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作品选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238《外国文学作品选读》2013年12月期末考试指导
二、知识点
西方文学
第一编从古代到18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掌握《伊利亚特》《俄狄浦斯王》《神曲》《哈姆雷特》《堂吉诃德》《伪君子》《新爱洛伊丝》《浮士德》这八部作品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内容梗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伊利亚特》
(1)依据传统的说法,《伊利亚特》的作者荷马是远古希腊的一位伟大诗人,意大利的但丁尊他为“诗人之王”。

(2)荷马史诗的形成过程
(3)史诗《伊利亚特》的主要情节源于古代特洛伊战争的传说。

“不和的金苹果”是这场战争的起源。

(4)《伊利亚特》向我们展示了古代希腊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习俗等各种历史图景,堪称一部古代希腊人生活的百科全书,是研究远古氏族社会各方面情况的重要史料。

《伊利亚特》也被称为“英雄史诗”,是一部宏伟的英雄主义赞歌。

(二)《俄狄浦斯王》
(1)索福克勒斯出生在雅典一个富商家庭,幼年受到良好的教育,擅长音乐和体育。

(2)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创作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全盛时期的思想意识。

他拥护民主制,痛恨暴君和僭主的专制统治,肯定人的创造能力和独立自主精神。

(3)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被称为“命运悲剧”。

(三)《神曲》
(1)但丁·阿利吉耶里(1265-1321),是意大利伟大的民族诗人,又是欧洲中世纪文化的集大成者,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

《神曲》分三部:《地狱》、《炼狱》、《天堂》。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形式,是以梦幻、寓意、象征为特点的中世纪文学艺术之顶峰。

(3)但丁。

但丁是中世纪最负盛名的诗人。

出身于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一个小贵族家庭,自幼好学深思。

成年之后的但丁加入圭尔弗党,积极参与城邦政治生活。

1300年但丁当选为佛罗伦萨共和政府六位执政之一,到达政治事业的顶峰。

1302年,但丁被黑党判处终身流放,再也没能回到佛罗伦萨。

政治抱负付诸东流,但丁决心在诗歌中建立不朽的基业,抒发自己对意大利和佛罗伦萨的深厚情感。

于是,他历时十余年,完成了长篇巨制《神曲》(约1307-逝世前期)。

(四)《哈姆雷特》
(1)《哈姆莱特》之所以备受推崇,主要原因是它塑造了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哈姆莱特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典型。

(2)关于哈姆莱特形象,引起最大争议和兴趣的是他复仇时的延宕及其原因的认识。

(3)《哈姆莱特》在艺术上也代表了莎士比亚戏剧的最高成就
(五)《堂吉诃德》
(1)堂吉诃德的故事。

堂吉诃德是西班牙一个叫拉·曼却的地方的穷乡绅。

他读骑士小说入了迷,于是从祖传的遗物中找到一副盔甲、一面盾牌和一杆长枪,为自己的瘦马起了一个“驽骍难得”的美名,
当起了骑士。

他还给自己物色了一个邻村女郎当意中人,为她起了个贵族名字叫杜尔西内娅,全不管她可能只是个养猪的且粗野泼辣的女人。

堂吉诃德的历险行侠一共有三次。

第一次他独自出门,遇到一队商人,他拦住人家去路,硬要让他们承认普天之下的美女都比不上杜尔西内娅。

由于认为商人的回答是对心上人的不敬,他又挺枪杀了过去,结果马不争气,一跤绊倒,又挨了商人跟班的一顿老拳,爬在地上半天起不来。

直到有个老乡把他救起送回了家。

堂吉诃德于是又酝酿了第二次冒险。

他找到农夫桑丘·潘沙做侍从,许诺他将来作海岛总督。

他一路上处处鲁莽冲撞,闹了许多笑话,被打得几乎丢掉性命,最后被人护送回家。

堂吉诃德在家修养了一个月后,又和桑丘约好,准备去参加在萨拉果萨城举行的比武。

临行前,他去向心上人杜尔西内娅辞别,见到的却是一个丑陋粗蠢的村姑。

他以为心上人着了魔法师的道,失去了本相,经桑丘多方宽慰,才逐渐释然。

堂吉诃德与桑丘在树林边遇到打猎的公爵夫妇。

他们闲得无聊,便成心把他俩接进城堡去取乐。

堂吉诃德和桑丘在城堡中受到了种种戏弄,才离开城堡。

堂吉诃德的邻居参孙为了医治好堂吉诃德的疯病,假扮成骑士两次与他决斗,终于把他打败。

根据二人商定的条件,堂吉诃德在一年里不许摸剑,不许外出。

堂吉诃德回家后就一病不起,他在弥留之际才明白骑士小说的害处。

他痛斥了骑士小说对人的毒害,并留下遗嘱:唯一的亲人外甥女不许嫁给骑士,否则不得继承自己的遗产。

(2)《堂吉诃德》被公认为现代小说艺术的开端,对后来的长篇小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六)《伪君子》
(1)《伪君子》是怎样设计答尔丢夫出场的?
(2)《伪君子》遵循了古典主义关于时间、地点、情节高度整一的三一律原则。

(3)莫里哀喜剧的艺术特色。

(七)《新爱洛伊丝》
(1)《新爱洛伊丝》全名《朱莉,或新爱洛依丝》,是卢梭文学创作的代表作,由173封长短不等的书信构成。

爱洛伊丝是生活在十二世纪法国的一位少女,她与老师阿贝拉相爱,遭到叔父的粗暴干涉,最后爱情以悲剧告终。

卢梭用十二世纪的故事比拟瑞士贵族女子朱莉和平民家庭教师圣普乐的爱情纠葛,给人以经典的联想。

(2)《新爱洛依丝》更主要的思想内涵,还是对建立在美德基础上的爱情、友情、亲情的内涵及价值作了全新演绎,是启蒙主义对人类关系理想的文学宣示。

(3)《新爱洛伊丝》最大艺术特色是应用简单的文学形式反映广泛深刻的社会内容。

(八)《浮士德》
(1)《浮士德》中的浮士德形象反映了歌德对人性、对人的精神内涵与境界的深刻洞察和把握。

浮士德性格中的两重性使他处在上帝和魔鬼之间,兼有神性和魔性。

(2)《浮士德》是一部诗剧,同时具有戏剧与诗歌的特点,却又远远拓宽了戏剧的容量。

第二编十九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掌握《唐璜》《叶甫盖尼·奥涅金》《红与黑》《高老头》《双城记》《草叶集》《悲惨世界》《恶之花》《包法利夫人》《罪与罚》《安娜·卡列尼娜》《玩偶之家》《德伯家的苔丝》这十三部作品作者的生平与创作,内容梗概、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一)《唐璜》
(1)《唐璜》的积极性主要在于抒情主人公的存在。

(二)《叶甫盖尼·奥涅金》
(1)作品塑造了贵族青年奥涅金的典型形象,这个人物由于其特殊的品质和生存方式,而成为俄国文学中一类独特形象的代表,即“多余人”。

(2)普希金在俄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普希金堪称“俄国文学之父”。

首先,他将真正的俄罗斯民间口语锤炼成可登大雅之堂的诗歌语言,从而真正实现了诗歌语言的民族化。

就小说叙事的内在修辞来说,他的创作也真正继承了欧洲小说传统的杂语体式,即消解了全知叙事的统一模式,展现了不同声音在同一文本中并存的体式。

其次,普希金的创作展现了真正的俄罗斯民族生活。

只有在他的作品中,俄罗斯的现实生活才真正进入文学描写的视野,以驿站长为代表的小人物,以奥涅金为代表的多余人,这一系列形象都体现着地道的俄罗斯特色。

更重要的是,普希金奠定了俄罗斯文学的创作基调,即基于俄罗斯宗教精神的人道主义。

在俄国文学史上是他第一次将普通平民作为其创作的主人公,并对其生存状况给予深切关注。

在其晚期作品《上尉的女儿》中,则集中体现了普希金对善的理解.
(三)《红与黑》
(1)《红与黑》成功塑造了于连这个平民知识青年个人奋斗的典型。

(四)《高老头》
(1)巴尔扎克小说的艺术成就首先表现在对典型人物的塑造上。

其次,巴尔扎克使用了人物再现法,在动态中成功地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形象。

所谓人物再现法,是指同一个人物在多部作品中重复出现,以使得所有的作品连为一体,从而使读者看到人物命运的发展轨迹。

(五)《双城记》
(六)《草叶集》
(1)《草叶集》是以一个“生命有机体”的成长历程来设计的
(七)《悲惨世界》
(1)《悲惨世界》反映了广泛的法国现实社会生活。

(2)小说成功塑造了冉阿让这个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的人道主义理想。

(3)《悲惨世界》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

(八)《恶之花》
(1)《恶之花》流露了诗人难以克服的忧郁情结和颓废情绪,这是贯穿作品始终的一个主题。

因而,波德莱尔被人们认为是颓废诗人、恶魔诗人或坟墓诗人。

在艺术上,《恶之花》对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有一定的继承,但却大大地超越了这一传统。

《恶之花》自始至终抒发了诗人的悲观忧郁乃至绝望的情绪,这显然是受到浪漫主义“世纪病”感染的结果,同时,诗人幻想一种超越性的、纯粹的理想境界,歌咏爱情,也是对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

但《恶之花》已经不再是浪漫主义盛期那种向着自然狂歌和向社会宣战的专横自我,而是一心拥抱忧郁和死亡、沉醉于淫荡和堕落的颓废自我。

在《恶之花》中,自然与颓废、丑恶的关系被强化,它要么充当诗人表达死亡和忧郁心态的工具,要么跟丑恶混合在一起,这无疑是对浪漫主义的亵渎。

同时,《恶之花》吸收了现实主义的写作态度和创作成分,这一点是不该被人们忽略的。

波德莱尔认为“恶”本身是现代社会和大都市中实际存在的现实,而正确的写作态度是不能够逃避这种现实的。

他认识到,当代的腐化堕落现象和各种丑恶的画面必须受到描绘,而他对于生动经验和诗意的捕捉也是建立在都市体验的基础上的。

波德莱尔提出的“诗的目的”在于“从恶中提出美”的观点,一开始就包含着他对于现实主义的正确理解。

《恶之花》还首次提出万物感应理论,并系统使用象征、寓意、暗示的手法进行创作,可谓开创了象征主义文学的先河。

在《感应》这首被誉为“象征派的宪章”的名诗或准理论文献中,波德莱尔提出了天、地、人之间具有感应关系的观点,认为各种自然现象之间以及它们与人的精神世界之间都息息相通、互相呼应,共同构成了一个色、声、香交感的、具有神秘意义的世界或象征的森林。

为了表现这种神秘,诗人应该通过使用诗的语言去暗示天、地、人之间的关系,跨越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之间的界限,以表现色、味、声、香、形百感
交集的效果。

万物感应论的提出为诗人使用通感的修辞法提供了理论根基。

另外,《恶之花》还着重使用对比手法表现美与丑、生与死、神与魔的相克相生关系和世界的二重性;在体裁上,许多诗篇使用十四行诗体写成,具有谨严的格律和明晰的结构,体现出了波德莱尔的古典文学素养;语言上大量地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产生了奇特的艺术效果。

(九)《包法利夫人》
(1)福楼拜的主要创作。

(十)《罪与罚》
(1)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现实。

陀思妥耶夫斯基说:“人们称我为心理学家:不对,我只是最高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者,即,我描绘的是人灵魂深处的一切。

”这里的“现实”,一般还是认为这就是指“心理现实”而言。

(十一)《安娜·卡列尼娜》
(1)安娜的悲剧就是人与人无法在灵魂中建立沟通的悲剧。

就家庭环境而言,安娜出身贵族,听从有权势的姑母的安排,嫁给了大她20岁、时任喀山省长的卡列宁,她的命运就此走上不归之路。

对安娜而言,卡列宁的存在就标志着一个与其精神世界相对立的世界存在。

同安娜的家庭一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上流社会——也是由秩序与利益组合而成的。

所谓的高端交际,实际上都是勾心斗角,各怀心机,它已全部异化为非情感的、仅供权力分配及消费生命的空间。

这个圈子有自己特定的规则,其核心理念仍是“体面”。

一方面要与宫廷保持密切联系;另一方面则遵照传统的贵族习气,尽其所能吸引异性的关注与艳羡,以赢得所谓社交荣誉。

安娜只是希望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精神交流的对象,因此触犯了这个圈子的游戏规则。

没有人能理解安娜,因为她所鄙弃的是在规则中遮蔽良知,她所追求的是在交流中获得自由。

她失败了。

她只有通过死亡,来摆脱精神上的孤立,超越世俗秩序,实现与上帝结合的理想,实现她在灵魂中苦苦寻求的自由。

(2)《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是典型的双线索结构。

(十二)《玩偶之家》
(1)娜拉的形象
从“玩偶”走向觉醒,娜拉的性格也经历了一个深刻而生动的变化过程。

(十三)《德伯家的苔丝》
(1)哈代作品中表现出的悲观主义。

哈代的威塞克斯小说从优雅的田园牧歌风开场,以暗淡绝望的悲剧结束。

长篇小说《绿荫下》是一部带有田园牧歌情调的作品,充分抒发了作者的田园理想以及对宗法制农村的欣赏。

《远离尘嚣》写牧羊人盖伯瑞尔和女农场主巴丝谢芭历经曲折,最后圆满收场的爱情故事,但却掩饰不住渗透于全书中的悲剧气氛以及作者对自己的理想社会即将遭遇的不幸的种种担忧。

《还乡》(1878)进一步深化了《远离尘器》开始的悲剧性主题。

小说中的爱敦荒原具有支配人类命运的神秘力量,人类在它面前是软弱无力的,只能受它的捉弄和乖戾的安排。

《卡斯特桥市长》(1886)则以一个惊心动魄的悲剧,进一步强调了命运对人的冷酷无情和人在命运面前的渺小无力。

《无名的裘德》体现了哈代对宗法制农村社会解体后农民出路与未来命运的深入探索,整部小说有一种更加压抑、紧张、沉郁的气氛。

第三编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重点了解《虹》《荒原》《尤利西斯》《城堡》《静静的顿河》《喧哗与骚动》《小径分岔的花园》《禁闭》《悲悼》《秃头歌女》《老人与海》《第二十二条军规》《百年孤独》等十三部作品的的内容梗概和艺术特色。

(一)《虹》的内容梗概、作为现代主义文学作品的主要特色,了解劳伦斯的创作阶段及特点,劳伦斯作品中的非理性心理因素。

(1)劳伦斯的创作阶段。

(二)《荒原》》的思想主题,使用的神话传说及功能,艺术特色。

(三)《尤利西斯》的基本内容、创作方法和风格特色。

了解布卢姆这个“反英雄”人物形象,了解乔伊斯小说的艺术特点。

(1)《尤利西斯》的思想意蕴
(四)《城堡》的内容梗概、多重意蕴、艺术特色。

了解卡夫卡的小说创作及特点。

(五)《静静的顿河》
(1)葛利高里悲剧的根源和实质。

(六)《喧哗与骚动》的艺术手法,凯蒂在小说情节发展中的作用,康普生家族没落和毁灭的根源。

(七)《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元小说性,所体现了博尔赫斯怎样的时间观,了解博尔赫斯的小说的特点。

这跟作品从头至尾反复映现的迷宫意象和所体现的迷宫意识有关。

小说的标题“小径分岔的花园”使读者自一开始就唤起了对于迷宫的想象。

随后,作品把人们引入了一个由多重迷宫繁复交织的网络:一是俞聪幼时生活过的家庭庭院,二是英国汉学家阿伯特的住所,似乎处在某种迷宫的中心。

博尔赫斯将阿伯特的家当作某种不定范围——小而言之是庭院、花园,大而言之是世界——的迷宫的中心;三是俞聪的祖先崔朋写的一部名为“小径分岔的花园”的小说和他要建造的“一座实实在在的迷宫”。

前者是一部天书,后者则被俞聪想像一个过去、将来和星球的错综复杂的存在物;四是俞聪本人所设计的事件迷宫,即通过杀掉一个名为阿伯特的人,通报一个名为阿伯特的英军炮兵阵地的秘密地点,而所有的英国人都没有冲出这个迷宫。

博尔赫斯通过繁复交织的迷宫意象,充分表达了自己关于世界、人生、时间和小说的看法,从而把作品转型为具有强烈玄学意味的哲理小说。

他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人生感受,即世界是一个迷宫,任何人都走不出这个无边的迷宫。

因此在《小径分岔的花园》中,每个主人公的故事都被置于迷宫的背景中加以展开,而主人公本身则处在迷宫的中心位置。

但无论无何,人类的命运都是一样的,无论是智者还是愚人,他们都受到迷宫的捉弄,通过不同方式死于迷宫。

崔朋是迷宫的制造者,但被一个外来的、无关的人所杀;阿伯特是崔朋迷宫的解释者和再造者,但同样死于一个外来的和无关的人即俞聪之手;俞聪的迷宫一度给英国佬带来了很大的迷惑,但最终还是被处以绞刑。

他们既能够把生死置之度外,又感到人生的虚幻、生死的无常和生命意义的缺失,流露出深深的悲观情调。

作为一切迷宫的本质和谜底,时间是《小径分岔的花园》费尽周折所要阐明的主题。

阿伯特(包括崔朋和博尔赫斯)认为,时间是一张由背离、汇合和平行等无穷的时间系列交织成的不断增长、错综复杂的网络,这种由互相靠拢、分歧、交错或永不相干的时间系列织成的网络包含了所有的可能性。

既把时间定义为非三维模式的感觉、永恒或者“无时间”,又揭示出一种与人生相关的意义来,即个体的存在与相互关系皆系乎偶然,不存在身份的确定性和敌我关系的二元对立,昨天是朋友,今天是敌人,昨天活着,今天死去,这一切都出于时间的安排,是由时间的分岔造成的。

联系到写作,博尔赫斯认为,如果一部小说不能把“时间”作为根本问题去思考,那是没有办法通达永恒和无限的。

(八)《禁闭》在内容与艺术上的荒诞性,所提出的“他人就是地狱”的思想,如何评价三个亡魂的生前和死后的行为。

(1)萨特文学作品的主要特点
将文学与哲学结合起来,提出了一系列存在主义哲学命题,为作品赋予了鲜明的哲理性
与思辩性;回避了已往文学传统将人物典型化、集中化和本质化的写作路径,如实地描写人类与世界的荒诞的真实存在,形成了独特的非本质化的写作观念;采用自然主义手法描写人的主观感受和生活细节,将内心独白和客观叙述结合在一起等。

萨特文论的最重要贡献是提出了“介入文学”的概念,即主张作家干预社会、勇敢地投身于改造社会的活动中去,和对各种政治事件和社会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

(九)《悲悼》中的弗洛伊德主义因素?如何看待奥尼尔对古希腊悲剧的继承和发展?
(十)《秃头歌女》对传统戏剧的反叛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尤奈斯库在荒诞派戏剧上的艺术成就,荒诞派戏剧的主题。

(1)什么是荒诞派戏剧。

(十一)《老人与海》的内容梗概,主题,艺术特点,海明威的主要创作风格。

(十二)《第二十二条军规》尤索林和奥尔的临阵逃脱如何理解,“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一个圈套如何理解,“黑色幽默”。

(1)何谓“第二十二条军规”?从表面看,它似乎是二战时期美国空军的一条军事法规,但究其实质,它是实现官僚集团和战争狂人权力意志的工具。

它似乎没有任何具体的内容, 但似乎又包涵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它确实是一种充满了诡辩逻辑、具有无上威力的神秘存在物。

它不存在,但又无处不在,它既是抽象、荒谬、令人无法捉摸的法律条文,又是一种捉弄人、摧残人的残暴而专横的现实。

在这个莫名的圈套的控制下,许多士兵葬送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不过,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概念也有它的广义。

它也可以延伸性地理解为是二战后美国和西方社会中某种广义的制度化疯狂或陷阱的象征物,甚至可以理解为是对当今人类普遍生存境况、荒诞体验和充斥于生活的异己的约束力量的艺术概括。

尤索林是下层士兵的代表。

他胆小怕事、情感丰富、正直善良。

他既是第二十二条军规的玩物,又是具有一定反抗性的、敢于逃亡的“不爱国”的反叛者,可以说是某种另类的“英雄”形象,或反英雄形象。

尤索林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胆小鬼,他的行为中包含着一种难能可贵的道德理性精神。

他强烈地质疑战争,甚至连所谓的“爱国精神”和“爱国心”也加以否定。

正是这份难得的清醒和道德理性,使他决意保全性命、逃出战争,最终成为一名另类的勇者、智者和荒诞世界的挑战者。

(十三)《百年孤独》中“孤独”的涵义,魔幻现实主义作品。

(1)怎么理解孤独。

第四编东方文学
复习提示:重点了解《圣经》《罗摩衍那》《源氏物语》《一千零一夜》《鲁拜集》《从此以后》《吉檀迦利》《雪国》《开罗三部曲》《耻》等十部东方文学作品的内容梗概和艺术特色。

(一)《罗摩衍那》的主要内容及形成过程。

(1)《罗摩衍那》的形成过程
《罗摩衍那》最初属于由民间艺人演唱的“伶工文学”,包含许多短歌、短的叙事诗和赞歌,代代口耳相传。

后来这些东西渐渐积累,形成比较系统的故事情节,但内容和形式都不固定,不统一。

(二)《一千零一夜》
在莎赫扎德与国王共同度过的一千零一个夜晚,她给国王讲了160多个大小故事,这些故事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第一,爱情、婚姻故事。

《一千零一夜》中有人与人的爱情、有神魔介入的人与人的爱情、人与神的爱情3种类型,《阿里.沙琳和祖曼绿蒂》写女奴祖曼绿蒂不愿卖给有钱的老商人,倒贴钱让身无分文的阿里.沙琳将自己买走,后夫妻二人离散,历经磨难终于重新团聚。

《阿拉丁和神灯》写出身贫苦的阿拉丁借助神灯与公主结为夫妻,并战胜了嫉恨的宰相和魔
法师,与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巴士拉银匠哈桑》则是一篇典型的人神婚恋的故事,哈桑偷了羽衣姑娘(七仙女)的羽衣,和她成亲,后仙女因思念故土亲人,设计盗走羽衣,带上两个孩子飞走,哈桑为寻回妻子儿女,不畏艰难险阻,最后终于团聚。

第二,神奇冒险故事。

《一千零一夜》中有很多关于航海旅行、获取宝藏、实现爱情、寻找亲人的冒险故事,航海旅行尤为引人入胜。

《辛伯达航海旅行记》是一篇最有代表性的故事,辛伯达前后7次出海经商,每次都九死一生,经历了种种难以想象的灾难和奇遇。

第三,伦理教诲故事。

《一千零一夜》中的大小故事都含有教诲意义,惩恶扬善、因果报应是作品重要的思想内容。

例如《商人和魔鬼的故事》中,三位老人讲述了恶人害人不成反害己的故事。

《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则讲述了善良的阿里巴巴在智慧忠诚的使女马尔加娜的帮助下,如何战胜强盗、并获得钱财的故事。

第四,伊斯兰开拓故事。

反映早期伊斯兰开拓和伊斯兰世界与欧洲诸国关系的故事在《一千零一夜》中差不多占了六分之一的篇幅。

《舒尔康、臧吾.马康昆仲和鲁谟宗、孔马康》的故事是作品中最长的一篇故事,表现了阿拉伯伊斯兰国家与欧洲诸国之间历经几代的海陆较量和争夺。

除此之外,第四章《一千零一夜》导读中还有以鸟兽为主人公的寓言故事、公然向社会挑战的骗子故事等等,这些故事环环相扣,大故事套小故事,纵横天地历史,几乎无所不包。

在讲故事过程中,莎赫扎德为舍赫亚尔生下三个王子,国王听完这一个个关于前人告诫世人的故事,由衷感到忏悔,不再诛杀国中少女,舍赫亚尔和莎赫扎德及其子孙从此以后过着幸福、安详、快乐的日子。

(三)《从此以后》中长井代助的形象
(四)《吉檀迦利》
(1)《吉檀迦利》的艺术特色
(2)《吉檀迦利》是一部宗教抒情诗集,是献给神的歌。

诗歌主要表达对神的虔诚,反复倾诉他对神的思慕和渴念。

诗人有时想象与神相会的快乐,有时又陷入深深的失望和痛苦。

诗人感到只有死亡是与神相会的途径,于是热情地歌颂死亡,“在死的光明中,我看见了你的世界和这世界里弃置的珠宝。

”作品也表现了诗人的宗教思想,泰戈尔将自己的宗教称为“人的宗教”或“诗人的宗教”,其核心思想是“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

代表无限的神不是处于飘渺的世外,而是处于现实生活之中;每个人既是有限的个人,又具备一定的神性或无限性,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与神的合一,也就是实现自己身上的神性。

这样的“人的宗教”思想既有诗人个人的体验,也有对印度宗教文化传统的继承。

泰戈尔主要继承了印度上古“奥义书”的哲学思想和中世纪“毗湿奴教派”诗人的宗教思想。

“奥义书”哲学认为“梵”是宇宙的本源,是最高存在,我是个体存在,二者同一,亲证这种同一性是古代宗教哲学的最高目标。

中世纪印度教毗湿奴教派在继承这种古代宗教哲学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神结合的宗教思想。

神化身为人,生活在我们中间,人通过对神的虔诚和爱,达到与神的结合。

《吉檀迦利》中诗人反复表现对神的思念与渴望,希望与神相会,追求与神合一。

泰戈尔作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人性和现实性的内容。

(五)《开罗三部曲》
“开罗三部曲”是一部现代埃及民族的精神探索寓言。

全书共分三部分,分别以三代人的主要生活场景——开罗的三个街区两宫间、思慕宫和怡心园为题,描绘了20世纪上半叶埃及一家3代人的命运沉浮。

妻子艾米娜是一个顺从、贤惠的女人;丈夫艾哈迈德是一家之主,威严而又专横;长子亚辛只懂感官享受、不懂虔诚;二儿子法赫米是法学院的大学生;小儿子凯马勒聪明好学,对宗教充满幻想;两个女儿海迪洁和阿依莎拥有截然相反的相貌和性格。

一战给他们带来了深深的影响,法赫米不幸牺牲。

几年后,艾哈迈德迅速衰老;亚辛继续情场得意;凯马勒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