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美学基本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讲:中国美学基本问题

第一节:“美”是什么

第二节:最早的“美论”

第三节:濠梁观鱼与“审美”

第四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形式美”

第五节:中国古典美学的基本特征

第六节:审美情结与“阳刚”“阴柔”范

畴的确立

一、“美”是什么

1、美的本质的历史追问

在西方古典美学的上千年发展中,“美是什么”成为了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形成了两个研究路线:

唯心主义:柏拉图、普罗提诺、阿奎那、康德、黑格尔等人。

唯物主义:毕达哥拉斯、亚里士多德、狄德罗、车尔尼雪夫斯基等人。

这一阶段的美学又被称为美的哲学。

2、“美”的双向解读

美与“羊大为美”

“羊,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说文解字》

“羊”指羊形头饰,“大”指正面而立人,特指进行图腾崇拜的祭祀或酋长。

“美”就是戴羊形头饰正面而立的人。

可见:

羊大为美,体现了感性之美,自然之美;

羊人为美,体现了理性之美,社会之美。

中国形成感性和理性相互制约的文化,自然与社会相融合的远古传统,构成后世儒家的一个根本主题。

在西方,则存在理性中心主义与感性酒神文化的两极,存在感性或理性的独

白主义传统,这与东方的感性与理性的对话、相互制约传统显著不同。

3、我们对美本质的一个看法

美在何处?根据叶朗先生的观点,美在意象。

意象是中国传统美学的一个核心概念,情景交融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而“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那么,什么才是“意象”?

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郑板桥意象就是胸中之竹。

它不是物理的实在,也不是抽象的理念世界,而是完整、充满意蕴和情趣的感性世界,是情景相融的世界。

意象在审美活动中生成,给人审美的愉悦。

二、最早的美论——“章华台”之美

章华台是公元前535年楚灵王驱动大量民工、耗资巨大修建的一座大型综合性行宫,在现在潜江、荆门境内。

伍举这样回答“台美夫”的发问:

“臣闻国君服宠以为美,安民以为乐,听德以为聪,致远以为明,不闻其以土木之崇高,彤镂为美‥‥‥

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为美。若于目观则美,缩于财用则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胡美为也?‥‥‥

若君谓此台美而为之正,楚其殆矣!”

《国语·楚语上》记载的上述讨论,是我国美学历史上第一次以抽象理论形态对“美是什么”这个本质问题进行的自觉探讨。

这个定义是从“美善同义”角度与功利主义观念来理解“美”的,其可贵之处:

一方面,摆脱具体事物进行抽象概念上的思考,表现出抽象思维能力和方法的提升和自觉。

另一方面,奠定了从“善”的角度研究美的古典美学研究传统,启迪了孔子、孟子、荀子等人继续思考。

三、濠梁观鱼——审美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如何)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在哪里)知鱼之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庄子·秋水》 1、求知与求美

面对同一对象,庄子能体会到“鱼之乐”而惠子不能,原因在于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后者是认知的、功利的。

从逻辑的角度看,立足主客两分,进行理性认识判断,鱼之游动无所谓乐与不乐,惠子是对的。

从审美角度来看,追求主客合一,进行物我两忘的感性体验判断,鱼之乐即我之乐,庄子没有错。

2、审美与移情

从审美角度来看,追求主客合一,进行物我两忘的感性体验判断,鱼之乐即我之乐。

可见,审美离不开移情。

所谓移情,就是人在观赏外界事物时,设身在事物的境地,把原本没有生命的东西看成有生命的东西,仿佛它也有感觉、思想、情感、意志和活动,同时,人自己也受到对事物的这种错觉的影响,多少和事物发生同情和共鸣。如:

天寒犹有傲霜枝

月破云来花弄影

相看两不厌,为有敬亭山。

移情现象是“宇宙的人情化”,物我交感,人的生命和宇宙的生命互相回环震荡,全赖移情作用

还需注意,审美的本质特点,是自由和超越,而“游”就包含这一点。

3、以天合天

天人关系是中华哲学和审美意识的重要命题,它对审美观念和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先秦儒家讲“天人合一”,实际主张“天合于人”,认为人为、人工的方式首先是道德伦理实践改造天,达到实际的目的,审美便在其中。

先秦道家包括老庄倡言的“天人合一”实际是“人合于天”,让人为合于天则,遵循自然规律的人为,实为“无为”。

也即,“以天合天”。

“以天合天”要求心灵自然与外在自然的浑契无间,“心斋”“坐忘”便是其重要表现。

所谓心斋,就是审美心灵的虚灵与静笃。

与心斋相关,就是“坐忘”

仲尼蹴然曰:“何谓坐忘?”颜回曰:“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道,此谓坐忘”。

所谓“坐忘”就是无论身、心,都从形劳、心役之中解脱出来,从事非得失、宠辱纠缠与生死进退中解放出来。

“心斋”和“坐忘”既是方法,又是境界。

如何才能达到“心斋”与“坐忘”的境界?

“彻志之勃,解心之谬,去德之累,达道之塞”,就是“去蔽”,从“黑暗”走向“光明”。

这条路,恰恰是如何建立审美关系的很好说明。

四、中国美学的形式美——“五觉”美

我国古代形式美的概念主要涉及视、听、味三觉的色、声、味三个概念,具体说是五色、五声和五味,这就涉及五行概念。

1、五行概念的起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