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现代史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10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时面临 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 级斗争问题(八大、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一 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八大、八 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八字方针、农村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三大)。在前后约达二十 年(1956—1976年)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 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 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歧途和曲折。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原因:领导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⑵表现: 一大二公 一平二调(无偿调拨)
①生产分配规模大
②单一公有制,提高公有化程度 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⑶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 ⑷错误实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⑸教训:调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表现,完全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 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⑴表现: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营养严重缺乏 ⑵原因:①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 ②苏联的背信弃义 ③自然灾害严重
2、调整经济的措施:
⑴1960年11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⑵调整国民经济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6.(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左倾错误进一步发展)——⑴背景:①反右派斗争的影响,党认为反右派斗争的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一些领导人误认为完全有可能以更高的速度进行建设。
②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为尽快把我国建设成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
⑵提出和内容: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⑶评价:总路线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愿望;客观上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片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片面追求高速度,也改变了八大坚持的正确的经济建设方针;在总路线指导下中央开展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给国民经济造成严重后果。
(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严重泛滥)——(1)原因:总路线提出后,毛泽东和党的一些领导人片面追求社会主义建设的高速度;⑵主观认为农业合作化规模越大、公有化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的发展。
(2)发动: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主要是追求工农业生产和建设的高速度。
8月中央政治局北戴河会议把“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推向了高潮。
这样,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
(3)影响:“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特点是“一大”指规模大“二公”指公有制程度高)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评价: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会主义的愿望。
但在探索中,对国情认识不足,夸大了主观能动性,急于求成,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二、“反右倾”斗争(纠“左”中断,左倾错误继续发展)——⑴背景:1959年庐山会议(目的是总结“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经验,纠正“左”倾错误),彭德怀上书毛泽东,指出“大跃进”运动以来的问题,并分析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首先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苏联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很多国家也相继在20世纪中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制度踌躇不前的挑战然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曲折前行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初期建设阶段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敌对势力的挑战。
在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封锁、军事压力和文化渗透,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内外部的困难和矛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曲折。
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落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前行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落差。
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以公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管理和公平分配,同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计划。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
例如,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可能出现私有制加剧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行,难以找到一个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例如,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难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了权力腐败、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曲折。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首先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明的国家,自古以来就有着丰富的社会主义思想传统。
然而,近代以来,中国遭受了列强侵略和国内割据混战的折磨。
饱受战乱之苦的中国,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秩序混乱。
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便开始显现出来。
二、外部环境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外部环境的变化也是导致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
上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国际形势动荡不安,冷战格局令世界各国陷入两极对立的状态。
中国在冷战阵营的兴起使其在国际上孤立无援,同时遭受到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压力。
这种外部环境的困境,使得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三、内部改革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国内改革的需要。
社会主义制度在实践中遇到了很多难题,特别是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管理不善,导致了许多问题的产生。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领导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举措,以期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民主化。
然而,由于改革的速度和程度不够适宜,导致了一些突破性的问题和困难。
四、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也是造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重要原因。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领导人面对着世界主要国家的压力和国内的矛盾,必须进行艰难的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领导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的判断失误,或者政策的执行不力,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陷入了一些混乱和困境。
五、外来思想的影响最后一个原因是外来思想的影响。
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中国曾经受到了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思想影响。
然而,由于这些国家的模式并不完全适合中国的实际情况,中国在实践中逐渐发现了一些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领导人不得不进行反思和调整,这就导致了一些曲折和困难。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历史背景、外部环境、内部改革、领导人的理论和政策以及外来思想的影响,都是造成曲折的重要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主要是由于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
这些因素包括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下面我将从不同的角度详细阐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原因。
一、经济方面的原因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出现曲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经济方面的问题。
穷国经济体制的转变、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以及数量上的重大缺陷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起初,穷国很难适应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无法提供足够的物质基础,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另一方面,计划经济体制的实行是由于一定的历史条件而产生的必然选择,然而在实际实行的过程中暴露了一些内在的矛盾和缺陷,最终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又带来了新的挑战和困难,需要探索建设和改革。
因此,这些重大的经济变革和结构调整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二、政治方面的原因政治因素也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原因之一。
无论是政治体制的变迁,还是政治理念的变化,都会影响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国家的政治稳定性和领导人的决策能力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重大影响。
在一些情况下,政治动荡和领导人的错误决策都可能造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
此外,一些政治体系的失效也可能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需要不断探索和改革。
三、社会方面的原因社会因素也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原因之一。
社会结构的变迁、社会关系的紧张、社会矛盾的激化,都将对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产生负面影响。
尤其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变化给社会主义建设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为此,需要大力调整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促进社会平衡和发展。
四、文化方面的原因文化因素也是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的原因之一。
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传统观念对社会主义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和消极的影响。
在理解和接受社会主义理念上存在固有的局限性和误解,需要通过教育和宣传来加深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认识。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2、作用 到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一定的恢复和发展
用一句话概括十年探索时期的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遭到严重挫折,但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
十年建设时期取得成就 F g h 乌鲁木齐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十年建设时期的主要建 设成就
大庆油田
14
兰新铁路
大庆
包头钢铁公司
大港油田
1.东北地区资源非常丰富,交通发达 2.工业基础好 3.背靠苏联,便于接受援助
20世纪50-70年代工农业生产总值变化图
26
工
农
业
生
产
总
值
52年 57年 60年 66年 71年 73年 75年
年代
上图反映了50-7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典型特点 是什么?
27
就工业而言,正如副总理薄一波所说:“一九五八年的工业生产增 加百分之六十六,看起来这象是大跃进;但是如果分析一下这百分之六
陈晓卿《百年中国》
1967年的中国与世界
17
大
一
革
小
命
步
第三节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
18
1966---------1971------1975-------1976
周恩
邓小
爆
来进
平全
结束
发
行调
面整
整
顿
全面整顿的实质: 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
19
小数据:
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损失约 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 年全部基建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 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
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8
【考点】现代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高等教育的发展 【解析】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与事实不符,随着历史的演变,时代 的更新,科学技术等不断发达,对人才的要求亦越来越高,故A项错误;材料反 映的是1997—2001年高等学校在校人数的变化,没有体现与生产劳动的结合,故 B项错误;高校在校生规模的扩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果和要求,说明人才选拔 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故C项正确;恢复高考制度只是推动了 高等教育的发展,谈不上普及,依据教育部发布的《中国高等教育质量报告》, 预计到2019年,中国将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故D项错误。 【答案】C
A. 实现了与西方国家关系的正常化 B. 调整了与苏联的外交政策 C. 推行了全方位外交的政策 D. 打破了欧美对华经济封锁
31. B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中苏关系恶化。基于此,中国加大了与西方国家的贸易往来,B 项正确;20世纪60年代中国与美国之间没有实现外交关系正常 化,也就谈不上实现与西方国家外交关系正常化和打破欧美对 华经济制裁,A、C、D三项错误。
31.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取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 206万人,2001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育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 等教育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 )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
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的心得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开始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对新社会的全面建设和改造。
这场建设是十分艰辛的,尤其在社会主义初期,中国面临了诸多的困难和挑战。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坚定探索和不断的改革,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的典范。
在这里,我将就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做一些个人的心得体会。
首先,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目标就是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发展。
这个目标既宏大又辽阔,需要经历长期的发展和探索,才能够真正实现。
在这个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不少。
比如,中国在初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面临的经济困难、生产力不足、物质匮乏等问题,使得整个社会在短时间内难以取得明显的进展。
而且,这些困难和挑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使得全面建设和全面发展的目标不能够快速实现。
其次,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毛主席指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合作,才能够取得真正的成功。
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和责任,需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自己的作用。
比如,科学家需要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做出贡献,工人需要努力生产,生产管理者需要更好地管理和规划。
只有每个人都齐心协力,发扬团结互助的精神,才能够打败困难,最终实现全面的发展。
最后,社会主义建设在其自身发展的同时,也需要与时俱进,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毛主席曾说“无规矩不成方圆”,意味着社会主义建设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律和制度,才能够更好地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改革和创新,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和需要的道路。
比如,中国在20世纪末进行的改革开放就是这样的一例,它使中国社会主义向一个更加开放、市场化、现代化的方向转变。
总之,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辛探索和曲折发展中,中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和成就,为全球社会主义做出了强大的贡献。
对于今后的发展,我们需要继续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努力,既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又要遵循时代的发展潮流,走出一条符合自己国情的不断创新的发展之路。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历程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多个阶段和重大挑战。
这个历程不仅有辉煌的成就,也有曲折的失败,但是它对于我们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和发展路径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中国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实践者,其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充分的案例。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在这个初期阶段,中国面临着许多难题,包括农业问题、国内经济落后、人民生活困苦等。
然而,通过毛泽东主席等领导人的努力,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就,如庐山会议、土地改革、百花齐放等,成功地把中国推向了社会主义的道路。
然而,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中国也经历了一些曲折的发展。
1958年,中国发起了大跃进运动,试图在短时间内实现农业集体化和工业化。
然而,由于计划过于激进、资源分配失衡等问题,导致了一系列灾难性的后果,如农业生产下降、饥荒等。
这个阶段的失败使中国深刻认识到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辅相成的重要性,为未来的经济改革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鼓励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
中国以经济发展为中心,逐步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城市工业化、国有企业改革等,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建设的制度和机制。
这一阶段的成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并非一帆风顺。
在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关系一直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问题。
如何在市场经济中保持社会主义的公平正义,成为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大挑战。
中国通过建立社会保障体系、推行精准扶贫、实施环保政策等措施,逐步解决了一些社会问题,但也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曲折的发展历程。
通过中国的实践,我们认识到社会主义的本质在于实现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公平正义。
在今天,面对着全球性的挑战,我们需要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为实现全人类的共同发展做出贡献。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正、平等和发展的政治经济体制,在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的建设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经历了探索和曲折发展的过程。
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期。
毛泽东等革命家领导的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从而开始了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
在中国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战争环境下,中国共产党通过武装斗争和土地革命,逐步建立了人民共和国,并在1950年代开始了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也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历程。
在1950年代末期和1960年代初期,中国实行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这导致了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以及政治上的混乱。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摆脱了这些困难,开始了新的探索和发展。
在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逐步实现了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
这一举措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并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
如今,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中国通过自己的探索和曲折发展,不断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全球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参考。
第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于20世纪初,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战争和磨难,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并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毛泽东时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是中国的一项大规模的经济计划,于1958年至1961年进行。
它的目标是通过集体农业和工业生产,实现中国向现代化的迅速转变。
然而,由于错误的计划、失误和不必要的干扰,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饥荒和人员伤亡。
人民公社是一种农村集体化运动,它是建立在大跃进基础之上的。
该运动的目标是消除农村贫困并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份额分配不均和劳动分配不合理。
文化大革命1966年,毛泽东发起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旨在恢复革命精神和消除保守思想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引发了全国性的动乱,许多文化和历史遗址被毁,人们被迫参加批斗和审查。
文化大革命也导致了许多最有批评性的智者和艺术家死亡和离开中国。
改革开放恢复革命经验和清除官僚主义的尝试都导致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
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引导了中国推进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旨在更新旧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它允许市场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更有效地作用,也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私人企业的兴起和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移的中国梦中国的未来建设更应坚定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在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许多曲折。
这些曲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历史、政治、经济和社会等因素。
本文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来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一、历史因素1.旧有体制遗留问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如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一个原因是旧有体制遗留问题。
这些国家在革命前是封建专制制度,这些问题并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
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传统观念和制度对于社会主义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阻碍。
2.外部干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上出现曲折,部分原因也是由于外部干涉。
例如,苏联在20世纪初期就面临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封锁,这使得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更加艰难。
同时,一些资本主义国家也不断通过政治、经济手段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干涉,加剧了社会主义道路上的困难。
二、政治因素1.统一领导问题: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统一领导是十分重要的。
然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领导体系上出现了问题,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曲折化。
在一些情况下,领导者的个人意志过度强大,导致了一些错误决策和政策的实施,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发展。
2.权力斗争问题:在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权力斗争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领导人之间的权力斗争往往会导致政治动荡和社会不稳定,使得社会主义的建设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三、经济因素1.计划经济的弊端:在早期,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行了计划经济,但这种经济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
计划经济的过度干预和管理使得资源分配不合理,效率不高,导致了生产力的下降和经济发展的停滞,进而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建设。
2.外部环境的变化:社会主义国家受到世界经济环境的影响,特别是国际市场的变化。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体制无法适应世界经济的变化,导致了贸易、投资等方面的困难,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
四、社会因素1.社会矛盾的激化: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与内外因素的影响1.1国际环境的影响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主要是受到国际环境的影响。
在20世纪初,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国际环境异常复杂。
一方面,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长期的封锁和围剿,试图通过军事、经济和政治手段阻碍社会主义国家发展。
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存在外部压力,例如苏联和中国之间在国际事务上的分歧,导致社会主义阵营内部的分裂和对立。
1.2内部因素的影响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和冲突也导致了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
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社会主义国家都面临着巨大的挑战,这些挑战不仅来自外部,更来自社会主义国家自身。
政治上,领导层的权力斗争、党内派别之间的对立以及其他政治问题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负面影响。
经济上,难以实现工农联盟,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及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绊脚石。
文化方面,意识形态的传播和革命精神的消退也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充满了曲折。
二、实践经验的摸索与总结2.1早期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在社会主义革命初期,由于缺乏经验积累和历史教训,社会主义国家尝试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建设模式,例如一味仿效苏联模式、过分集中计划经济、强调政治挂帅等。
这些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使得国家在经济、政治和社会等方面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
2.2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经验在曲折的历史过程中,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总结了一些宝贵的实践经验。
例如,在经济建设上,适度引入市场机制、改革计划经济体制、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措施,提高了国家的经济运行效率;在政治建设上,适度放权、实行分权制衡、发展多党合作政治制度等,完善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在文化建设上,重视保护传统文化、加强教育培训、推动科技创新等,促进了国家的文化繁荣。
2.3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方向在摸索和总结的基础上,社会主义国家逐渐找到了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包括了政治上的民主集中制、经济上的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文化上的传统与创新并举等。
新中国成立初期曲折发展的历程历史知识点总结-高三总复习
D.1978
1956 1982
中国在五十年代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八 十年代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中国的一切成就都应 归功于这两座里程碑。
——胡乔木《中国共产党怎样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经济基础:多种经济形态并存→单一公有制经济(三改造) ★生产力水平:落后的农业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
的基础(一五计划) ★阶级结构:四大阶级成分→社会主义劳动者(三改造) ★主要矛盾:阶级矛盾→先进的社会制度同落后的生产力之
间的矛盾。 ★宪法保障:《共同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一)建国和巩固政权(1949-1952) (二)向社会主义的过渡(1953-1956) 1. 经济:一五计划和三大改造 2. 政治: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3. 外交:步入世界外交舞台 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
1.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 2. 大跃进(1958)
工业产值增长一倍左右
“以钢为纲” 大炼钢铁
钢产量1962年达到1060 万吨到1200万吨
农业总产值增长35%
到1962年建成强大的独 立完整的工业化体系,在 若干重要产品和产量方 面超过英国,赶上美国。
钢产量8000万吨
农“业以总粮产为值纲五”年:增人长有2多.7 倍大以胆上,地有多大产。
亚非人民当前的任务不是去向殖民主义斗争以 取得独立,而是要同像美国那样的帝国主义国家联 合起来反对共产主义。
——菲律宾代表罗慕洛
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亚 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 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1. 引言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章将从改革开放开始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进行回顾,并分析探索过程中的曲折发展。
2. 改革开放的背景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转折点,它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
改革开放前,中国面临着诸多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生产力发展滞后、经济体制不适应市场经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等。
因此,中国共产党决定推行改革开放政策,以便适应国内外形势的变化。
3. 探索的初期阶段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着重在经济领域进行探索。
首先,推行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逐步解放农业生产力。
同时,引进国外的技术和资金,发展了国内的城市经济。
在政治上,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如减少干部的数量和权力下放等。
4. 延续与突破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一些重要的突破。
第一个突破是在农村进行土地承包制度的改革,鼓励农民自主经营和发展农村经济。
其次,城市经济的发展也得到了空前的动力。
此外,教育、科技和文化等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例如,高等教育改革、科技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然而,与此同时,曲折发展也开始显现。
一些政治和社会问题开始出现,例如腐败问题和社会不公平等。
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中国共产党不得不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
5. 深化改革与探索深化改革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在21世纪,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以解决日益增加的社会问题。
例如,《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等文件。
这些改革的目标是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并解决当前社会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6. 结论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和曲折发展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新的发展方向,中国共产党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和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曲折发展的十年
教训:
(2)人民公社化运动
特点:
失误之处: 危害:
共产风(一大二公) 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水平
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造成社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
教训:
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1、“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和姑, 来年日子怎么过”。诗中反映的上世纪50年代末的 现象,主要由于 ( )
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C.“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D.苏联政府背信弃义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我国一些农村吹哨上工,农民 听到“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 慢慢晃。”这一顺口溜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 农村的生产关系中有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 B 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C 这是由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形式 D 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师生互动
在20世纪50至70年代,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之 初中共的成功探索和失误有哪些?有哪些经验教训?
成功:
失误:
教训:
2、 “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1) “大跃进” 特点: 失误之处: 危害:
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
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违背客观规律
①破坏社会生产力,造成人力、物力的巨大浪费 ②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③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①坚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②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③注意社会主义建设的速度和规模,保持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
一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49—195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1、 中共八大 1956年、北京
背景: 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主要 矛盾 主要 任务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 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 集中力量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 进的工业国。(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和成就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曲折和成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历经磨难,历经坎坷,却迈出了坚定而艰苦的步伐。
黑暗的历史使得国人屡受苦难,加之妨碍发展和国际危机,新中国一路艰辛。
经过政府努力,革命劳动者的不懈奋斗,尊重艰苦劳动者权利,推进科技创新,推广和宣传社会主义的思想,中国扛起新的希望,逐步实现脱贫攻坚,建立统一多元国家,社会繁荣发展。
近年来,“改革开放”的政策助力经济发展,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快于全球,在各国和国际上受到赞誉,使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的腾飞,实现了伟大的复兴,改变了世界格局,在很大程度上融入了国际经济。
中国人民勇敢面对挑战,以爱国主义情怀,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更加繁荣,更加美好的国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巨大的成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年级:高一科目: 历史编制教师:
课题: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型:自主课编制时间:2015.5.4
【情境导入】“流行生吃和烧烤”:
“锅要拿去炼钢”,“秤砣也不可放过”,“我们不能比别人少,这些全部拿去炼钢”。
所有铁东西统统拿去炼钢。
可是“我拿什么来做菜?看来要向原始人学习了”。
只能生吃东西和放在火上烤着吃了。
看到上面漫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锅和秤砣等统统都拿去炼钢?这样的情景发生在什么时候?大炼钢铁运动给中国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让我们一起来看吧。
【助学资料】
社会主义工业化与社会主义改造的关系
(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内容可以比作“一体两翼”:“一体”指的是社会主义工业化这个主体,“两翼”指国家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工业化建设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变革生产关系。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互相促进的关系。
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即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并举。
(3)从根本上说,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因此社会主义改造服从社会主义工业化,而社会主义工业化又保证了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果。
【学习任务】
1.“一五”计划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实施的?有何特点?有何成就?
2.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因是什么?是怎样改造的?有何意义?
3.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有何意义?
4.在1956—1976年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有哪些经验值得总结?
有哪些失误和教训?
【自主检测】
1.右图是中国“信谊化学制药厂股份有限公司”发行的股票。
在股
票的背面盖有“1955年度股息红利”和“1956年一、二季度定
息发讫”的印章。
印章中“股息红利”到“定息”的变化,主要
是由于企业()
A.经营效益的变化B.分配制度的变化
C.生产方式的变化 D.所有制性质的变化
2.著名诗人贺敬之在《十年颂歌》中写道:“我们难忘的/一九五八呵!/我们的/千万座/小高炉!/烧起来!/烧起来!/看我们/几千万/钢铁大军,/伟大的创举──‘小土群’!”这首“颂歌”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一五期间的工业化建设 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大跃进”运动
3.1956—1966年,我国经济现代化建设的特点是()
①以工业化为目标②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③以市场经济为保障④以牺牲农业为代价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4.新中国领导人非常关心老百姓的吃饭问题。
毛泽东晚年,在经济上可说是重农主义者,“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以粮为纲”“要实现农业机械化”等,都是他提出来的。
然而“文革”期间多数农民仍然处于贫困状态,有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粮荒”。
在“文革”期间,毛泽东如此重视农业,还会出现“粮荒”的原因不包括()
A.计划经济体制影响 B.“文化大革命”冲击
C.人民公社体制束缚 D.“大跃进”运动开展
5.著名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海申新纺织公司创办于1915年,历经40多年的风雨历程后,该企业的掌门人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接受社会主义改造。
改造采用的主要形式是()A.中外合资 B.承包经营(承包责任制) C.私有化 D.公私合营
6.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