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原着选读·宋明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哲学原著选读·宋明理学
周敦颐 (1)
张载 (1)
程颢 (4)
程颐 (5)
胡宏 (8)
朱熹 (10)
陈亮 (15)
叶适 (17)
陆九渊 (18)
脱脱等 (21)
王守仁 (21)
罗钦顺 (27)
王廷相 (29)
刘宗周 (32)
王夫之 (34)
颜元 (40)
戴震 (42)
周敦颐
太极图说①
无极而太极②。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③,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④,无极之真,二五之精⑤,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⑥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自注: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而主静(自注:无欲故静)⑦,立人极焉⑧。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⑨,斯其至矣!
[注释]
①《太极图说》是周敦颐对《太极图》寓意所作的发明。周敦颐的《太极图》相传据道教的《无极图》和《先天图》改造而成。②无极而太极,按后来朱熹的解释,无极指“无形”,太极为“有理”,二者相互发明而实为一物。一句话,无极就是太极。③五气,即五行。④各一其性,五行各有其特定的属性。⑤二五之精,二气五行作为气的精微。⑥男、女,这里泛指生物界的两性之分,不专指人。⑦主静,周氏自注“无欲故静”,系受《老子》“无欲以静”的思想影响。但也有佛教“灭染成净”的思想因素。⑧人极,做人的最高道德标准。⑨易,这里指《周易》。
张载
正蒙·太和①
太和所谓道②,中涵浮沈、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乾乎!效法于简者坤乎③!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④,不如野马、絪緼,不足谓之太和⑤。语道者知此,谓之知道。学易者见此,谓之见易。不如是,虽周公才美,其智不足称也已。
太虚无形,气之本体;其聚其散,变化之客形尔⑥;至静无感,性之渊源;有识有知,物交之客感尔⑦。客感客形与无感无形,惟尽性者一之。
天地之气,虽聚散、攻取百途,然其为理也,顺而不妄。气之为物,散入无形,适得吾体;聚为有象,不失吾常⑧。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万物不能不散而为太虚。循是出入,是皆不得已而然也。然则圣人尽道其间,兼体而不累者,存神其至矣⑨。彼语寂灭者往而不反,徇生执有者物而不化,二者虽有间矣,以言乎失道则均焉⑩。
聚亦吾体,散亦吾体,知死之不亡者,可与言性矣。
知虚空即气,则有无、隐显、神化、性命通一无二,顾聚散、出入、形不形,能推本所从来,则深于易者也。若谓虚能生气,则虚无穷,气有限,体用殊绝,入老氏“有生于无”之论,不识所谓有无混一之常⑪;若谓万象为太虚中所见之物。则物与虚不相资,形自形,性自性,形性、天人不相待而有,陷于浮屠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之说⑫。此道不明,正由懵者略知体虚空为性,不知本天道为用,反以人见之小因缘天地。明有不尽,则诬世界乾坤为幻化。幽明不能举其要,遂躐等妄意而然。不悟一阴一阳范围天地,通乎昼夜,三极大中之矩⑬,遂使儒、佛、老、庄混然一途。语天道性命者,不罔于恍惚梦幻,则定以“有生于无”,为穷高极微之论。入德之途,不知择术而求,多见其蔽于诐而陷于淫矣。
气块然太虚,升降飞扬,未尝止息,易所谓“絪緼”,庄生所谓“生物以息相吹”、“野马”者与!此虚实、动静之机,阴阳、刚柔之始。浮而上者阳之清,降而下者阴之浊,其感遇聚散,为风雨,为雪霜,万品之流形,山川之融结,糟粕煨烬。无非教也。
气聚则离明⑭得施而有形,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方其聚也,安得不谓之客?方其散也,安得遽谓之无?故圣人仰观俯察,但云“知幽明之故”,不云“知有无之故”,盈天地之间者,法象⑮而已;文理之察,非离不相睹也。方其形也,有以知幽之因;方其不形也,有以知明之故。
气之聚散于太虚,犹冰凝释于水,知太虚即气,则无无。故圣人语性与天道之极,尽于参伍之神变易而已。诸子浅妄,有有无之分,非穷理之学也。
太虚为清,清则无碍,无碍故神;反清为浊,浊则碍,碍则形。
凡气清则通,昏则壅,清极则神。故聚而有间则风行,风行则(而)声闻具达,清之验与!不行而至,通之极与!
由太虚,有天之名;由气化,有道之名;合虚与气,有性之名;合性与知觉,有心之名。
鬼神者,二气之良能也⑯。圣者,至诚得天之谓;神者,太虚妙应之目。凡天地法象,皆神化糟粕尔⑰。
天道不穷,寒暑(已)[也];众动不穷,屈伸(已)[也];鬼神之实,不越二端而已矣。
两不立则一不可见,一不可见则两之用息。两体者,虚实也,动静也,聚散也,清浊也,其究一而已。
感而后有通,不有两则无一。故圣人以刚柔立本,乾坤毁则无以见易。
游气纷扰,合而成质者,生人物之万殊;其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
“日月相推而明生,寒暑相推而岁成。”神易无方体,一阴一阳,阴阳不测,皆所谓“通乎昼夜之道”也。
昼夜者,天之一息乎!寒暑者,天之昼夜乎!天道春秋分而气易,犹人一寤寐而魂交。魂交成梦,百感纷纭,对寤而言,一身之昼夜也;气交为春,万物糅错,对秋而言,天之昼夜也。
气本之虚则湛(本)[一]无形⑱,感而生则聚而有象,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故爱恶之情同出于太虚,而卒归于物欲,倏而生,忽而成,不容有毫发之间,其神矣夫!
造化所成,无一物相肖者;以是知万物虽多,其实一物无无阴阳者⑲;以是知天地变化,二端而已。
万物形色,神之糟粕;性与天道云者,易而已矣。心所以万殊者,感外物为不一也,天大无外,其为感者絪緼二端而已[焉]。物之所以相感者,利用出入,莫知其乡,一万物之妙者与!
气与志,天与人,有交胜之理,圣人在上而下民咨,气壹之动志也;凤凰仪,志壹之动气也。
[注释]
①《太和》是张载主要哲学著作《正蒙》的第一篇。《正蒙》共十七篇,篇名取首句前字组成,如“太和”、“诚明”等。②太和,源于《周易》乾卦《彖辞》,指宇宙整体的气运动。道,太和之气运动变化的过程。③易简,指乾的平易和坤的简直。起知于易者乾简者坤,源自《周易•系辞上》的“乾知大始,坤作成物;乾以易知,坤以简能”。④气,聚散变化的现象气态。神,清虚不可象的气的神妙本性。⑤野马,奔腾不停的可感的游气。絪緼,气运动的交相包孕状态。⑥太虚,未具形质的清虚之气,也指与气化相对应的虚空。本体,气的本来状态。客形,气的暂时(现象)形态。⑦客感,暂时性的感知,与客形相对。⑧吾体,即本体。吾常,气的运动规律。⑨尽道其间,尽知气的聚散变化之道。兼体而不累,全面把握气聚散变化之道而不受一方牵累。存神,深刻了解太虚的神妙本性。⑩语寂灭者往而不反,佛教徒追求超脱轮回。循生执有者物而不化,道教徒追求肉体长生。⑪有无混一之常,有无统一的规律。⑫以山河大地为见病,以物质世界为幻觉和假象。⑬三极,天、地、人。大中之炬,最高的法则。⑭离明,视觉。⑮法象,一切具体的现象。⑯鬼神,鬼,归(屈);神,伸。指气的屈伸特性。⑰糟粕,与清虚之气对应的气的现象形态。⑱湛一无形,清澈纯净。⑲一物无无阴阳者,无一物无阴阳者。
正蒙·诚明(节录)
诚明所知,乃天德良知①,非闻见小知而已。
天人异用,不足以言诚;天人异知,不足以尽明。所谓诚明者,性与天道,不见乎小大之别也。
诚有是物,则有终有始;伪实不有,何终始之有?故曰“不诚无物”。
性者万物之一源,非有我之得私也。惟大人为能尽其道,是故立必俱立,知必周知,爱必兼爱,成不独成。彼自蔽塞而不知顺吾理者,则亦莫如之何矣。
尽性,然后知生无所得,则死无所丧。
未尝无之谓体,体之谓性②。
天性在人,正犹水性之在冰,凝释虽异,为物一也;受光有小大、昏明,其照纳不二也。
天良能本吾良能,顾为有我所丧尔。(自注:“明天人之本无二”。)
湛一,气之本;攻取,气之欲。口腹于饮食,鼻舌于臭味,皆攻取之性也。知德者属厌而已,不以嗜欲累其心,不以小害大、末丧本焉尔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