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美术教学案例

一堂美术欣赏课

——欣赏毕加索的立体派代表作品《格尔尼卡》

师:看到这幅作品,内心有什么样的感受?

生1:乱七八糟的,感觉很乱。

生2:有一盏灯,好像还有一个牛头、几个人头。

生3:黑、白、灰颜色,很简单。

生4:有一个马头在叫。有人在呼救,很痛苦。

(在以上讨论中,教师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同时放映此作品的局部。)师:是啊,画面上有很多分解的东西,黑与白相互分割,形成一些几何形,好像很零乱。如果在美术馆里看到这样的画,你们会留意,会仔细研究吗?

生1:不会,因为乱拼凑。

生2:看不懂,就不想看了。

生3:没有漂亮的色彩,不好看。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感觉它支离破碎,没有完整具体的物像,一切都在混乱中。然而艺术家要表现的是战争给人们带来的悲伤,再仔细看看我们到底能看见什么?

生1:哦我看出来了,有一个倒在地上,手里还拿了一把刀。

生2:画面黑色最多,有些恐怖。

生3:还有那盏灯,有点像眼睛,发出像刺刀一样的光。

生4:那匹马张大嘴似乎是在尖叫,鼻孔也张得大大的好像喘不过气来。有点夸张。

师:夸张?夸张是什么意思?

生:夸张就是把原来的夸大,与真实的不一样。

师:对,这是我们表现艺术作品常用的一种手法。能说说在其他什么地方还有夸张的手法吗?

生:1:在语文课上老师也讲过夸张手法,写作文就要抓住重点进行夸张。

生2:戏剧里面也有些动作很夸张。

生3:动画片夸张的最多。

(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引申众多要素与文学艺术的共性,是学生审美经验形成的必要途径。)

师:这是毕加索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抗议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野蛮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巨作。根据毕加索的自述:画面正中发出嘶烈的哀鸣的马,是西班牙人民的象征。画面左上角露出狰狞的笑的牛头,是残暴与黑暗的象征。其他则是表现人民所受到的苦难,以及这些苦难所造成的暴烈恐怖的气氛。为了与这气愤相适应,画面只用了黑、白、灰三种颜色。据说德国法西斯占领巴黎期间,一位德国军官看到这一作品后问毕加索:“这就是你的杰作?”毕加索当即回答说:“不!这是你们的‘杰作’。”同学们听了这段话后有什么感受?

(了解有关艺术创作背景资料,可以帮助学生在更大的范围内理解作品,识别要素及性质,是对画面的多种特征,多种信息进行综合,形成整体性知觉的过渡环节。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知它。)

生1:原来画家表达的是战乱给人民带来的痛苦,使我们更加今天的和平生活。

生2:把人物、动物分解后更能体现战争的残酷。

生3:画家用了象征的手法,有哀鸣的马象征受苦的人民,狰狞的牛象征残暴。

师:象征也是我们文学艺术常用的表现手法。同学们用过这样的手法画过画吗?

生1:没有,我们总是喜欢什么画什么,没想那么多。

生2:我知道中国结象征团结、白鹤象征长寿、红领巾象征烈士的鲜血。

生3:这种方法就像从远处看东西。

师:是啊!毕加索曾加入法国共产党,他用画笔控诉法西斯的残酷,呼唤人民为和平而奋斗。课后同学们再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哭泣的女人》等作品,用我们的眼、我们的心去感觉作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