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

合集下载

摩尼教的产生及其在中亚地区的传播

摩尼教的产生及其在中亚地区的传播

摩尼教的产生及其 在中亚地区的传播●高永久 西北民族研究 1997年第1期(总第20期) 【内容提要】本文对摩尼教在中亚的传播进行了探讨,作者认为:由于中亚当地原始宗教信仰与琐罗亚斯德教占据着优势地位,摩尼教的传播相对较弱,但要比佛教在中亚的传播要深入得多。

【关键词】摩尼教 产生 中亚 传播 摩尼教自产生之时就十分注意向外的传播,沙布尔一世在位时,摩尼教在萨珊波斯得到了极大范围的传播与发展。

摩尼教向外传播的主要手段之一就是使用各种文字翻译经典,通过考古发掘,证实有拉丁文、希腊文、中古波斯文、粟特文、乙种吐火罗文、科普特文、亚美尼亚文、帕提亚文、阿拉伯文、突厥文、汉文、回鹘文等语言写的摩尼教经典,还发现了公元五世纪的摩尼教经典,称为《科隆摩尼古卷》,属希腊文。

另外,在中亚及吐鲁番、敦煌也发现了许多摩尼教残经,都是摩尼教广泛向外传播的证明。

在欧洲、亚洲、非洲都发现摩尼教经典,其影响是广泛的。

本文对摩尼教在中亚的传播进行了探讨,由于中业当地原始宗教信仰及琐罗亚斯德教占据了优势地位,所以,与佛教在中亚的传播一样,摩尼教的传播也相对较弱,然而比起佛教在中亚的传播要深入得多。

一摩尼的学说是在沙布尔一世(S ābuh r I ,242-272年)时期得以形成并开始向外传播的。

加文・汉布里认为,摩尼教的先知摩尼在美索不达米亚创建了摩尼教,创立摩尼教的时间为公元244年。

①十分显然,加文・汉布里之说有误。

我认为不论是240年还是244年,将其作为摩尼创教的日期都是不标准的。

应该以沙布尔一世继位时算起,因为从沙布尔一世登基,摩尼宣教,才具重大的创始意义。

史料上多记载,摩尼先是使沙布尔之弟卑路斯(P éroz )皈依摩尼教,其次才由卑路斯引见,与沙布尔一世晤面,在取得沙布尔一世信任后,于其加冕礼上,正式宣教。

沙布尔一世对摩尼的支持,并不在于他是要皈依该教,其目的显然是要利用该教作为政治斗争的手段。

他看中的是摩尼教之世界宗教的思想。

彭晓静、杨富学 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彭晓静、杨富学  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

彭晓静、杨富学福州福寿宫摩尼教神祇探原摘要:福州福寿宫,原名明教文佛祖殿,为祭祀霞浦摩尼教教主林瞪而建,初建于宋。

寺院主祀摩尼光佛和林瞪,左右配祀张真君、真武大帝,另有三十六护法神将;临水夫人殿、华光殿、大王殿三座偏殿分别供奉临水夫人、华光大帝马天君和黄、赵二大王,另有观音阁,供奉观音菩萨。

通过对福寿宫所供诸神之考察发现,福寿宫护法神祇来源于摩尼教、佛教、道教和当地民间信仰,四种神祇交互杂处。

可见,福建摩尼教之民间宗教色彩极为浓厚,福寿宫无疑是一座受道教影响甚深的摩尼教寺院,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幸存的配置完善的摩尼教寺院,堪称“摩尼教文化的活化石”。

关键词:福寿宫;摩尼教;神祇系统福州福寿宫又称“明教文佛祖殿”,始建于宋代,后屡经修复与搬迁,现址位于福州乌山角下南门外十八洋路之浦西洋(图1)。

由于当时“明教文佛祖殿”的宗教属性不明,为申请合法宗教身份,有关部门于1998年将其改名为“福寿宫”,胪列道教庙宇,但村民耆老皆言祖辈供奉该寺神明的仪式独特,与道教、佛教有所不同。

图1:福寿宫外观关于福寿宫之宗教属性,近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

一种意见认为,福寿宫为“晋江罗山摩尼草庵外的全省乃至全国罕见的又一摩尼教重要遗址”。

[1] 但更多的学者认定福寿宫并非摩尼教遗址。

如林悟殊先生认为明教文佛祖殿非摩尼教遗址,该寺与摩尼教“不存在直接承继的问题”,寺院创建者“并非摩尼教的传人”。

[2] 此外,陶沙亦撰文认为明教文佛祖殿为摩尼教之说“还必须有确凿史证、物证,不能靠简单的推论”。

[3] 言外之意,明教文佛祖殿摩尼教说缺乏证据,不可信从。

学界之所以否认其摩尼教属性,主要原因在于该说证据不足,缺乏过硬的材料。

所幸2008年10月以来,在北宋摩尼教教主林瞪第29代裔孙林鋆先生的主导下,福建省霞浦发现了大量宋元明清以来的摩尼教文献资料。

笔者有幸受命整理研究这批新发现,颇受启发,发现这些资料可为福寿宫的定性提供力证。

2013年7月,笔者一行六人赴福寿宫考察,收获颇丰。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

・中国民间宗教研究・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刘青泉 摩尼教在公元3世纪由南巴比伦人摩尼创立,后发展成为一种世界性宗教。

公元6、7世纪传入中国,并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摩尼教的教义在古代曾经对下层人民起到了鼓舞作用,但因遭到上层统治者的诋毁,在世界上已经湮没。

在我国尚存的福建罗山草庵摩尼教遗迹,引起了世界宗教史研究者的浓烈兴趣。

笔者多次造访罗山草庵,研讨有关资料,认为其所存文物具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作者刘青泉,1939年生,厦门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副教授。

一摩尼(M an i)是古波斯国南巴比伦(今属伊拉克)的一名贵族子弟。

他生于公元216年4月14日,在24岁时创立一种宗教,人们称之“摩尼教”。

摩尼先生在波斯帝国萨珊王朝的国都泰锡封宣传他的宗教主张,后又到印度半岛西北部(据传说他还到过中国西部地区)、伊朗等地传教,最后被上层统治者监禁,于公元277年2月26日逝世。

据说摩尼亲自著作过7部摩尼教正典。

其教义基本精神集中体现在“二宗三际论”上。

这个理论把世界划分为两个王国,一个叫光明(善),另一个叫黑暗(恶),这就是所谓“二宗”。

摩尼教认为天地产生之前,光明与黑暗两者对峙,互不相干,这种状态叫做“初际”。

第二阶段是黑暗王国侵入光明王国,后者受到很大损害,经大明尊召唤明伎起来战斗,终于把暗魔打败,产生天地万物(包括人类),这个阶段叫“中际”。

第三阶段是“后际”,因世界毁灭,又恢复成光明与黑暗两个对立王国。

摩尼教主张,善(光明)必然要战胜恶(黑暗)。

在古代,这样明快的理念和响亮的口号鼓舞了许多受压迫的下层群众,通过斗争赢得光明的前途。

所以,摩尼教在古代曾经拥有许多信众,成为主要宗教之一。

古代上层统治者对此感到恐惧,波斯帝国萨珊王朝下令取缔摩尼教,将创教人摩尼处以死刑。

摩尼逝世后,摩尼教还在传播。

此教提出“不拜偶像”、“不行邪道”等十戒,在当时具有比其他宗教更为进步的意义。

古代摩尼教曾经发展成一种世界性宗教,传播到埃及、意大利、西班牙、北非、伊朗、叙利亚、巴勒斯坦、小亚细亚、中亚细亚、印度、中国等地,对当地社摩尼教兴衰因缘及其罗山草庵遗迹探究会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

印度教和摩尼教的传播和在地化情况

印度教和摩尼教的传播和在地化情况
频繁,印度教可能此时随着贸易传入闽南地区。 • 元代泉州建有印度教神庙,被称为藩佛寺。20世
纪以来,泉州城区出土大批印度教石刻。
以湿婆为题材的象祀神图
泉州开元寺须弥座上的人形狮子“毗湿奴”雕像
泉州开元寺保存的印度教石刻
• 图1:毗湿奴的十臂人狮象,用手剥裂恶魔 的肚子。
• 图2:恒河与新月神话中的湿婆。南印度雕 刻的湿婆形象照例有四臂,分别执有战斧、 达莫如鼓、三股叉和法宝。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 (六)闽南摩尼教文化 • 1.摩尼教文化在闽南地区传播情况 • 此外, 晋江东石摩尼光佛木雕像以及离草庵寺不 远的晋江青阳镇的一些族谱中对明教徒活动的 记载, 足以证明直到14世纪, 该教仍在福建活动。 因此, 泉州草庵摩尼教寺是目前我国乃至世界所 仅存的最完整的摩尼教史迹, 也是摩尼教在世界 上的最后消亡地的有力史证。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 (六)闽南摩尼教文化 • 1.摩尼教文化在闽南地区传播情况
• 摩尼教的遗迹在福建各地都有发现。莆田市 涵江区有摩尼教残碑, 镌“清净光明大力智 慧……摩尼光佛”字样、莆田县北高后积村万 灵宫西侧百龄古树下有摩尼教残碑、漳州市 浦南镇陈元光墓侧发现摩尼教经幢残件等,这 些遗迹都见证了摩尼教在福建曾经的兴盛。
泉州草庵
泉州草庵正统十年的刻字
泉州明教碗
二、闽南各宗教流传及在地化情况
• (六)闽南摩尼教文化
• 2.摩尼教文化在闽南地区在地化情况 • 摩尼教传入中亚后, 吸收了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教成分;进入中国内地后, 又依托道教;但传
入福建时, 与民间巫术结合, 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举不仅改变了摩尼 教原来的性质, 而且使之朝着驱鬼逐魔的民间宗教方向发展。不拜偶像 本是摩尼教徒必须恪守的十诫之一, 但自摩尼教传入中国后, 注入传入地 的民俗世风, 也逐渐出现了偶像崇拜, 使福建摩尼教徒也制造所谓“图像 妖像”供民间崇祀。

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

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
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
张帆
[ 摘 要 ] 继 福 建 泉 州 、 莆 田 、福 州 、 霞 浦 等 地 系 列 摩 尼 教 资 料 发 现 后 ,新 近 在 福 建 省 屏 南 县 又 发 现 民 间 摩 尼 教 科 书 和 三 尊 被 称 为 “摩 尼 光 佛 灵 相 尊 公 ” 的 神 像 , 当 地 还 生 成 独 特 的 活 态 摩 尼 光 佛 信 仰 习 俗 ,周边
文化遗产2017年第3期福建屏南摩尼光佛信仰习俗考探张帆摘要继福建泉州莆田福州霞浦等地系列摩尼教资料发现后新近在福建省屏南县又发现民间摩尼教科书和三尊被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的神像当地还生成独特的活态摩尼光佛信仰习俗周边区域也存在相近的信仰禁忌与习俗这是摩尼教进入民间社会在地的衍化与变迁
文 化 遗 产 2017年第3 期
宋以来摩尼教外托道教而存身,明代以来遭严 摈 ,在福建日渐与道坛法事结合,产生以民间道坛 仪式为框架,摩尼教教义、神名为内容的清幽仪式。 在福建,陆续于泉州、莆 田 、福 州 、霞浦等地发现 摩尼教神像、石 刻 、科 书 及 其 他 文 物 ,新近福建省 屏南县降龙村又发现民间带有摩尼教色彩的科书和 三尊被村落称为“摩尼光佛灵相尊公” 的神像。①
[ 作 者 简 介 ] 张 帆 (1972 - ) ,女 ,福 建 周 宁 人 ,文 学 硕 士 ,福 建 省 艺 术 研 究 院 副 研 究 员 (福 月 屏 南 县 宣 传 部 副 部 长 张 峥 嵘 、 电 视 台 台 长 李 锐 提 供 摩 尼 光 佛 相 关 信 息 ,并 与 本 人 共 同 调 查 ,特 此 说
该村民间道坛科书中摩尼教科书比重很小, 现 存 仅 三 本 (两 种 ),极 可 能 用 于 摩 尼 光 佛 庆 诞 仪式 。与摩尼教在福建其他区域的传播不同,降 龙 村 除 了 形 成 正 月 初 五 摩 尼 光 佛 庆 诞 、摔 跤 嬉 戏 等 民 间 信 仰 习 俗 外 ,还 视 摩 尼 光 佛 为 喜 欢 恶 作 剧 的 孩 童 佛 ,其 信 仰 渗 人 村 落 及 周 边 区 域 的 民 众 日 常 生 活 ,形 成 独 特 的 生 产 生 活 禁 忌 与 习 俗 。

谈摩尼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谈摩尼教在中国的本土化

・宗教学理论与其他宗教研究・谈摩尼教在中国的本土化陈 彤提 要:摩尼教作为世界十大宗教之一,盛极一时。

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衰败与回鹘的兴衰密切相关。

值得关注的是,摩尼教在中国的传播极其巧妙地运用了当时在中国占主导地位的宗教———道教和佛教的外在文化,后以极短的时间广为传播,展示了其独特的生存演进特征。

陈彤1962年生,福建社科院亚太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亚太经济》编辑部主任。

主题词:摩尼教 中国 本土化 摩尼教作为世界性的宗教,杂揉了佛教、基督教、祅教等宗教形成。

它的一大特色在于极其善于利用各国不同的宗教与政治文化,通过宗教仪式、宗教典故、甚至神祇称呼的同化等使其教义进一步本土化,容易为当地人民所接纳与认同。

摩尼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当时佛教盛行,道教也颇受统治阶级推崇,因此,在其佛的汉语译名中,摩尼教大量采用了佛教中佛的称谓,在各地兴修的寺院也颇有道观与佛寺的风格。

尤其在唐朝遭受统治者迫害与禁断后,摩尼教发生了二极的分化,其上层遁入山林,修建寺院,杜绝尘俗,潜心修道,其外在表现更加接近佛教与道教,但修行的仍是摩尼之道:“斋戒持律颇严谨,日每一食,昼夜七时咸暝拜焉。

”一、摩尼教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摩尼教能在中国广为传播、盛极一时,要归功于回鹘与唐五朝的友好关系。

公元763年,回鹘牟羽可汗帮助唐朝平息安史之乱之后,从中原带回摩尼教高僧睿息(思)等四人,双方经过两天两夜的辩论与思想碰撞,最终牟羽可汗决定改宗摩尼教。

远在巴比伦的摩尼教教主闻讯即派出第一级僧侣到回鹘,从此,摩尼教在回鹘确立了其国教的地位,高度参与回鹘的政治与经济事件,诸如出使、议政、和亲、经商等,摩尼教僧侣常常作为回鹘的官方代表出使唐朝,摩尼教在回鹘社会举足轻重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摩尼教在回鹘的崛起另有机缘。

当时,回鹘怀仁可汗执政后(公元744年)国势日益强盛,相继征服了突厥及其漠北各部落。

此时,回鹘原有的原始性宗教萨满教因教义太过简单,无法适应统一后多民族的精神统治的需求。

摩尼教的转世生命:从救世到捉鬼——草庵附近村社纪行

摩尼教的转世生命:从救世到捉鬼——草庵附近村社纪行

摩尼教的转世生命:从救世到捉鬼——草庵附近村社纪行展开全文摩尼教的转世生命:从救世到捉鬼——草庵附近村社纪行萧春雷萧按:摩尼教是消失已久的古老宗教。

如果不是武侠小说大师金庸在《倚天屠龙记》中对此进行了描写,摩尼教(也就是明教)它不大可能进入普通人的视野。

金庸写作该书时,依据的主要是文献资料,也许他当时还不知道草庵。

一般认为摩尼教亡于明代。

但摩尼教是否彻底消亡了呢?近年来,晋江博物馆的粘良图先生对草庵附近村社的调查表明,摩尼教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变异为民间信仰,继续存在。

这是一个有重大意义的学术发现。

今年1月,我随同厦门大学人类学教授郭志超先生前往晋江,与粘良图先生一起深入实地考察。

文章早就该写了,人太懒,又忙,拖了大半年终于完成。

弘一法师的误读喜欢草庵,最主要因为她是世界上仅存的一座摩尼教寺院。

还因为弘一法师生前也十分喜欢这座寺院。

去年夏天,我与朋友陈飞鹏一起去草庵。

有位80多岁的老“菜姑”,声称自己见过弘一法师。

飞鹏高兴得很,当即用摄像机采访了起来。

今年初,厦门大学郭志超教授约我一起去草庵,他说晋江博物馆的粘良图先生发现了摩尼教的一些变异形式,很有学术价值。

这样,我们一行三人,就去了草庵及附近村落。

到了草庵,我说起上次见到的老“菜姑”。

粘先生说她已经去世了。

她原是童养媳,不识字,只会念阿弥陀佛,从小就在寺里做些粗活。

文革时红卫兵要砸摩尼光佛,她指着省政府立的重点文物保护碑,要他们先砸碑,再砸佛像,那些人不敢先回去了。

她连夜用黄泥糊掉了佛像,才保护下来。

弘一法师非常喜爱草庵。

1933年、1935年和1937年三个冬天,他都呆在草庵度岁。

他住的意空楼已经不存,但他为草庵留下了不少精美的书法,犹留存于柱壁间。

当时,草庵只是一个清静的佛教寺院。

法师写过一篇《重兴草庵记》,其中云:“草庵肇建,盖惟宋代。

逮及明初,轮奂尽美。

……殿供石佛,昔为岩壁,常现金容。

因依其形,雕造佛像。

余题句云:‘石壁光明,相传为文佛现影;史乘载记,于此有名贤读书。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欢迎大家来到福建泉州的草庵摩尼教遗址!在这里,你将能够深入了解到草庵摩尼教的历史及其在泉州的影响。

本次导游将为大家介绍这个古老的宗教遗址所包含的文化与历史内涵。

请大家跟随我的脚步,一起来感受这座遗址的魅力。

草庵摩尼教简介草庵摩尼教成立于公元3世纪,是公元6世纪时,一位名叫混迹的人所创立,因其宣扬“闭门造车,图记天下”的理念而被称为“草庵”。

由此而得名。

摩尼教将基督教、佛教以及道家等多种不同信仰融合起来,是中国古代三大宗教之一。

草庵摩尼教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盛行于唐朝时期,曾据有东南亚、斯里兰卡等大片地区,成为当时的一大宗教势力。

在福建,由于它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密切关系,曾在长达五百年的时间里成为当地的主流宗教。

草庵摩尼教遗址概况草庵摩尼教遗址位于福建泉州的南屿岛上,建于唐朝,是南屿岛唯一保存完整的文化遗址。

遗址占地近30000平方米,由八个主建筑组成,其中最主要的是“大殿”,占地面积超过2500平方米。

大殿采用悬挑式建筑结构,设计精巧,可以承受多个强大的台风。

此外,草庵摩尼教遗址还保存有大量的摩尼教佛像、壁画、碑刻等艺术品,展现出摩尼教独特的文化与艺术风格。

同时,这里还有摩尼教的文献资料和历史记录,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个古老的宗教及其在泉州的发展历史。

草庵摩尼教遗址历史草庵摩尼教遗址创建于唐玄宗时期(公元713年),是泉州摩尼教的中心,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

在唐朝时期,草庵摩尼教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吸引了众多信徒。

随着唐末的政治动荡和海盗的活动加剧,草庵摩尼教开始衰落。

到了明清时期,草庵摩尼教遗址逐渐被遗忘,成为一片废墟。

直到上个世纪,当地政府进行文化保护与修缮,才使得这个历经沧桑的古老遗址再次呈现在人们面前。

草庵摩尼教遗址的建筑特点草庵摩尼教遗址的建筑特点非常独特,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印度、波斯等多种文化元素,体现了摩尼教独特的神秘气息。

草庵摩尼教大殿是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建筑,它是摩尼教徒进行仪式和祈祷的场所。

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

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亲爱的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这里是世界上现存唯一保存下来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所在地,充满了神秘的色彩和独特的文化魅力。

我们现在所处的草庵,位于泉州晋江华表山,是宋元时期泉州摩尼教传播的重要遗迹。

草庵始建于宋代绍兴年间,初为草筑,故而得名。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宛如一颗璀璨而隐秘的明珠,承载着摩尼教这一古老宗教的记忆。

走进草庵,大家的目光一定会被那尊举世闻名的摩尼光佛石刻造像所吸引。

这尊造像雕刻在庵内正厅后壁的一块巨大岩石上,高1.52米,宽0.83米。

佛像身着宽袖僧衣,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面容慈祥,散发着一种宁静祥和的气息。

造像的线条流畅自然,工艺精湛,充分展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佛像背后的光圈由一道道放射性的线条组成,代表着光明,这是摩尼教“崇尚光明”教义的生动体现。

这尊摩尼光佛造像,作为世界上仅存的摩尼教教主石刻造像,对于研究摩尼教的教义、传播和历史演变有着无可替代的价值。

庵内的建筑风格也别具一格,它融合了闽南建筑的特色和摩尼教文化元素。

庵堂小巧玲珑,古朴典雅,砖石结构坚固而稳重。

周围的环境清幽静谧,青山环绕,绿树成荫,仿佛与世隔绝一般,为这座古老的宗教遗址增添了几分神秘的氛围。

除了摩尼光佛造像和庵堂建筑,草庵周边还有一些相关的遗迹和石刻。

这些石刻文字或图案,有的记载了草庵的历史变迁,有的则与摩尼教的信仰和仪式有关。

它们就像是一部部无言的史书,为我们解读着摩尼教在泉州地区的发展脉络。

草庵摩尼教遗址在世界宗教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它见证了泉州在宋元时期作为国际商贸大港的开放与包容,不同的宗教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

这里是古代泉州多元文化的生动体现,也为我们今天了解古代文明的交流互鉴提供了珍贵的窗口。

朋友们,草庵摩尼教遗址是一座文化宝库,充满了神秘的故事和深厚的历史内涵。

希望大家在参观过程中,能够用心去感受这份独特的文化魅力,探寻古代宗教文化的奥秘。

摩尼教及其在华传播简述

摩尼教及其在华传播简述

摩尼教及其在华传播简述摩尼教及其在华传播简述摩尼及摩尼教的创立摩尼教是一个源自古代波斯,即今天伊朗、伊拉克一带的宗教,为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Mani)所创立,虽然如今它已经不存在,但在古代却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世界性大宗教。

在它被创立后长达一千多年的时间内(从三世纪到十五世纪),它广泛地流传于亚洲、欧、北非洲,并与许多历史重大事件有关。

摩尼教从北非到中国的福建,在整个欧亚旧大陆上广泛传播,其传播文献使用过叙利亚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粟特文、汉文、回鹘文、希腊文、拉丁文、科普特文等十余种文字,与其他影响重大的宗教发生过深入的思想交流。

对于古代欧亚大陆上的东西文明交流有深远影响。

摩尼教的原始教义吸收了东方基督教诺斯替派(Gnosticism)、波斯琐罗亚斯德教(Zoroastrianiam,俗称拜火教,中国古籍中祆教、火祆教源于此)的成分。

而在其向西传播的过程中它过多的吸收了西方基督教的因素;而在其向东浸入的过程中则吸收了东方佛教、中国道教及其民间信仰的成分。

该教教义以“二宗三际论”为出发点,二宗即是指:光明、黑暗,也即是善和恶。

三际是指:初际、中际、后际,也即过去、现在和未来。

在未有天地之前,光明王国和黑暗王国断然分开、互不干扰。

但后来黑暗入侵光明,引起黑暗和光明的大战,世界遂进入中际时期。

在中际,黑暗和光明的元素混合,天地和人类就是这种混合的产物。

而摩尼教的创立正是为了超度人类的灵魂,使之早日摆脱黑暗的纠缠,使其体内的光明成分得以净化重新回归光明王国。

摩尼认为,世界的末日终将到来,那时地球将毁灭,光明和黑暗又将截然分开,回复到初际的情景,这也就是后际。

摩尼(Mani,216年4月14日-约274年),摩尼教的创始人。

母亲满艳(Maryam)与波斯的安息(Arsacids)王室有亲戚关系。

摩尼诞生于巴比伦(Babylonia)北部的玛第奴(Mardinu)。

父亲跋帝(Patek)原住哈马丹(Hamadan)曾参加犹太派基督徒派别厄勒克塞(Elchasaites)派,这个教派以禁欲和实行烦琐的浸礼仪式为特点。

摩尼教符咒从波斯到阿拉伯和中国福建的流传

摩尼教符咒从波斯到阿拉伯和中国福建的流传

摩尼教符咒从波斯到阿拉伯和中国福建的流传
尤小羽
【期刊名称】《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7(057)002
【摘要】作为一种高度复杂、包罗丰富的宗教思想体系,摩尼教在数术方面以往不甚突出,但根据历史记载和出土发现,摩尼教在大体系之外的确有小传统,巫术、咒语便是其中的一类.国际学者对中古伊朗语和阿拉伯符咒的研究,为进一步梳理语义解释和转译过程提供了基础.近年新发现的汉传明教系统的闽东霞浦文书中,有专门的祷雨仪式书,印证了唐代史籍中摩尼师参与地方祈雨的事实.霞浦文书中屡见的中古伊朗语源的汉字音写咒语,使我们看到甚至在近古时代的中国东南沿海含有语言上和形态上的古摩尼教因素的符咒仍为人传用的事实,特别是使用它们的当地语境,揭示了数术在摩尼教的传承、嬗变过程中所显示出适应新的文化生态的能力.另外,晋江苏内村五都水尾宫的祭祀法物也为认识摩尼教与数术活动的关系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总页数】8页(P110-117)
【作者】尤小羽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哲学系广州510275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异域之美:回族传统中阿拉伯和波斯语文学原典的流传——以阿拉伯文《母噶麻忒》和波斯文《古丽斯坦》为例
2.源于波斯摩尼教明教和大明国号无关
3.泉州晋江草庵一带新发现摩尼教遗存——关于摩尼教消亡的时间问题必须重新审视
4.中亚流传中国的拜火教与摩尼教之比较研究
5.研究述评:波斯摩尼教在中土的道化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汉化与衍变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汉化与衍变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汉化及其衍变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徐心希福州 350007[论文提要]唐宋时期摩尼教以海路为主渠道从海上传入泉州之后,遂以秘密宗教“明教”的组织形式流传于闽浙一带。

宋元时蔚为大观,并渐趋汉化。

活动区域向北扩展至闽浙交界处。

明代末年官方视明教为邪教,遂遭封禁。

清代在闽继续衍生。

经由漳、泉、粤人传入台湾后,被称为“嘛呢教”。

[关键词] 摩尼教传播兴盛明教食菜事魔宗教史摩尼教是我国外来宗教之一,又称明教、明尊教、牟尼教、末尼教。

其创始人为古波斯人摩尼(Mani,216-277年);该教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基督教和佛教的思想因素,形成自己独特的信仰。

摩尼教教义称为“二宗三际”,概括其要点可归纳为:光明战胜黑暗,正直战胜邪恶。

故该教之神称“明使”或“大明使”,实为其创始人摩尼之尊称。

因“佛”这个名词已为中国人家喻户晓,摩尼教为了有利于传教,在汉文经典中,遂随俗写成摩尼光佛、光明佛、先意佛等佛号。

本文仅就摩尼教从海上传入泉州之后,在福建各地的传播、汉化与衍变,历代封建政府对该教的看法与对策,以及该教于明清时期向台湾的流传等有关问题作一探讨,以求教于学界同仁。

一、有关学术问题的回顾。

关于摩尼教传入中国的途径问题,首先研究的是陈垣先生。

他提出,摩尼教入华“盖由陆道而非海道”,且“先由北而南,复由南而北”。

[1]其次,庄为玑先生根据泉州的史迹、文物以及有关史料,提出泉州摩尼教可能从海路传入,并详细考证该教在泉州的活动。

[2]另外还有一些学者如林悟殊、吴幼雄、李玉昆等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我们以为,摩尼教作为中亚地区的重要宗教,除了通过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之外,更主要的是通过海上交通传入,其登陆的地点恰在泉州。

但是,对于摩尼教在华南的衍变问题,基本上未有人涉及。

二、唐代摩尼教从海路传入泉州。

唐代以降,海上交通兴盛,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与东亚及西方各国的联系日趋紧密。

尤其是中国与西亚的航路开通之后,泉州成为中国对外四大贸易港口之一,另外三个港口分别是交州、广州、扬州。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

福建晋江草庵摩尼教遗址摩尼教是公元3世纪中叶波斯人摩尼所创立的宗教。

在琐罗亚斯德教二元论的基础上,吸收了基督教、佛教、诺斯替教等材料而形成自己的独特信仰。

在中世纪1000多年中,摩尼教曾流行于伊朗、叙利亚、埃及、巴勒斯坦、北非、欧洲、小亚细亚、中亚细亚、中国等地。

6世纪至7世纪初,摩尼教传入中国新疆地区。

武则天延载元年(694年),有波斯摩尼教高僧拂多诞来长安,始在汉族地区传播。

福建的摩尼教是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由呼禄法师从中原传入的。

明代何乔远《闽书·方域志》载:“会昌中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授侣三山,游方泉郡,卒葬郡北山下。

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像遂传闽中。

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呼禄法师为逃避宗教迫害,选择了远离政治中心的岭南、福建为其逃难的首选目的地。

从摩尼教教义来分析,摩尼教主张明暗二宗论,空间世界的划分以树为喻,光明宝树繁殖于东、西、北,黑暗死树则生于南方,南方意味着死路。

因此,呼禄法师一反历代中原遗民南下避乱的逃亡惯性,而投奔法网较疏的滨海地域,向东寻求自己的归宿(蔡鸿生:《唐宋时代摩尼教在滨海地域的变异》,《中山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呼禄法师从福清、福州到泉州传播摩尼教,卒葬泉州清源山下。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收藏有一方1954年12月吴文良先生在通淮门外津头埔乡发现的皇庆二年(1313年)碑,全文如下:“管领江南诸路明教、秦教等,也里可温马里失里门阿必思古八马里哈昔牙。

皇庆二年岁在癸丑八月十五日帖迷答扫马等泣血谨志。

”据夏鼐先生研究,失里门为人名,乃是尊称,阿必思古八是教长、主教,马里哈昔牙是师僧(僧侣),帖迷答扫马是采用基督教古代的人名为名。

(夏鼐:《两种文字合璧的泉州也里可温(景教)墓碑》,《考古》1981年第1期)这说明元朝摩尼教是合法存在的,由政府任命专人来管理景教、摩尼教徒,管理者是景教的主教。

第六讲摩尼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

第六讲摩尼教在古代中国的传播
❖ 莫高窟藏经洞发现的《摩尼教经》(国家图书馆所藏),为 中国迄今收藏的唯一一卷汉文摩尼教经典。敦煌资料中另外 两件写本是《摩尼光佛教法仪略》和《下部赞》。《摩尼光 佛教法仪略》前半部收藏在英国图书馆,后半部收藏在法国 国家图书馆。《下部赞》收藏在英国图书馆(斯坦因)。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教经一卷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教实物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教壁画
❖ 摩尼教旗幡
❖ 白衣白冠的摩尼教抄写僧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教壁画
❖ 摩尼与众弟子壁画残片
❖ 庇麻节图(现藏柏林印 度艺术博物馆 )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教壁画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佛像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 可能在公元1000年左右,摩尼教徒在伊拉克就灭绝了 ❖ 十五世纪,摩尼教在世界范围内消亡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摩尼论述自己宗教的十大优点
❖ “其一,古代宗教限于一个国家和一种语言。而我 的宗教是这这样的——它将展现在所有的国家和所 有的语言中,它将传遍天涯海角。其二,以往的宗 教只有当其神圣的领袖健在时才秩序井然……,而 一旦领袖们升天(去世)了,他们的宗教就陷于混 乱,(信徒们)就会忽视戒律和实践……但是,我 的宗教却由于有活的经典,有慕阇(承法教道者)、 萨波塞(侍法者)、选民(纯善人)和耨沙彦(净 信听者),由于有智慧和实践,将永存到底”
中国古代外来宗教 第五讲
福建境内摩尼教遗迹遗物的发现
❖ 始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泉州市罗山乡苏内村 华表山麓的草庵摩尼教遗址,是迄今发现的世 界上最完整的摩尼教遗址。该寺院建于元至元 五年(1339),寺内拥有目前仅存的摩尼光佛 石刻浮雕佛像。1991年,该遗址和佛像曾被联 合国教科文组织“海上丝绸之路”考察团的专 家、学者一致认定是“海上丝绸之路考察的最 大发现和最大成效”。

摩尼教

摩尼教

粟特人左右。
成果:从大历三年至唐武宗会昌初元,约70
余年间,是摩尼教在中国最风光的时期,其声势 之盛,仅次于佛教。
灭:840年回鹘失国以及武宗灭佛,影响了
摩尼教的公开存在。
唐后摩尼教
明教:从五代历宋、元、明称摩尼教为“明教”。
唐朝之后的摩尼教在中国逐渐华化,特别是在福建 民间传播的过程中,它不仅开始和佛教合流,它还 与道教合流,同一些地方的民间宗教合流,最后完 全融入了地方宗教,完全地适应了福建本地的宗教 习俗,最后扎根于晋江。
信日月。
摩尼教在唐朝
入:武周延载元年(694)正式传入(学界传统)
据《佛祖统记》卷三九“延载元年……波斯
国人拂多诞持《二宗经》伪教来朝”,推断“摩
尼教之始通中国,以现在所见,莫先于《佛祖统 记》所载之唐武后延载元年(694)”
入:主张摩尼教于武后前早已入华,认为“延
载元年拂多诞来朝只是标志着摩尼教在中国得到
官方承认,开始公开传播而已,在此之前,摩尼 教已在民间流传多时了。
成果:摩尼教在武侯时期得到优容,得以
在中原兴建寺院,广纳信徒,经历了前所未 有的兴盛。
灭:开元二十年(公元732年)七月,唐玄宗
曾下诏:“摩尼法本是邪见,妄称佛教,诳惑
黎元,宜严加禁断。以其西胡等既是乡法,当
身自行,不须科罪者。”
原因:1、受佛教僧侣鼓惑才禁断摩尼教的,而 是把它当作佛教异端来禁止。 2、《摩尼光佛教法仪略》毫无顾忌地突 显了摩尼教自身的本质和特色,同时还否定了李 唐皇室所认可的道教神学的基础。这触怒了唐朝 君臣,使他们实在不能仅仅将摩尼教视作佛教别 派,也根本无法将其归并在老君教化之下。
Content 兴:《佛祖统记》卷四十一载:大历三年

福建摩尼教祈雨与丝路沿线祈雨传统之关联

福建摩尼教祈雨与丝路沿线祈雨传统之关联

福建摩尼教祈雨与丝路沿线祈雨传统之关联
彭晓静;杨富学
【期刊名称】《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16(030)001
【摘要】摩尼教兴起于波斯,盛行于中国,近期福建新发现的摩尼教祈雨文献《祷雨疏》和《求雨秘诀》记载了一套完整的祈雨仪式.通过这些文献及史书所记载丝路各民族的祈雨习俗,可以看出,波斯摩尼教及其祈雨术在东传的过程中,粟特与回鹘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公元843年回鹘摩尼僧开教福建后,摩尼教正式走向民间,其祈雨术完全与福建当地流行的道教和地方信仰融于一炉,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祈雨传统.
【总页数】5页(P29-33)
【作者】彭晓静;杨富学
【作者单位】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甘肃兰州73003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989.1
【相关文献】
1.《诗经》《老子》与雨兆、祈雨——中国古代祈雨与文学书写史研究之一 [J], 王政;臧志攀
2.中国古代祈雨习俗及祈雨文学研究综述 [J], 郜迪
3.中国古代祈雨活动初探——以宋代官方祈雨主体为中心 [J], 王翠
4.《诗经》《老子》与雨兆、祈雨——中国古代祈雨与文学书写史研究之一 [J], 王政;臧志攀;
5.“土龙祈雨”小考——兼论宋朝官方祈雨政策 [J], 李宥儒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_2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_2

福建泉州草庵摩尼教遗址导游词大伙儿好,欢迎到草庵摩尼教遗址参观。

距泉州市区南门外19公里的晋江余店苏内村,有一座万山峰,又名万石山、华表山,为我国仅存完整的摩尼教遗址。

因古用草构屋,故曰草庵。

摩尼教又名明教,公元三世纪波斯人摩尼所创始,摩尼(公元216-276年)生于南巴比伦安息王族家庭,他以拜火教为信仰基础,汲取基督教、佛教和古巴比伦的宗教思想,创立了摩尼教。

其教于唐代传入泉州,称为明教,崇拜光明,提倡清净,反对黑暗和压迫。

现代遗址为元代建造物,据考古发觉,宋代摩尼教已在这个地方活动。

明代禁绝,此处乡民仍以佛教崇拜,保存完整。

摩尼教寺紧依华表山麓,内有僧尼住持,原来庵前还有一座佛教寺,已废,近年又重建,焕然一新。

花木、果树相映,风景十分优美清净,为一番别致景色。

草庵寺依山崖傍筑,建造形式为石构单檐歇山式,四架椽,面阔三开间,间宽167米,进深二间3.04米,屋檐下用横梁单排华拱承托屋盖,简单古朴。

其中最为宝贵的是庵内依崖石雕一尊摩尼光佛,石浮雕摩尼跌坐神像,作圆圈浅龛,直径1.68米,坐像身长1.52米,宽0.83米,头部比较特别。

呈现辉绿岩(青斗石)颜色,长方形面孔0.32X0.25米,背有毫光射纹饰,呈现花岗岩石质,散发披肩,端坐莲坛,面相圆润,眉弯稍为隆起,嘴唇薄,嘴角线深显,形成下额圆突,显得安祥自如;身穿宽袖僧衣,胸襟打结带,无扣,结带用圆饰套束蝴蝶形,而向两侧下垂于足部,双手相叠平放,手心向上置于膝上,神态庄严慈悲,衣褶简朴流畅,用对称的纹饰表现时代风格。

这是目前世界仅存的一尊摩尼教石雕佛像,列为全国重点文物爱护单位。

在佛龛的左上角阴刻一段文字谢店市信士陈真泽立寺,喜舍本师圣像,祈荐考妣早生佛地者。

至元五年戌月日记。

五行楷书,34字,字径2. 5X2.5厘米。

在右上角还有阴刻比较粗糙的文字兴化路罗山境姚兴祖,奉舍石室一完。

祈荐先君正卿姚汝坚三十三宴,妣郭氏五九太孺,继母黄十三娘,先兄姚月涧,四学世生界者。

福建摩尼教研究的百年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福建摩尼教研究的百年成就及存在的问题

作者: 计佳辰[1];杨富学[2]
作者机构: [1]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敦煌研究院民族宗教文化研究所
出版物刊名: 世界宗教文化
页码: 112-116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福建;摩尼教;泉州摩尼教遗物;霞浦新文献
摘要:自唐末初入福建以来,摩尼教在福建一直有所流传,不仅史不绝载,而且相继发现了不少摩尼教遗物,尤其是近期于霞浦发现的摩尼教文献,更是引人注目。

百余年来,学界对福建摩尼教研究不辍,涌现出大量成果,揭橥了许多模糊不清的问题,推动了国际摩尼教研究的不断发展。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尤其是霞浦摩尼教文献发现不久,有待公布,相信会对中国摩尼教的研究带来新的契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廖大珂摘要:摩尼教披着佛教和道教的外衣,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与福建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开始在下层民众之间流传。

宋元时期,摩尼教取得合法地位,迅速崛起,盛极一时,但逐渐演变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种宗教信仰。

明清时期,由于封建统治者的迫害,摩尼教迅速走向衰亡,并最终融入白莲教的罗教。

关键词:摩尼教;福建;传播;演变摩尼教起源于西亚的波斯,大约在公元3世纪末,沿着丝绸之路传入中亚,并广为传播。

1尔后,又于公元7世纪传入中原,2继而再传至福建。

当摩尼教在西亚和中亚绝迹之后,却在福建长期流传,使福建成为摩尼教的最后消亡之地。

本文拟就摩尼教在福建的传播与演变试作一粗浅的探索,以就教于方家。

一、唐、五代:摩尼教的初兴摩尼教传入福建大约是在唐代。

宋人梁克家记载:“侯官神光寺,州西南,唐大历三年(768年),析南涧为金光明院,七年改为大云,会昌例废”。

3大历三年,唐朝廷允许回鹘在长安修建一座摩尼教的大云光明寺,大历六年(771年),又准其在其他地方修建大云光明寺。

4此金光明大云院几乎可以肯定是摩尼教寺,其时福建摩尼教的中心是在福州。

会昌年间,因唐武宗灭佛,殃及摩尼教,福州的金光明大云院虽也遭到废止。

但是,一些中原的摩尼教僧侣为逃避迫害,南下入闽,遂促进了摩尼教,或谓“明教”,在福建的传播。

何乔远记:“会昌中(841-846年)汰僧,明教在汰中。

有呼禄法师者,来入福唐(今福清),授侣三山(今福州),游方泉郡(今泉州),卒葬郡北山下。

”5这则记载表明,摩尼教在中原因与佛教有密切关系而遭受打击,摩尼教僧侣呼禄法师避难入闽,积极传教。

呼禄法师之墓今虽已湮没,但南宋时朱熹曾至墓前作诗凭吊,6可见何乔远的记载是可信的。

除了福州、泉州,摩尼教亦传至闽东沿海,万历《福宁州志》云:金光明寺、灵瑞寺、中成寺建于咸通三年(862年)。

7另据唐乾符六年(879年),林嵩《太姥山记》记载,太姥山顶有摩尼宫。

8由此亦可知,摩尼教在唐末已传入福建沿海各个地区。

摩尼教在中原遭到迫害、打击之后,何以却能在福建得以立足并传播?这固然是当时福建尚属于边远地区,远离政治统治中心,统治者力量较为薄弱,故成为摩尼教的避难之所。

但更重要的是摩尼教在东渐的过程中,揉合了大量佛教和道教的成份,形成有别于原教旨的三教合一的宗教模式,因而更适合素有崇信宗教传统的福建人的精神需要。

同时,摩尼教提倡行善修道,团结互相则迎合了下层人民的实用功利性心态。

摩尼教本身在创立之时就掺有佛教成份,传入中亚后,又不断吸收西域的佛教成份,佛教色彩越来越浓,以致初入中原时竟被当作佛教的一宗。

进入中原后又依托于道教,往往也被人视为道教的一宗。

事实上,在很多人看来,摩尼教并不是什么新的宗教,也不是什么异端,不过是“合释老而一之”而已。

9摩尼教混迹于佛教和道教之中,易于为人们所接受,这就为其在福建的流传打开了方便之门。

与此同时,唐代福建的社会状况也为摩尼教的传播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福建自古便有“信巫鬼,重淫祀”的习俗,人民善于吸收外来宗教文化。

早先传入的佛、道二教发展十分顺利,即反映了当时福建的社会风尚。

至唐时,不仅民间出现了崇奉佛、道的热潮,而且福建地方统治者也与中原统治者不同,极力提倡佛教、道教,将其作为教化百姓的手段。

10如唐末“王氏入闽,崇奉释氏尤甚,故闽中墖庙之盛甲于天下,1林悟殊:《早期摩尼教在中亚地区的成功传播》,载《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35—45页。

2《佛祖统纪》卷39,见《大藏经》传记部,频伽精舍校刊本,第83页。

3梁克家:《三山志》卷33,中华书局1990年影印本,第7—8页。

4连立昌:《明教性质刍议》,载《福建论坛》1988年第3期,第39—43页。

5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一》,福建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172页。

6朱熹:《清源山谒呼禄法师墓》,载《(乾隆)泉州府志》卷6,《山川一·清源山》,1984年据民国十六年乾隆版影印本,第5页。

7万历《福宁州志》卷10,第12页。

8谢肇淛:《太姥山志》卷中,厦门大学图书馆藏清重刻本。

9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泉州府·晋江县一》,第172页。

10黄滔:《黄御史集》卷5,《大唐福州报恩定光多宝塔碑记》,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四库全书本,第1084册,第134页。

家设木偶、绘像、堂殿之属,列之正寝,朝夕事之惟谨”。

1因此,在唐、五代,福建二教风行一时,佛寺、道观林立,而“重人生、轻鬼神”的儒学则未盛。

在此情形下,摩尼教披着佛、道的外衣,传入福建,采用大量佛、道的术语和概念进行传教,因此不但没有遇到其他宗教思想体系的排斥,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一些人士对不同宗教需求,故流行于民间。

此外摩尼教在传播的过程中,表现出相当的灵活性,这是摩尼教在福建成功地传播的另一重要因素。

唐、五代,福建除了佛、道二教,还盛行民间各种信仰,可谓五花八门,尤其民间许多人以巫师为业,打醮捉鬼、画符念咒,对下层人民的精神世界很有影响。

“不行邪道巫术”本是摩尼教信徒必须恪守的“十诫”之一,2但摩尼教传入福建以后,为了扩大在民间的影响,就不能不入乡随俗,以巫术作为传教的手段,来争取信徒。

五代人徐铉曾记载了摩尼教在泉州的活动,云:清源人杨某为本部边遏营副将,宅于西郭,家中闹鬼。

杨某“乃召巫立坛治之,鬼亦立坛作法,愈盛。

余巫皆不能制,亦惧而去。

顷之二女及妻皆卒。

后有善法者名曰明教(即摩尼教),请为持经一宿,鬼乃唾骂某而去,因而遂绝”。

3这则故事说明了一个很重要的事实:摩尼教传入中原以后,不仅逐步佛化、道化,而且传入福建以后还进一步发展,与民间巫术结合,从此开始改变了摩尼教的原来性质,朝着驱鬼逐魔的民间宗教的方向逐渐演化。

综上所述,摩尼教披着佛教和道教的外衣,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并与福建的民间信仰相结合,其性质开始发生了变化。

摩尼教在福建虽已取得立足点,但其时流行未广,传播地点仅限于福州和泉州等少数沿海城市,信徒也主要是一些下层民众。

二、宋元时期:摩尼教的兴盛北宋建立后,为防止百姓冒充僧尼,逃避徭役,北宋统治者对佛教实行限制的政策,但却大力扶持道教,把它抬到近似于国教的地位。

尤其是宋真宗与宋徽宗,一个制造天书降临的神话,一个自称“教主道君皇帝”,崇道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摩尼教亦因此沾光,被当作道教的一支,一度从民间走入宫廷,宋真宗曾“御制三藏圣教序,赐明教大师法贤等”。

4可见摩尼教的地位已今非昔比,令人刮目相看了。

同时,摩尼教的经典也得到官方的承认,曾两度被编入官修的《道藏》。

北宋张君房负责审编《道藏》,编成后在所撰《云笈七签序》写道:“臣于时尽得所降到道书……及朝廷续降到福建等州道书、明使摩尼经等”。

5宋人黄震亦记载:“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天禧三年(1019年),两尝敕福州,政和七年(1117年)及宣和二年(1120年)两尝自礼部牒温州,皆宣取摩尼经颁入《道藏》,其文尤悉”。

6宋朝廷三番两次下令宣取摩尼经决非将摩尼教误当作道教,而是表明了朝廷对摩尼教的承认与重视。

由于摩尼教取得合法地位,福建摩尼教迅速崛起,盛极一时。

《佛祖统纪》引南宋洪迈《夷坚志》云:“吃菜事魔,三山尤炽。

为首者紫帽宽袗,妇人黑冠白服,称为明教会。

”7又云:“今摩尼尚扇于三山”。

8不仅信徒急剧增多,而且摩尼教由福建向外扩散,“近时事者益众,云自福建流至温州,遂及两浙”,9北宋末,仅温州一地就有明教斋堂40余处。

10福建成为摩尼教传播的中心。

当时摩尼教不仅在下层民众中大行其道,而且“秀才、吏人、军兵亦相传习”,11甚至许多官员、宗子、士人往往也乐此不疲。

如,“至道中,怀安士人李廷裕,得(摩尼)佛像于京城卜肆,鬻以五十千钱,而瑞相遂传闽中。

真宗朝,闽士人林世长,取其经以进,授守福州文学”。

12另一个对摩尼教传播起了重要作用的人物是黄裳。

宋真宗时尝敕修《道藏》,但未予刊印。

宋徽宗登基后,诏搜访道教和明教遗书,编入《道藏》。

黄裳好道,“博览道家之书,往往深解而参诸日用”。

13时黄裳任福州知州,主动请刻《道藏》。

《道藏》编成之后,由黄裳监督刻印。

该藏的刻成,显然有利于摩尼教经典的普及。

对此陆游曾批评曰:“(摩尼)伪经妖像,至于刻板流布,假借政和中道官程若清等为1黄幹:《勉斋集》卷37,《处士唐君焕文行状》,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四库全书本,第1168册,第438页。

2林悟殊:《摩尼教及其东渐》,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19页。

3徐铉:《稽神录》卷3,《清源都将》,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3—24页。

4《佛祖统纪》卷44,上揭书,第110页。

5张君房:《云笈七签序》,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四库全书本,第1060册,第2页。

6黄震:《黄氏日抄》卷86,《崇寿宫记》,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四库全书本,第708册,第890页。

7《佛祖统纪》卷48,上揭书,第133页。

8《佛祖统纪》卷54,上揭书,第167页。

9庄季裕:《鸡肋篇》卷上,丛书集成初编本,第9页。

10《宋会要辑稿》刑法二之七八,中华书局影印本,第7册,第6534页。

11陆游:《渭南文集》卷5,《条对状》,台湾商务印书馆景印四库全书本,第1163册,第346页。

12何乔远:《闽书》卷7,《方域志·泉州府》,第172页。

13黄裳:《演山集》附《神道碑》,四库全书珍本初集本。

校勘,福州知州黄裳为监雕”。

1南宋前期,陆游任宁德县主簿和福州决曹,曾目击福建摩尼教徒的活动,也提到福建宗子、士人热衷于明教:“闽中有习左道者,谓之明教。

亦有明经教,甚多刻版摹印,妄取道藏中校定官名衔赘其后。

烧必乳香,食必红蕈,故二物皆翔贵。

至有士人、宗子辈,众中自言:‘今日赴明教斋’。

予尝诘之:‘此魔也,奈何与之游?’则对曰:‘不然,男女无别者为魔,男女不亲授者为明教。

明教,妇人所作食则不食。

’然尝得所谓明教经观之,诞谩无可取,真俚俗习妖妄之所为耳。

又或指名族士大夫家曰:‘此亦明教也’。

”2这些士人迷恋于明教,可见摩尼教在士人中影响之深了。

官员、宗子、士人对明教的向往更进一步扩大了摩尼教在社会上的影响,为其争取了不少信徒,摩尼教也从少数几个城市向广大农村传播,“乡里后生子弟”纷纷入教,3信徒遍布沿海城乡各地。

宋代福建摩尼教的另一重要发展是,摩尼教的佛化、道化倾向加深,吸收了大量佛教和道教的成份。

入宋之后,福建摩尼教仍继承了唐时佛化的传统,“引(佛)经中所谓‘白佛言,世尊’。

取金刚经一佛二佛三四五佛,以为第五佛,”4“又有肉佛、骨佛、血佛等号”,5即福建摩尼教的教义大量揉合了佛教的的因素。

另据记载:“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赵紫阳在石山之麓,筑龙泉书院。

夜中常见院后有五彩光华,于是僧人吉祥,募资琢佛容而建之,寺曰摩尼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