经常在此翻船,导致船毁、货沉、人亡。

为了行船的安全,渔民们在出海之前都会先烧金银箔,放爆竹,祈求妈祖保佑平安,渔业丰收;安全返航后也要到妈宫去答谢妈祖恩典。

在家的妇女则天天烧香祭拜妈祖,祈望出海的家人平安归家。

除初一、十五上香烧元宝外,每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船民会以“五牲”或“三牲”祭祀妈祖,隆重庆祝妈生。

在有关的书籍中亦存在体现妈祖在潮汕地区显示海神神能的记载。

其中琉球国《历代宝案》就是一例。

该书记载了有关中国遇难船只的资料,并结合其他资料专门探讨明清时期海洋上的商船所供奉的神灵偶像及其象征主义。

如嘉庆十九年(1814年),广东潮州府澄海县船主吴利德率舵工水手36人,搭客22名,驾坐3澄字号149号船“装载赤白糖等物前到天津府发卖”,要回本籍时在江南大洋遇风暴,飘至琉球国八重山,商船碰礁被打破,“所有货物尽漂弃,惟剩所奉圣母神像全座”。

这里的“圣母神像全座”正是海神妈祖。

另一方面,潮人以独特的方式向妈祖祈祷生子。

昔时潮人对生儿育女(特别是生男)极为重视,看成人生头等大事。

《三教源流搜神大全》卷四载:妈祖“尤善司孕嗣,一邑共奉之。

邑有某妇醮于人,十年不孕,万方高祷,终无有应者。

卒祷于妃(妈祖),即产男子嗣。

是凡有不育者,随祷随应”。

在南澳等地的部分天妃庙内,主神是妈祖,两侧分别配祀有送子观音和千子娘娘,横额写有“德育群婴”的字样,这是潮人心目中妈祖主宰生育的佐证。

不少乡民在妈生时到妈宫烧香跪拜,然后抬妈祖出游,结了婚而未有子嗣的人最为踊跃。

他们认为,能为妈祖抬轿就能得到妈祖赐福赠子,而那些不能为妈祖抬轿效劳的,就站在路

60

旁,摸摸妈祖轿,也算是沾了福。

(二)潮人隆重的节日———妈生祭拜
潮人不但敢于“改造”神,而且根据当地风俗逐渐形成一种富有潮汕特色的妈祖配祀方式。

潮汕的妈祖庙中,有的天妃圣像旁边以一个猪形的“亥爷”配祀。

这起源于澄海樟林港的一则传说:清代的樟林北社,有对青年夫妇新婚后,因生活所迫丈夫漂洋过海无法回乡。

家中婆媳两人生活艰苦,媳妇迫于改嫁,在嫁娶途中被一头大肥猪拦路溅泥,自感天意不许,从此苦守家门。

后丈夫发迹回乡,为答谢妈祖保佑(当时出外谋生都会祈祷妈祖保佑),更感念肥猪拦路功劳,议立新天后圣母宫,并塑半人半猪的猪像,配座于天后圣母殿侧。

古以十二生肖配十二地支,猪即亥,故民间雅称“亥爷”,并留下“亥爷得份妈祖宫”、“妈祖得份亥爷福”的民间俗语。

天后圣母宫及“亥爷”至今尚存,樟林来往商客及侨乡民众都虔诚敬奉。

潮人祭祀方式上有所创新,主要体现在妈生庆典上。

潮汕妈生日于农历三月二十三日。

《敇封天后志》中载:妈祖的诞生日是宋朝建隆元年(960年)三月二十三日,“升天日”是宋朝雍熙四年(987年)九月九日。

每年妈生渔民们都会停止捕捞作业,在船上供奉妈祖的牌位。

潮汕地区的所有妈宫,在这一天基本都会演戏酬神,形成一个热闹隆重的节日风俗。

有部分乡里更是在妈生时有赛大鹅的习俗,各家将肥大卤鹅摆于祠堂供桌上,相互比赛鹅之肥大、肉制功夫之精致,借此反映农家在妈祖保佑下得以殷实的状况。

最值得提的是老汕头的妈生。

汕头老市区有五座妈宫,以升平路头的老妈宫最为有名。

汕头埠市正是依托着这座神庙而形成的。

后来汕头开埠,规模日益扩大,但依旧保留着港口城市的特色,海运商贸保证了这座城市的繁荣。

所以,妈祖在这里的居民心目中具有显赫的地位。

妈生在汕头一直是重要的民俗节日。

焚香顶礼,演戏酬神之外,汕头埠的船民、商户、人家,一定要吃豆芽韭菜炒面线。

豆芽本地人又称豆生,取其谐音“长久生财”的兆头。

也有人解释说,由于妈祖常用手中的纱线拯救遇难的船只和亲人,所以潮人在这个节日吃面线,寓有消灾化难、祈求平安的含意。

可见,潮人在祭祀妈祖方式上独具特色,主要缘自潮人本身的行为习惯,加之潮汕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古自今来的潮汕妈祖崇拜习俗。

三、启示
在妈祖众多的神能之中,潮汕人民传承并发展的是她的护海之神力以及赠子赐福的能力。

而如今在潮人心目中,妈祖更演变为文明祥和的象征,是崇尚真善美的化身。

第一,人们的心理状态促进妈祖信仰的进一步传播,妈祖信仰中积极的慰藉作用进一步推动此种文化的传播。

第二,随着人类的进步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妈祖信仰不断赋予新的内容,使其有新的含义。

当今社会,海上作业安全系数已大大提高,人们不再只希望求得人生最起码的生存与发展,而是要追求如何生活得更好些,如何在事业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潮汕地区的妈祖庙分香,不止在国内,更多的是随着潮人航海、经商走出国外。

妈祖信仰不仅对海内外潮籍华人有着更为深刻的意义,同时也对侨居地的宗教文化带来一定程度的影响。

现今的妈祖已被赋予新的象征意义,她不仅是中国人民寄托对故土思念的象征,也逐渐成为沟通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人民友谊的和平使者。

第三,妥善利用妈祖文化。

妈祖信仰作为一种主观的信仰文化,所体现的作用主要取决于信者的信仰态度和方式。

对于部分人而言,妈祖信仰具有心理调适作用,她具有提供安全感和慰藉的作用。

正如于光远曾如此评价妈祖,“通过美丽的传说和神话把人类开创性的活动用某个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这种古代思维方式的结果,在有利于今日祖国团结发展事业的前提下是可以而且应该利用的”。

潮汕妈祖信仰,不只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民俗,更是一种文化的积淀,一种民族的血脉。

以汕尾妈祖文化节为例,汕尾的妈祖信仰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参考文献]
[1]南澳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南澳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
2000.
[2]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澄海县志[M].广州:广东人民
出版社,1986.12.
[3]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揭阳县志[M].陈树芝篡修.2003.
[4]潮州市地方志办公室.潮汕府志[M].林杭学纂修.2000.
[5]屈大均.广东新语[M].北京:中华书局,1985(4).
[6]陈泽,吴奎信.潮汕文化选[M].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2001.
[7]陈韩星,王泽晖,洪介辉.潮汕游神赛会[M].潮汕历史文化研
究中心.2007.
[8]戴康生,彭耀主编.宗教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2007:5.
[9]蒋维锬,周金談.妈祖文献史料丛编(第一辑):碑记卷,散文卷,
诗词卷[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07.
[10]蒋维锬.妈祖文献资料[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
[11]贺彦凤,程守梅,董一冰.当代中国宗教的类型及其价值引导
[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6). [12]宋喜良,金建华.略论“信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
社会科学版,2001(4).
[责任编辑]心安

6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