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课堂,立足文本,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立足课堂,立足文本—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凤岗中心小学赖秀英
一、激发持久的阅读兴趣
(一)、强化朗读,点燃激情
“文章情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注意和运用这个特点,通过朗读的训练,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在学生心中引起共鸣。在朗读中走进作者,把握文章的情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品味课文所揭示的人之美、物之美以及语言美,把对美的体验内化为审美的能力,让学生在韵味无穷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
这种方法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又教会了学生边读边思、读后再思、思后再读的学习方法。最重要的是激发了学生的个性体验,彰显了审美情趣,语文课堂也具有了“文学味”。
(二)、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往往愿意接受,否则会出现排斥心理。刚入学不久的一年级的学生,认识的字非常有限,根据低年级学生爱看电视、爱听故事的特点,鼓励学生课外看动画故事片、儿童节目。利用每天的中午或作业整理的时间给学生讲《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等课外书中的故事、听课外故事录音。动画片那生动的画面,教师那娓娓动听的话语,故事中那曲折的情节都对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然后告诉学生,这些故事书里都有,等我们学会了拼音,认识了更多的汉字,我们就可以自己去读,自己去看书,书中会告诉你
无穷无尽有趣的故事。从而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阅读欲望。
(三)、利用教材,发掘趣味并积极评价。
让学生坚持阅读。建立有效的阅读评价体系,让学生的阅读活动一直处于积极快乐的状态。让学生在阅读方面时时感受到老师的表扬。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如以学校或班级为单位,定期开展
课外阅读成果展示活动。如举行演讲赛、辩论会、朗读比赛、说话比赛、知识竞赛、写作比赛等专题活动,在活动中检验学生的阅读效果,使学生在阅读的质和量上协调发展。开展“古诗朗诵会”、“童话化装表演会”、“文艺节目会演”、“小小读书讨论会”、“课本剧比赛”、“名人的读书格言接力赛”、“我的读书方法”及
出墙报、展览读书笔记等课外阅读扩展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教给阅读方法,总结读书成果,交流读书心得和经验。
2、密切配合使学生坚持读书。广大教师和家长应互相配合,加强对学生的
课外阅读指导,使学生善读书,增强课外阅读积累。在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他们做到:一是定书。要阅读的书一旦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定时。针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
时间,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三是要定量。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出一个
读书计划,并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课外阅读关键在于坚持,教师及家长要经常了解学生课外阅读的执行情况,督促学生完成阅读任务。
(四)挑战自我,享受乐趣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化,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被提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了把课堂教学从无效、低效转变为有效、高效,教师的角色应该也
必须发生变化,教师应该把课堂这一阵地还给学生,精心设计具有思考性、挑战性、开放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挑战榜样,挑战自我中享受成功带来的自信。
(五)、创新设计,保持乐趣
课堂是我们的“主战场”,而教材是我们的“主战地”,教师和学生是“战士”。面对教材中的一篇篇文章,“战士们”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并没有获取相应的“战利品”。因为我们在大多情况都采用按部就班、本末倒置的方式来组织教学:无非是作家作品、写作背景、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出示问题组……让学生去冥思苦想、讨论、交流。想不出,没关系,由老师讲析,滔滔不绝,最
终把课文分析的“相当透彻”、“体无完肤”。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记得手发麻,每篇文章的边边角角都工工整整记下了重难点的分析。日复一日的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中,文本阅读教学早已没了“文学味”。老师讲得“苦”,学生埋头“记”,这样必然导致语文课堂的枯燥无味、了无生气,何谈阅读能力的提升。
(六)、联系生活,丰富乐趣
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只有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才能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走出文本,从课内到课外,纵观日新月异的生活,去领
悟人生之美、生活之美、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从而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完善
自己的人格。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一)、培养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习惯
(二)、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习惯
(三)、培养学生阅读时圈画批注的习惯
(四)、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五)、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的习惯
(六)、养成学生阅读后做小练笔,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七)、培养提倡课外自读的习惯
只有学生把课外阅读变成了自觉自愿的行动,才能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才会使书卷的文采精华融化到他们的血液中去,才会使他们口长于言,笔长于写。坚持让学生自读文章,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会让他们受益终生,其
意义已远远超出了阅读本身,“操千曲而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八)、培养与强化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对话习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书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阅读是一种对话,阅读教学是这种对话的过程,是在为学生构筑对话的平台;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是养成学生与文本之间良好的对话习惯。注重过程,就是把课堂看作学生生命的组成部分。课堂是学生生命历程的一个阶段,学生的生命表现形式通过课堂行为体现出来。“课堂生命观”是对传统课堂教学观念的有力矫正,使课堂教学提升到了哲学的层面。课堂阅读教学,
不是在寻求“标准答案”上分出贤愚智拙,更不是以考试成绩判定学生前程的明暗顺逆。课堂阅读教学说到底是学生的个性在阅读理解中得到体现的过程,是活生生的少年、鲜活的思想、鲜明的个性与教师、传统文化的交汇、碰撞的过程,是
过去和现在、未来的交流、较量的过程。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没有绝对的高下,
更没有权威神灵,有的是平等的交流,互为启发,互为师生。在学生的心灵深处,铭刻下来的往往不是教师奉送的答案,而是学生参与讨论、交流和争辩的感受。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我教育,师生互相教育,共同用生命去拥抱语文!-----程翔(注重过程的原则)
1、个体与文本:
养成独立地与文本积极对话的习惯。学生个体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来看,
应该包括:搜集处理信息并把握意义;与作者心心相印,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
想启迪;以自身的生活阅历进行意义的重构(即创造性地进行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