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论文-论述妈祖信仰中的性别观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潮汕文化论文-
论述妈祖信仰中的性别观念
摘要:中国古代男权至上的社会形态,使得女性成为男性的附庸。

神灵世界中亦同样存在性别差异。

神灵自古以男性居多,但湄洲岛的妈祖从诸多神灵中脱颖而出,一跃成为“天后”,不仅在地位上超越了男性神灵,而且不论男女信众皆顶礼膜拜。

这对男权社会而言似乎有违常理,但妈祖作为女神确实也融合了古代社会男女在性别地位上的差距。

信仰的统一将减少性别带来的社会摩擦。

不同性别在宗教中获取的诉求及充当的传播载体也不尽相同。

关键词:性别;精神融合;多重层叠;性别关系
一、妈祖学术研究的简要回顾
妈祖信仰作为女神信仰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民间信仰之一,历来对其研究较多。

对于妈祖身世,现存有两类看法,一类认为妈祖是莆田林氏家族的后裔;一类认为妈祖本非林氏家族的后裔,只为一普通女巫,因为生前能够通过巫术助人渡难,帮人消灾灭疾,死后受到人们的供奉,后因林氏家族强大,将其列为林氏家族的后裔。

另外,宋代的原始材料也证明这一点。

《莆阳比事》有云:“湄洲神女林氏,生而神异,能言人休咎,死,庙食焉。

”等等诸如这些史料都或多或少言明妈祖生前是一位能言人祸福的神女。

湄洲岛妈祖祖庙中也有石刻记载如“挂席泛槎”、“祷雨济民”、“降伏晏神”等故事,都能体现出妈祖为巫的性质。

妈祖信仰在宋代已经形成,并且在当时就得到了各阶层信众的认同,据以往学术研究来看,信奉者的主体大体包括海商、水师和闽籍移民。

(一) 莆田海商
莆田自古地少人多,人地矛盾尖锐,且位邻沿海,因此海商较多。

由于出海或多或少都有风险,尤其是在古代,没有较好科学技术作为航海保障,海商自然会把精神寄托转移到神明身上。

而妈祖最早是莆田地方的海神,况且她的神职也是为出海者保航护驾,自然成为福建海商共
同祭祀的海神。

迄至南宋末年,各地的海商均对妈祖有兴趣,在海商的促进下,妈祖逐渐成为地位最高的海神。

由此可见,妈祖最早的神格定位于保护出航者。

而宋代河运畅通,造船技术发展,对于海商来说,出行经商的机会更多,意味着风险更大,故而需要一位神明保佑,妈祖便成为最好的选择。

可以说,海商为后来妈祖信仰的影响进一步扩大提供了基础。

(二) 福建水师
在古代,福建水师是中国水师的重要力量之一,因而福建水师接受妈祖为其保护神,这是妈祖从福建地方神走向全国的重要原因之一。

南宋两浙、福建、广南三路皆有水师,福建海域港阔水深,更利于海商和水师出海,福建又有泉州等著名的东方大港,所以宋代的大型战舰基本都来自福建。

其时宋朝为了抵御金兵南下,多调用福建水师,宋金在长江之上发生过多次大战,可见,福建派出的水师对南宋朝廷渡过危机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南宋定都临安以后,与福建一水可通,福建的财物大量从海路运回临安,海运盛况空前,福建水师的活动范围也很广。

由于福建水师信奉湄洲神女,水师的活动将妈祖信仰传播到浙江各地。

在《天妃降诞本传》中所载的故事也可看到,妈祖的多次封号都与水师的行动有关:“昭应”这一封号的由来,是因为妈祖刮起大风,将海盗船逐走,最后歼灭;福兴都巡检使姜特立捕海寇,得妈祖保佑,加封“善利”;闽粤水师平定大奚寇,与妈祖得到“助顺”的封号有一定关系;宋末神女获得“英烈”、“显济”等封号,都与福建水师平定海寇有关。

这表明福建水师对扩大妈祖的影响有重要作用。

从封号上可知,妈祖在宋代主要扮演两个角色:其一为兴化军的保护神,凡有兴化军必有妈祖;其二为海洋保护神,凡是涉及海事皆可祈求妈祖。

由于后一神格具有全国性意义,这使妈祖能够走向全国。

(三) 闽籍移民对妈祖信仰的发展
南宋靖康之后,大量福建人民移居海外。

由于妈祖已成为广大出海闽人共同尊奉的保护神,出海移民的过程中自然要祈求妈祖保护,平安登陆后即祭谢妈祖,建立庙宇继续供奉,这样就把妈祖信仰带出中国大陆,传播到了台湾、菲律宾、新加坡等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甚至走向美洲。

妈祖信仰在台湾尤其普遍,所建庙宇诸如澎湖马公镇的提标馆、台南大天后宫等大大小小1 000多座庙宇。

妈祖信仰传入台湾后,不仅在精神上给予移民者安慰,更对移民社会关系的演变,以及台湾社会经济发展的演变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初到台湾的移民由于瘴气郁结、蚊虫蛇害,再加上与当地居民争夺土地、水源等自然资源,时常发生械斗,整日生活在惶惶不安的状态中,而妈祖信仰表现出的一种人如何在信仰化解矛盾和对自然力的积极征服的愿望、智慧和力量,唤起了人们以自身奋斗改变和掌握自身命运的意念。

纵观妈祖的所有事迹,都透露着一种自尊、自救、自强的信念。

同时,妈祖信仰也将维护道德教化的力量慢慢渗透进台湾社会文化,让他们向往华夏文明,逐渐整合了社会,凝聚了民气,如台湾的妈祖信众会在农历三月二十三(妈祖诞辰)和农历九月九(妈祖羽化升天)这两个日子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与当
地风俗相结合,形成独特的妈祖社会风俗文化,起到教化社会的作用。

二、妈祖信仰的多层重叠的性别关系
在以上的学术回顾中,处处体现着妈祖信仰中的性别关系与多重互动性。

首先,从妈祖信仰发展的历程来看,具有镇守海边、保佑出航者的神格是她走向成功的基础。

自古福建地少山多,沿海居民不得不靠海维生,他们惧怕海也需要海,人类希望驾驭自然的愿望在当时不能
实现,便就寄予在神灵身上。

福建最初比较著名的海神是男性,如演屿神,但最后妈祖取代了其地位,从性别区分的角度看有其客观必然性。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男性充当社会的主要角色,
女性则相对次要,相夫教子、持家有方,是她们的天职,不论母亲、妻子、女儿……只要是女性扮演的角色以及构筑的社会环境都可以为男性提供温暖的归宿。

男性在遇到挫折或恐惧时,自然会想依靠自己女性的亲友,这是人类从诞生时就留存下的最原始的精神依赖感,这种性
别上的天生互动的关系也成就了妈祖的神格多样性。

而能无私地给予人类温暖的怀抱的除了母亲则别无他选,如此性别角色的需求才成就妈祖最初的发迹。

其次,宗教信仰中也存在多重互动的性别关系。

不论男女信众,妈祖对于他们似乎已经成为一个万能的好运神,无论祈求什么,只要心诚则灵,这点衍生于中国民众自古以来的信仰的功利性的特点。

但妈祖作为女神,
比其他男性神明更具魅力的地方,则在于男性无论作为何种角色,给人的感觉较之女性而言
更具威严感,故而作为民间产生的信仰中,女神较之男神似乎更受欢迎,俗世中的男性对于成
为神明的女神也不得不顶礼膜拜。

此外,在信众中,也存在性别的差异。

在台湾,妈祖像每年都要举行巡游盛会,神像放在神轿里,前有香炉开路,中间由女香客杠神轿,但盛放香炉的香担却不让女人靠近,因为香炉具有神圣性,虽然妈祖也为女神,但是在香客中还是有男尊女卑的性
别之分的,这也是信徒自我生产能力的再现。

再如莆田文峰宫在一年一度的妈祖诞辰的祭祀活动中,上头香的只能是文化代表或是宫内管委会委员,而且只能由男性上香。

虽然妈祖信仰对于信众来说没有男女之分,但在神明与信众的互动环节中,信众不自觉地要加入性别的区分,形成了多重性别关系的互动。

于是,在整个妈祖的信仰体系中基本构成了两个层级的性别存在性:神明与信众的性别互动,这一层次里神明可以消融性别上的差异;信众自身所带有的
性别差异,这一层级里信众自己会将性别的差异观念带入信仰中。

三、小结
中国民众自古有之的信仰功利化的心理,使得他们对于各种神明均抱有功利性的态度,
不问性别出身,只求保佑,神明们所代表的性别观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自己的信众,从而形成
多层次互动的性别关系。

男女信众对神明的诉求不尽相同,但宗教信仰作为精神寄托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性别上的差异有时就会得以缓和。

多层次的性别差异可以构成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从性别差异的角度去研究宗教也会得到新的结论。

从不同的性别个体探寻宗教对性
别差异的影响,这样也能够将宗教信仰对人类的影响具体到某一类性别中去,或者更细致些具体到具有某一特征的某一性别群体中去,由此宗教与人类的互动关系将更加明显。

参考文献:
[1]侯杰,范丽珠.世俗与神圣[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1.
[2]侯杰.文本分析与中国近现代性别史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
[3]莆田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翁忠言.莆田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4.
[4]徐晓望.妈祖信仰研究史[M].福州:海风出版社,2007.
[5]郑志明.中国社会与宗教[M].台北:台北学生书局,1986.
[6]林国平.闽台信仰源流[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03.
[7]张珣.妈祖·信仰的追寻[M].上海:博扬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8.
[8]李俊甫.莆阳比事[Z].。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