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纪录片创作实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大学生纪录片创作实践
作者:郭振元
来源:《数码影像时代》 2018年第6期
一、大学生纪录片崛起的背景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纪录片经过快速发展,表现的题材范围日益广泛,类型多样,制作上,形成多部集、
大型系列化的纪录片形态。
从传统媒体到全媒体的复合传播结构中,一大批优秀的纪录片以其独特的品质影响着社会
审美思潮的变化,从深度到广度,为大众构建起一种认知纪录片的审美观念。
纵使一个不懂专业知识的普通观众、一
个没有专业背景的大学生,他们有可能说不清纪录片是什么,但基于视觉经验,都会判断出什么是纪录片。
进入21世纪10年代,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为纪录片注入新的表达因素。
以5D2相机为标志的摄影器材的变化,
以电脑为载体的数字非线性编辑的普及应用,为个人纪录片的前后期创作建构了完善的拍摄与编辑系统。
现成的艺术
表现媒介,人们用时代提供的形式和理念随手便可以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件记录下来。
包括当下人们用手机摄制的
纪录短片,较之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普通民众使用小型DV摄像机进行拍摄,从叙事到体验,纪录片的生产方式、
表现形式和纪录片作品多元化的传播途径,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在纪录片领域的创作实践。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
景下,高校大学生纪录片创作悄然崛起。
时至今日,在纷繁的纪录片创作格局中,大学生将视野投向社会生活,对现实的观察与记录,制作纪录片的数量
之多不胜枚举,其中不乏具有独创性、内涵深刻的作品。
大学生纪录片创作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其一,与媒体纪录片导演和社会独立制作人不同。
在校大学生以学业为主,主要利用寒暑假及课余时间拍摄纪录片,因此,纪录片创作带有很强的实践性质。
虽然大学生缺少时间,普遍缺少经费支撑,但并不妨碍他们秉承独立制
作精神,勤于思考、注重表达,形成了以个人形式独立制片的纪录片创作面貌。
其二,在题材范围和表现内容上,大学生拍纪录片有其局限的一面,比如,与重大题材无缘,难见宏大叙事,很
少涉足历史题材、文献类、人类学和自然科技类型的纪录片创作。
总体而言,大学生纪录片以现实题材为主,创作风
格具有鲜明的纪实特点,作品形态以纪录短片创作为主。
尽管还存在着创作上的不足,但整体的作品风格朴实无华、
自然、清新。
其三,大学生制作的纪录片极少在媒体电视台播出,主要通过自媒体和视频网站进行传播,受众相对较少。
其四,大学生纪录片的选题与媒体纪录片的取材范围和题材价值取向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然而,正是对题材选择
标准和选题价值判断上的不同,使大学生纪录片的选题范围既受到制约又得到拓展。
在宽泛的选题范围内,大学生往
往从自己最熟悉的人物、事件入手,记述人物故事的选题占有很大比重。
在普遍而自觉的意义上,这种题材取向实际
上是对20世纪90年代“聚焦时代大变革,记录人生小故事”、“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纪录片审美创作和人文精神的一
种续接。
二、大学生纪录片中的人文精神有人就有故事。
在纪录片创作中,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他们的人
生经历、生活境遇和生存状态无不呈现出独有的人生质感,为纪录片选题敞开了自由选择的创作空间。
不过,基于题
材价值判断的标准——思想性、历史性、普遍性、可视性等衡量选题的几大核心要素,以及收视率的考量,生活中的
许多普通人物、事件很难进入媒体纪录片的视野。
但面对俯拾皆是的选题,大学生作者没有这种疏离感。
大学生贴近
现实生活,捕捉现实题材选题的深入和覆盖广度远远超过了媒体纪录片,把很多普通人的生活情境转化为纪录片中被
讲述的故事。
表面看来,大学生纪录片记述的普通小人物微不足道,人物的生存状态、日常琐事和主题内容也许显得平淡无奇。
可是这些平常的人与事一旦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恰恰可以从这些普通人的身上挖掘出蕴含时代精神的主题。
仅以中
国传媒大学电视台《纪录·视界》栏目近年来学生拍摄的纪录片为例,可以看到人文性的表达。
1、纪录短片《第一支书人物札记》(主要拍摄设备:佳能6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