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第2节

合集下载

实验心理学2第4章第2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实验心理学2第4章第2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

第四章 反应时第二节 反应时研究的基本问题自反应时进入心理学研究以来,对于反应时的研究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主要集中于某些基本问题的解答,其中包括:反应时和所作反应种类数量的关系、反应时和反应准确性的关系,以及反应时的其他影响因素等。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继人差方程和赫尔姆霍兹(1850)青蛙运动神经传导速度的测定之后,荷兰生理学家唐德斯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了反应时。

他试图揭示反应时任务中的一些心理加工过程。

为此,他设计了两类反应时任务——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任务。

(一)简单反应时简单反应时(simple reaction time)是指给被试呈现单一的刺激,同时要求他们只作单一的反应,这时刺激-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就是反应时。

譬如说,短跑运动员在听到发令枪响后立即起跑,这一事件就可以作为一个简单反应时任务。

这种反应之所以称之为简单反应,是因为特定的刺激与特定的反应间的联系十分明确。

这种联系不是一种先天的条件反射,为了建立联系,被试必须进行反复的学习与训练。

在测定反应时的研究中,听觉反应时和视觉反应时的研究比较多。

1. 听觉简单反应时在听觉简单反应时任务中,研究者通过耳机向被试呈现声音信号,并要求被试一听到信号,就尽快地按某一反应键。

刚开始实验时,被试的反应也许会很慢,不过通过多次学习与训练之后,被试获得了信号与反应间的联系,反应时就会迅速减少。

如图4-4列出的是某一被试的实验结果。

可见,听觉简单反应时存在波动,任何一个时刻被试对听觉刺激的简单反应时都不会完全相同,因为它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刺激本身性质的变换和被试练习水平,图4-4中超过160毫秒的几次反应就是被试练习水平不够,所导致的反应时延长,有关反应时任务的影响因素,我们将在本节的最后一部分详细阐述。

从图4-4中还可以看出,出现次数最多的反应时大约为130毫秒左右,这便是被试最具代表性的、最为稳定的简单反应时值,也就是说,被试在正常情况下对可辨别听觉刺激最易出现的简单反应时。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36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2第4章第2节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共36张PPT)
P43阅读
三、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是气象和海洋界使用的一个 新名词。意为“小女孩”,正好与意为“圣 婴”的厄尔尼诺相反,也称为“反厄尔尼诺” 或“冷事件”。
A
B
拉尼娜期间大气环流(表现):P 44 思考
西部海 区上升 气流加 强,沿 岸更加 湿润
赤道中、东 太平洋表层 海水异常低 温,下沉气流 加强,沿岸更 加干旱。
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
3、成因:东南信风减弱,赤道逆流增强,暖海水输 送到东太平洋,南美洲的寒流被暖流取代。
厄尔尼诺现象是如何发生的? 即为何赤道太平洋海水温度东高西低? 多数科学家认为,东南信风减弱可能是引发厄尔尼诺现象的主要原因
思考:东南信风减弱,甚至会转为西风?
气压西高东低,且地转偏向力极小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比
弱 增高
强 降低
降低
增高
减弱或消失 降水增加
增强 降水更加减少
降水减少
降水增加
导致全球大气环流异常,并对全球广大范围 内的气候产生很大影响
拉尼娜一般出现在厄尔尼诺年之后
小结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减小 沃克 ——厄尔尼诺现象 环流 太平洋东、西侧气压差值增大
——拉尼娜现象
沃克环流是指正常情况下发生在 赤道附近太平洋洋面上的一种热 力环流。读下图,回答6~7题。
第二节 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
一、沃克环流 二、厄尔尼诺现象 三、拉尼娜现象
一、沃克环流
.正常状况下赤道太平洋东西两岸温度有何不同?为什么?
西:温度高;
东:温度低,
信风 赤道洋流自东向西流 海水温度东低西高温度高源自温度低一、沃克环流
全球海洋表层水温分布(90年12月)

第4章 2节拱坝

第4章   2节拱坝
1917年瑞士坝工专家格伦纳(H.E.Gruner)和两位助手史 图基(A.Stucky)和济科(H.Gicot )在设计瑞士第一座拱坝 蒙特萨耳文斯(Montsalvens)拱坝时(H=55m),正式提出多 拱梁分载的概念。并采用4拱9梁径向变位一致的多拱梁法进 行了该坝的应力计算。该坝的设计及建造,标志着拱坝的建设 已从起步阶段进入了成熟阶段。


实际上,拱坝在工作时,拱圈之间是相 互关联和制约的。因此,这一方法是近 似的,计算出的拱应力一般偏大,尤其 对于重力拱坝,误差更大。
纯拱法对于狭窄河谷中的拱坝,仍不失 为一个简单而实用的计算方法。

1.3、拱坝建设的成熟阶段(1917-1960年)
标 志 : 美 国 的 维 切 尔 (H.Vischer) 和 瓦 格 纳 ( L.wagener ) , 他 们 在 1 8 8 9 年 校 核 熊 谷 拱 坝 及 甜 水 ( Sweetwater )拱坝时引入了拱冠梁的概念,并利用拱冠梁 与水平拱在共轭点上的径向变位一致的条件,将径向压力分配 到拱和梁上,从而初步形成了拱梁分载的概念。
石 门 拱 坝
图片名称:石门水库 电站地点:陕西汉中 所在河流:褒河 所在水系:黄河水系
主要坝型:混凝土拱坝
坝顶高程:620.0米 最大坝高:88米
湖南东江拱坝
凤滩拱坝
普定碾压混凝土拱坝
一、拱坝的特点 1、拱坝的结构
拱坝是固接在基岩上的空间 壳体结构。
拱:在竖向荷载作用下能产生水平推力的结构叫 拱式结构

随着拱坝建设的不断发展,拱坝的地形、地质 条件越来越复杂。搞清各种地形、地质条件对拱坝 应力、稳定及变形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处理措施,是 设计 拱坝的首要任务,在这方面国内外已经积累了 大量的经验,有不少的成功的例子。 1、 变形参数E、u:均匀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4章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2021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件:第4章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解析
(1)物质利用载体蛋白出入细胞的运输方式为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为图中①和③。(2)氧气 转运方式为自由扩散,对应图中②;碘进入人体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的过程是从低浓度到 高浓度,为主动运输③。(3)①②两种运输方式的特点是从高浓度到低浓度运输,合称为被 动运输。(4)细胞膜的功能特性是选择透过性。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刷基础
解析
(1)蛋白质是细胞膜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只能依靠胞吞和胞吐, 说明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2)图1中a、e过程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b为 自由扩散,c、d为协助扩散,乙醇运输过程为自由扩散,属于b过程;K+从血浆进 入红细胞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属于主动运输,为a过程。(3)由图2分析可知,水稻 吸收的SiO44-多,对Ca2+、Mg2+吸收量少,而番茄吸收的Ca2+和Mg2+较多,对 SiO44-吸收量少,说明不同植物细胞对离子的吸收具有选择性,与细胞膜上载体蛋 白的种类有关。(4)水稻吸收培养液中水分的比例大于吸收离子的比例,导致溶液中 Mg2+、Ca2+浓度高于初始浓度。
A.依据跨膜的层数,跨膜层数为0的就是胞吞或胞吐 B.依据物质浓度梯度,只要顺浓度梯度运输的就是自由扩散 C.依据是否需要载体蛋白,需要载体蛋白运输的就是被动运输 D.依据是否消耗能量,只要运输过程中消耗能量的就是主动运输
解析
胞吞和胞吐通过膜的层数为0,A正确;顺浓度梯度的运输有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B错误; 协助扩散的特点是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主动运输的特点是需 要载体和能量,二者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C错误;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中主动运输、胞吞 和胞吐均消耗能量,D错误。
第2节 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
刷基础
2. [黑龙江哈尔滨师大附中2019高一下开学考]下列跨膜运输的生理活动中,属于主动运输 的是( C ) A.酒精进入胃黏膜细胞 B.二氧化碳由静脉血进入肺泡内 C.原尿中的葡萄糖进入肾小管上皮细胞 D.水分子出入细胞

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 第2节 洋流 课件(65张)

 新教材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第4章 第2节 洋流 课件(65张)

[特别提醒] 盛行西风吹拂海面形成西风漂流,由于盛行西风 由低纬吹向高纬,所以西风漂流也应流向高纬,为暖流。但是南半 球的西风漂流由于没有陆地的阻挡,南极冷水汇入,浮冰融化吸 热,再加上强劲干冷的极地东风的吹拂,使其成为寒流。
二、洋流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1.洋流对气候的影响 (1)进行高低纬度间的 热量 度 减小。
营养物质 上涌 ―→ 形成渔场
(1)受西风带影响而形成的洋流都是暖流。
()
(2)南北半球的洋流系统相同。
()
(3)西欧的温带海洋性气候最典型与北大西洋暖流密切相关。
(4)世界著名渔场都是因寒暖流交汇而形成的。
() ()
(5)下列洋流中,属于西风驱动形成的洋流是
()
A.北赤道暖流
B.秘鲁寒流
C.北太平洋暖流
[素养立意] 本题组借助伞式洋流发电站的工作模式,考查了 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等知识,体现了地理实践力、综合思维的学 科素养要求。洋流对自然环境产生了深刻影响,在长期的实践中, 人们在系统掌握洋流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开始充分地利用洋流为人类 服务。
当堂 达标 提素 养
题组1 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规律 下图为某大洋局部环流示意图,该海域全部位于东半球。读图 回答1~2题。
2.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 (1)中低纬度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反气旋型)的大洋环流。
①环流方向:北半球呈顺时针,南半球呈逆时针 ②洋流性质: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西风漂流北半球为暖 流,南半球为寒流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域,形成以副极地为中心(气旋型)的大洋 环流。
(3)北印度洋海域,形成典型的季风洋流。
D.加那利寒流
(1)B (2)B [第(1)题,由水温判断图中海域属于副热带海域, ①处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属于暖流,位于北半球,②处等温线向 高温处弯曲,属于寒流,位于南半球;①②均向北流动;结合洋流 分布可知,南半球寒流分布在大陆西岸,北半球副热带海域暖流分 布在大陆东岸。第(2)题,若②洋流在大西洋中,选项中只有本格拉 寒流符合。]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4章第2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七年级生物上册第2单元第4章第2节生物体的器官、系统
No 定功能的结构。1.下列结构属于器官的是( )。2.人体(réntǐ)的结构层次,从微细到宏观
可以描述为( )。A.细胞→组织→器官→人体(réntǐ)。B.组织→器官→系统→人体(réntǐ)。D .细胞→组织→系统→器官→人体(réntǐ)。C.图乙中两个子细胞中遗传物质是图甲细胞遗传物质 的一半。再见
2.不同的组织在鸡翅上排列的顺序有什么特点? 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构成的皮肤在外面;结缔组织形成的 骨在中央;肌肉组织形成的肌肉附着在骨骼上。
3.鸡翅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扇翅运动,主要靠肌肉的收缩,牵引骨骼运动。
第八页,共二十三页。
组织构成 器官 (gòuchéng)
器官:不同的组织按一定的顺序聚集在一起共同完 成一定功能(gōngnéng)的结构。
一个心脏,一块肌肉是不是器官?
第九页,共二十三页。
一个心脏,一块(yī kuài)肌肉是不是器官?
第十页,共二十三页。
人还有哪些(nǎxiē)器官呢?
第十一页,共二十三页。
二、人和动物体中多个相关的器官(qìguān)构成一个系统
人的牙、舌、食 管、胃、肠、肝、 胰等都属于(shǔyú)器 官,它们的结构不 完全相同,但它们 在人体内以一定的 顺序组合在一起, 在人体中共同承担 消化食物与吸收营 养的重要功能,这 些器官的总和就是 消化系统。
第十七页,共二十三页。
课堂 检测 (kètáng)
1.下列结构属于器官的是( B)
A.番茄果肉
B.一只香蕉
C.洋葱表皮
D.苹果(píngguǒ)果皮
第十八页,共二十三页。
2.人体的结构层次,从微细到宏观可以描 述为( C )
A.细胞→组织(zǔzhī)→器官→人体 B.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C.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

第四章第二节 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策略(2)

第四章第二节 幼儿自主探究式科学教学的策略(2)
c、直接提出“我能不能看看(做 做)、、、、”这种要求,或由衷地感 叹某事物真有趣。
B、判断幼儿的经验水平
C、找出幼儿经验中可能实现的教育目 标和价值
*儿童当前的兴趣和经验如同教育的 “起点”,教育的目标和价值如同教育 的“终点”。
2、将教育目标和内容转化为幼儿的需 求,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动机
案例二:探索不用手接触却让纸筒在桌面上 滚动起来
材料:每一个幼儿面前有纸筒、木柱、线绳、刚刚玩完的 风筝等各种材料。
当教师问幼儿“不用手碰纸筒,如何让纸筒滚动起来”时, 孩子们都说用嘴吹。教师又向幼儿提出“除了用嘴吹以外,还 有什么办法呢?你们试一试。”幼儿的探究开始了。有的孩子 拿起了线绳,想用线绳解决问题;有的孩子拿起了木柱,在动 脑筋;也有的孩子正在思考,还没有决定用什么材料。5分钟 后,教师发现了有两个女孩在用自己的园服小裙子扇动纸筒; 另一个男孩在用自己的帽子扇动纸筒。尽管其他的孩子还在探 索之中,老师就迫不及待地向全班小朋友报告了这一消息: “你们看看他们的办法多好,能让纸筒滚动得特别快。”接着, 就分别请他们表演给全班的小朋友看。看完后,几乎全班的小 朋友都停止了自己的探究,女孩子都开始用裙子扇,男孩子则 跑进更衣室拿来自己的帽子扇起来、、、、、
案例二:一条青虫
一天,树上掉下一只青虫,拇指那 么粗,两指长,棕绿色,实在不招人喜 欢。我用树叶把它移到墙角。本以为孩 子们会躲着这丑陋的家伙,可孩子们却 很感兴趣,有的用小棍去拨弄,有的用 手指着,一边仔细地看,一边招呼同伴 来看。我心想:“这有什么好看的。” 于是善意地用玩具诱导:“这条大青虫 多丑呀,你们想想,是玩具好玩还是大 青虫好玩?还是用玩具练本领吧。”孩 子们虽然暂时地回来了,但还是偷偷地 跑去看。
佐藤正夫(1993)在其《教学论原 理》一书中向我们提示了教育目标需求 化需要创造的条件:

2020-2021高一生物第一册学案: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含解析

2020-2021高一生物第一册学案: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含解析

2020-2021学年高一生物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学案:第4章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含解析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知识点一主动运输[题型一主动运输过程及意义]1.下列属于主动运输的是()A.动物肺泡细胞释放CO2B.蔗糖通过植物细胞的细胞壁C.苯分子进入人的皮肤细胞D.丽藻细胞吸收SO错误!的过程答案D解析CO2属于小分子物质,苯分子属于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二者均以自由扩散的方式进出细胞,A、C不符合题意;细胞壁是全透性的,蔗糖以扩散的方式通过细胞壁,B不符合题意;丽藻细胞吸收SO错误!的方式是主动运输,D符合题意。

2.红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和葡萄糖的共同点是()A.都可以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B.都需要消耗能量C.都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又需要消耗能量答案C解析红细胞吸收无机盐离子的方式是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运输,既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消耗能量;而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只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不消耗能量。

3.下列有关物质跨膜运输的叙述,正确的是()A.葡萄糖跨膜运输不需要载体协助B.相对分子质量小的物质或离子都可以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C.主动运输发生在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时,既需能量又需载体蛋白协助D.需要载体协助的物质的运输都是主动运输答案C解析葡萄糖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需要载体协助,A错误;离子不能通过自由扩散进入细胞,B错误;需要载体协助的物质的运输可能是主动运输或协助扩散,D错误。

4.如图为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三种方式,请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中①②的共同点是:都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B.图中②③的共同点是:都需要载体协助C.图中③发生所需但是图中没有表示出来的条件是:载体和能量D.①只与浓度差有关,②、③都与核糖体和线粒体的功能有关答案D解析据图分析,①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和能量,表示自由扩散,扩散速率只与浓度差有关;②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表示协助扩散,此过程与线粒体的功能无关;③中物质的运输方向是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表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和能量,与该过程相关的细胞器主要有核糖体(提供载体)和线粒体(提供能量)。

第四章第二节发达国家的 政治

第四章第二节发达国家的 政治
民主共和制国家的国家权力机关(议会)和国家元首(总统)由选举产生,是当代资本主义国家最普遍的政权组织形式。从总统和议会、政府的关系上看,民主共和制主要可分为议会共和制、总统共和制。
议会共和制,又称内阁共和制,其特征是议会享有立法、组织、监督政府的权力;总统由选举产生,只有“虚位元首”的性质,没有实权,不负实际责任。如德、意、希腊、奥地利。
2、主权在民,即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3、代议制,即人民通过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代议机关来行使权力
4、分权制衡(三权分立)
5、法制原则,即国家的政治生活问题都以法律为指导
三、正确认识发达国家的政治体制
1、相对于封建国家的统治是历史的进步
2、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的
3、资产阶级积累了管理国家的经验
5、发达国家的行政制度
政府行政机构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宪法和法律,依法治理国家。
6、发达国家的司法制度
为民主政治制度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一般在立法、行政权力之外设置独立的司法检察系统。
二、发达国家政治体制的普遍原则
1、保障公民的个人权利,少数服从多数
第2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一、发达国家的政治制度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专政而实行的统治方式的总和。
1、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
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是其政治制度的核心,它集中体现了在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借助于国家而在政治上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①趋向缓和的原因
主要是工人经济收入的提高、资本所有权的社会化、企业管理民主化的加强。
②社会运动的发展是反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形式

2020中图版地理必修2 第4章 第2节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2020中图版地理必修2 第4章 第2节 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

第二节国家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学习目标:1.记住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

(重点) 2.掌握我国的海洋权益和海洋发展战略。

(重难点) 3. 理解海洋权益与发展战略对我国的重要意义。

(重点)一、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1.海洋权益(1)海洋权益:指一个国家在海洋事务和海洋活动中依法享有的权力和利益的总称。

(2)《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的各类海域概念和法律地位,以及相关国家在其中的权利和义务①领海:指沿海国的主权及与其陆地领土和其内水以外的邻接的一带海域,从领海基线量起不得超过12海里。

②毗连区:毗连领海并在领海之外的一带海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得超过24海里。

③专属经济区:是领海之外并邻接领海的一个区域,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不应超过200海里。

④大陆架:指包括沿海国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

⑤公海:是在国家的内水、领海、专属经济区或群岛国的群岛水域以外的全部海域。

⑥国际海底区域:指国家管辖范围以外的海床和洋底及其底土,即各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以外的深海海底及其底土。

2.海洋发展战略:是指导国家海洋事业发展和保障国家海洋安全的总体方略。

二、我国的海洋权益与海洋发展战略1.我国的海洋权益(1)内海和领海权益:在内海和领海我国享有排他的主权。

国家对于内海及其资源拥有所有权并对该区域具有完全的管辖权。

(2)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权益①毗连区:可以对毗连区海域相关广播或无线电信号进行监视,也可以对该海域的船只进行例行检查。

②专属经济区:我国拥有勘探和开发专属经济区内生物资源和非生物资源的主权权利。

在专属经济区内,我国拥有对人工岛屿、海洋环境和海洋科学领域的相对管辖权。

③大陆架:我国具有勘探和开发大陆架所拥有的自然资源的权利。

(3)公海、国际海底区域和他国管辖海域的权益①公海、国际海底区域:依法享有通航、资源勘探、海洋研究、保障海上活动安全等权益。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4章 第2节 地貌的观察含解析

2020秋地理第一册第4章 第2节 地貌的观察含解析

2020秋地理新教材人教版必修第一册课时作业:第4章第2节地貌的观察含解析第四章第二节请同学们认真完成[练案13](时间:30分钟总分:50分)一、单项选择题(2019·北京市东城区期末)《徐霞客游记》中记载,“此处山小而峭,或孤峙,或两或三,连珠骈笋,皆石骨嶙峋,草木摇飏,升降宛转,如在乱云叠浪中”.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这段游记中关于地貌景观特点的描述角度有(A)①地貌形态②植被状况③地貌颜色④地貌成因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2.图中四幅景观照片中最能反映徐霞客游记所记载的地貌类型是(B)A.①B.②C.③D.④[解析]第1题,这段游记含义是“此处的山小而峻峭,或孤峰耸立,或两三座山相连相接,如同串起来的珠子和并立生长的竹笋,座座山上岩石尖峭嶙峋,草木摇曳飘舞,在山间曲折地朝上走或往下行,如同置身在纷乱的云层和重叠的波浪中,令人茫然,辨不出方向”.可知描述的是地貌形态和植被状况,选A.第2题,游记中描述的景观是喀斯特地貌,故②符合,选B。

①是西北的雅丹地貌,③是沙丘,④是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

广东省肇庆市美丽的七星岩仙女湖畔,有一座长达1 000多米的天然石山,酷似一尊卧佛.七星岩景区由五湖、六岗、七岩、八洞组成,形成“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的景致。

每年国庆节前后,傍晚时候,太阳徐徐从卧佛口中落下,形成“卧佛含丹”的地理奇观.读图,完成3~4题。

3.观察“卧佛含丹"奇观,最佳位置是(C)A.攀登卧佛观察B.乘坐游艇观察C.特定角度远眺D.山脚向上仰望[解析]观察“卧佛含丹”奇观,宜选择较远距离,正对卧佛观察。

4.七星岩属于地貌层级中的(B)A.宏观地貌—山地B.次级地貌—喀斯特地貌C.微观地貌—溶洞D.次级地貌—河流地貌[解析]据材料信息“湖中有山,山中有洞,洞中有河”可知,七星岩属于喀斯特地貌,为地貌层级中的次级地貌,故B项正确。

2023届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2023届高中生物新教材同步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第4章 第2节 第1课时 体液免疫

第2节特异性免疫第1课时体液免疫[学习目标] 1.理解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

2.概述体液免疫的过程。

1.免疫系统对病原体的识别(1)身份标签①成分:一般为蛋白质。

②特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带有各自的身份标签。

(2)识别方式:免疫细胞靠细胞表面的受体来辨认。

2.体液免疫(1)概念:B细胞激活后可以产生抗体,由于抗体存在于体液中,所以这种主要靠抗体“作战”的方式称为体液免疫。

(2)基本过程①一些病原体可以和B细胞接触,这为激活B细胞提供了第一个信号。

②一些病原体被树突状细胞、B细胞等抗原呈递细胞摄取。

③抗原呈递细胞将抗原处理后呈递在细胞表面,然后传递给辅助性T细胞。

④辅助性T细胞表面的特定分子发生变化并与B细胞结合,这是激活B细胞的第二个信号;辅助性T细胞开始分裂、分化,并分泌细胞因子。

⑤B细胞受到两个信号的刺激后开始分裂、分化,大部分分化为浆细胞,小部分分化为记忆B细胞。

细胞因子能促进B细胞的分裂、分化过程。

⑥浆细胞产生和分泌大量抗体,抗体可以随体液在全身循环并与这种病原体结合。

抗体与病原体的结合可以抑制病原体的增殖或对人体细胞的黏附。

判断正误(1)病毒、细菌及人体细胞的分子标签是不同的()(2)感染人体的流感病毒可被人体免疫系统直接识别()(3)当相同的抗原再次入侵机体时,记忆B细胞会迅速产生大量抗体,消灭抗原()(4)浆细胞会在抗原的刺激作用下产生抗体()(5)当同一种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时,产生的浆细胞均来自记忆细胞()(6)B细胞只要接受了相应抗原的直接刺激就会分泌特异性抗体()答案(1)√(2)√(3)×(4)×(5)×(6)×特别提醒(1)记忆B细胞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增殖分化形成浆细胞才能产生抗体。

(2)在二次免疫时,浆细胞可来自B细胞的增殖分化,也可来自记忆B细胞的增殖分化。

(3)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是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

一、体液免疫的过程1.分析体液免疫的研究历程,回答相关问题:(1)1948年,法格雷乌斯证明抗体是受抗原刺激后,由淋巴细胞转化成的浆细胞产生的。

第四章第2节 构造运动

第四章第2节 构造运动

构造运动
2.夷平面的概念
夷平面:早先的准平原地区,因构造运动再次活跃,准平原因强烈下 蚀作用。
夷平作用:在地壳相对稳定时期,随着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削高填底 , 使地表趋于平坦的作用,或称之为准平原化。形成的地形称之为准平原用 而变成山地。山地各山峰组成了高程大致相等的面,该面称之为夷平面。
夷平面的分级 同一地区的夷平面可以有多个。按高程由高到低, 依次分为Ⅰ级、Ⅱ级等。 见P50 图17—9。
第十七章
第三节 构造运动的地质记录
构造运动
任何构造运动均会在其当时的地貌、沉积、变形等多方面留下记
录。从而为我们研究构造运动提供了重要依据。
一、地貌记录
1.河流阶地
(1) 河谷谷坡上形成的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 地形,称之为河流阶地。河谷阶地是因地壳的抬
河河

漫床

升,河流下蚀作用加强,使早先的河漫滩沉积物
地震的烈度:地震对地面和建筑的破坏程度。烈度与震级、 震源深度、震中距、地面岩石性质及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等有关。 烈度分为12 级,
(3) 地震分类及表现 地震分类:构造地震、陷落地震、诱发地震。 地震表现 :临震前异常、主震阶段的现象、余震。
第十七章
第一节 构造运动的表现
构造运动
2. 岩石圈的水平运动
3.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
由于构造运动的强度不同,全球可分为稳定区与活动区。其活动区多 分布于各板块的边缘,稳定区多分布于各板块的中央。
4.构造运动的周期性和构造运动期
地质历史中构造运动表现为比较长的平静期与比较短的活动期交替出 现。从而呈现构造运动的周期性。目前已知,地球上有几个重要的构造运 动时期,在这些时期,地壳均发生了剧烈的运动,造成较大范围的构造变 形。见地质年代表。

第四章 第二节 主动转运和胞吞,胞吐(2019新教材生物必修一)

第四章 第二节 主动转运和胞吞,胞吐(2019新教材生物必修一)

资料2:观察真核细胞膜上磷酸盐载体结构(见下图),其中中央圆圈圈定的分子为磷酸盐离子。 当能量作用于磷酸盐载体时,载体蛋白空间结构发生改变,把磷酸盐从细胞外转运到细胞内。
能量作用 于载体
(1)磷酸盐载体如何能特异性的识别磷酸盐离子呢? 预期回答:与蛋白质的特定空间结构有关。
(2)结合资料1、2,分析植物吸收磷酸盐需要的条件有哪些? 预期回答:载体和能量。
【答案】因为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的核糖体,所合成的蛋白质也只能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由于 蛋白质是大分子有机物,无法直接通过被动运输或主动运输穿过细胞膜运输到细胞外,所以一般 只能留在细胞内供细胞自身使用,而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蛋白质能够进入内质网腔中, 并借助囊泡移动进入高尔基体,经加工包装后,包裹在囊泡中的蛋白质就能以胞吐的方式分泌到 细胞外。
阅读资料3,回答学案中相关问题。
(1)为什么动物细胞需要胆固醇?
预期回答:胆固醇是组成动物细胞膜的成分之一。
(2)LDL进入细胞内部需要什么条件?
预期回答:细胞膜上的某种蛋白质和能量。
(3)该实例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特性?
预期回答: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4)如何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预期回答:合理饮食,少吃高脂食物,多运动,不吸烟,不酗酒。
在0.01mmol/L和 0.025mmol/L的 KH2PO4组中,大蒜根 细胞中磷酸盐浓度为 0.04~0.12mmol/L, 这种逆浓度梯度发生的运 输符合协助扩散的特点吗?
存在逆浓度梯 度的运输既然 能发生,抵消 化学势能障碍 的力量是什么?
预期回答:不符合。
预期回答:细胞内的能 量。
小结:逆浓度梯度的物质跨膜运输需要能量。
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 泡移动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这种现象叫胞吐(P71图4-8)。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节主动运输与胞吞、胞吐一、主动运输1.概念物质逆浓度梯度进行跨膜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作主动运输(如图所示)。

2.特点(1)逆浓度梯度运输。

(2)需要能量。

(3)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

3.实例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对Na+、K+、葡萄糖、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吸收,是通过主动运输进行的。

4.意义通过主动运输来选择吸收所需要的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从而保证细胞和个体生命活动的需要。

(1)氧气浓度的高低对细胞逆浓度梯度吸收物质不造成影响()(2)温度影响主动运输的速率,也影响被动运输的速率()(3)主动运输过程中载体蛋白的空间结构不发生改变()答案 (1)× (2)√ (3)×1.从主动运输的条件角度分析,与主动运输有直接关系的细胞器有哪些? 提示 线粒体(提供能量),核糖体(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

2.植物生长需从土壤中吸收大量无机盐。

请解释在农业生产中为什么要给作物松土? 提示 松土可以增加土壤中O 2含量,促进植物根的有氧呼吸,有利于植物吸收无机盐离子。

二、胞吞与胞吐1.胞吞与胞吐 (1)过程①胞吞:大分子物质―――――――→与膜上蛋白质结合细胞膜内陷、分离囊泡→包裹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内部。

②胞吐:大分子物质――→细胞内囊泡―――――→与细胞膜融合大分子物质排出细胞。

(2)特点:需消耗能量;需膜上蛋白质的参与;与细胞膜上磷脂双分子层的流动性有关;存在细胞膜的分离与融合现象。

(3)实例①胞吞:变形虫吞噬单细胞生物等食物;人体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等。

②胞吐:消化腺细胞分泌消化酶;免疫细胞分泌抗体;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等。

(4)意义:为多糖、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进出细胞提供了通道。

方法技巧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判断方法注:运输方向也可作为判断依据之一: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运输方式是主动运输。

2.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1)结构基础:细胞膜上转运蛋白的种类和数量或转运蛋白空间结构的变化。

(2)存在形式:选择透过性是生物膜的功能特性,物理膜无此特性。

拓展提升(1)只有活细胞的细胞膜才具有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

(2)流动性是细胞膜结构的固有属性,无论细胞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流动性总是存在的;选择透过性只有在完成物质的跨膜运输时才能体现出来。

(1)大分子有机物要通过载体蛋白的协助才能进入细胞()(2)需要消耗ATP的运输方式都是主动运输()(3)蛋白质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分泌到细胞外()(4)性激素通过胞吐作用分泌到细胞外()答案(1)×(2)×(3)×(4)×关键点拨有关物质出入细胞方式的6个“不要漏掉”(1)需要载体蛋白协助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2)消耗能量的运输方式除主动运输外,不要漏掉胞吞和胞吐。

(3)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4)影响协助扩散运输速率的因素除转运蛋白数量外,不要漏掉浓度差。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除供能的线粒体外,不要漏掉载体蛋白的合成场所——核糖体。

(6)运输速率与能量供给无关的运输方式除自由扩散外,不要漏掉协助扩散。

1.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方式中,必须依赖于细胞膜上载体蛋白才能完成的是()A.二氧化碳由骨骼肌细胞进入血液B.氨基酸进入小肠上皮细胞C.唾液腺细胞分泌唾液淀粉酶D.甘油进入小肠上皮细胞答案B解析二氧化碳通过自由扩散由骨骼肌细胞进入血液,甘油也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小肠上皮细胞,二者都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的协助;氨基酸通过主动运输进入小肠上皮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唾液淀粉酶通过胞吐从唾液腺细胞进入口腔,不需要细胞膜上载体蛋白协助。

2.甲(○)、乙(●)两种物质在细胞膜两侧的分布情况如图所示(两种圆圈的多少表示浓度的高低),在进行跨膜运输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乙进入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B.乙运出细胞一定有载体蛋白的参与C.甲进入细胞一定需要能量D.甲运出细胞一定不需要能量答案A解析乙物质进入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A正确;乙物质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不一定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错误;甲物质进入细胞是顺浓度梯度运输,属于被动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甲物质运出细胞是逆浓度梯度运输,一定消耗能量,D错误。

3.(2018·河南南阳一中月考)下列过程中消耗能量的是()A.红细胞吸收葡萄糖B.丽藻吸收K+C.氧气进入红细胞D.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答案B解析红细胞吸收葡萄糖的方式是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A错误;丽藻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运输,消耗能量,B正确;氧气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C错误;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消耗能量,D错误。

4.(2019·南昌联考)下列有关胞吞和胞吐的叙述,错误的是()A.二者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B.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C.胞吐过程的同时会有细胞膜成分的更新D.二者运输物质时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答案D解析胞吞和胞吐均依赖于细胞膜的流动性,A正确;胞吞要有内部供能才能完成,B正确;胞吐过程中囊泡与细胞膜融合,细胞膜成分得到更新,C正确;通过胞吞和胞吐方式运输物质时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D错误。

5.(2018·湖北宜昌一中期末)如图表示细胞对大分子物质“胞吞”和“胞吐”的过程。

下列与此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a与b过程均以膜的选择透过性为基础B.a过程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C.b过程不需要细胞供能D.b是细胞排泄所有废物的基本方式答案B解析细胞对大分子物质的胞吞或胞吐都离不开囊泡的形成,这都依赖于膜的流动性,A错误;胞吞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B正确;胞吐和胞吞都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细胞内的代谢废物,如二氧化碳、尿素等,这些小分子物质的排出方式不是胞吐,D错误。

6.如图所示为物质通过红细胞膜的示意图,其中黑点代表物质分子,圆圈代表载体蛋白,代表能量,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1)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③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2)K+、O2和葡萄糖三种物质中,通过②方式进入红细胞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与①方式相比,③方式的主要特点是需要借助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物质是在细胞内的_________________上合成的。

与③相比,②方式的不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

(4)若在细胞中注入某种呼吸抑制剂,______(填序号)方式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答案(1)自由扩散(或简单扩散)主动运输协助扩散(或易化扩散)(2)K+(3)转运蛋白核糖体需要消耗能量(4)②题组一主动运输1.如图表示物质P和Q跨膜运出细胞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P可能是氧气B.物质Q一定是水分子C.物质P和Q运出细胞都需要载体蛋白D.物质P和Q运出细胞不是都消耗能量答案D解析物质P从细胞内低浓度一侧向细胞外高浓度一侧运输,为主动运输,所以P一定不是氧气,A错误;物质Q从细胞内高浓度一侧向细胞外低浓度一侧运输,为自由扩散或协助扩散,可能为水分子、二氧化碳、甘油等小分子,B错误;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扩散需要转运蛋白,自由扩散不需要,C错误;物质P运出细胞为主动运输,需要消耗能量,而物质Q运出细胞是顺浓度梯度的运输,不需要消耗能量,D正确。

2.图甲表示四种不同的物质在一个动物细胞内外相对浓度的差异。

其中通过图乙所示的过程来维持细胞内外浓度差异的物质是()A.Na+B.CO2C.胰岛素D.K+答案D解析由图乙可看出该物质是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细胞的,图甲中的四种物质中只有K +是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的。

3.动物细胞的细胞质基质pH约为7.2,溶酶体中pH约为5。

下列关于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叙述错误的是()A.H+经渗透作用进入溶酶体B.H+的转运需载体蛋白C.H+的转运需消耗能量D.该过程体现了膜的选择透过性答案A解析细胞质基质中的H+浓度低于溶酶体,因此细胞质基质中的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为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需要消耗能量,A错误,B、C正确;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因此H+进入溶酶体的过程能体现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4.如图表示在一定范围内细胞膜外某物质浓度变化与该物质被吸收时跨膜速率的关系,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B.该物质通过膜时必须与转运蛋白结合C.该物质可能是水或甘油D.该物质只能从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移动答案B解析由题图可知,一定范围内,该物质的跨膜速率随膜外该物质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之后跨膜速率不再随膜外物质浓度增加而增加,说明该物质的跨膜运输与膜上的载体蛋白有关,因此该物质的跨膜运输方式应为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

5.离子泵是一种具有ATP水解酶活性的载体蛋白,能利用水解ATP释放的能量跨膜运输离子。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属于协助扩散B.离子通过离子泵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进行的C.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加入蛋白质变性剂会提高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答案C解析由题意知,离子泵参与的跨膜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载体蛋白协助,也需要消耗能量,是逆浓度梯度进行的,A、B错误;动物一氧化碳中毒会影响血液中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有氧呼吸产生能量,从而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C正确;蛋白质变性剂可使离子泵变性失活,会降低离子泵跨膜运输离子的速率,D错误。

6.将三组生理状态相同的某植物幼根分别培养在含有相同培养液的密闭培养瓶中,一段时间后,测定幼根吸收某一矿质元素离子的量。

培养条件及实验结果见下表:下列分析正确的是()A.有氧条件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B.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与温度的变化无关C.氮气环境中该植物幼根细胞吸收该离子不消耗能量D.与空气相比,氮气环境更有利于该植物幼根对该离子的吸收答案A解析由培养条件为空气和氮气且温度为17 ℃的两组实验可知,空气环境即有氧条件有利于植物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氮气环境不利于吸收,A项正确、D项错误;由培养条件为17 ℃和3 ℃且培养瓶中气体都为空气的两组实验可知,植物幼根对该矿质元素离子的吸收与温度有关,B项错误;氮气环境中植物幼根细胞仍通过主动运输方式吸收该矿质元素离子,因此仍需消耗能量,C项错误。

题组二胞吞与胞吐7.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对这一过程的认识正确的是()A.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B.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C.不消耗能量,吞噬的动力来源于膜的流动性D.不消耗能量,吞噬过程的实质是病原菌的入侵答案B解析吞噬细胞能够吞噬衰老的细胞以及侵入人体的病原菌,这一过程属于胞吞,需要消耗能量,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和识别功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