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承力索架设中心锚结安装施工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适用于1铁路承力索中心锚结安装。

2 作业准备

2.1 内业技术准备

施工前制定当天施工计划,制定施工安全保障措施;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

交底和培训。

2.2外业技术准备

(1)承力索架设落锚已完成,补偿装置工作正常;

(2)中锚下锚拉线及下锚底座已安装,锚柱顺线路倾斜度符合设计要求。

3 技术要求

(1)一个承力索中锚安装2 个中锚线夹,安装位置距承力索支座中心200mm,穿向由线路穿田野侧,长螺栓在上,短螺栓在下。;

(2)承力索中心锚结绳的最低点应不低于该跨承力索的最低高度,张力应严格按中心锚结安装设计图表中的张力安装;

(3)中心锚结柱的腕臂应垂直于线路中心线,施工允许偏差为±10mm;

(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至腕臂中心距离为200mm;

(5)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固定承力索与承力索中锚绳)的螺栓由线路侧

穿向田野侧,长螺栓在上,短螺栓在下;固定承力索与接触线中锚绳的螺栓从上

向下穿向。

(6)中心锚结绳弛度应等于或略高于该处承力索弛度,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在其垂直投影与线路钢轨交叉处,应高于接触线300mm以上。

4 施工程序与工艺流程

4.1施工程序

施工程序为:施工准备→安装中心锚结绳→结束。

4.2工艺流程

安装中心锚结绳结束

施工准备

工艺流程图

5 施工要求

5.1施工准备

(1)安装中锚工机具及所用材料应事先装至安装作业车上;

(2)在放线车上提前测量辅助承力索绳,剪断盘好,放在作业车上,并将

起锚侧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按《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安装》作业指导书安装好,为安装做好准备;

(3)提前向线路临管单位提报封闭线路施工作业计划;

(4)安装作业人员应在当天封闭点前20分钟准时到达作业车停放车站,

并上车。

5.2施工工艺

检查

(1)中锚下锚拉线及下锚固定角钢已安装,锚柱顺线路

倾斜度符合设计要求,确认拉线处于受力;

图1 承力索中锚起锚

(2)承力索已架设完毕,检查起、下锚两侧坠砣b 值,应基本达标。 安装中心锚结绳

(1)作业车司机拿到封闭线路行车命令后,听从值班员指挥,启动作业车,运行至作业点;

(2) 将作业车停在中锚起锚处2.5m 左右,升起作业平台,旋转至起锚柱位置。一人上杆将U 型挂环连接到下锚固定角钢上,另一头连接1500型杵环杆,杵环杆再和复合绝缘子连接,再将起锚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连接到复合绝缘子上;

(3)作业台回转至正常位置,作业车以5km/h 的速度展放承力索中心锚结绳至中锚中心柱,挂上铁丝套和滑轮,并将承力索中的锚绳放在滑轮内,继续向下锚柱展放;

(4)放线车以5km/h 的速度展放承力索中锚绳至落锚处2.5m 左右停车,一人上杆将U 型挂环连接到下锚固定角钢上,另一头连接1500型杵环杆,杵环杆再和复合绝缘子连接,由作业人员接过,在杵环杆上打好紧线器,在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适当位置装紧线器,连接倒链葫芦,并串好拉力计,开始紧线。

链条葫芦

承力索中心锚结绳

紧线器落锚绝缘子拉力计

紧线器型杵环杆型挂环无补偿下锚底座

图1 落锚连接图

(5)当拉力计显示达到设计值时,停止紧线,测量好断线位置,断线并按《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安装(拆卸)》作业指导书安装好终端锚固线夹,与复合绝缘子连接上;

(6)落锚完成后,拆卸紧线工具。

中锚固定

(1)作业车返回中心柱,作业人员调整中心柱腕臂,使其垂直于线路中心线,在承力索及中锚绳上分别做出标记,然后卸下承力索座压盖上的压紧螺栓,拿出压盖,先将中锚绳从滑轮内抬出,放入承力索座靠近支柱侧槽内,再将承力索抬起放入线路侧槽内;

(2)移动腕臂,让出承力索及中锚绳标记位置,将预绞式护线条中心位置对准中锚绳划好的标记位置缠绕,注意中锚绳护线条与承力索上的护线条开口并行相对;

(3)移回腕臂,将包压好的中锚绳上缠绕的护线条中心与承力索座中心对齐,合上压盖,预拧上螺栓;

(4)再次调整中心柱腕臂的垂直,检查承力索及中锚绳的护线条是否在垂直的腕臂(承力索座)中心,用梅花扳手拧紧承力索座压盖上的压紧螺栓,并用力矩扳手紧至标准力矩值。紧固时注意保保持止动垫圈的位置,紧固后止动垫圈长支向下弯折与压块侧平面贴紧,短支向上弯折与螺栓头六方侧平面贴紧; 中锚线夹安装

(1)在腕臂中心向两侧分别量出200mm ,在量出位置清洁线夹接触部位的杂物和氧化层;

(2)安装中心锚结线夹,松开长、短螺栓,短螺栓旋离下夹板,长螺栓松开足够距离但保持三夹板仍然连接在一起;

(3)向上抽动短

螺栓,露出线夹一侧,

将线夹本体上夹板挂

在承力索上,锚结绳置

于中夹板和下夹板之

间。螺栓由线路侧穿向

田野侧,长螺栓在上,

短螺栓在下;

(4)用同样的方法安装另一侧线夹,调整两个线夹至量出的位置,用力矩扳手交替紧固四个螺栓,保证四个螺栓上的紧固力矩均达到设计值。(紧固时螺栓旋停位置需涂抹螺纹锁固胶,涂抹长度约8mm 。)

(5)用同样的方法紧固另一侧线夹螺栓,检查无误后,作业车驶向承力索起锚侧锚柱,将承力索起锚侧棘轮与底座固定的铁线解除,棘轮本体离开制动卡块,调整起、落锚补偿棘轮制动距离,承力索中锚安装完成。

结束

完成当天施工任务,收回工具,降下作业台,施工负责人填写施工记录,在封闭时间内作业车返回停车站。

6 劳动组织

6.1 劳动力组织方式

接触网架线作业组组织模式。

6.2 人员配置表

每个安装组配置表如下:

序号 项 目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施工负责人 人

1 全面负责指挥施工

2 作业人员 人

3 3 安装作业车司机 人

2 正、副司机各一人 4 防 护 人

3 车站1人,现场2人 图6中锚线夹安装示意图 1.中夹板 2下夹板 3上夹板 4长螺栓 5短螺栓 6垫片 7承力索 8中锚绳

7 8

7 材料要求

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

1 承力索中心锚结绳按设计规格m 实测

2 铜铝复合衬垫按设计规格套 2

4 杵环杆3000型套 2

5 U型挂环UL-12 套 2

6 复合绝缘子按设计规格套 2

7 锥型承力索终端线夹按设计规格套 2

8 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按设计规格套 2

8 工机具配置

每个作业组工机具配置表

序号名称规格单位数量备注

1 安装作业车台 1

2 手扳葫芦3t 个 1

3 尼龙套3t 条 2

4 梅花扳手17、12、30 把各2

5 力矩扳手把 1

6 紧线器个 1

7 拉力计3t 套 1

8 安全帽顶若干人均1顶

9 安全带条 2

10 脚扣副 2

11 防护用具套 3

9 质量控制及检验

9.1 质量控制

(1)承力索中锚张力应严格按照承力索中心锚节安装设计给定的张力驰度控制,使用加挂张力计进行控制,安装后两侧张力一致;

(2)承力索中锚应在架设承力索后尽快安装,将承力索起锚侧棘轮与底座固定的铁线解除,棘轮本体离开制动卡块,防止补偿装置工作不正常导致张力偏向一侧;

(3)承力索中心锚结辅助绳应安装在承力索座靠近支柱一侧的槽内;

(4)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的紧固时,按对角依次用扭矩扳手交替紧固四个螺栓,保证四个螺栓上的紧固力矩均达到设计值。

9.2 质量检验

(1)线材运达现场应进行检查,承力索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现行标准《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绞线》(TB/T 3111)的规定,且不得有腐蚀、断股、交叉、折叠、硬弯、松散等缺陷;如有缺陷应按规定进行处理。接触线质量应符合铁道行业现行标准《电气化铁道用铜及铜合金接触线》(TB/T 2809)的规定;

(2)中心锚结应安装在设计指定位置上。中心锚结线夹端正。中心锚结线夹应牢固可靠,螺栓紧固力矩符合设计要求;

(3)承力索中心锚结绳张力应符合设计规定。应严格按中心锚结安装设计图表中的张力安装;

(4)全补偿链形悬挂承力索中心锚结线夹两边锚结绳张力相等。安装型式

应符合设计要求。

10 安全及环保要求

(1)为保证施工的安全,现场应有专人统一指挥,并设两名防护员负责现场安全工作;

(2)坚持班前进行安全教育制度;要有针对性安全技术交底;

(3)登高作业应系好安全带,以防坠落;

(4)上、下传递工具材料应用小绳、工具袋,严禁抛扔;

(5)作业人员均应戴安全帽,以防工具、材料坠落伤人;

(6)断线时扶住线头,防止线头弹回伤人;

(7)作业车作业移动时速度不宜超过5km/h,作业过程中作业人员不得升、降和旋转作业台。

接触网施工工艺

1.接触悬挂 1.1承力索和接触线 (一)技术标准 1.1.1我段接触网采用全补偿简单链形悬挂,接触悬挂的材质 1.1.2 TCG-110、CT-110、CTHA-110型铜接触线用于区间干线、车站正线上,额定张力为10kN;TCG-85、CT-85、CTHA-85型铜接触线用于车站侧线上,额定张力为8.5kN。 1.1.3接触线距轨面的高度应符合规定:一般站场和区间取6000mm,允许误±30mm。接触线最大驰度距钢轨顶面的高度不超过6500mm;在区间和中间站不少于5700mm。在编组区段站和个别较大的中间站站场不少于6200mm。因隧道内、跨越接触网建筑物处结构高度的影响,致使接触线高度不能达到标准值的,可适当降低接触线高度,但导高不得低于5600mm,且最短吊弦长度不得小于250mm。 1.1.4接触线和承力索的张力和弛度 标准值:承力索15KN,正线接触线10KN、侧线接触线8.5KN;驰度15mm。 安全值:张力误差允许2%。全补偿链形悬挂弛度允许误差为10%,弛度误差不足15mm者按15mm掌握。 限界值:同安全运行值。 1.1.5承力索位置 标准值:直线区段位于接触线正上方;曲线区段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连线垂直于轨面连线。 跨中偏移值:最大风偏时的跨中偏移值不能大于相邻定位的之字值及拉出值 1.1.7接触线坡度(工作支) 标准值:160km/h及以下区段,坡度≤2‰;

1.1.9接触线、承力索磨耗及损伤 (1)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该线通过的最大电流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电气补强线,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 (2)承力索、接触线磨耗和损伤后不能满足规定的机械强度安全系数时,若系局部磨耗和损伤,可以加补强线或切除损坏部分重新接续,若系普遍磨耗和损伤则应更换;补强线的材质、型号应与被补强线索相同,或者载流量大于或等于被补强线索。 (3)接触线接头、补强处过渡平滑,接触线接头处增设电联结。该处接触线高度不应低于相邻吊弦点,允许高于相邻吊弦点0~10mm,必要时加装吊弦。 (4)接头距悬挂点应不小于2m,两接头的间距不小于80米。 1.1.11 绝缘套管:隧道口及跨越桥及跨越建筑物下的承力索加装绝缘套管,安装须满足如下要求: (1)隧道:每处加装5.5m,即隧道内0.5m,隧道外5m。 (2)跨越桥等建筑物:若承力索与跨越的建筑物距离小于1000mm,建筑物下承力索全部加装绝缘套管,并加装至建筑物边沿外4.5m处;若承力索与跨越的建筑物距离大于1000mm,每处加装5m,即以建筑物边沿垂直对应点为界,建筑物下安装0.5m,建筑物外安装4.5m。 1.2吊弦 (一)技术标准 1.2.1吊弦分环节吊弦和整体吊弦两种,其技术状态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吊弦的长度要能适应在极限温度范围内接触线的伸缩和弛度的变化,吊弦须顺直。 ①环节吊弦:应用Ф4.0镀锌铁线制作,不少于两节,每节的长

整体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

整体吊弦检修作业指导书 1、目的: 本指导书规范了吊弦的检调工作,保证安全供电。 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的各类整体吊弦、滑动吊弦的检调工作。该检修作业需停电进行,填写接触网第一种工作票。 3、所需人员、机具、材料: 3.1 所需人员 3.2 主要工机具

3.3 主要材料设备 3.4所需资料: 接触网平面布臵图(对应检修区段)、吊弦安装位臵参数、承力索及接触线安装曲线。 4、检修流程、项目及方法 4.1 流程图

4.2方法 4.2.1 作业准备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测量检查 ①测量吊弦偏移 A把线坠挂在承力索吊弦线夹处,记下线坠在地面的投影。 B把线坠挂在接触线吊弦线夹处,记下线坠在地面的投影。 C用钢卷尺量出两投影间的距离H。 D用钢卷尺量出吊弦的长度L。 E计算出吊弦的偏移E=H/L。 F利用安装曲线图查出当时温度的吊弦偏移值,比较计算的E值是否符合标准。 ②吊弦状态 检查吊弦是否过松或过紧。 ③吊弦线本体状态 检查吊弦线有无断股、散股、烧伤。 ④接触线吊弦线夹 检查接触线吊弦线夹是否倾斜。 ⑤承力索吊弦线夹 检查承力索吊弦线夹是否倾斜。 ⑥线鼻子

检查线鼻子是否倾斜。 ⑦载流环 检查吊弦载流环与接触线夹角是否过小。 ⑧调节螺栓 检查调节螺栓是否损坏、紧固情况、是否可以进行调节。 ⑨螺栓力矩紧固 用力矩扳手检查各部螺栓紧固是否符合标准。 4.2.4 调整 4.2.4.1吊弦偏移超标 A 用小绳固定承力索与接触线间距。 B 松开接触线或承力索吊弦线夹。 C 根据吊弦偏移值E 调整吊弦到符合要求的位臵。 D 复测接触线高度。 E 紧固后涂电力复合脂。 F 拆除小绳。 调整好的整体吊弦如图1: 图1 调整好的整体吊弦 4.2.4.2吊弦过松或过紧 行车方向 吊弦线夹 整体吊弦

承受力测试操作指导书

承受力测试作业指导书J012 生效日期2020.05.21 1 目的 为规范承受力测试要求,提高测试结果可靠性,使测试结果满足客户要求,特制定此测试作业指导书。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公司实验室对产品承受力测试的所有试验。 3 定义 无 4 职责 4.1 测试申请人:提供测试所需要的外观合格样品; 4.2 测试人:负责对样品按要求进行测试,完成测试报告。 5 程序 5.1 参照标准 5.1.1 产品图纸,图纸号:HH-002 B版本(或后续更新版本图纸) 5.2 测试仪器/设备、工装/夹具 5.2.1 仪器/设备:拉力试验机1台 5.2.2 工装/夹具:固定夹具1套 5.3 测试样品 5.3.1 样品由测试申请人提供; 5.3.2 样品外观不允许出现污垢、开裂等不良状况; 5.3.2 本测试需要样品5pcs。 5.4 测试要求 5.4.1 分别对样品的垂直F+v/F-v和水平F+h/F-h四个方向(见图1)施加200N的力(设备下 降速度设置为25mm/min),测试后样品不能出现破裂、永久变形等不良状况。 图1:样品四个测试受力方向 5.5 测试步骤

承受力测试作业指导书J012 生效日期2020.05.21 5.5.1 拉力试验机调试 5.5.1.1 打开设备电源和与设备连接电脑。 5.5.1.2 双击电脑桌面拉力试验机控制软件,打开控制软件主界面,分别点击【快上】和 【快下】命令按钮确保软件和设备连接正常,然后选择设备【抗压最大力】测试 控制序。 5.5.2 样品受力测试(与F+v方向测试为例) 5.5.2.1 将样品按图1要求的F+v方向固定在测试夹具上。 5.5.2.2 点击拉力试验机软件【快上】命令按钮,使设备压头上升到合适的高度(此高度 对于夹具在设备底面上固定时,压头无阻碍即可)。 5.5.2.3 将固定好样品的夹具固定在拉力试验机底面上(见图2)。 夹具与设备底面螺丝固定点 图2:F+v方向受力测试 5.5.2.4 点击拉力试验机软件【快下】命令按钮,使设备压头下降到与样品测试面约2mm 时点击【停止】命令按钮。 5.5.2.5 点击拉力试验机软件【全部清零】命令按钮,将设备的压力、位移、时间值全部 清零,显示为零。 5.5.2.6 点击拉力试验机软件【运行】命令按钮,观察软件界面上的力值显示,当力值大 于200N时,点击【停止】命令按钮,然后点击【快上】命令按钮,使压头上升 到离样品测试面约50mm高度点击【停止】命令按钮。 5.5.2.7 将样品从夹具上取下,然后仔细观察样品是否产生破裂、永久变形等不良状况。 5.5.3 F-v方向、F+h/F-h方向测试参照5.5.2 样品受力测试(与F+v方向测试为例),测试 见图3。

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定位装置检修作业指导书 2、适用范围: 本指导书适用于客运专线接触网定位装臵的检查、检修及更换。 3、所需人员、机具、材料: 3.1 组织 3.2 主要工机具

3.3 主要材料设备

4、作业流程、项目及方法: 4.1流程图 4.2方法 4.2.1 作业准备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4.2.2 完成安全措施 做好安全措施,工作领导人确认完成安全措施后,通知各作业组开工。 4.2.3测量检查 ①定位器偏移 使用激光测量仪测量出定位器相对于支柱中心垂直线路方向的偏移值,根据当时的气温和支柱距中心锚结的距离,根据安装曲线确定偏移量是否超标。 ②定位器坡度 1)用水平尺测量定位器坡度: 将水平尺放在定位器上方,调平同时用钢卷尺测量出高度差,计算出定位器

坡度(mm/m)=两点高度差/水平尺长度。 2)用接触网激光测量仪测量定位器坡度: A在曲线区段时,调平接触网激光测量仪。 B用激光测量仪分别测量出定位器下方两点对轨平面的高度。 C计算出两点高度差。 D在激光测量仪的轨道尺上计算出两点的距离差。 E计算定位器坡度:坡度(mm/m)=两点高度差/两点距离差。 ③限位间隙 在接触网高度符合标准的前提下,用异径塞钉测量限位间隙是否符合标准。 ④定位器状态 检查定位器有无弯曲、损坏。 ⑤斜拉线、防风支撑状态。 检查斜拉线、防风支撑状有无锈蚀、损坏。 ⑥定位线夹状态 检查定位线夹有无裂纹、损伤、倾斜,受力面安装是否正确。 ⑦各部件状态。 A检查定位环、定位器、定位支座、支持器、套管绞环等各部件是否有裂纹、损伤、短缺。 B检查各部螺栓紧固及受力是否良好、是否有脱扣、锈蚀缺陷,垫片是否齐全,各部位连接是否正确。 4.2.4调整

(植筋)后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植筋)后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 作业指导书 文件编号: 受控编号: 编制: 审核: 批准:

(植筋)后锚固抗拔承载力现场检测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被连接件以普通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的设计、施工及验收。 2 具体要求 2.1业务委托 业务员应指导委托方按要求认真填写现场检验委托合同单,并要求客户提供有关项目信息。如需委托方提供配合,应及时告知委托方。 其内容可包括:榔头、钢筋钳、人员、安全防护、环境设施等。 2.2 业务流转 流转卡信息由业务人员将流转卡复核无误后与委托单一并交给监察室负责人,由检测室负责人安排检测人员进行检测。 2.3 准备工作 2.3.1 检测人员 1、现场检测工作的检测人员必须为两人。 2、检测人员必须着工作服,佩戴安全帽,检测人员进行现场检测,进入现场后检测人员禁止吸烟。 3、检测人员携带好用于记录数据的笔、原始记录单。 4、检测人员在离开单位之前必须检查核对仪器设备,检查仪器设备状态并填写仪器设备使用记录。

2.3.2 所需仪器设备 HC-5型或者HC-20型或HC-50型锚杆拉拔仪、夹具、机械秒表。 2.3.2 仪器设备检查内容 1、是否在有效检定周期内,超出检定周期的仪器设备不允许用于检测工作。 2、打开电源开关,检查电池电量及显示屏是否正常显示数值。 3、打开储油筒的油盖,检查油量,如油不满,可加注N32号耐磨液压油。 4、各类型号夹具是否齐全。 2.33 上述准备工作结束后如设备没有出现异常情况,检测人员应如实填写现场检测设备使用记录,可以将设备带出。如果有异常情况存在,应检查异常发生的原因,将异常情况如实记录在现场检测设备使用记录中,同时告知科室负责人,可以选择其他设备。 现在检测的仪器设备在运输途中,要尽量做好防雨,防晒、防震措施。 2.4 检测方法 2.4.1 检测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在进行检测之前应就所检项目对委托方进行工程概况的询问,同时提醒委托方通知见证人到场。 2.4.2 检测人员还应在检测前告知委托方及见证人所检项目的检

接触网标示牌安装工艺(孙立聘)

一.施工准备 (三).料设备 二.操作程序(一).工艺流程图 (二).操作方法1.准备

(1).材料检查:对“高压危险”、“接触网终点”牌外观质量进行检查。 (2).预配:先根据其安装固定的长度需要,裁取3.0不锈钢铁线,并双股拧成一根,成为准备安装固定用的“连接线”;然后分别将其连接线的一端绑扎在“高压危险”、“接触网终点”牌四个角上的圆孔内。 2.安装 (1).标识牌对位:根据施工表,对其安装位置进行现场确认正确。 (2).安装人员就位:一人监护,另一人系上安全带和带上送料小绳,上杆或上网到其标识牌对应的安装位置,并固定好安全带,准备接料。 (3).送接料:高空人员将小绳的一端抓紧,另一端交给地面人员;地面人员将其准备安装的标识牌临时绑扎固定在小绳的一端上;高空人员拉起小绳,将标识牌收到手中,准备固定。 (4).固定:按照施工规范要求,在地面人员的监护下,高空人员将其标 图1 接触网终点标牌及安装方向示意图 3.结束 (1).确立:高空作业人员固定标识牌完毕后,随即地面人员再观察确认安装是否符合其质量标准; (2).收工:高空作业人员下杆或下网。共同清理现场,收工。 三.技术标准 (一).标识牌制作标准: 1.“高压危险”、“接触网终点”牌,为白底、黑框、黑字,红闪电,均采用调和漆刷制。

2.位于铪支柱上的“高压危险”牌,可直接刷制在其支柱小面。 3.位于钢柱上的“高压危险”牌,应使用木板牌制作,其长×宽为400mm×300mm 4.“接触网终点”牌,如图1所示,应采用2mm厚的镀锌薄铁板制作。 (二).标识牌安装位置标准: 1.高压危险牌,应安装在车站站台、设备支柱等行人较多的支柱上。天桥和栅栏处也应增设高压危险牌。 2. 位于铪支柱上的高压危险牌,应固定在其支柱的小面上距地面约2.0m 的高度处。 3.位于钢柱上的高压危险牌,应直接悬挂固定在钢柱的上下行两侧,且距地面约2.0m的高度处。 4. 接触网终点标,其高度:应位于终端线路上方的接触网承力索与接触线之间的高度位置,高于接触线高度300mm以上;其纵向位置:应位于其接触线的即将脱弓点上; (三).标识牌的固定标准: 1.安装后的“高压危险”、“接触线终点”牌应端正,连接牢固。 2.“高压危险”牌安装应高度一致。 3.“接触网终点”牌,其文字的字面,应面向其下方线路上的来车方向,并垂直于线路纵向。 4.连接线回头:不锈钢连接线在连接标识牌和连接支柱和连接承力索和连接接触线时的绑扎回头工艺,应比照软横跨直吊弦回头工艺要求。 四.注意事项 (一).有行车通过时,应停止安装作业,并严禁人员、料具侵入铁路基本建筑限界。 (二).停电施工时,应遵守“停电、验电、接地”等安全技术规定。

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检修作业指导书

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检修作业指导书 1 范围 1.1 本作业指导书规定了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检修作业程序、项目、内容及技术要求。 1.2 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检修作业。 2 引用规范性文件 2.1 铁道部《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检修暂行规程的通知》(铁运[2011]10号) 2.2 公司《接触网检修工艺》(电运技[2008]187号) 2.3 《高速铁路电力牵引供电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8-2010) 2.4 《承力索、接触线锥套式终端安装维护说明书》 2.5 《线路接触网设计说明文件》 3 作业目的 3.1 明确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检修项目及作业步骤,避免漏检、漏修等问题的发生,以实现作业过程有效可控。 3.2 通过检查与调整,保证锥套式终端锚固线夹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为接触网的正常供电提供良好的保证。 4 作业程序(流程图) 5 作业内容与要求 5.1 作业准备 5.1.1 人员准备 序号 项 目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工作领导人 人 1 2 驻站联络员 人 1 3 行车防护兼地线监护人 人 2 4 地线操作人员 人 2 5 高空作业人员 人 3(2)作业车(车梯) 6 辅助人员 人 2(4)作业车(车梯) 7 作业车司机(汽车司机) 人 2(1)正、副司机各1人(汽车司机1人)

5.1.2 主要工机具 序号 名 称 规格或型号 单位 数量 备 注 1 作业车 台 1 2 钢丝套子 2m 套 2 3 卷尺 5m 把 1 4 管钳 350mm 套 1 5 力矩扳手 0-100N·m 套 2 含套筒 6 螺丝刀 把 2 7 链式手扳葫芦 3t 台 2 8 手锤 4磅 把 1 9 扳手 350 把 1 10 平锉 把 1 11 安全帽 顶 施工人员人均1顶 12 验电器 27.5kV 套 2 13 接地线 组 4 14 钢丝刷 套 2 15 个人工具 套 若干 施工人员人均1套 16 绝缘靴、绝缘手套 套 2 根据地线操作人员数量 17 行车防护用品 套 2 5.1.3 主要材料设备 序号 名 称 规 格 单 位 数 量 备 注 1 接触线终端锚固线夹 套 2 依现场实际选用 2 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 套 2 依现场实际选用 3 开口销 个 若干 依现场实际选用 4 铁线 φ4.0 kg 若干 5.1.4 签发工作票 按规程要求填写工作票并交付工作领导人,工作领导人向作业组全体成员宣读工作票、分工并进行安全预想,检查工具、材料。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目地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深层平板载荷试验适用于确定深部地基土层及大直径桩端土层在承压板下应力主要影响范围内地承载力和变形系数.试验依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试验原理 载荷试验( ,简称)是在现场用一个刚性承压板逐级加荷,测定天然地基、单桩或复合地基地沉降随荷载地变化,借以确定它们承载能力地现场试验. 在拟建建筑场地上将一定尺寸和几何形状(方形或圆形)地刚性板安放在被测地地基持 力层上,逐级增加荷载,由固定在基准梁上地变形测量装置测得相应地稳定沉降,直至达到地基破坏标准,由此可得到荷载沉降曲线,即曲线.通过对曲线进行计算分析,可以得到地基土地承载力. 仪器设备 试验设备包括承压板、加荷装置和沉降观测装置. 、加荷系统: 承压板 、反力系统: 地锚、工字钢反力架 一般反力可以由重物、地锚单独或地锚与重物联合提供

、量测系统: 支撑柱、基准梁、位移测量原件等 试验技术要求与操作步骤 1、试验技术要求 直径为地刚性板,紧靠承压板周围外侧地土层高度应不少 于.试坑宽度或直径不应小于承压板宽度或直径地倍.试坑 底部地岩土应避免扰动,保持其原状结构和天然湿度,在 承压板下铺设不超过地砂垫层找平,并尽快安装设备. 加荷等级可按预估极限承载力地分级施加.最大加载量不应 小于地基土承载力设计值地倍,荷载地量测精度应控制在 最大加载量地±内. 每级荷载施加后,第一小时内按间隔、、、、测读一次沉 降,以后间隔测读一次沉降,当连续、且每小时沉降量小 于时,可认为沉降已相对稳定,可施加下一级荷载. 4)试验终止条件: a)沉降急剧增大,荷载沉降()曲线上有可判定极限承 载力地陡降段,且沉降量超过(为承压板直径); b)本级荷载地沉降量大于前一级沉降量地倍; c)在某级荷载下内沉降速率不能达到稳定标准; d)当持力层土层坚硬,沉降量很小时,最大加载量不小 于设计要求地倍 e)当满足) ) )三种情况之一时,其对应地前一级荷载为

接触网承导线更换施工流程

接触网承力索、接触线更换施工流程简介

顺序 一、施工方案交底会 二、提报施工计划 三、提报施工日计划 四、现场勘察、撒料作业 五、制定工作票、各组派工单 六、参加施工预备会 七、天窗前施工登记、座台要令等准备工作 八、天窗时间内放线施工 九、作业结束,施工销记 十、天窗结束后安排观察列车通过情况 十一、天窗结束后参加施工总结会 十二、夜巡安排 十三、安排施工后专项巡视 十四、整理并安排处理施工中的缺陷 十五、施工完成情况

天窗时间内放线施工(一)作业流程

(二)作业说明 1、驻站要令人员接收线路封锁命令并下达至工作领导人,联控轨道车出站; 2、驻站要令人员,向电调申请、接收停电作业命令,并下达至工作领导人; 3、工作领导人接到封锁命令后,向各个作业小组下达进入封锁区间进行准备作业命令(严禁上杆作业)。接到停电作业命令后,向各个作业小组下达开工作业命令; 4、新承力索和接触线完成穿线并固定好后,作业车开始展放和架设新线索;其它各组同时将既有定位装置、吊弦拆除;中锚组将既有承力索中锚拆除、安装新中锚; 5、新线展放到位后进行落锚,对新承力索、接触线依次加张力紧线; 6、线索张力弛度到位后固定新承力索及承力索中锚; 7、固定好承力索中锚后,各组开始正接触线线面,将新承力索入槽,安装新吊弦、定位装置和新接触线中锚;新线依次与补偿连接; 8、进行数据测量、悬挂调整,进行电连接、跳线安装; 9、拆除既有承力索、接触线,回收旧料; 10、重新测量数据及调整悬挂装置; 11、统计调整后的测量数据,找现场配合人员及施工监理检查并签字确认; 12、检查线索设备无异常,人员机具全部撤离作业场地;施工单位、配合单位和工程监理共同确认设备到达开通条件后,准许工作领导人通知拆除地线,消除停电作业命令和封锁命令。 (三)注意事项及安装标准 1、既有线索张力卸载 利用两组大绳和滑轮、钢丝套子将既有线索的张力卸载;滑轮安装在支柱顶部,紧线器连接大绳和既有线索,再将大绳在支柱底部扪住。此时可以进行更换补偿或者将补偿装置与新的线索连接。张力卸载时要注意:严防滑脱,施工人员应该对紧线器状态进行检查。 2、倒锚作业方法 倒锚作业是拆除既有拉线及补偿并安装新补偿装置。当既有线索张力卸载完成后进行倒锚作业,起锚人员及时拆除既有拉线及补偿装置,并安装新拉线及补偿装置。倒锚时注意:拉线的更换需要新拉线紧上力之后再进行拆除既有拉线,先更换承力索的拉线再更换接触线的拉线。最后注意新补偿装置的地线制作、滑轮间距、坠落b值以及滑轮、坠砣偏磨情况。 3、起锚时扪线 放线组穿好新承力索和接触线后,需要将新线索利用滑轮组扪在钢轨上,扪好线索后方可进行放线作业。将新线索利用紧线器通过大绳扪在钢轨上或者直接用紧线器和钢丝套子将新线索扪在钢轨上,一般固定在转换柱和锚柱的跨中位置。扪线时需要注意:严防线索滑脱,新线不能连轨。 4、线索展放 承导架设过程中作业车应匀速前进,保证张力均匀,车速不超过5公里/小时。作业车操作人员应该熟悉作业流程,配合流畅。在定位处停车将新承力索通过滑轮和S钩固定在平腕臂下方,将新接触线通过滑轮和S 钩挂在旧接触线下方,向落锚处进行放线;在跨中挂滑轮时注意不要让新接触线和承力索位置颠倒交叉。放线途中发现挂接触线的滑轮掉落较多时,及时通知施工负责人进行加挂处理,严防接触线脱线落地。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作业指导书

单桩竖向静载试验实施细则 1. 试验目的 1.1确定极限承载力和单桩承载力特征值; 1.2判定抗压竖向承载力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1.3实测桩身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对研究性试验)。 2. 试验范围 混凝土预制桩、各种混凝土钻孔灌注桩、钢桩 3. 试验依据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14); 《铁路工程基桩检测技术规程》(TB10218-2008)。 4. 工作程序 4.1仪器设备 4.1.1 RS-JYB/C静载试验设备 4.1.2超高压油泵和油压千斤顶及与二者相连的高压油管 4.1.3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柱式力传感器或压力变送器量测荷载;白分表、调频式位移传感器量测沉降。荷载和沉降量测仪表均应经过计量标定。 4.2试验的准备工作 4.2.1收集资料,了解试桩场地工程地质情况,试桩的基本情况(如桩长、桩径、碌强度等级、施工日期、施工工艺等),以及桩的预估极限承载力值。 4.2.2在充分征求设计人员及建设单位对试桩的试验要求和进度要求后,制定出

比较详细的试验方案(包括锚桩布置,桩头处理、加载装置等)。 4.2.2.1 试验加载装置的选择:试桩所承受的荷载一般由油压千斤顶施加。加载及反力装置可根据现场实际条件取下列三种形式之一 4.2.2.1.1 锚桩横梁反力装置(图1):锚桩数量、锚桩长度和横梁尺寸均应按1.2?1.4倍预估试桩破坏荷载进行设计,锚桩按抗拔桩的有关规定计算确定。 采用工程桩作锚桩时,锚桩数量不得少丁4根,并应对试验过程锚桩上拔量进 行检测。 4.2.2.1.2 压重平台反力装置:压重量不得少丁预估试桩破坏荷载的 1.2倍压重应在试验开始前一次加上,并均匀稳固放置丁平■台上。 亓厚钢槌通木包闹成— 4.2.2.1.3 锚桩压重联合反力装置:当试桩最大加载重量超过锚桩的抗拔能力时,可在横梁上放置或悬挂一定重物,由锚桩和重物共同承受千斤顶加载反力。 4.2.2.2 荷载与沉降的量测仪表:荷载可用压力传感器测定。试桩沉降采用调频式位移传感器测量。应在桩的2个正交直径方向对称安装4个调频式位移传感器, 小桩径可安装2个或3个调频式位移传感器。沉降测定平面离桩顶距离不应小丁0.5倍桩径,固定和支承调频式位移传感器的基准梁在构造上应确保不受气温影响而发生竖向变位。 4.2.2.3 试验加载方式选择;试验加载方式一般采用慢速维持荷载法(逐级加载,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加下一级荷载,直至试桩破坏,然后逐级卸载到零)。 当考虑结合实际工程桩的荷载特征或为缩短试验时间,也可采用多循环加、卸载法(每级荷载达到相对稳定后卸载到零)和快速维持荷载法(一般采用每一小时加一级荷载) 4.2.2.4 试桩、锚桩(压重平台支墩)和基准梁之间的中心距离应符合 5.2.4的规定。 4.2.3试桩制作要求

接触网承力索故障检修设计

目录 摘要 0 第一章绪论 (1) 第二章接触网承力索概述 (2) 2.1承力索的定义 (2) 2.2承力索的类型 (2) 2.3承力索的要求与作用 (2) 2.4承力索及其线材参数 (3) 第三章承力索常见故障分析及危害 (6) 3.1承力索断股断线的原因分析 (6) 3.1.1电气原因造成承力索烧断股或断线 (6) 3.1.2机械原因造成承力索磨断股或断线 (6) 3.2承力索断股及断线的危害 (6) 3.2.1承力索断股以后,产生的危害 (6) 3.2.2承力索断线后,其危害 (7) 第四章承力索的检修作业 (8) 4.1 前期准备工作 (8) 4.2 作业流程 (8) 4.2.1 承力索的检查 (8) 4.2.2 承力索绑扎方法 (9) 4.2.3 承力索补强方法 (9) 4.2.4 承力索截断重接方法 (10) 4.2.5 载流承力索区段目视检查 (11) 4.2.6 线岔处两支承力索交叉间隙小于60mm调整方法 (13) 4.2.7 非支交叉跨越两支持电缆间隙小于200mm的处理方法 (13) 4.3 对承力索位置静态测量超标处所进行调整 (14) 4.3.1 水平腕臂安装方式 (14)

4.3.2 承力索向线路侧受力调整方法 (14) 4.3.3 承力索向支柱侧受力调整方法 (15) 结论 (16) 谢辞 (17) 参考文献 (17)

摘要 承力索是电气化铁路中重要的接触悬挂的设备,为确保承力索安全运营是保证电气化铁路运营安全的重要措施,提高承力索的表面硬度,增加其耐磨性能,有利于保证铁路运营的安全,减小事故的发生。 承力索根据材质可分为铜承力索、钢承力索、铝包钢承力索。承力索是在电气化铁路接触网线路中,承担着输电和悬挂机车滑道线双重作用的重要导线。由于铁路的特殊作业条件和环境,对承力索性能要求也很高,要求承力索要导电强、受流好。要具有一定的导电载流能力,还能在不同地区、四季气温、各种气候条件变化下,均能保证正常良好送电;要耐腐蚀,寿命长。要能承受各种大气环境厂,所存在的配、碱、盐、硫等化学污染腐蚀;要强度高、自重轻。以保证承力索在架设后变形小、弧垂均匀,能承受机车通过传递的振动和风、冰、雨、雪等自然环境外力载荷作用。此外还要有宜于施工架、维护修理简便、价格适中经济等施。本文针对近年来承力索出现的故障进行原因分析,探讨处理办法及措施。 关键词:接触网;承力索;维护与检修

岩基载荷试验作业指导书

岩石地基载荷试验 一、适用范围 适用于确定完整、较完整、较破碎岩基作为天然地基或桩基础持力层时的承载力。 二、检测标准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11) 三、检测设备 千斤顶、百分表、刚性承压板。 四、现场检测 4.1采用圆形刚性承压板,直径为300mm.当岩石埋藏深度较大时,可采用钢筋 混凝土桩但桩周需采取措施以消除桩身与土之间的摩擦力。 4.2测量系统的初始稳定读数观测:加压前,每隔读10min读数一次,连续三次 读数不变可开始试验。 4.3加载应采用单循环加载,荷载逐级递增直到破坏,然后分级卸载。 4.4加载时,第一级加载值应为预估设计荷载的1/5,以后每级应为预估设计 荷载的1/10。 4.5沉降量测读应在加载后立即进行,以后每10min读数一次。 4.6连续三次读数之差均不大于0.01mm,可视为达到稳定标准,可施加下一级 荷载。 4.7加载过程中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 4.7.1沉降量读数不断变化,在24小时内,沉降速率有增大的趋势; 4.7.2压力加不上或勉强加上而不能保持稳定. 注:若限于加载能力,荷载也应增加到不少于设计要求的两倍。 4.8卸载及卸载观测应符合下列规定: 4.8.1每级卸载为加载时的两倍,如为奇数,第一级可为3倍; 4.8.2每级卸载后,隔10min测读一次,测读三次后可卸下一级荷载; 4.8.3全部卸载后,当测读到半小时回弹量小于0.01mm时,即认为达到稳 定。 五、岩石地基承载力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5.1对应于p-s曲线上起始直线段的终点为比例界限。符合终止加载条件的前 一级荷载为极限荷载。将极限荷载除以3的安全系数,所得值与对应于比例界限的 荷载相比较,取小值。 5.2每个场地荷载试验的数量不应少于3个,取最小值作为岩石地基承载力特 征值。

接触网实训作业程序及评价考核标准-承力索 补偿绳回头制作

接触网实训作业程序及评价考核标准-承力索补偿绳回头制作 (一)目的 1、承力索接头、承力索终端锚固线夹的制作。 2、补偿绳接头、补偿绳终端锚固线夹的制作。 (二)作业条件 1、人员:1人。 2、工具:个人工具、手锤。 3、材料:GJ-50、GJ-70钢绞线、绑扎线、配套楔形线夹。 4、型号:GJ-50、GJ-70钢绞线。 5、时间:8分钟内完成。 (三)质量 1、回头露出线夹长度为300-500mm。 2、外露部分距端部≤50mm处绑扎;绑扎宽度为100±5mm。 3、钢绞线与楔子的间隙≯5mm。 4、绑扎不密贴或有重叠现象。 5、钢绞线镀锌层不得损坏。 6、不得出现楔子装反或线夹受力面装反的现象。 7、回头线与本线应平正。 8、回头要一次挝成功。 9、不得出现钢绞线妨碍销钉从线夹孔中穿过或妨碍与杵头绝缘子连接的现象。 (四)安全 1、不得出现制作人受伤的现象。 2、按规定穿戴好劳保用品。 3、按规定使用工具。 (五)评价办法

(七)试题 一、判断题: 1)补偿绳接头、终端锚固线夹的制作一般采用GJ-50、GJ-70钢绞线制成。(×) 2)绑扎不密贴或有重叠现象。(√) 3)钢绞线镀锌层不得损坏。(√) 4)不得出现楔子装反或线夹受力面装反的现象。(√) 5)制作过程中人员不得受伤。(√) 二、选择题: 1)回头露出线夹长度为(A)mm。 A、300-500 B、400-500 C、500 2) 外露部分距端部≤(B)mm处绑扎,绑扎宽度为100±5mm。

A、20 B、50 C、100 3)钢绞线与楔子的间隙≯(A)mm。 A、5 B、10 C、15 4) 外露部分距端部≤50mm处绑扎,绑扎宽度为(C)±5mm。 A、20 B、50 C、100

56、高速铁路承力索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号: 版本号:高速铁路承力索检修作业指导书 编制:×× 审核:×× 批准:×× ××××-××-××发布××××-××-××实施 ××供电段(章) 1/ 10

修订记录

高速铁路承力索检修作业指导书 1 适用范围 1.1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高速铁路承力索监测、检测、全面检查保养。 1.2检测周期:60个月;检查保养周期:36个月。 2 编制依据 2.1《高速铁路接触网安全工作规则》(铁总运[2014]221号) 2.2《高速铁路接触网运行维修规则》(铁总运[2015]362号) 2.3《铁路技术管理规程》(铁总科技[2014]172号) 2.4《上海铁路局供电处关于公布供电系统班组专业台账样张的通知》(供安设函[2016]47号) 2.5设计文件、设备说明书和安装图 3 监测、检测、检查保养项目 3.1外观检查 3.2参数测量 3.3检调与更换 4 重点安全风险卡控 根据作业现场实际情况落实好触电伤害、高空坠落、物体打击、车辆伤害、作业车运行安全、道路交通安全等风险项点的防控措施,对该设备检修过程中存在的关键安全风险提示如下: 4.1作业人员不宜位于线索受力方向的反侧,并采取防止线索滑脱的措施;在曲线区段进行接触网悬挂的调整工作时,要有防止线索滑脱的后备保护措施; 4.2作业平台严禁向未封锁的线路侧旋转;V形天窗作业,邻线有列车通过时,作业人员应提前10分钟停止作业,平台复位,人员在平台远离邻线侧避让,列车通过后方可继续作业。 4.3在分相中性区段进行承力索检修作业时,除在作业区段两端工作支接挂地线外,还应在中心区工作支上加挂一组地线,并对两断口加装短接封线。

作业指导书6——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承载力检验(按JGJ145-2013、GB50550-2010编制)

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承载力检验 1.适用范围 本文用于以钢筋混凝土、预应力混凝土以及素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的验收检验,不适用于以砌体、轻骨料混凝土以及特种混凝土为基材的后锚固连接检验。 2.引用标准 JGJ145-2013《混凝土结构后锚固技术规程》 (其锚固件检验要求与GB50367-2006 GB50550-2010《建筑结构加固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程》相同) 3.基本规定 3.1混凝土结构后锚固工程质量应进行锚固件的抗拔承载力的现场抽样检验(必检项); 3.2后锚固件应进行抗拔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满足下列条件之一时还应进行破坏性检验。 a安全等级为一级的后锚固构件(所谓重要的锚固是指后接大梁、悬臂梁、桁架、网架以及大偏心受压柱及生命线工程的非结构构件之锚固连接。。。。。。故定为一级。—摘自规程4.3.3条文说明); b悬挑结构和构件; c对后锚固设计参数有疑问; d对该工程锚固质量有怀疑。 GB50550-2010对破坏性检验范围的规定如下: 3.3抽样规则(GB50550-2010与JGJ145-2013抽样规则相同,GB50550-2010表W.2.3内

容与JGJ145-2013中表C.2.3也相同) 3.3.1锚栓非破损抽样: a.锚固承载力现场非破坏性检验可采用随机抽样办法取样,应以同品种、同规格、同强度等级的锚固件安装于锚固部位基本相同部位的同类构件为一个检验批,并应从每一检验批所含的锚固件中进行抽样。 b.对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数量应按规程表C.2.3(附后)抽取。(生命线工程是指维系城镇与区域经济、社会功能的基础设施与工程系统。主要包括:交通系统、供(排)水系统、燃气系统、输油系统、电力系统、通讯系统、水利工程等工程系统。--摘自GB/T24336-2009)。 规程表C.2.3 注:当锚栓总数介于两栏数量之间时,可按线性内插法确定抽样数量。 C.对一般结构构件,应取重要结构构件抽样数量的50%且不少于5件进行检验。 d.对非生命线工程的非结构构件,按每一检验批锚固件总数的0.1%,且不少于5件检验。 3.3.2植筋非破损检验抽样 a.对重要结构构件及生命线工程非结构构件,应取每一检验批植筋总数的3%且不少于5件检验。 b.对一般结构构件,应取每一检验批植筋总数的1%且不少于3件检验。 C.对非生命线工程的非结构构件,应取每一检验批植筋总数的0.1%且不少于3件检验。 注:对于砌体结构填充墙,采用化学植筋方式的拉结筋应进行非破坏轴向受拉承载力检验,其检验批抽样数量在GB50203-2011《砌体结构施工质量验收规范》表9.2.3有专门规定: 3.3.3破坏性检验抽样

避雷器检修作业指导书

AWZ-18 接触网避雷器检(测)修作业指导书 1 主题内容与适应范围 1.1 本作业标准规定了接触网避雷器的检修作业程序。 1.2 本作业标准适用于接触网避雷器的检修作业。 2 作业准备 2.1 人员:2~3人(不包括接地线、防护人员)。 2.2 工具:短接封线、钢卷尺、水平尺、线坠、兆欧表、接地电阻测试仪、接地针、单滑轮及绳,油桶、抹布、工具袋。 3 作业程序 3.1 测量检查: ①脱离器的状态 A脱离器本体是否损坏。 B脱离器是否脱离。 ②避雷器绝缘子状态 A检查绝缘子表面是否脏污。 B表面有无裂纹、有无放电痕迹。 C复合绝缘子表面有无绝缘老化现象。 ③接地线状态 A检查接地线与各部螺栓连接是否紧密。 B检查接地线表面是否锈蚀。 C地线并沟线夹内是否有放电痕迹,接触时否良好。 ④避雷器引线状态 A检查引线驰度是否过大或过小。 B用水平尺和钢卷尺检查引线与钢轨相交处与接触线的高度差是否小于500mm。

C用钢卷尺测量引线与接地体之间的最小绝缘距离。 D引线与承力索和接触线连接处电联结线夹的状态。 ⑤测量绝缘、接地电阻 A对避雷器绝缘子进行绝缘电阻测量时将高压侧连接断开,用2500kv绝缘电阻测试仪分别测量,观察其数值是否小于10000MΩ或比上次测量结果显著下降。 B测量接地电阻时,将接地极与接地引线断开,同时在附近打入接地针,将设备的接地引线进行旁路,再用接地电阻测量仪对该接地极进行测量。 ⑥检查避雷器计数器。 ⑦用力矩扳手复核螺栓紧固力矩。 3.2 调整。 3.2.1当脱离器本体损坏时,更换该脱离器;脱开时,更换该避雷器。 3.2.2绝缘子状态不良。 ①按照绝缘子检修标准进行检查,脏污时按要求进行清扫维护,损坏时,按要求进行更换。 ②当避雷器要求直立安装时,其倾斜度不得超过2°,超过时松开绝缘子底座,适量增减垫片使其垂直。 3.2.3接地线状态不良时。 ①接地线与螺栓连接处松动时:按标准紧固螺栓。 ②接地线锈蚀时:用砂纸对其除锈,直至露出金属本色,然后涂防腐漆。 ③铁并沟线夹力矩紧固到位,涂电力复合脂,且该处地线打磨至露出金属本色。 3.2.4避雷器引线状态不良。 ①避雷器引线驰度过小:根据安装曲线,将引线与承力索和接触线的连接点向靠近避雷器方向移动,电联结线夹的拆除与重新安装的工艺参照电联结检修工艺。 ②避雷器引线驰度过大:根据安装曲线,将引线与承力索和接触线的连接点向

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本试验根据锤击能量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3种。轻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一般粘质土及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中、粗、砂砾和碎石土;超重型适用于卵石、砾石类土。一般用于确定各类土的容许承载力;还可用于划分土的力学分层、评价土层的均匀程度和确定桩基持力层。 试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落锤、探杆、探头组成,具体规格见下表 三试验原理 是用一定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贯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一定的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力学特性,具有勘探和测试双重功能。 四试验步骤

(1)采用自由落锤方法;落距须严格控制在50cm。(规范没有找到) (2)轻型触探作业,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然后对土层连续进行触探,使穿心锤自由落下将触探杆竖直打入土层中,记录每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N10。当贯入30cm 的锤击数超过90 击或当贯入15cm 锤击数超过45 击时,可停止试验,并记录45 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 的标准试验击数。 N10=30×45/△S 式中:△S——45 击时的贯入度(cm); N10——贯入30cm 的锤击数。 (3)重型触探作业,当连续三次N63.5>50 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特重型动力触探。 (4)重型、特重型动力触探应每贯入10cm 记录其相应击数。地层松软时,可采用测量每阵击(一般为1~5 击)的贯入度,并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同类型动力触探贯入10cm 时的击数: N 63.5;N 120 =10n/△S 式中:N 63.5;N 120——贯入10cm 的重型、特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n ——每阵击的击数(击); △S——每阵击时相应的贯入度(cm)。 (5)试验技术要求 a、锤击能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规定落锤方式采用控制落距的自动落锤,使锤能量比较恒定,注意保持探杆垂直,探杆的偏斜度不超

接触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接触网工程施工工艺标准 编制: 审核: 批准: XX公司工程管理部

一施工准备 一、零件: 1、在进行上部安装前,应对所用零部件、绝缘子、线材等进行检查核实,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方可使用。 2、承导线终端锚固线夹、分段、分相绝缘组件检查合格后,应按到货先后顺序对其编号并做好登记,然后用油漆在线夹本体上(编号由物资部门实施)编号。施工时填写关键受力件安装记录表,对每个线夹安装车站、区间的具体位臵、操作人员等均应做好记录,以备复查。 二、线材 1、所有线材进库前,应用千分尺或游标卡尺进行线径检查,其参数必须符合产品说明书,并应附有产品合格证。 2、批量整盘进库的镀铝锌钢绞线、镀锌钢绞线、铝绞线、铜合金线,不得有松散、断股、锈蚀等现象。 3、接触线不得有硬弯、裂痕、扭曲等现象。 4、线材使用前,依据现场定测锚段长度进行检查,确认线盘上标注的编号及有关技术数据与应用锚段技术要求相同。 5、楔型线夹、接头线夹、终端锚固线夹,所需楔子规格与电连接线夹、设备线夹的槽径及所安装线索截面相符,接头线夹、终端锚固线夹应进行解体检查,有质量问题的不得使用。

三、电气设备 1、绝缘子、隔离开关、避雷器、分相绝缘器、分段绝缘器等安装前必须按相关规定做电气试验。 2、瓷质绝缘子瓷釉有剥落,辐射性裂纹,棒式绝缘子弯曲度超过1%者不得使用。 3、隔离开关瓷釉不光洁,钢件有锈蚀,机械动作不协调者不得使用。 4、避雷器表面不光洁,本体有损伤,轻摇内部有响声者不得使用。 5、各类型的电连接线夹、并沟线夹、设备线夹、吊弦线夹、定位线夹等,在安装时均应在线夹与导线及开关端子的接触面之间涂敷电接触导电膏。 四、组织 1、腕臂、吊弦等测量前,应积极联系线路部门,以确保轨面红线及曲线超高值的准确性。 2、腕臂、吊弦等的测量、计算、预配、调整工作应选择责任心强、业务水平过硬的人员负责。 3、腕臂、吊弦等的计算均应采用接触网计算软件进行,进行工厂化集中预制,预配完毕应进行复核,确保预配正确,以减少返工量和调整量。 4、对所有零部件,均应按照供货商提供的产品安装使用说明书进行安装。对预配件、零部件中所有紧固件有力矩

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作者: ————————————————————————————————日期: ?

动力触探试验检测地基承载力作业指导书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及标准 本试验根据锤击能量分为轻型、重型和超重型3种。轻型动力触 探适用于一般粘质土及素填土;重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中、粗、砂砾和 碎石土;超重型适用于卵石、砾石类土。一般用于确定各类土的容许 承载力;还可用于划分土的力学分层、评价土层的均匀程度和确定桩 基持力层。 试验依据《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001) 二试验设备 试验设备由落锤、探杆、探头组成,具体规格见下表 设备类型轻型重型超重型 落锤 质量m (㎏) 10±0. 2 63.5±0.5 120±1 落距H(m) 0.50± 0.02 0.76± 0.02 100±0.02 探头直径(mm) 40 74 74 截面积 (㎡) 13 43 43 圆锥角(°)60 6060 触探杆 直径 (mm) 2542,5050-63 每米质量 (㎏) <8 <12 锥座质量 (㎏) 10-15 三试验原理 是用一定质量的重锤,以一定高度的自由落距,将标准规格的圆锥形探头贯入土中,根据打入土中一定的距离所需的锤击数,判定土的力学特性,具有勘探和测试双重功能。 四试验步骤

(1)采用自由落锤方法;落距须严格控制在50cm。(规范没有找 到) (2)轻型触探作业,先用轻便钻具钻至试验土层标高,然后对土层连续进行触探,使穿心锤自由落下将触探杆竖直打入土层中,记录 每打入土层30cm的锤击数N1 0。当贯入30cm 的锤击数超过90 击或当贯入15cm 锤击数超过45 击时,可停止试验,并记录45击的实际贯入深度,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30cm的标准试验击数。 N10=30×45/△S 式中:△S——45 击时的贯入度(cm);?N10——贯入30cm的锤击数。?(3)重型触探作业,当连续三次N63.5>50 时,可停止试验或改用特重型动力触探。 (4)重型、特重型动力触探应每贯入10cm 记录其相应击数。地层松软时,可采用测量每阵击(一般为1~5击)的贯入度,并按下式换算成相当于同类型动力触探贯入10cm时的击数: N 63.5;N 120 =10n/△S 式中:N63.5;N 120——贯入10cm的重型、特重型动力触探锤击数; n ——每阵击的击数(击); △S——每阵击时相应的贯入度(cm)。 (5)试验技术要求 a、锤击能量是最重要的因素。规定落锤方式采用控制落距的自动落锤,使锤能量比较恒定,注意保持探杆垂直,探杆的偏斜度不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