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科文化的认识——兼谈语文教学的文化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学科文化的认识——兼谈语文教学的文化思考
摘要:纵观现今的语文教学,无论初中、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往往都缺乏一种语文味。因此,本文着重讨论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味传递。认为语文学科的文化特色首先应该回归到语言、文字本身。通过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找到语文教育中的言语实践的本质。进而通过实际的文本分析进入到文化的引导中去。
关键词:学科文化语文教学文化视角
一、文化与学科文化
每当说到教育就首先会提及文化,文化的传承。教育本身具有多重功能,而文化传承可以看作是教育最基本的功能,即:社会通过教育将前人所积累的生产和生活经验、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等,有计划地传递给下一代人,以实现文化的传承。
而文化的定义多种多样,众说纷纭,此处比较认同英国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的说法:“文化是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
一个民族的文化性集中表现为以语言文字符号为载体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的核心就是透过语言文字符号所体现或显现出的价值观,如政治价值观,人伦道德价值观、经济价值观、生产力价值观、审美价值观以及文化价值观。
文化是我们平常感受最多但最难说清的东西,因为它很宽泛,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本质所在,凡是打上人类痕迹的东西都是文化。生活在社会群体里的人们,大都仅停留于文化形态的直观的体验层面,久而久之,对人类长期以来所形成的诸如习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形态,习以为然,感觉不到它的存在,尤其不愿意刻意对一种文化形态符号进行历史的或现代的形而上的文化价值的关照。
当今我们的初、高中教学实践中往往也正缺乏一种文化的熏陶,课堂中总是少一点文化味道,缺少了很多自己学科的文化特色,尤其我们语文课更是如此。但纵观一些对学科文化的定义也很难找到确切的说法,总体上有几种:1、学科文化是指由历代学者在创建该学科的过程中,发现、创造和形成的学科理论体系以及所具有的思想、方法、概念、定律,是学科中所采用的语言符号、价值标准、科学精神或人文精神、文化产品以及工作方法的总和。2、人们在探索、研究、发展学科知识过程中积累并传播独有的语言、价值标准、伦理规范、思维与行为方式等。3、在特定时期内的学科本身所具有的价值观念、知识体系及其成员特有的精神风貌和相应行为准则的总和。
而此处个人认为学科文化属于文化的范畴,是整个社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为社会文化的特殊形态,具有文化的共性及文化的相应特征。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尤其语文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更是应该加强“文化味”的传递。
二、语文学科的文化与语文教学
着重讨论中学语文教育的文化味传递。每一个学科都有自己的学科思维与语言方式。思维方式是学科文化的内核,语言方式是学科文化的窗口。语文学科的文化特色首先应该回归到语言、文字本身。通过语言、文字的基本训练找到语文教育中的言语实践的本质。进而通过实际的文本分析进入到文化的引导中去。引起学生的深层思考、探索以及引起对祖国文化的一定程度的理解,对外国文化的认识和接受。
学科教育具有知识教育和文化教育两层含义:知识教育是基础,文化教育是知识教育基础上的文化升华。但是,只停留在知识教育的基础上,不能从文化角度进行升华,则必然失去学科教育的深远意义。我们语文的学科教学也是如此。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更应当重点思考如何更好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文化解读。
和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一样,学校的语文教学也是以课本为主,而课本中选取的材料都是具有典范意义的,无论内容的深浅,文体的各异,形式的多样,基本上选文都是文质兼备了。而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提高学科的文化品位。品位,作为名词,表示文化高雅程度,作为动词则是对文化的品读、感受、体验。
一门课程的文化品位不仅体现在教材中,知识传授的广度、深度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学生的身上。学科文化教育比起学科知识教育更具复杂性、多元性,更要有多种模式。需要教育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而文化底蕴的积累也是当下语文教师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如果我们能在知识教育基础上,上升到心灵与智慧的培养上、价值观念的形成上、精神陶冶上,充分利用学科知识和相应的其他一切可以利用的文化资源,进行文化积累和文化升华,进而将自己的思考和学生共同交流、探讨、提高,从而实现审美、陶冶、文化遗传的多重功能,那么这样的教师必定是有深度的,课堂也必定是活跃的,学生必定是收获大的。
因此在中学阶段,初高中的实际语文教学中我们也当关注更多深层次的人文思考,要有自己独立的对文本的解读和探索,不可以再如从前一样唯教参、唯权威马首是瞻。很多文本材料放到中学课本中并不是简单草草讲解可以了事的,尤其是一些有深刻文化意味的文本,比如《孔乙己》、《祥林嫂》、《拿来主义》、《我与地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林黛玉进贾府》等这类。还有许多文本通过仔细的多角度的分析或者用现代的观点去解读也会有新的收获,比如《泪珠与珍珠》中的哲理、《我的空中楼阁》中的中国人的“根”文化、《触龙说赵太后》中的古代“劝谏”文化、《信客》的“信”与“苦”的解读等等。
我们可以列举出大量的能够深入挖掘的文本,当然这需要教师有一定的文化的眼光,不时的思考和探讨,自己进行深入剖析。更需要教师有广阔的知识背景,尤其语文老师,要将严谨的逻辑思维和丰富的感性思维兼具、将思维的深度和表达的力度结合,能够有形象的表达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触觉。能够进行不断的自
我反思和自我提高,运用先进的文本解读理论和文化视角来看待问题,在多样性的教学尝试中逐渐贯穿文化的传承,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文化味的渗透。语文教学并非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传授上,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进行智慧的提升、价值观念的梳理、精神的陶冶、审美的享受综合为一体的文化视角下的语文能力的总体提高。
参考文献:
[1]曹滨、王世平.《论学科文化培养在学科建设中的基础作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2)
[2]陈锡坚.《学科文化的培育》[J].教育评论.2008(3)
作者简介:弓卓娜,女,山西太原(1987年2月—)重庆师范大学2009级学科教学(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