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教学集体备课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课题:解一元二次方程备课人:XXX备课时间:XXXX年XX月XX日备课内容: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能够准确地解答相关问题。
2. 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点: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性质和解法,理解根与系数之间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能够准确地运用韦达定理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四、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课件、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练习题、计算器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回顾上一课时的内容,引导学生回忆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性质,激发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2. 探究(15分钟)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解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方法,即使用韦达定理。
让学生自主思考并学会运用韦达定理求解方程。
3. 拓展(20分钟)结合多个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加复杂的一元二次方程问题。
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总结归纳(10分钟)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归纳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帮助学生理清知识脉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5. 课堂练习(15分钟)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展示与疑难解答(15分钟)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的解题过程和思路,并对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7.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激发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意识。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探究和应用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良好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对韦达定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还需进一步引导和巩固。
同时,为了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还可以设置更多的拓展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命题及其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高三数学(理)集体备课记录实施教学过程一、考点知识自主梳理1.四种命题及相互关系2.四种命题的真假关系(1)两个命题互为逆否命题,它们有相同的真假性;(2)两个命题互为逆命题或互为否命题,它们的真假性没有关系.3.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1)如果p⇒q,则p是q的条件,同时q是p的条件;(2)如果p⇒q,但q p,则p是q的条件;(3)如果p⇒q,且q⇒p,则p是q的条件;(4)如果q⇒p,且p q,则p是q的条件;(5)如果p q,且q p,则p是q的条件.思考辨析判断下面结论是否正确(请在括号中打“√”或“×”)(1)“x2+2x-3<0”是命题.( )(2)命题“α=π4,则tan α=1”的否命题是“若α=π4,则tanα≠1”.( )(3)若一个命题是真命题,则其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4)当q是p的必要条件时,p是q的充分条件.( )(5)当p是q的充要条件时,也可说成q成立当且仅当p成立.( )二、考点题型自主探究题型一命题及其关系例1 (1)命题“若x,y都是偶数,则x+y也是偶数“的逆否命题是( )A.若x+y是偶数,则x与y不都是偶数 B.若x+y是偶数,则x与y都不是偶数C.若x+y不是偶数,则x与y不都是偶数 D.若x+y不是偶数,则x与y都不是偶数(2)原命题为“若z1,z2互为共轭复数,则|z1|=|z2|”,关于其逆命题,否命题,逆否命题真假性的判断依次如下,正确的是( )A.真,假,真 B.假,假,真 C.真,真,假D.假,假,假思维升华(1)写一个命题的其他三种命题时,需注意:①对于不是“若p,则q”形式的命题,需先改写;②如果命题有大前提,写其他三种命题时需保留大前提.(2)判断一个命题为真命题,要给出推理证明;判断一个命题是假命题,只需举出反例.(3)根据“原命题与逆否命题同真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同假”这一性质,当一个命题直接判断不易进行时,可转化为判断其等价命题的真假.题型二充分必要条件的判定例2 (1)设正数a,b都是不等于1,则“3a>3b>3”是“log a3<log b3”的( ) A.充要条件 B.充分不必要条件C.必要不充分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一次函数y=-mnx+1n的图象同时经过第一、三、四象限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是( )A.m>1,且n<1 B.mn<0 C.m>0,且n<0 D.m<0,且n<0思维升华充要条件的三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根据p⇒q,q⇒p进行判断;(2)集合法:根据p,q成立的对象的集合之间的包含关系进行判断;(3)等价转化法:根据一个命题与其逆否命题的等价性,把判断的命题转化为其逆否命题进行判断.这个方法特别适合以否定形式给出的问题,如“xy≠1”是“x≠1或y≠1”的某种条件,即可转化为判断“x=1且y=1”是“xy=1”的某种条件.题型三充分必要条件的应用例3 已知P={x|x2-8x-20≤0},非空集合S={x|1-m≤x≤1+m}.若x∈P是x∈S的必要条件,求m的取值范围.引申探究1.本例条件不变,问是否存在实数m,使x∈P是x∈S的充要条件.2.本例条件不变,若x∈綈P是x∈綈S的必要不充分条件,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思维升华充分条件、必要条件的应用,一般表现在参数问题的求解上.解题时需注意:(1)把充分条件、必要条件或充要条件转化为集合之间的关系,然后根据集合之间的关系列出关于参数的不等式(或不等式组)求解.(2)要注意区间端点值的检验.三、课时小结思想方法应用1.等价转化思想在充要条件中的应用典例(1)已知p:(a-1)2≤1,q:∀x∈R,ax2-ax+1≥0,则p是q成立的( ) A.充分不必要条件 B.必要不充分条件 C.充要条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已知条件p:x2+2x-3>0;条件q:x>a,且¬q的一个充分不必要条件是¬p,则a的取值范围是( )A.[1,+∞) B.(-∞,1] C.[-1,+∞) D.(-∞,-3]温馨提醒(1)本题用到的等价转化①将¬p,¬q之间的关系转化成p,q之间的关系.②将条件之间的关系转化成集合之间的关系.(2)对一些复杂、生疏的问题,利用等价转化思想转化成简单、熟悉的问题,在解题中经常用到.方法与技巧1.写出一个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及逆否命题的关键是分清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然后按定义来写;在判断原命题、逆命题、否命题以及逆否命题的真假时,要借助原命题与其逆否命题同真或同假,逆命题与否命题同真或同假来判定.2.充要条件的几种判断方法(1)定义法:直接判断若p则q、若q则p的真假.(2)等价法:即利用A⇒B与綈B⇒綈A;B⇒A与綈A⇒綈B;A⇔B与綈B⇔綈A的等价关系,对于条件或结论是否定形式的命题,一般运用等价法.(3)利用集合间的包含关系判断:设A={x|p(x)},B={x|q(x)}:若A⊆B,则p是q的充分条件或q是p的必要条件;若A B,则p是q的充分不必要条件,若A=B,则p是q的充要条件.失误与防范1.当一个命题有大前提而要写出其他三种命题时,必须保留大前提.2.判断命题的真假及写四种命题时,一定要明确命题的结构,可以先把命题改写成“若p,则q”的形式.3.判断条件之间的关系要注意条件之间关系的方向,正确理解“p的一个充分而不必要条件是q”等语言.四、课后作业《练出高分》P270。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1. 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2. 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二、教学目标1. 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2. 学会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并能应用于解决生活中的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不等式组的解法及其应用。
教学重点:不等式的性质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练习本、草稿纸、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的实际情景,如“小明和小华的身高比较”,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不等关系。
2. 不等式的性质(15分钟)通过讲解和例题,让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并能运用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3. 不等式组的解法(15分钟)介绍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方法,结合例题讲解,让学生学会解不等式组。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不等式的性质;2. 不等式组的解法;3. 例题及解答过程;4. 课堂小结。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不等式2x 3 > 5;(2)解不等式组:① 3x 2 < 7② x + 4 > 2x 1(3)根据实际问题,列出不等式并求解。
答案:(1)x > 4;(2)x > 3;(3)根据实际问题求解。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掌握程度如何,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研究不等式的其他性质;(2)探索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3)了解不等式在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不等式组的解法;2. 实践情景引入的设计;3. 作业设计中题目和答案的详细程度;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
一、不等式组的解法1. 分析不等式组的类型,判断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还是其他类型;2. 分别求解每个不等式的解集;a. 同大取大,同小取小;b. 大小小大中间找;c. 大大小小无解了。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摘要:1.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2.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意义3.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流程和内容4.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实施策略5.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效果评估正文:【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的概述】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是一种用于记录高中数学教师进行集体备课的过程和结果的表格,主要包括备课主题、备课人员、备课时间、备课内容、备课方法和策略等信息,是高中数学集体备课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意义】高中数学集体备课是提高高中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的重要手段,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提高教学水平。
2.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降低教学成本。
3.促进教学方法和策略的创新,提高教学效果。
4.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针对性。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流程和内容】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流程主要包括确定备课主题、制定备课计划、进行备课活动、完成备课记录表和评估备课效果等环节。
其中,备课内容主要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等方面。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实施策略】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实施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建立备课团队,明确备课任务和责任。
2.制定备课计划,确保备课活动的有序进行。
3.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备课效率和效果。
4.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备课内容和手段。
5.定期评估备课效果,不断完善备课策略。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效果评估】高中数学集体备课的效果评估主要包括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教师满意度等方面的评估,可以通过学生评教、教学质量检查和教师自我反思等方式进行。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时间:XXXX年XX月XX日地点:XX高中数学教研室参与人员:XXX、XXX、XXX、XXX备课主题:高中数学教学方法与案例分享一、备课目的在本次备课中,我们旨在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和案例,探讨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兴趣。
二、备课内容1. 分享教学方法X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XXX老师分享了其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方法:(按时间顺序逐一列出方法和实施步骤,并加以详细说明)2. 案例分享在本部分,我们分别从不同章节或难点内容中选取了一些典型的案例,讨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和解题技巧,并分享了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案例一:解二次方程(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二:三角函数应用(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三:概率与统计(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案例四:向量(详细描述案例内容、解题思路和教学方法)三、备课总结与反思在本次备课中,我们共同分享了许多有益的教学方法和案例,对于提升学生数学学习的效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我们也意识到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和改进:1. 教学资源的共享与优化:在今后的备课过程中,我们将进一步加强教学资源的共享,促进各位老师的教学能力的全面提升。
2. 目标明确与重点突出:在备课过程中,我们要更加明确教学目标,突出重点难点内容的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 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建立起完善的教学评估与反馈机制,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改进。
四、下次备课安排下次备课将于XX月XX日下午XX时在本教研室进行,备课主题为高中数学考试习题的设计与分析。
集体备课记录表
唐红敏:探究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不再是实验演示的被动的观看者,而是参与操作的主动探索者,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获得的不仅是新活的数学知识,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是探究学习的科学方法,探究成功的喜悦以及探究失败的深刻反思,在这样的学习中,学生会逐步变的有思想、会思考、会逐渐发现自身的价值,教学效果还不错!
一、收获:
1、在教学新课时,没有像传统教学那样,直接拿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容器的教具,让学生观察倒沙实验,而是通过师生交流、问答、猜想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迫切希望通过实验来证实自己的猜想,所以做起实验就兴趣盎然。
(学生实验并讲解,教师纠正:实验总是不十分准确,有可能差点。)
一名学生汇报,师板书。
生:我们把圆锥装满水,倒入这个圆柱体当中,正好倒了3次倒满,得出圆锥的体积等于这个圆柱的体积的 ,因为圆柱的体积v=sh,所以圆锥的体积v =1/3sh
(教师板书)
圆锥的体积= 1/3×底面积×高
等底等高{V=1/3Sh(圆柱的体积怎样求?圆锥的体积怎样求?)
通过打错的同学解释:2要认真审题
(二)完成12页做一做:
学生独立完成,是巡视辅导,集体订正。
(三)思考题:
你能想办法算出你手中圆锥体的体积吗?说说测量和计算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生口述。
(五)布置作业:完成补充习题16页。
“一课多研”心得与反思
在学习圆柱的体积的基础上,再学习圆锥的体积,学生感到非常简单易懂,因此学起来并不感到困难。但教学过后,仍感到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当然也有许多收获。
集体备课教案表(和复习)
集体备课教案表(整理和复习)第一章:复习导入1.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回顾和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复习效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1.2 教学内容:回顾上学期的主要知识点和重点内容。
引导学生自主复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
1.3 教学步骤:1.3.1 导入:教师简要回顾上学期的学习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3.2 学生自主复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复习相关知识点。
1.3.3 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复习心得和困惑,互相解答疑问。
1.3.4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成果,指出重点和难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二章:数学知识整理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整理和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整理和复习数学科目中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分析常见的数学题型和解题方法。
2.3 教学步骤:2.3.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数学科目的基本概念、定理和公式。
2.3.2 学生自主整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整理数学知识。
2.3.3 解题训练:学生解答教师提供的数学题目,巩固解题技巧。
2.3.4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成果,指出重点和难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三章:语文知识梳理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梳理和巩固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和表达能力。
3.2 教学内容:梳理和复习语文科目中的诗词、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
分析文学作品的主题、手法和语言特点。
3.3 教学步骤:3.3.1 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回顾语文科目中的文学作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学生自主梳理: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复习提纲,自主梳理语文知识。
3.3.3 文学鉴赏:学生分析和评价教师提供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3.4 总结回顾: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复习成果,指出重点和难点,为新学期的学习做好铺垫。
第四章:英语单词和语法复习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英语单词和语法知识,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
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数学组集体备课活动记录表活动时间:5月17号活动地点:二楼办公室主持人:中心发言人记录人:课题认识角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地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结合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从观察生活中的实物开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通过实际操作加深他们对角的认识。
学生能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将为学生进一步研究角的有关知识奠定基础。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地认识角,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结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角,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探索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
备学法、教法: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
教学学具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三角板、活动角,学生需要准备三角板等。
主备人说课集体备课研讨记录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出示三角尺,引入课题。
老师出示三角尺,引导学生认识角,并询问学生对角的了解程度。
二、探索新知一)认识角1、抽象出几何角通过出示生活中的物体,引导学生从实物中抽象出角的概念,并展示角的几何图形。
2、搭一搭学生通过搭建角的形状,加深对角的认识。
3、角的各部分名称介绍角的各部分名称,包括顶点和边,并展示角的记法和读法。
4、画角学生通过自己画角的形状,并标出顶点和边,加深对角的理解。
设计意图:通过采用不同的评价语言,激发学生对数学研究的兴趣,发现问题,并通过寻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从生活中认识角的过程。
认识角1、摸角并感知角。
教师出示三角板,让学生找出其中一个角,并用手摸一摸。
学生进行活动,教师进行指导。
2、认识角的顶点和边。
教师让学生分享他们的发现,指名回答。
教师让学生用手摸一摸角的顶点,并指出这个地方叫做角的顶点。
教师再问学生摸到了什么,指出这两条平平的、直直的线叫做角的两条边。
教师展示课件,让学生一起看看图中的角都有几个顶点和几条边。
小结:角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
画角、介绍角的名称及读写法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几个不同的角,并进行指导。
高三数学(理科)集体备课记录
高三数学(理科)集体备课记录
一、时间:
2010.4.21下午
二、地点:
东校区会议室
三、参加人员:
贺建鑫(主讲)、刘腾云、周飞跃、戴贤茂、张志华
四、备课内容:
1、研讨《短卷训练》:
(1)每人编写一套短卷,共5套。
由周飞跃汇总,不出现重题。
(2)短卷结构:8道选择题、7道填空题、3道解答题。
(3)短卷完成时间:90分钟。
(4)短卷的题目要有“坡度”,难度不低于往年的高考难度。
2、研讨后段时间的复习:
(1)复习的专题内容:《曲线与方程》、《空间向量与空间几何体》、《概率与统计》。
(2)复习过程中,落实知识点,重基础题型,精选例题,资料中的太难题、偏题删除。
3、2010年高考预测:
(1)预测因素:
①2010年是湖南省新课程改革的第一年;
②参考人数减少9万多人;
③高校招人计划没见减少甚至扩大招生;
④联考后“长郡中学”理科二本线分数划为460分。
(2)2010年湖南省理科高考二本空分线预测是465-470分之间;
(3)2010年湖南高考理科数学卷难度低于2009年高考卷难度。
(4)6道解答题考察的知识点内容不变;应用题至少一道,可能两道(有争议)。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高三数学(理)集体备课记录时间地址主持人参加者备课设想课题:函数的单一性与最值2016年 9月 12日赵纯金张泽成、黄翼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函数观点的基础上所研究的函数的一个重要性质。
在研究函数的值域、定义域、最值等性质中有重要应用;在解不等式、证明不等式、数列的性质等数学的其余内容的研究中也有重要的应用。
可见,无论在函数内部仍是在外面,函数的单一性都有重要应用,因此在数学教材剖析中拥有中心地位。
别的函数单一性的研究方法也拥有典型意义,表现了对函数研究的一般方法。
这就是,增强“数”与“形”的联合,由直观到抽象;由特别到一般。
第一借助对函数图像的察看、剖析、概括,发现函数的增、减变化的直观特点,进一步量化,发现增、减变化数字特点,进而进一步用数学符号刻画。
1. 函数单一性的判断和应用及函数最值、奇偶性、周期性的应用是高考的热门,题型既有选择题、填空题,也有解答题,考情剖析与函数观点、图像、性质综合在考察;2.2017 年仍将综合考察函数性质,还经常与向量、不等式、三角函数、导数等知识联合,进行综合考察。
知识与能力目标:1.使学生理解函数单一性的观点,并能判断一些简单函数在给定区间上的单一性;2.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培育学生剖析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目标 3. 进一步培育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创新意识。
感情目标:经过对函数单一性与最值问题的研究,领会数学的奇妙,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领会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课中激发学生的研究精神。
思想方法:数形联合、分类议论的基本数学思想教课方法研究式教课与讲练联合。
要点难点教课策略实行教课过程1.要点是:增减函数和最值的形式化定义;2.难点是:怎样从图像起落的直观认识过渡到函数增减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用定义证明函数的单一性,进而求的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
1.重视多种教法的有效整合;2.重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策略指导;3.重视增强对交汇知识亲密联系的挖掘;4.知识增强数学实践能力的培育;5.注意防止繁琐的形式化训练;6.教课过程表现“实践—认识—实践” 。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日期:XX年XX月XX日地点:XX教室主持人:XXX参与备课教师:1. XXX(主题:引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2. XXX(主题:数列与数学模型)3. XXX(主题: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4. XXX(主题:概率与统计的应用)备课内容:1. 引入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本次备课中,我们首先讨论了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性。
我们一致认为高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分析问题能力的重要学科。
通过数学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培养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因此,我们将致力于设计有趣且具有挑战性的数学课程,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2. 数列与数学模型接下来,我们讨论了数列与数学模型的教学内容。
我们认识到数列是数学中重要的概念之一,它不仅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等领域,还是理解数学模型的基础。
因此,我们将设计一系列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数列问题,帮助他们掌握数学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3. 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随后,我们深入研究了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我们强调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建立,同时重点讲解了点、直线和圆的表示方法。
我们一致认为,几何图形的解析表达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几何问题,并提高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
因此,我们将提供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充分应用解析几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4. 概率与统计的应用最后,我们讨论了概率与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我们认识到概率与统计是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数学学科,它们广泛应用于保险、金融、医学等领域。
因此,我们将注重培养学生的概率思维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例和案例演练,让学生掌握概率与统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总结:本次备课中,我们讨论了高中数学的重要性,并围绕数列与数学模型、解析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内容进行了深入研究。
我们将根据教学大纲和学生需求,设计富有挑战性的教学活动,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我们相信,通过我们的共同努力,学生们将能够在数学学习中取得更大的突破和成就。
数学学科第三册第五单元集体备课记录表
第五单元观察物体本单元课标要求:本单元属于第一学段中空间与图形的内容,课程标准提出了以下要求: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单元知识点整理:这个单元实际上包含三个内容:一是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二是轴对称,三是镜面对称。
目标要求: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学会欣赏数学美。
具体的目标是:1.能辨认从正面、侧面、后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3.通过观察和操作活动,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4.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使学生学会欣赏数学美,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5.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体会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价值,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知识拓展领域:本单元的知识拓展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是观察物体的方位可以拓展到从上面(俯视)和下面(仰视)的方位来观察物体的样子;二是在对称现象这个内容中可以适当让学生了解一些较为复杂的对称现象实际应用:本单元的两个教学内容都应充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在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教学后可以让学生对生活中物体进行全面的观察,从而对物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另外在对称现象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对称现象(中国的传统艺术、建筑、服装设计、家居装饰等),从而感受对称的美。
课时量:4课时。
单元评价重点和命题:本单元重在对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指导和过程评价,纸笔测验可以进行,但是重点评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不要用过多的记忆概念的题目来评价学生,更不要用超越学生认知范围的内容来“考”学生,例如要求学生回答什么是对称,镜面对称有什么特点等,这些知识都超出了学生的认知范围,不能作为本单元的测试内容。
单元教学方式设计:第一课时观察物体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7页例1及相应的做一做,练习十五第1题。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
高中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备课日期:XXXX年XX月XX日参与教师:XXX、XXX、XXX一、备课内容:1. 集合与函数概念2. 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3. 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4. 三角恒等变换与解三角形5. 数列的概念、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让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能够进行简单的运算和应用。
3. 让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能够进行三角函数的运算和应用。
4. 让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公式和方法,能够进行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让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能够进行数列的前n项和的求解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
2.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例教学,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采用图示教学,通过图示引导学生理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
3. 采用推导教学,通过推导引导学生掌握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4. 采用习题教学,通过习题引导学生掌握三角恒等变换的推导和应用。
5. 采用归纳教学,通过归纳引导学生理解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
五、教学建议:1. 在讲解集合的概念和运算时,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例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2. 在讲解幂函数、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的性质和图像时,可以采用图示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3. 在讲解三角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时,可以采用推导的方式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
集体备课记录表数学
备
课
过
程
一、导言引入课题:比和比例(一)
二、教学例3、比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规律之间有什么联系?
1、学生交流
2、化简比。
3、化简比与求比值有什么不同之处?
三、解比例:【说一说思路和方法】
四、比例尺:
1、什么叫做比例尺? 2、说出下面各比例尺的具体意义.
①比例尺1:3000000表示_____________②比例尺20:1表示_____________
集体备课记录表
科目
数学
时间
2016.5
地点
6.1
备课主题
比和比例(一)
备课老师
张姣
参加人员
全体数学教师体
缺勤人员
无
备
课
内
容
分
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进一步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与基本性质,掌握比和分数、除法的关系。能够正确、迅速地求出比值和化简比。
2、应用比的意义求出平面图的比例尺,并根据比例尺求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3、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
3、求比例尺:一条绿化带长350米,在平面图上用7厘米的线段表示。这幅图的比例尺是多少?
4、求实际距离: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量得A到B的距离是5厘米。求AB两地的实际距离?
5、求图上距离:甲乙两地相距200千米,在比例尺是的地图上,甲乙两地用多少厘米表示?
五、知识应用:练习十七第1、3题。
六、总结梳理: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记录《函数与方程》.docx
高三数学(理)集体备课记录课题:函数与方程时间地点2016年9月19日主持人赵纯金参与者张泽成、黄翼备课设想教材分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1的一节,是在学生学习函数的基本性质和指、对、幕三种基本初等函数基础上的后续,展现函数图象和性质的应用。
本节重点是使学生体会函数的零点与方程根之间的联系,形成用函数观点处理问题的意识。
考情分析本节是高考数学的重要内容,常常会考查函数的零点、方程的根和两函数图像交点之间的等价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有时与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结合研究方程根的分布区间或者零点的存在性、零点的个数问题考查;有时通过对方程根的分布情况的研究,综合考查不等式的求解、函数的图像与性质等问题,既有小题也有解答题。
复习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方程的根、相应函数图象与X轴的交点横坐标以及相应函数零点的关系;2.正确理解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了解图象连续不断的意义及作用;知道定理只是函数存在零点的一个充分条件;3.能利用函数图象和性质判断某些函数的零点个数;4.能顺利将一个方程求解问题转化为一个函数零点问题,写111与方程对应的函数;并会判断存在零点的区间。
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事物间相互转化以及特殊到一般的辨证思想,体验数学语言的严谨性,数学思想方法的科学性,进一步受到数学思想方法的熏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思想方法:数形结合、化归转化、函数方程的基本数学思想。
教学方法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式的教学模式,rti特殊到一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所选教学方法主要是引导启发式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是:函数零点的概念、求法和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
;2.难点是:函数零点存在性定理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策略L重视多种教法的有效整合;2.重视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策略指导;3.重视加强对交汇知识密切联系的发掘;4.知识加强数学实践能力的培养;5.注意避免繁琐的形式化训练;6.教学过程体现“实践一认识一实践”。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
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
这是数学集体备课记录表格2,用于记录备课过程中的内容、讨论与探讨以及思考与解决方案。
在每个日期下填写相关信息。
请根据备课的具体内容,填写相应的列,以记录备课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和讨论。
在"内容"列中填写备课要点、教学内容或题目;在"讨论与探讨"列中记录备课教师之间的讨论与分享;在"思考与解决方案"列中记录备课过程中的思考和提出的解决方案。
通过使用这个表格,可以让备课团队更有组织地进行教学资源的分享和讨论,提高备课效率、准备教学内容,以及解决备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 请注意,此文档是根据您的要求提供的范例,并不包含实际内容。
请根据您的实际需要填写相关信息。
---
{content}。
高三数学集体备课
2013.12.09 下午3.10-4.50
2013.12.16 下午3.10-4.50
2013.12.23 下午3.10-4.50
2013.12.30 下午3.10-4.50
2014.01.06 下午3.10-4.50
2014.01.13 下午3.10-4.50
课题
本期集体备课工作安排、教学进度安排 集合与常用逻辑用语、周练一试题命制
2013.10.21 下午3.10-4.50
2013.10.28 下午3.10-4.50
2013.11.04 下午3.10-4.50
2013.11.11 下午3.10-4.50
2013.11.18 下午3.10-4.50
2013.11.25 下午3.10-4.50
2013.12.02 下午3.10-4.50
郫县二中2013-2014学年度上期集体备课计划
备课组名称: 高三 年级数学 组
备课地点:高三数学办公室
组长:何永文
备课组成员: 何永文、庞茂林、蒋永丽、李代明、王和英、梁发柏、唐川、韩启树、陈永红、雷鸣界、熊志贵、黄光俊、郑绍成(共13 人)
周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概念与性质、周练二试题命制 基本初等函数、周练三试题命制 导数及其应用、周练四试题命制 三角函数、周练五试题命制 解三角形、周练六试题命制 平面向量、周练七试题命制 数列、周练八试题命制 不等式、周练九试题命制 空间几何体、周练十试题命制
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周练十一试题命制 直线与圆的方程、周练十二试题命制 算法初步,框图、周练十三试题命制 统计、周练十四试题命制 概率、周练十五试题命制 推理与证明、周练十六试题命制 数系的扩充、周练十七试题命制 选讲系列、周练十八试题命制 总复习、周练十九试题命制
集体备课情况记录表试卷教案
集体备课情况记录表试卷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数学课程标准》中的第五章“方程与不等式”的第二节“一元一次方程”。
具体内容包括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特别是方程的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能够识别一元一次方程。
2. 学会使用移项、合并同类项等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一元一次方程的移项、合并同类项操作。
重点: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及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生活中的实例,例如“小明买苹果”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2. 理论讲解(15分钟)讲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步骤,特别是移项、合并同类项的操作。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详细讲解解题过程,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随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解题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解题心得,促进共同进步。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解法步骤。
2. 例题及解题过程。
3. 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方程:2x5=3x+7。
(2)应用题:小明有5元,他想买3个本子,每个本子x元,他还剩多少钱?答案:(1)x=12(2)小明还剩53x元。
2. 作业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掌握了一元一次方程的知识。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可布置拓展延伸任务,如研究一元一次不等式的解法,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精准把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设定;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5.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6. 随堂练习的设计与指导;7. 小组讨论的组织与引导;8.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单元测试
11.25—11.29
第七章
1、平面基本性质和空间几何的结构
2、三视图和直观图
3、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
4、单元测试
12.02—12.06
5、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
6、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
7、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
8、单元测试
12.09—12.13
9、空间向量及其简单运算
10、空间角
11、空间距离
12、棱柱、棱锥、球
13、单元测试
12.16—12.20
第八章
1、直线的方程
2、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3、圆的方程
4、直线、圆的位置关系
5、单元测试
12.23—12.27
6、椭圆
7、双曲线
8、单元测试
12.30—01.03
9、抛物线
10、单元测试
01.06—01.10
10.28—11.01
8、数列求通项及求和
9、单元测试
11.04—11.08
第六章
1、不等关系与不等式性质
2、不等式证明
3、不等式解法举例
4、单元测试
11.11—11.15
5、二元一次不定式(组)与简单的线性规划问题
6、基本不定式:
7、单元测试
11.18—11.22
8、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
9、直接证明与间接证明
高三数学教学集体备课表
时间
教材章节
教学内容
备注
7.29—8.02
第一章
1、集合的概念及其基本运算
2、命题及关系、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
3、简单的逻辑联结词、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
8.05—8.09
第二章
1、映射与函数
2、函数概念
3、解析式和定义域
4、函数值域
8.12—8.16
6、函数的单调性与最值
7、函数的奇偶性
8、单元测试
8.19—8.23
9、指数与指数函数
10、对数与对数函数
11、一次函数、二次函数与幂函数
12、单元测试
8.26—8.30
13、函数与方程
14、函数模型及其应用
15、单元测试
9.02—9.06
1、变化率与导数、导数的计算
2、导数的应用
3、导数的综合应用
4、单元测试
9.09—9.13
第三章
1、任意角和弧度制及任意角的三角函数
11、直线与圆锥曲线的关系
12、轨迹和轨迹方程
13、单元测试
2、同角三角函数及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
3、单元测试
9.16—9.20
4、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
5、函数y=Asin( )的图像及三角函数模型的简单应用
6、单元测试
9.23—9.27
7、两角和与差的正弦、余弦和正切
8、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
9、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应用举例
10、单元测试
9.30—10.4
11、单元测试
10.7—10.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1
第四章
1、平面向量的概念及线性运算
2、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4、平面向量的应用举例
10.14—10.18
第五章
1、数列的概念与简单表示法
2、等差数列
3、等比数列
4、单元测试
10.21—10.25
5、等差数列性质及其前n项和
6、等比数列性质及其前n项和
7、单元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