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解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

论文作者:阮正福 2012-1-23 17:06:56

城市建筑的美学诉求:体现时代精神;体现地域自然和人文的特点;注重群体的和谐、协调;技术的应用要以人为尺度。

[关键词]城市建筑;美学诉求

[中图分类号]B8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6)05-0142-07

阮正福(1939—),男,上海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资深研究员。 (江西南昌330077)

建筑是城市形态的主要构件。一个城市形态的美,关键在于建筑的美,离开建筑的美,就没有城市形态美可言。人们在评价一个城市美不美时,也总是把注意力首先集中于建筑,看建筑美不美。自城市诞生以来,人类总是在孜孜地追求建筑的美。一部城市发展史,同时也是一部城市建筑美学的发展史。从古代的埃及金字塔和纳克神庙、古希腊以柱式为特征的雅典卫城、古罗马以穹顶为特征的万神庙、以券拱为特征的大角斗场;到中世纪的以帆拱为特征的拜占庭建筑、以尖券为特征的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时期以复兴古罗马建筑为特征的圣彼得主教堂、圣马可广场;再到近现代的以浪漫主义为特征的美国国会大厦、以现代主义为特征的包斯豪校舍、莱特的流水别墅、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蓬皮杜文化中心,无不反映着每一个时代人们对建筑美的不倦的追求和刻意营造。我们今天建设现代化的城市,也不能不把讲求建筑的美放在重要的位置。

建国后的很长的时期里,我们在指导思想上重生产,轻生活,片面强调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忽视建筑的艺术性。在“左”的思想肆虐的年代,更是否定建筑的精神价值,建筑艺术一度成为思想禁区。因此,我国建国后的新建的建筑,虽然也有像北京的“十大建筑”那样富有艺术性的建筑,但城市的多数建筑缺乏艺术性,到处是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式样,且这种建筑的外部通常没有装饰,也不着色彩,因而显得呆板无神,相当部分建筑不过是物料的堆砌。由这样的建筑构成的城市自然缺少神采和光泽,只能是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改革开放后,建筑设计迎来了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中国的建筑设计发生了一场深刻的变革,由单纯地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向追求建筑的实用性和形式美的统一转变。在一些大城市的新建的建筑中,建筑的形式美得到了充分的展示。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建筑争奇斗艳,为城市增添了无限的美色。就是在

一些中小城市,也有了各种新型的建筑式样,城市也亮丽多了。那么,怎样的建筑才是美的呢,或者美的建筑,应符合什么样的要求呢?

一、体现时代精神

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作为技术的建筑,是一种物理构造,提供的是使用价值。作为艺术的建筑,它是人文的产物,提供的是精神价值,因而总是渗透着时代的精神。古希腊卫城普遍采用柱式,甚至采用女像柱,这是与古希腊人的人本主义思想、强调人体的美、力求体现人的尺度的思想相一致的;而中世纪哥特式建筑直指天空的尖顶,表达的是那种弃绝尘世,奔向天堂的宗教情绪;文艺复兴时期倡导古罗马建筑风格,以取代哥特式风格,表达的是对封建神学的批判;北京故宫那开阔、工整、严谨的布局,逐级深入的宫殿,金碧辉煌的装饰,不过是皇权威严的表现。

一个时代的时代精神,是这个时代人类共同的理想、信念,以至情绪的升华和结晶。而一个特定时代人类的理想、信念和情绪是这个时代物质生产、精神生产的产物(当然,时代精神也属于精神生产的一部分),反映的是这个时代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最本质的特征。建筑表现时代精神,要求建筑师不仅有表现时代精神的社会责任感,有丰富的历史文化涵养,善于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时代精神,而且还要求建筑师善于运用建筑的表达语言。舞蹈的语言是肢体,音乐的语言是旋律,绘画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建筑的语言是结构。建筑结构语言的表达应该是象征的、隐喻的、含蓄的,而不是直白的、写实的,更不是贴标签式的。所谓象征和隐喻,指的是建筑结构(或造型)与所象征或隐喻的意义(或意念)之间的联系不应是人们视觉中的直接联系,而应是人们理性思维中的联系,即只有经过人类大脑思维活动才能建立起来的联系。直接联系的表达方法,虽然更符合生活的真实,但因一览无余而少了艺术的意境和美感的趣味。南京长江大桥的“三面红旗”、南昌大桥的“白猫、黑猫”,就是一种直白,一种政治说教,当然没有什么艺术性可言,也不能说是表现了时代精神。唯有与生活真实保持一定距离的间接联系的表达方法,才能给人以想象或联想的空间,也才能产生艺术和美感的效果。正在建设中的上海环球金融中心大厦,其造型象征为中国古代的刀币。这一造型与大厦的金融使用功能相一致,达到了形式和内容、表象和功能的统一,也给人们留下了古代货币与现代金融之间联系的思维空间,同时也与上海未来要成为亚洲,乃至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相呼应,其高耸云霄的气势和秀美的仪态不就是21世纪要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华民族的象征吗?

时代总是在不断地前进,时代的精神也总是在不断地变迁。因此,建筑体现时代精神,也就是跟随时代不断创新。就像我们在前面提到的,一部欧洲建筑史,就是建筑跟随时代变迁不断创新的历史。但任何创新都不是拒绝历史的固步自封,或重砌炉灶,而是在对历史的批判基础上的继承。欧洲不同国家、不同时代的建筑,实际上都包含了对过去时代风格的继承,对其它国家风格的借鉴。古罗马的券拱为特征的建筑就吸收了古希腊柱式这一精华,后来的拜占庭建筑、哥特式建筑、罗马风建筑就吸取了古希腊、古罗马建筑的精华。在现代的建筑中,我们也经常可以见到古代和中世纪建筑的精华被巧妙地移植和借用。中国以大屋顶为特征的建筑,虽然也独领风骚,但二千多年一贯制,几乎

没有多少创新,这自然是与源远流长的效法祖宗、恪守传统的封建主义观念的束缚分不开的。

二、体现地域的自然特点和人文特点

建筑总是固定在某一具体的地域,也是供一定地域的人使用或观赏的,因此,建筑必然要顾及所在地域的自然、人文方面的特点,体现该地域自然、人文对建筑的要求。

建筑体现地域自然方面的要求,就是建筑的落位要根据地形地势特点,做到依地就势,顺势而为。古希腊卫城建于山冈上,是一组由神庙组合的建筑群。在群体的组合上,卫城依顺地势,布局自由,朝向灵活,没有几何轴线,不求规整对称。古希腊的另一建筑,大型露天剧场,观众席作半圆形,利用山坡建造①。中国的重庆位于嘉陵江和长江的交汇处,城区内山势起伏,具有沿江城市和山城的双重特征。在有机疏散、分片集中的结构中,分布着江面、绿地、山坡和陡坎,道路盘山而上,建筑依山而建,城市显现垂直分布的特征。最低处朝天门沙嘴与最高点鹅岭,落差达219米②。这里,无论是古希腊的建筑,还是重庆的建筑,都体现了建筑依地就势的要求。

建筑依地就势,必须注意建筑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和协调,做到保护自然、尊重自然。这就要求建筑在体量、形态、色泽等方面尽可能与自然环境之间保持协调性,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例如,依傍山崖的建筑物,若建筑物体量过于高大,以致使建筑物的轮廓线与山体的制高点处于重合或接近的状态时,就会把山的高度抵消,把坡面曲线阻隔。这样,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会给人一种相互冲突和否定的感觉③,不仅建筑的美,而且山体的美都会破坏殆尽。位于杭州西湖边的香格里拉饭店就犯了这种冲突之忌。其庞大的体量、粗放的造型、笔直的线条,抢眼的白色,跟背后青翠的北山极不和谐,远看就像在一幅精致的山水画上打上了一块白色补丁,又像北山被剜去了一块,给人一种残缺的感觉④。南昌的青山湖是城中之湖,有如此难得之水景,本该感谢天地之造化,但偏偏有人围湖造地,建起了四幢高耸的电力大楼。巨大的楼体破坏了平缓的湖岸线,水中长长的倒影从湖的此岸伸向彼岸,使湖面在人的视觉上大大缩小。最让人滑稽的是,花巨资在大楼上挂一柄宣称是中国之最的巨型温度计,可惜,此等奇物不但不为大楼添景,湖水增色,倒给人一种怪异莫名的感觉。

此外,建筑的形体、色彩等,应与地域气候的特点及变化相适应。例如,东南沿海夏秋易发台风,建筑的型体的设计就要考虑如何使建筑在遭遇台风时的阻力最少化;南方的夏季长,温度高,城市建筑的主体色泽,用浅色或冷色,似乎更符合人在当时当地的审美要求。

建筑体现地域人文特色,就是体现地域居住人群或民族的生活习性或文化传统。我们知道,一定地域的文化是由这个地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决定的。而文化一经形成,作为一种独立的形态,它会顽强地、无处不在地表达自己,并且通过这种表达进一步强化文化自身,独特的地域文化氛围也就由此而形成。建筑是适宜文化表达并且适宜强化文化氛围的载体。正因为如此,所以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