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2节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2节
第二部分 第四章 第2节

第二部分第四章第2节工业地域的

形成和工业区

[课下作业]

[限时45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2013·莱芜模拟)下图示意工业集聚中的扩散,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集聚和分散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只有具备投入和产出关系的工业才能集聚

B.只是为了协作,提高创新能力,工业越集聚、规模越大,效益越高

C.一般来说,工业化前期、中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集聚

D.工业分散是为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并引发了工业的地域联系

2.若图中细箭头表示我国长三角地区空间扩散,则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政府的行政规划

B.集聚区外围和周边地区比集聚核心区更具吸引力

C.工业企业之间联系不紧密

D.产业升级以及原有区位优势的降低

解析第1题,工业集聚形成的工业区,既有产品之间的联系,也有空间、信息等联系;工业集聚到一定的程度,其弊也会大于利;一般来说,工业化前期、中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集聚;工业化后期,区域工业多表现为分散。第2题,随着区域的发展,区位因素会随之发生改变,区域产业结构亦会发生改变,不适应的产业会迁离。

答案 1.D 2.D

读某区域图,回答3~5题。

3.图中某种农作物与其实际分布明显不符,该农作物是

A.棉花B.黄麻

C.茶叶D.甘蔗

4.图中②城市有该国著名的电子工业区,对该工业区的布局有利的自然条件是

①海拔高,气候凉爽②降水丰富,气候湿润③晴天多,阳光充足④纬度低,热量丰富

A.①②B.①③

C.②③D.③④

5.①②③④四城市中,纺织工业比重较高的城市可能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解析第3题,茶叶应分布在印度东北部的山区。第4题,电子工业布局需要良好的环境,②城市位于德干高原,海拔较高,气候凉爽,晴天较多,阳光充足。第5题,①为孟买,是棉纺织工业中心;④为加尔各答,是麻纺织工业中心。

答案 3.C 4.B 5.D

(2013·东城模拟)读图,回答6~7题。

6.各企业集聚在第一代产业园区的主要原因是

A.共用基础设施B.加强相互竞争

C.靠近原料产地D.获取邻厂信息

7.从第一代产业园区发展到第二代产业园区,当地逐渐失去的优势是

A.管理经验B.资金

C.科技D.廉价劳动力

解析第6题,第一代产业园区内的产业因空间联系而集聚,主要是为了共用基础设施和廉价劳动力等,以便降低生产成本。第7题,第一代产业园区集中的多为劳动力导向型工业,第二代产业园区升级为技术导向型的IT产业基地,说明该地经济发展,工人工资提高,廉价劳动力这一成本优势也就丧失,产业升级才能使区域经济有新的增长点。

答案 6.A7.D

根据越南计划投资部的数据统计,从1988年至2010年7月末,中国在越南直接投资项目743个,注册直接投资金额31.73亿美元。下图为世界主要国家(地区)近20多年来对越投资总额(单位:亿美元)分布图。读图回答8~10题。

8.图示国家和地区对越南投资主要是因为越南

①农矿资源丰富②科学技术发达③基础设施完善④廉价劳动力充足⑤工业基础雄厚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③⑤

9.对于美国而言,中国大陆地区具有的独特投资优势是

A.科技发达B.市场广阔

C.信息快捷D.政策优惠

10.在对越南投资办厂过程中,投资额排前五位的国家或地区并不把研发基地建在越南,其主要原因是研发基地建立在本国或本地区可以利用本地的

A.市场B.资金

C.原料D.技术

解析第8题,越南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低,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丰富的资源和充足的劳动力是其吸引发达国家投资的优势。第9题,中国大陆地区的人口众多,所以市场广阔是吸引外资的独特优势。第10题,据图可知,在对越南投资办厂过程中,投资额排前五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中国台湾、日本、英国、新加坡、韩国,这些国家和地区科技发达,技术先进,在本国或地区建立研发基地主要是为了利用本地的技术。

答案8.C9.B10.D

改革开放以来,珠江三角洲地区崛起了大量的专业生产某一类产品及其相关产品的城镇,如佛山市南海区平洲(制鞋)、顺德区乐从(家具)等,这些工业镇往往“一镇一品”,颇具特色。读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工业专业镇分布图,回答11~12题。

11.该地区工业专业镇密集而发达,下列不是其发展的区位因素的是

A.平坦的地形B.丰富的矿产资源

C.优越的地理位置D.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12.与图示地区产业结构最接近的工业区为

A.德国鲁尔区B.美国硅谷

C.意大利新工业区D.辽中南工业区

解析第11题,珠三角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地形平坦、劳动力资源丰富,但矿产资源贫乏。第12题,图示地区产业以轻工业为主,多为劳动密集型产业,生产专业化,与意大利新工业区的产业结构十分类似。

答案11.B12.C

二、综合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天津滨海新区是我国发展最快的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读图和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1)~(3)题。

(1)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空客”公司在天津选址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而中方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________和________。

(2)与传统工业相比,航空工业等高技术工业通常具有哪些特点?

(3)天津滨海新区的工业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简述其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条件。

解析(1)“空客”公司在天津选址的主导因素为市场,中国需要从发达国家引进资金和技术。

(2)从技术、人才、产品更新换代等方面分析。(3)从地理位置、交通、科技机构、市场、政策等方面分析。

答案(1)市场资金技术

(2)从业人员具有高水平的知识和技能;发展速度快,产品更新换代快;研究开发费用在投资额中所占比例高;产品面向国际国内市场。

(3)地理位置优越;海、陆、空交通网络发达;京津地区人才和科研机构密集;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协作性好;市场广大;政策优惠。

14.(2013·济南模拟)读我国东南部某城市工业区分布示意图,回答问题。

(1)描述该城市工业区分布的特点。

(2)该城市周围属于稻作农业区。稻草是大宗的造纸原料之一,用稻草浆可制作出不透明度较高、吸墨性能好、纸质柔软的凸版纸。该城市发展规划中,将M地区规划为造纸工业园区,试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对这一规划进行评价。

(3)简述M工业园区的建成对该地域城市化产生的主要影响。

解析第(1)题,图中显示,该城市工业区主要分布在城市环线外围的交通线附近;东北部湖泊多、交通线少,工业区分布少。第(2)题,结合材料,从发展造纸工业的区位条件和影响两方面进行评价。第(3)题,工业化会推动区域城市化发展,城市化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产生一些“城市病”。

答案(1)分布于城市中心区的外缘,沿公路、铁路、河流分布,东北部工业分布相对稀少。

(2)优势:接近原料产区;劳动力丰富;靠近铁路、公路,交通便利;周围市场广大;靠近南京、上海,可获得先进造纸技术支持;靠近河流、湖泊,水源丰富。位于市区河流下游,对市区河水污染小;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促进经济发展。不足:造纸厂排放的污水易污染湖泊。

(3)正面影响:农业人口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城市人口增多;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比重增加;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负面影响:环境问题;社会问题(交通、治安、住房等)。

第四章 第2节 热力学第一定律

第2节热力学第一定律 一、改变物体内能的两种方式 1.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做功和热传递。 2.做功:外力对物体做功,可以使物体的内能增加。 3.热传递:没有做功而使物体内能改变的物理过程。 4.做功和热传递对物体内能的改变是等效的,但本质不同。 二、热力学第一定律 1.定义:功、热量跟内能改变之间的定量关系。 2.数学表达式:ΔU=Q+W。 1.判断:(1)物体吸收热量,内能一定增大。() (2)物体对外做功,内能一定减小。() (3)物体吸收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4)物体放出热量,同时对外做功,内能可能不变。() 答案:(1)×(2)×(3)√(4)× 2.思考:运用所学物理知识分析古代人“钻木取火”的原理是什么? 提示:“钻木取火”即人对木头做功,使木头的内能增大,温度升高,当温度达到木头的着火点时,木头便开始燃烧,即利用做功的方式改变木头的内能。 1.

内能是由系统的状态决定的,状态确定,系统的内能也随之确定。要使系统的内能发生变化,可以通过热传递或做功两种方式来完成。热量是热传递过程中的特征物理量,和功一样,热量只是反映物体在状态变化过程中所迁移的能量,是用来衡量物体内能变化的。有过程,才有变化,离开过程则毫无意义。就某一状态而言,只有“内能”,不能谈到“热量”或“功”。 (1)内能是状态量,热量、功是过程量。 (2)热量、功、内能本质是不同的。 1.物体的内能增加了20 J,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外界对物体做了20 J的功 B.一定是物体吸收了20 J的热量 C.一定是物体分子动能增加了20 J D.物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可能不变 解析:选D做功和热传递都可以改变物体内能,物体内能改变20 J,其方式是不确定的,因此A、B错误;物体内能包括所有分子的平均动能和分子势能,内能由分子数、分子平均动能、分子势能三者决定,故C错误。 1. (1)对ΔU=Q+W的理解:热力学第一定律将单纯的绝热过程和单纯的热传递过程中内能改变的定量表述推广到一般情况,既有做功又有热传递的过程,其中ΔU表示内能改变的数量,W表示做功的数量,Q表示外界与物体间传递的热量。 (2)与热力学第一定律相对应的符号法则:

第三章第2节

奎应"KieEMJ ------------------------- 1. _________ 对通电导线的作用力,称为安培力.安培力方向的判定用 ______________ 定则: 伸出左手,四指并拢,使大拇指和其余四指 ___________ ,并且都跟手掌在同一平面内; 让磁感 线垂直穿过手心,四指指向沿 _______________ ,则 所指方向就是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 的方向. 2?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 ___________ 时,导线不受力,当通电导线与磁场方向 ___________ 时,导线所受的安培力与导线中的电流、导线 ___________ 及磁场 _________ 有关,其关系式为F 3. 下面的几个图显示了磁场对通电直导线的作用力,其中正确的是 图1所示,已知B 的大小为1,试求出下列各图中导线所受安培力的大小和方向. > I ? M K X X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安培力的方向 1. 把一小段通电直导线放入磁场中,导线受到安培力的作用,关于安培力的方 向,下 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安培力的方向一定跟磁场的方向相同 B ?安培力的方向一定跟磁场的方向垂直,但不一定跟电流方向垂直 C .安培力的方向一定跟电流方向垂直,但不一定跟磁场方向垂直 D .安培力的方向既跟磁场方向垂直,又跟电流方向垂直 2?画出图2中导线棒ab 所受的磁场力方向 第2节 磁场对通电导线的作用 安培力 i * 1. 4 B t A X X X f X X ■I X X X X ■I X 1 X X C P * ? / 0-卜 4.关于通电导线所受安培力 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F 、B 、I 三者必须保持相互垂直 B. F 必须垂直B 、I ,但B 、I 可以不相互垂直 C. B 必须垂直F 、I ,但F 、I 可以不相互垂直 D . I 必须垂直F 、B ,但F 、B 可以不相互垂直 5?将长度为20 cm ,通有0.1 A 电流的直导线放入一匀强磁场中, F 的方向, B 的方向和电流 I 的方向之间的关系,下 电流与磁场的方向如 ft X X

第二章第二节 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教学设计

第二章第二节离子反应(第2课时) ——离子反应及其发生的条件 一、教学设想和策略 在上一节课,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概念,知道了酸、碱、盐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因而学生很容易了解电解质在溶液里所起的反应的实质是离子间的反应。在此基础上,即可很自然地转入到对离子反应的讨论。 通过【学生实验探究1】对现象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CuSO 4溶液和BaCl 2 溶 液反应的实质是溶液中的Ba2+和SO 4 2-反应,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的概念。通过“是不是溶液混合就会发生离子反应呢?”过渡到对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的探究。然后,通过【学生实验探究2】的实验设计和结果分析,总结出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学生知道了离子反应的本质,了解了离子互换型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后,再来简单介绍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这样设计主要有两好处:一是学生很快的知道哪些离子可以反应(或参加反应),直接写出表达式,再配平,改进了传统的“写”、“拆”、“删”、“查”书写步骤过于机械化而造成的思维定势。二是进一步加深对离子反应的本质的理解,从而引出离子方程式与化学方程式的不同之处。这样,很自然地又过渡到离子方程式比化学方程式的应用更为广泛。 本课题内容是高中阶段化学课程中较重要也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内容之一,因此主要采用通过“实验—观察—问题—分析—讨论—结论”的教学策略。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通过设计硫酸铜与氯化钡反应的实验,自己推断出离子反应的概念。 2. 通过分析实验事实,说出离子交换引起的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 3. 学会简单离子反应的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 通过交流硫酸铜溶液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的现象,养成探究的良好习 惯; 2. 从几组探究实验中,得到离子反应的条件,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3.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学会通过化学实验来研究化学知识的 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高一化学人教版必修二第二章第2节《化学能与电能》知识点总结

第2节 化学能与电能 一、能源的分类 1.化学能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存在能量的损失)—比如火力发电 ①转化过程 火力发电是通过化石燃料的燃烧,使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蒸汽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燃煤发电是从煤中的化学能开始的一系列能量转化过程. 化学能??→?燃烧 热能??→?蒸汽 机械能??→?发电机 电能 ②转化原理 燃烧(氧化还原反应)是使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关键.因此燃烧一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反应必定有电子的转移,电子的转移引起化学键的重新组合,同时伴随着体系能量的变化. 拓展点1:火力发电的优缺点 优点:①我国煤炭资源丰富②投资少,技术成熟,安全性能高 缺点:①排出大量的能导致温室效应的气体CO 2以及导致酸雨的含硫氧化物,比如SO 2②消耗大量的不可再生的化石燃料资源③能量转化率低④产生大量的废渣、废水. 2.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在能量的转化过程中不存在能量的损失)—原电池(将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 指针偏向于 会逐渐溶解,而由Zn失去的电子则由Zn片通过导线流向Cu片,因此Zn片上会带有大量的正电荷,Cu片上会带有大量的负电荷,而电解质溶液中含有阳离子(H+、Zn2+)以及阴离子(OH-、SO42-),由于正负电荷相互吸引,所以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会移向Cu片去中和Cu片上带负电荷的电子,阴离子则移向Zn片去中和Zn片上的正电荷,但是由于溶液中的H+得电子能力比Zn2+强,所以H+就移向Cu片去获得Cu片上由Zn片失去的电子而被还原为H原子,H原子再结合成H分子即H2从Cu片上逸出,因此Cu片上有无色气泡产生.通过电流表指针发生偏转并且指针偏向于Cu片这一边,可以得出该装置产生了电流(而电流的形成是因为电子发生了定向移动),并且电流移动的方向与电子移动的方向相反,所以电流是从Cu片流出,Zn片流迚,即Cu片作为正极;Zn片作为负极. 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总结归纳: ①原电池中电流的流向:正极→负极 ②原电池中电子的流向:负极→导线→正极(注意:在该过程中,电子是永进都不会迚入到电解质溶液中,因为电子只在金属内部运动并且电解质溶液中的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也不能在导线中通过) ③原电池中电解质溶液中阴、阳离子的移动方向:阳离子→正极阴离子→负极 ④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本质:发生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即将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转移变成电子的定向移动,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形式释放.(所谓自发就是指该氧化还原反应不需要借助外在的力量即本身就能够自己发生) ⑤原电池中的负极发生氧化反应,通常是电极材料或还原性气体失去电子被氧化,电子从负极流出;原电池的正极发生还原反应,通常是溶液中的阳离子或O2等氧化剂得到电子被还原,电子流入正极. (2)原电池的构成条件(两极一液一回路,反应要自发) ①两极:正极和负极是两种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包括由两种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材料构成的电极或者是由一种金属与一种非金属导体(如石墨)构成的电极,一般活泼性较强的金属作为负极. ②一液(电解质溶液):包括酸、碱、盐溶液. ③一回路(构成闭合的电路):即两电极由导线相连或直接接触以及两电极必须插入到同一种电解质溶液中或者分别插入到一般与电极材料相同的阳离子的两种盐溶液中,两盐溶液之间用盐桥相连形成闭合回路.比如以下装置: ④氧化还原反应要自发:指电解质溶液至少要与作为负极的金属电极材料发生自发的氧化反应. (3)电极反应式 ①定义:原电池中的正极和负极所发生的反应 ②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方法: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数学一年级下册第二章第2节看一看(二)随堂检测 一、填空题 1. 下面的这些图分别是谁看到的,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 ________A. B.C. 2. 找出从正面、上面、侧面看到的形状,在横线上填一填。 正面________上面________侧面________A.B. C. 3. 下面的图形从上面看,是什么形状?选一选,填一填。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A.B.C. 4. 数一数,下面每堆中有多少个小正方体。 ① ________个②________个③________个 5. 下面各幅图分别是从哪个方向看到的图形? 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6. 请说出下面四张照片分别是在房子的哪一面拍的。________面________面________面 7. 从不同方向观察同一物体,看到的形状可能________。

8. 看到的立体图形的一个面是正方形,这个立体图形可能是________或________ 9. 他们看到了什么?选一选,请在横线上填写。 ① ________② ________③ ________④ ________ A.B. C.D. 二、作图题。 10. 下面的物体分别从正面、侧面、上面看到的形状分别是什么?请你在方格纸 上画出来。 三、综合题。 11. 仔细思考,下面这些立体图形依次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分别是什么形状,请把相应序号填到下面的括号里看图填空。

(1)从正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21 (2)从侧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3)从上面看,看到的是长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正方形的有________,看到的是圆的有________。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教案

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一、教材分析: 光合作用在地球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学生在初中生命科学中学习过光合作用,以此为基础作更深入的研究,探究光合作用过程中重要的物质变化以及物质变化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本节内容包括“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叶绿体及其色素”“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实验)”“光合作用的过程”和“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实验)”等。 通过介绍历史上科学家进行的几个重要的实验,简要再现了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赫尔蒙特的柳树实验是学生已知的(初中教材中已讲),这个简单但有严密逻辑思维的实验告诉人们,植物增重的物质不完全来自土壤(排除法);接着几个经典例子串联在一起,逐步推出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和总化学反应式。在强调科学思维方法的同时,也显示了科学家的科学精神——英格豪斯经过500多次重复实验,确定了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生命科学发展离不开其他学科的支持:“知道空气的成分后,科学家才明白光合作用放出的是氧气,吸收的是二氧化碳。” “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点明了光合作用的场所,通过对叶绿体结构和光合色素分布功能的学习,逐步展现了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相适应的特性,同时为光合作用过程的学习做知识的铺垫。 关于光合作用的过程,学生没有有机化学的基础,要理解复杂的生化反应很难,讲解时抓住以下几点:1、结构适应功能。基粒类囊体膜上有色素吸收光能,是光反应场所。基质中酶与暗反应有关,是暗反应场所。2、叶绿素在光反应中的作用。3、水参与光反应。4、二氧化碳参与暗反应。5、光反应和暗反应的物质和能量联系。6、光合过程中能量传递。7、光合过程中物质转变。采用比喻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采用比较、联系等方法帮助学生记忆。 关于光合作用原理的应用,在分析光合作用强度后,通过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做环境因素如何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探究实验来认识这个问题。 二、课题:第四章第2节光合作用 三、课时安排:4课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能简述光合作用研究简史所体现的科学进步与内在逻辑。 能描述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叶绿体的结构。 能借助光合作用过程示意图说明光合作用的物质变化与能量转换过程。 能分析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并提出合理的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有效措施。 2、过程与方法: 经历实验、探究和交流讨论的学习过程,认识光合作用的过程与实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光合作用的研究历史,感悟许多科学家专注于科学探索的精神,认同科学是在不断的观察、实验、探索和争论中前进的。培养科学探究精神和探究技能,体验科学创意的美妙。 认同科学家不仅要继续前人的科研成果,而且要善于吸收不同意见中的合理部分,还要具有质疑、创新和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与态度,激发学习兴趣,关注身边的事,学会从观察中发现问题。 通过学习光合作用基础知识与相关的实验,体验生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及生化反应对于生物体的重要意义。 通过对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析,初步建立限制因素与主要矛盾的对应哲学观念。

第二章 第2节

第2节 电阻定律 1.本节探究导体的电阻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时,采用____________的实验方法.测长度所用仪器是________,要测横截面积,需先测量其直径,用________________进行测量,也可用________法进行测定. 2.电阻率ρ是一个反映导体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是导体材料本身的属性,与导体的形状、大小________,它的单位是:____________,国际符号____________.而电阻R 反映的是导体的属性,与导体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 3.电阻率的计算公式为____________,各种材料的电阻率在数值上等于用该材料制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导体的电阻. 4.两种材料不同的电阻丝,长度之比为1∶5,截面积之比为2∶3,电阻之比为2∶5,则材料的电阻率之比为________. 5.一粗细均匀的镍铬丝,截面直径为d ,电阻为R.把它拉制成直径为d/10的均匀细丝后,它的电阻变为( ) A .R/1 000 B .R/100 C .100R D .10 000R 【概念规律练】 知识点一 电阻和电阻率的理解 1.关于导体的电阻及电阻率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由R =ρl S 知,导体的电阻与长度l 、电阻率ρ成正比,与横截面积S 成反比 B .由R =U I 可知,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C .将一根导线一分为二,则半根导线的电阻和电阻率都是原来的二分之一 D .某些金属、合金和化合物的电阻率随温度降低会突然减小为零,这种现象叫做超导现象.发生超导现象时,温度不为绝对零度 2.下列关于电阻率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金属导体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B .常用的导线是用电阻率较小的铝、铜材料做成的 C .材料的电阻率取决于导体的电阻、横截面积和长度 D .半导体和绝缘体材料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知识点二 电阻定律R =ρl S 的应用 3.一根粗细均匀的导线,当其两端电压为U 时,通过的电流是I ,若将此导线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时,电流仍为I ,导线两端所加的电压变为( ) A .U/2 B .U C .2U D .4U 4.一根粗细均匀的金属裸导线,若把它均匀拉长为原来的3倍,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倍?若将它截成等长的三段再绞合成一根,它的电阻变为原来的多少?(设拉长与绞合时温度不变) 【方法技巧练】 一、用电阻公式和欧姆定律相结合解决有关问题 5.两根完全相同的金属裸导线,如果把其中的一根均匀拉长到原来的2倍,把另一根

第四章第二节

第四章第二节基础夯实 1.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的实验中,渗透了研究问题的多种科学方法: (1)实验环境的等效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条件设计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原理的简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即当小车质量M车?m沙时,细绳对小车的拉力大小近似等于沙及桶的总重力m沙g; (4)实验数据处理的科学方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由a-M车图象转化为a- 1 M车 图象,所用的科学方法:_____。 (以上各题均选填“理想实验法”、“图象法”、“平衡摩擦力法”、“化曲为直法”、“控制变量法”或“近似法”) 2.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时,已接通电源正要释放纸带时的情况,请你指出该同学的五个差错; (1)电源________;(2)电磁打点计时器位置________;(3)滑轮位置________; (4)小车位置________;(5)长木板__________________。 3.(吉林市普通中学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 期末)在“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 中,采用如题中图所示的装置。 (1)实验中,长木板不是直接放在水平实验台 上,而是把后端略微垫高,这样做的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 (2)为了探究加速度与相关因素的关系,实验中用到了控制变量法。在保持拉力F=5N 不变时,某同学根据测出的数据,画出图线如右图。但该同学未标注横坐标所对应的量及其单位,请你将它补上,该量应是 ________。由该图线得到的实验结论 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福州八县一中12~13学年高 一上期期末)某兴趣小组要探究物体的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他们在实验室组装了一套如图所示的装置。图中小车的总质量用M表示,钩 码的总质量用m表示。要顺利完成该实验,则: (1)还需要的测量工具有刻度尺、________。 (2)为使小车所受合外力约等于钩码所受的总重 力,应满足的条件有()

第二章第二节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第2课时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知识点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对地表影响:其结果使地表趋于平坦。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2)风力作用 【思考】 一首《长江之歌》抒发了中华儿女对长江的无限赞美之情。试分析说明长江上、中、下游主要的外力作用和地貌。 提示:上游地区:侵蚀、搬运为主,多峡谷;中游地区:搬运、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下游地区:堆积作用为主,多冲积平原、三角洲。 材料一“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许多地貌往往鬼斧神工。侵蚀作用是大自然的雕塑师,在内力作用的基础上精心“雕刻”,使大自然变得更加千姿百态。流水、风力、冰川、海浪等对地表的侵蚀作用不同,影响范围、强度及地貌的影响也不同。下面是三幅侵蚀地貌景观图。 (1)结合材料探究: ①上述三种地貌中,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列举常见的风蚀地貌。 ②流水侵蚀作用包括冲蚀和溶蚀两种形式,三幅图所示的地貌是流水冲蚀作用形成的是________;冲蚀作用对地貌的影响是什么?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分布地区主要在哪里? 提示:①图B常见的风蚀地貌还有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城堡等。 ②图A它对地貌的主要影响是使坡面破碎、沟壑纵横。图C其主要分布地区是高

温多雨的中低纬度的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材料二陆地上的沉积作用可分为风、流水、冰川和海浪等沉积类型,类型不同,其形成的地貌形态和分布地区也不同。例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大风不断地把地表沙尘、碎屑等物质吹起后搬走,等风速降低后,这些物质便堆积下来,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地貌;当河水的流速降低后,水中的泥沙便逐渐堆积下来,在不同河段形成不同的地貌形态。下面四幅图表示四种沉积地貌。 (2)结合材料探究: ①冰川沉积物和流水沉积物特点有何不同? ②A、B、C三图中表示风力沉积地貌的是________。在图中画出风向。 ③说明B、C两幅图所示的沉积地貌名称及分布地区。 提示:①冰川沉积物大小不分,杂乱堆积;流水沉积物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 ②图A沙丘背风坡陡,风向箭头自右向左画。 ③图B所示地貌为三角洲,位于河流入海口;图C所示地貌为冲积扇,位于河流出山口处。 1.风化作用是侵蚀作用的基础 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遭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地表形成风化壳,这种普遍存在的外力作用为侵蚀作用提供了物质基础。

第四章第二节

第二节系统结构模型化技术 一、系统结构模型化基础 (一)结构分析的概念和意义 任何系统都是由两个以上有机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与结构的整体。结构即组成系统诸要素之间相互关联的方式。包括现代企业在内的大规模复杂系统具有要素及其层次众多、结构复杂和社会性突出等特点。在研究和解决这类系统问题时,往往要通过建立系统的结构模型,进行系统的结构分析,以求得对问题全面和本质的认识。 结构模型是定性表示系统构成要素以及它们之间存在着的本质上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关联情况的模型。结构模型化即建立系统结构模型的过程。该过程注重表现系统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性质,是系统认识、准确把握复杂问题,并对问题建立数学模型、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阶层性是大规模复杂系统的基本特性,在结构模型化过程中,对递阶结构的研究是一项重要工作。 结构分析是一个实现系统结构模型化并加以解释的过程。其具体内容包括:对系统目的--功能的认识;系统构成要素的选取;对要素间的联系及其层次关系的分析;系统整体结构的确定及其解释。系统结构模型化是结构分析的基本内容。 结构分析是系统分析的重要内容,是系统优化分析、设计与管理的基础。尤其是在分析与解决社会经济系统问题时,对系统结构的正确认识与描述更具有数学模型和定量分析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二)系统结构的基本表达方式 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形成系统的特定结构。在通常情况下,可采用集合、有向图和矩阵等三种相互对应的方式来表达系统的某种结构。 1、系统结构的集合表达 设系统由n(n≥2)个要素(S1,S2,…,Sn)所组成,其集合为S,则有: S={S1,S2,…,Sn} 系统的诸多要素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一般都是以两个要素之间的二元关系为基础的。所谓二元关系是根据系统的性质和研究的目的所约定的一种需要讨论的、存在于系统中的两个要素(Si、Sj)之间的关系Rij(简记为R)。通常有影响关系、因果关系、包含关系、隶属关系以及各种可以比较的关系(如大小、先后、

第二章 第2节 随堂自测

1.下列有关促胰液素发现史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胰腺分泌的 B.沃泰默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他囿于定论,没有大胆地去质疑、探索和创新 C.斯他林和贝利斯在沃泰默研究的基础上,勇于向权威观点挑战。大胆质疑、探索与创新是成功的关键 D.促胰液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作用于胰腺,促进胰腺分泌胰液 解析:选A。促胰液素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是由小肠黏膜分泌的,不是由胰腺分泌的。2.下列各组分泌腺所产生的分泌物均直接释放到内环境的是() A.唾液腺、垂体、肠腺 B.肾上腺、甲状腺、胰岛 C.睾丸、汗腺、皮脂腺 D.卵巢、胃腺、肝脏 解析:选B。唾液腺、肠腺、胃腺属消化腺,分泌的消化酶释放到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汗腺、皮脂腺分泌到外界环境,也不属于内环境。 3.(原创)2012年第三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将在伦敦举行,反兴奋剂工作的难度加大。如“类胰岛素生长因子”能增强人的肌肉力量,但由于是通过基因工程注射到人体内,很难检测。以下关于胰岛素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一种激素 B.胰岛素是人体中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C.胰岛素是由胰岛A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 D.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都参与血糖平衡的调节 解析:选C。胰岛素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蛋白质,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浓度的激素,胰岛素是由胰岛B细胞分泌的,它与胰高血糖素共同维持血糖的平衡。 4.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直接调节甲状腺分泌激素 B.垂体可分泌促甲状腺激素,管理甲状腺分泌激素 C.下丘脑可调节垂体的活动 D.血液中一定含量的甲状腺激素对垂体、下丘脑有抑制作用 解析:选A。下丘脑是内分泌腺的枢纽,分泌多种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是其中一种,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分泌多种激素,有的直接调节生命活动,有的管理其他内分泌腺,如促甲状腺激素可以促进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从而调节相关的生命活动。 5.已知下图是人体血糖的调节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第四章第2节练习题

第四章第2节练习题(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一.选择题 1.人体内最大的消化腺是() A 唾液腺 B 胰腺 C 胃腺D肝脏 2.下列营养物质中,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的是() A无机盐和维生素 B 蛋白质和糖类 C 脂肪和糖类 D 脂肪和蛋白质 3.被胆汁促进消化的物质是() A 淀粉B脂肪 C 蛋白质 D 维生素 4.饭后不能立即从事剧烈的体育运动,是因为() A对消化有抑制作用 B 会使平滑肌疲劳 C 影响小肠的吸收 D 会患肝炎 5.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转变成() A 脂肪酸B氨基酸 C 葡萄糖 D 甘油 6.位于腹腔右上部的器官是() A 胃 B 盲肠C肝脏 D 心脏 7.小肠绒毛不能直接吸收的营养物质是() A 氨基酸 B 麦芽糖 C 维生素D脂肪酸 8.肝脏有病的人,应少吃的食物是() A 蔬菜 B 饭 C 瘦肉D油煎蛋 9.人体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是() A 小肠 B 大肠 C 胃 D 口腔 10.人体最重要的供能物质是() A 蛋白质B糖类 C 脂肪 D 维生素 11.下列中哪项不是物理性消化() A 牙齿咀嚼 B 舌的搅拌 C 胃肠蠕动D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 12.蛋白质消化的最终产物是() A 尿素 B 葡萄糖 C 脂肪酸D氨基酸 13.血液流入小肠壁前与流出小肠壁后相比,所含成分的特点是() A 氧增加了,养料增加了B氧减少了,养料增加了 C 氧增加了,养料减少了 D 氧减少了,养料减少了 14.试管内有一些植物油,加入配制的消化液,充分振荡后,置入37℃的温水中,一段时间后植物油不见了,配制的消化液最合理的一组是() A 唾液、胃液、肠液 B 胃液、胆汁C胰液、肠液、胆汁 D 肠液、胰液 15.小K是一位小肠严重吸收不良的病人,私人诊所医生采取静脉输入全营养液的方法为他提供营养,但是小K还是死了,专家们鉴定认为是全营养液出了问题,你认为是因为含有了下列哪种成分而导致小K死亡的() A蛋白质 B 葡萄糖 C 无机盐和维生素 D 氨基酸 16.位于消化道外,有导管的消化腺有() A唾液腺、肝脏、胰腺 B 肠腺、胰腺、胃腺 C 唾液腺、胃腺、肝脏 D 肝脏、胰腺、肠腺 17.下列哪项不是小肠结构与消化机能相适应的特点() A 小肠长约5—6米 B 粘膜表面有许多皱襞和小肠绒毛 C小肠绒毛中有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D 小肠壁内有肠腺 18.由消化道壁吸收的营养物质,首先进入的是() A循环系统 B 消化系统 C 呼吸系统 D 运动系统 19.肥肉在人体内消化后的终产物是() A 二氧化碳和水 B 二氧化碳、水和尿素 C 脂肪D甘油和脂肪酸 20.下列哪种消化液对蛋白质食物的消化不起作用?() A.唾液B.胃液C.胰液D.肠液

第三章 第2节 第2课时.doc

第2课时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极值、最值 考点一利用导数解决函数的极值问题多维探究 角度1根据函数图象判断函数极值 【例1-1】已知函数f(x)在R上可导,其导函数为f′(x),且函数y=(1-x)f′(x)的图象如图所示,则下列结论中一定成立的是() A.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B.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1) C.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D.函数f(x)有极大值f(-2)和极小值f(2) 解析由题图可知,当x<-2时,f′(x)>0;当-22时,f′(x)>0.由此可以得到函数f(x)在x=-2处取得极大值,在x =2处取得极小值. 答案 D 规律方法由图象判断函数y=f(x)的极值,要抓住两点:(1)由y=f′(x)的图象与x 轴的交点,可得函数y=f(x)的可能极值点;(2)由导函数y=f′(x)的图象可以看出y =f′(x)的值的正负,从而可得函数y=f(x)的单调性.两者结合可得极值点. 角度2已知函数求极值 【例1-2】(2019·哈尔滨模拟)已知函数f(x)=ln x-ax(a∈R). (1)当a=1 2时,求f(x)的极值; (2)讨论函数f(x)在定义域内极值点的个数. 解(1)当a=1 2时,f(x)=ln x- 1 2x,函数的定义域为(0,+∞)且f′(x)= 1 x- 1 2= 2-x 2x, 令f′(x)=0,得x=2, 于是当x变化时,f′(x),f(x)的变化情况如下表.

x (0,2) 2 (2,+∞) f ′(x ) + 0 - f (x ) ln 2-1 故f (x )在定义域上的极大值为f (x )极大值=f (2)=ln 2-1,无极小值. (2)由(1)知,函数的定义域为(0,+∞), f ′(x )=1 x -a =1-ax x (x >0). 当a ≤0时,f ′(x )>0在(0,+∞)上恒成立, 即函数在(0,+∞)上单调递增,此时函数在定义域上无极值点; 当a >0时,当x ∈? ? ? ??0,1a 时,f ′(x )>0, 当x ∈? ?? ?? 1a ,+∞时,f ′(x )<0, 故函数在x =1 a 处有极大值. 综上可知,当a ≤0时,函数f (x )无极值点, 当a >0时,函数y =f (x )有一个极大值点,且为x =1 a . 规律方法 运用导数求可导函数y =f (x )的极值的一般步骤:(1)先求函数y =f (x )的定义域,再求其导数f ′(x );(2)求方程f ′(x )=0的根;(3)检查导数f ′(x )在方程根的左右的值的符号,如果左正右负,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大值;如果左负右正,那么f (x )在这个根处取得极小值.特别注意:导数为零的点不一定是极值点. 角度3 已知函数的极(最)值求参数的取值 【例1-3】 已知函数f (x )=ln x . (1)求f (x )图象的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 (2)若函数g (x )=f (x )-mx +m x 存在两个极值点x 1,x 2,求m 的取值范围. 解 (1)f (x )的定义域为(0,+∞),且f ′(x )=1 x . 设切点坐标为(x 0,ln x 0),则切线方程为y =1 x 0 x +ln x 0-1. 把点P (0,-1)代入切线方程,得ln x 0=0,∴x 0=1. ∴过点P (0,-1)的切线方程为y =x -1. (2)因为g (x )=f (x )-mx +m x =ln x -mx +m x (x >0),

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第2课时 化学平衡常数 [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证据推理:通过化学平衡状态时的浓度数据分析,认识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并能分析推测其相关应用。2.模型认知:构建化学平衡常数相关计算的思维模型(三段式法),理清计算的思路,灵活解答各类问题。 一、化学平衡常数 1.化学平衡状态时浓度数据分析 分析课本表2-1 457.6 ℃时反应体系H 2(g)+I 2(g)2HI(g)中各物质的浓度数据,我 们可以发现以下规律: (1)无论该反应从正向进行还是从逆向进行,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近似相等。 (2)无论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如何改变,平衡时只要温度一定,c 2(HI ) c (H 2)·c (I 2)的值也近似相等。 2.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生成物浓度幂之积与反应物浓度幂之积的比值是一个常数(简称平衡常数),用符号K 表示。 3.浓度商与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 (1)浓度商:对于一般的可逆反应,m A(g)+n B(g)p C(g)+q D(g),在任意时刻的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称为浓度商,常用Q 表示,即Q =c p (C )·c q (D ) c m (A )·c n (B ) 。 (2)化学平衡常数表达式:当在一定温度下达到化学平衡时,K =c p (C )·c q (D )c m (A )·c n (B ) 。 (3)Q 与K 关系:当反应中有关物质的浓度商等于平衡常数时,表明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 4.化学平衡常数的意义 平衡常数的大小反映了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也叫反应的限度)。 K 值越大,表示反应进行得越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大,当K >105时,该反应就进行的基本完全了。K 值越小,表示反应进行得越不完全,反应物的转化率越小。当K <10-5 时,该 反应很难发生。 5.化学平衡常数的影响因素 (1)内因:不同的化学反应及方程式的书写形式是决定化学平衡常数的主要因素。 (2)外因:在化学方程式一定的情况下,K 只受温度影响。

第二章第2节 (第2课时)

1 第2节 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第2课时) 【学习重点、难点】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蛋白质的过程 【合作探究】 1、请仔细观察以下脱水缩合过程,完成下列问题 1) 脱水缩合过程中,脱掉的水中H 原子和O 原子分别来自于什么基团? 2) 甘氨酰甘氨酸叫做几肽?含有几个肽键?请写出肽键 3) 图示脱水缩合过程脱掉了几分子水?2个甘氨酸的分子总数和甘氨酰甘氨酸分子总数相比 较,N 、H 、O 的数量分别有什么变化吗? 4) 甘氨酰甘氨酸中的羧基、氨基分别有几个?并观察它们的位置 2、请模仿以上脱水缩合过程写出1个丙氨酸、1个半胱氨酸、1个丝氨酸脱水缩合后的产物。 脱水缩合的过程: 脱水缩合的产物: 1) 脱水缩合过程脱掉了几个水?同时形成几个肽键?含有游离的氨基几个?游离的羧基 几个?脱水缩合的产物叫做几肽? 2) 整理脱水缩合的规律完成以下表格

3、蛋白质的多样性如何体现? 练习: 1、形成蛋白质结构的层次从小到大依次是() ①氨基酸②C、H、O、N等元素③氨基酸脱水缩合 ④一条或几条多肽链连接在一起⑤多肽⑥蛋白质 A.②→①→③→④→⑤→⑥B.②→①→③→⑤→④→⑥ C.②→①→⑥→⑤→③→④D.①→②→③→④→⑤→⑥ 2、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表示__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D表示_____________。 (2)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个氨基酸分子失去_______个水分子而形成的,这种反应叫做______________。在这个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减少了____________。该化合物称为 _________________。 (3)分别写出构成该化合物每个氨基酸的R基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写出肽键___ _____。(4)图中有个_________氨基和________个羧基。 (5)该化合物水解成氨基酸的过程需_________个分子的水。 (6)该化合物是由______________种氨基酸组成的。 3、现有氨基酸800个,其中氨基总数为810个,羧基总数为808个,则由这些氨基酸合成的含有2条肽链的蛋白质共有肽键、氨基和羧基的数目依次为() A、798、2和2 B、798、12和10 C、799、1和 1 D、799、11和9 4、通常情况下,分子式为C63H103O45N17S2的多肽化合物中最多含有肽键() A、63个 B、62个 C、17个 D、16个 5、某二十二肽被水解成1个四肽、2个三肽和2个六肽,则这些短肽的氨基总数的最小值及肽键总数依次是() A、6、18 B、5、18 C、5、17 D、6、17 6、下列物质 中,有的属于构成人体的氨基酸,有的不是,若将其中构成人体的氨基 酸缩合成化合物,则其中含有氨基、羧基和肽键数目依次是() A、3、3、2 B、2、2、3 C、3、2、2 D、3、4、2 C—C CH CH3= 2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课时作业第二章 第二节 第2课时

第2课时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一、原电池工作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HCl)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H2SO4形成________,加快了反应,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____极,活动性弱的金属为____极。例如有两种金属A和B,用导线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中,观察到A极溶解,B极上有气泡产生,由原电池原理可知,金属活动性______。 3.设计原电池 已知一个氧化还原反应,首先分析找出氧化剂、还原剂,一般________为负极材料(或在 负极上被______),________(电解质溶液中的阳离子)在正极上被还原。例如,利用Cu +2AgNO3===Cu(NO3)2+2Ag的氧化还原反应可设计成如图所示的原电池,该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Cu):______________________(氧化反应) 正极(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原反应) 4.化学电源 人们利用原电池原理,将______能直接转化为____能,制作了多种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燃料电池等,以满足不同的需要。在现代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中,电池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大至宇宙火箭、人造卫星、飞机、轮船,小至电脑、电话、电子手表、心脏起搏器等,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电池。 二、发展中的化学电源 1.干电池 普通锌锰干电池 电池组成:____作负极;位于中央的顶盖带有__________作正极;电解质是______糊。 负极反应为________________。 2.充电电池 充电电池是一种____________。充电放电可循环进行,至一定周期后终止。最早也是使用最广泛的是铅蓄电池,______是Pb,______是PbO2,电解质是________。 封闭式体积小的充电电池——镍镉电池,负极是________,正极是__________,电解质是__________。 另外还有锂离子电池等。 3.燃料电池 燃料电池是一种高效、环境友好的发电装置。如氢氧燃料电池,在负极上发生氧化反应的是________,在正极上发生还原反应的是________,产物是________。 燃料电池与干电池的主要区别在于________不是储存在电池内部,而是用外加的设备提供______和________等,使反应连续进行。 电池反应:2H2+O2===2H2O (1)电解质溶液为稀硫酸: 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第二章 第二节 课时2概论

课时2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学习目标] 1.掌握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2.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一、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 (1)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 (2)后果:风化侵蚀产物―――――→搬运、沉积 侵蚀—堆积地形。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流水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横断山地山高谷深、青藏高原水拍云崖、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多为流水侵蚀切割而成 堆积地形 大河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风力作用 类型 表现 侵蚀地形 风蚀柱、风蚀蘑菇 堆积地形 黄土高原的黄土、干旱地区的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判断 1.外力作用的能量就是太阳辐射。( × ) 2.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形成起主导作用。( × ) 思考 从地理的角度理解“坚如磐石”是否正确?为什么? 答案 不正确。风化、侵蚀等外力作用能使岩石破碎。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 ? ? ? ? 外力作用 ?? ? ? ?风化作用 侵蚀作用 搬运作用 沉积作用 固结成岩作用 形成的地貌 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 ? ??合理的人类活动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探究点一 外力作用和地表形态 材料一外力作用由一系列过程完成,其中最先开始的是风化作用,下面示意了风化作用的因素: 这些因素破坏岩石、实现“石烂”的过程。 材料二外力作用被称为“大自然的雕塑师”。外力作用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沉积四种方式,通过风、流水、冰川、波浪等因素对地表形态造成影响,形成各种外力地貌。风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风蚀沟谷、风蚀蘑菇、风蚀柱、沙丘等。冰川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冰斗、角峰等。流水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V”型谷、冲积平原、冲积扇等。波浪作用形成的地貌主要有海蚀柱、海蚀崖等。下面是常见的侵蚀和堆积地貌景观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