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茶文化与禅茶文化之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佛茶文化”与“禅茶文化”之关系
佛家对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历经千年发展, 佛教茶文化成为中国茶文化最为珍贵、最为精彩、最为出色的篇章。可以说, 没有独具特色的佛教茶文化, 尤其是佛教禅宗茶文化, 中国茶文化将黯然失色, 所谓茶文化的“精深”也无从谈起。
茶自成为饮品后, 很快就被中国道、儒两家文化接纳, 至佛教在西汉时期传入, 又“因缘具足”地成为“和尚家事”而成就出“佛茶文化”这一概念。再至中晚唐时期又得到中国佛教———禅宗的青睐和推动,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禅宗茶文
化(禅茶文化) , 其要义不出禅门“吃茶去”, 标志着佛教“禅宗茶道”的正式形成, 并推动了中国茶文化的一次大发展。
追朔佛教茶文化近二千年的历史, “佛茶文化”却在禅宗那里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发扬光大, 并形成了自身的思想体系而诞生出禅茶文化精神和功能。所以说, 禅茶文化是佛茶文化的标杆, 对于佛教饮茶之风的鼎盛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由于禅宗茶文化影响所致, 对全国饮茶之风的鼎盛也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
一、佛教与茶文化。
茶与佛教的结合, 非常适合佛教提倡的寂静淡泊的人生态度, 又加上由于僧人长时间坐禅容易疲劳打瞌睡, 而喝茶有益思提神、生津止渴的作用, 且茶叶本身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 这对于坐禅修行的僧人来说是非常有帮助的。现在所知最早的有关佛茶之事, 就是根据唐代房玄龄等撰《晋书·艺术列传》中所写发生在晋代后赵都城邺城昭德寺, 僧人单道开以茶禅修之先例:“日服镇守药数丸, 大如梧子, 药有松蜜姜桂伏苓之气, 时复饮荼苏一二升而已。”开启了僧人把茶(荼苏) 和佛门相合的大门。《中国茶文化大典》和《中国茶叶大辞典》亦以此记载加以说明。当代茶圣吴觉农对此解读:当时敦煌人单道开所喝的是紫苏茶[1](P211)。但本文相信, 佛教与茶的因缘关系可能比《晋书》记载要来得更早, 只是在这方面文字史料阙如。
关于佛教与茶的文字记载, 还见于陆羽《茶经·七之事》开头直接列举的四十三位茶事或茶文化人物, 其中佛教人物占有三位, 除敦煌人单道开而外, 《茶经》还补充了武康(今浙江湖州德清) 小山寺释法瑶和八公山(今安徽淮南) 沙门
昙济。.
晋代僧人单道开“以茶禅定”, 南朝宋代释法瑶“饭所饮茶”, 南朝宋代沙门昙济“设茶待客”, 开启了中国佛茶史上崭新篇章。
以上三位佛门人物与茶的关系, 拙作《陆羽〈茶经〉中的三位佛教人物茶事考》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此无须赘言。
佛教传入中国至隋唐时期, 由于社会环境变化、南北学风的融合, 以及一些高僧依照他们研究兴趣和理解的不同, 对佛教的教化作用进行了各种不同偏重性
的探索, 再加上自己的修持体验, 对佛学产生了种种的诠释, 衍变所及, 佛教各种的宗派乃渐渐形成。“佛教风尚各异, 然也互相影响交流, 禅法与义学并无绝对界限”。南北方一些着名法师依“经”立宗, 南方的义学和北方禅法有相互结合的趋向, 这样就形成了隋唐之际的两大宗派———天台宗和三论宗。与此同时, 新的佛学通过新译经文又不断传入。北方的勒那摩提、菩提流支翻译的《十地经论》等, 研习者成为地论师。南方的真谛翻译了《大乘唯识论》《摄大乘论》等, 研习者成为摄论师。两派互相交流, 成为唐代初期慈恩宗的先驱。而地论一派与三论宗的汇合, 又演化为华严宗。
据资料载中国佛教宗派有八宗、九宗、十宗、十一宗、十三宗之说。所谓佛教十三宗, 根据梁启超在《中国佛教兴衰沿革说略》中提到的宗派有大乘摄论宗、小乘俱舍宗、十地宗、三论宗、法华宗、涅盘宗、天台宗、法相宗(唯识宗、慈恩宗) 、华严宗、净土宗、律宗、密宗、禅宗, 接着有人还添上摄论宗、地论宗。后来涅盘宗并入天台宗, 地论宗并入华严宗, 摄论宗归入唯识宗, 佛教各宗承接之下变为十宗。而恰在这十宗中, 俱舍宗、成实宗列属小乘佛教抑或是小乘经典, 因而在中土佛教大乘宗派中, 最有影响的、现今仍流行的叫法实属佛教八大宗派:唯识(法相) 宗、律宗、天台宗、禅宗、三论宗、华严宗、净土宗、密宗。
佛教各宗派的建立, 标志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佛教八大宗派虽然都是在中国形成的, 但每一个宗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架构, 也就是各宗大义。这一点, 佛教学者吴信如在其《佛教各宗大义》一书中专有论述。茶可以和任何事物结合, 也可以和任何佛教宗派结合。当今炙手可热的禅茶文化就是茶文化与禅宗文化结合的产物, 通过禅门“吃茶去”公案, 继而形成“禅茶一味”之说。也正因如此, 茶与儒家文化结合, 可形成“儒茶一味”, 茶与道以, 可以形成“佛茶一味”, 茶与佛家结合, 可以形成“道茶一味”, 家文化结合.至于茶与琴道、花道、香道、棋道、曲道乃至书画、诗词等均可成为“一味”。而且, 茶与佛教各宗结合均有各自的与茶相关的理论架构。
二、禅宗与茶文化。
禅, 虽然不可说, 但已经说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须知在印度佛教发展的各个阶段里都存有禅的思想, 禅甚至存在佛教以外的一些宗教中, 各自对禅有着不同的理解。自从佛教的禅思想传入华夏后, 起初并没有形成一个独立的佛教宗派。自禅宗形成后, 中国的禅思想则主要表现在“内见自性不动, 名为禅”(《六祖坛经》) 。由于禅宗把禅思想与“心性”“见性”“佛性”等问题紧密相合, 加之六祖慧能倡导自性本足, 明心见性, 顿悟成佛的观念, 确立以无相为本, 无性为体, 无念为宗的中国禅宗思想。所以, 后来所谓的“‘禅', 指中国独创的禅宗。‘宗'指直契佛心, 以与依靠佛陀经教入门并传授的‘教'相区别”。
“禅”很抽象, 要靠自己来体悟或感悟, 如同喝茶, 冷暖自知。禅宗认为“禅”无处不在, 行住坐卧皆可禅。“在禅宗史上还曾有祖师禅、如来禅, 南宗禅、北宗禅和超越佛祖的分灯禅之说, 几种提法不过是禅师们应机的不同开示而已。无论是即心即佛的祖师禅, 还是非心非佛的分灯禅, 虽有异有同, 但都提倡佛性人性化, 讲究无心为修, 平常心为修, 无事为修, 都可使人开悟”。
通常所说禅茶文化抑或禅茶, 既非从唯识宗的玄奘法师、律宗的道宣律师、天台宗的慧文大师追溯, 也非从三论宗的鸠摩罗什尊者、华严宗的杜顺和尚觅踪, 更非从净土宗的慧远法师、密宗的不空上师说起, 而是以北魏禅宗菩提达摩祖师来中国传法为缘起。佛教从印度传入, 就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了撞击、冲突, 随着各宗的创立, 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转为相互渗透、融合。唐代的儒、释、道“三教并立”更是促进了这一融合的深入。那么, 如何能在佛教的教义、教规和礼仪中更好地渗透儒、道学说, 这就成为佛教在中国发展的一个最为重要的课题。于是, 禅宗在这样一个课题中捷足先登, 接受和融入了中国儒、道文化。
禅宗盛于唐, 先流行于庾岭、广西、湖南、江西, 然后遍及全国, 流行时间最长、地域最广。实际上已经成为当下中国佛教的主流。季羡林说:“一个宗派流行时间的长短是与它们中国化的程度成正比的。”禅宗的入佛门槛较低, 只要在眼前改变一下对现实的看法。这是因为佛法本就在世间, 从来也没有离开过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