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
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摘要:当今,人民生活整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同时意识形态发展有了良好的开端,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指出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反映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经济、政治利益的、自觉的、系统化的思想观念体系,它包括唯物辩证的哲学世界观、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社会观、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道德观、面向生活和面向群众的艺术观、信仰自由并接受人民政府领导和遵守法律的宗教观等。
就中国而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它们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探讨当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及对策,对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任务具有深远的理论指导意义与现实意义。
一、当代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发展问题分析(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淡化”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的倾向越来越突出,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面对更为复杂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的冲击。
一些人感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在发展市场经济,两种制度的区别已经不明显,甚至趋同,用不着再强调意识形态的区别;一些人对实行多种所有制、多种分配方式并存产生了疑问;随着苏联、东欧等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的演变,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由高潮转入低潮,一些人对社会主义前途感到了茫然;对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运用,一些人对阶级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加之过去在意识形态方面极“左”思潮的影响,人们对意识形态采取淡化的态度。
(二)意识形态多元化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成分的多元性等导致人的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表现为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四种意识形态讨论发言稿
四种意识形态讨论发言稿首先让我们来讨论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市场自由和民主政治。
它认为个人应该在没有干涉的情况下追求自己的利益,并建立一个以个体权利为中心的社会。
自由主义认为,市场经济是一种有效的分配资源和提升经济福祉的机制,国家的作用应该是保护公正竞争和维护法治。
民主政治是实现个人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为它赋予人民权力选择和控制他们的政府。
然而,人们也对自由主义提出了一些批评。
他们认为,自由市场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和资源不公平的分配。
此外,自由主义强调个人权利和自由,但忽视了社会责任和集体利益。
例如,对环境保护的忽视可能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因此,人们认为自由主义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公平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让我们转向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讨论。
社会主义强调公有制、社会平等和社会公正。
它认为,生产资料应该归整个社会所有,而不是个人或特定阶级所有。
社会主义追求消除阶级分化,实现社会的公平和经济的平衡发展。
同时,社会主义也倡导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以确保人民在生活水平和照顾方面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
然而,社会主义也受到了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计划的效率低下和创新不足。
由于国家掌握经济的主导权,个体创业和市场竞争的机会受到限制。
此外,一些人认为社会主义容易导致集权政府和权力集中,限制了个人自由和政治多样性。
现在让我们转向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讨论。
保守主义强调传统、秩序和权威。
它认为社会稳定和有序的前提是尊重传统价值观和权威的保持。
保守主义强调社会的连续性和历史的积累,认为改变应该是有限且保守的。
保守主义强调社会责任和个人责任,并强调家庭和社区的重要性。
然而,保守主义也面临一些批评。
批评者认为,保守主义过于坚守传统和权威,对社会变革的需求没有足够的回应。
保守主义也容易导致对某些群体的歧视和排斥,限制了社会的包容性和平等性。
另外,保守主义对个体自由和个人权利的关注相对较少。
最后,让我们来讨论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一、本文概述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现状及其面临的挑战,包括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多样性冲击、信息化带来的信息泛滥与虚假传播问题,以及网络化发展导致的思想舆论复杂多变等。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几种有效的途径来加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
这些途径包括:一是加强理论创新,推动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二是强化宣传教育,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三是发挥文化引领作用,通过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增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四是加强制度建设,为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提供制度保障和法律支撑;五是注重实践养成,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和志愿服务等方式,引导人们亲身感受主流意识形态的魅力和价值。
本文还对这些途径的实施策略和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以期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提供具体的操作指南。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能够为我国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广泛共识和强大合力。
二、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理论基础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根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是社会经济基础的反映,同时又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作用。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主流意识形态应当反映并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通过意识形态工作凝聚共识、引领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直接依据。
这一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
第24卷 第1期 天 中 学 刊 V ol. 24 No.1 2009年2月 Journal of Tianzhong Feb. 2009收稿日期:2008-08-20作者简介:史小宁(1980~ ),男,甘肃泾川人,天水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硕士。
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强化的路径选择史小宁(天水师范学院,甘肃 天水 741001)摘 要:加强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意识形态终结论”的渗透以及西方国家主导下的“游戏规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对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严峻的考验。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强化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西化”的伎俩,超越“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假象,是我国在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所面临的重大任务。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流意识形态;路径选择 意识形态作为社会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激励和引导作用。
加强社会意识形态教育,能在全社会形成一种共同的理想信念,为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提供重要的思想保证。
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
但在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临着社会体制转型、社会成员思想观念转变以及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与挑战,进一步强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教育,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时代提出的重大课题,也是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的回应。
一、意识形态和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一词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特拉西于1795年提出的,用来指“观念的科学”。
后来经过许多思想家的批判、丰富和发展,意识形态有了新的表现形式[1]。
在马尔库塞那里,意识形态被认为是对历史唯心主义的否定和揭示,是一种对社会存在的系统解释,并且它在总体上是一类确定的文化,个人或集体都要自觉不自觉地受这种文化的影响。
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中将意识形态看作是“思想方式”,认为意识形态可分为对某种社会情景真相掩饰或扭曲的“特殊的”意识形态和对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信奉的“全面的”意识形态[2](P14)。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最新)
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分析(最新)一、引言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总体稳定、积极健康,但同时也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最新意识形态领域形势进行分析。
二、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特点1. 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我国始终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
党的领导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为国家的繁荣稳定提供了强大思想保障。
2. 意识形态斗争依然严峻在当前国际背景下,意识形态斗争愈发激烈。
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各种手段对我国进行渗透、干扰和破坏,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因此,我国在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斗争依然严峻。
3. 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增加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阵地。
一些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空间传播,影响恶劣。
我国需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安全管理,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4. 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壮大近年来,我国意识形态工作队伍不断壮大,各级宣传思想文化部门、高校、科研机构等在意识形态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在人才队伍建设、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等方面,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主要问题1. 意识形态教育不够普及尽管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稳固,但在一些地区和领域,意识形态教育仍然不够普及,一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了解不深,容易受到错误思想的影响。
2. 意识形态斗争手段单一在应对意识形态斗争时,我国仍主要依赖传统手段,如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
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创新斗争手段,提高斗争效果,成为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重要课题。
3. 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存在漏洞当前,我国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存在一定漏洞,一些错误思想、观点在网络空间传播迅速,对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加强网络意识形态管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四、应对策略与建议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和群众的意识形态素养,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使全体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四个自信”。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及其对策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赢得了人民群众的高度认同。
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中仍存在着诸如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对社会主义信心不足、理论学习热情低下以及道德价值观念功利化等一些亟须解决的实际问题。
科学分析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增强其吸引力和凝聚力,是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取得新的更大胜利的客观需要。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党的十六大以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有力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社会主义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但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和新变化,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要求。
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的一系列问题直接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命运,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
因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严肃认真对待,进一步促使主流意识形态深入人心,切实增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一、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挑战及其原因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全社会的精神风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社会主义主旋律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得到弘扬。
从总体上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情况是好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是,在看到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也必须看到非主流意识形态也在不断蔓延滋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挑战。
一些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接受度还需进一步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亟需进一步加强。
当前,在一些人的思想意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修改版]
第一篇: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与非主流意识形态
·现代管理2012/8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性和多样性的关系,科学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与时俱进,事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发展大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一、正确认识当前我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非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有阶级的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基础。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世界观基础,反映无产阶级根本利益的、自觉的、系统的思想观念体系。
但是,任何社会的意识形态都不可能只有一种纯粹的形式。
这是因为,一定的意识形态是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政治制度不同,意识形态的性质也不同。
然而,任何国家或社会,其内部总是或有不同的阶级、阶层,或有不同的所有制形式,或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外部总是要不同程度地受到其他国家、民族意识形态的影响。
因而,一个国家的意识形态领域,不可能只有一种意识形态。
一个国家的一定时期,尽管可能存在多种意识形态,但各意识形态的地位并不是平起平坐的,而总是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主导地位。
在当代中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即主流意识形态。
这是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精神力量,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体现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体现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体现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理论指导、舆论力量、精神支柱和文化条件,它引导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有多少种所有制、有多少个阶级,就有多少种反映其利益的意识形态。
因此,意识形态不可能只有一种,而是多种多样的。
在当代中国,事实上存在着处于非主导地位的多种社会意识形态。
试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性
试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试析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性论文摘要主流意识形态与主导意识形态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一对概念,在当前我国社会客观的经济形势下,我国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趋于一致,这不仅具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更具有时间上的操作性,持续的推进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融合需要处理好经济建设与意识形态斗争的关系,解决好意识形态一元主导和多样发展的关系。
论文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主导意识形态经济建设“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
”在一个社会中,意识形态作为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多样化社会存在的影响,其存在形态也必然呈现出多样性,这是不可避免的。
但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民众认同和国家认同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在阶级社会历史发展的各个时期,都存在着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和非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后者以多样化的形式存在着,其中必然有一种为社会绝大多数成员所接受而成为主流的意识形态,这种主流意识形态有可能和统治阶级意识形态一致,也有可能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本文即是分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大社会成员广泛接受的形势下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与统治阶级意识形态即主导意识形态的高度融合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持续推进主流与主导意识形态的一致发展需要解决的几对关系。
一、意识形态视阈下主流与主导的关系辨析主流与主导是语义十分明确的两个词,但和意识形态的结合使得二者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不清,学术界大多数学者也没有对此做明确的划分,但是就意识形态建设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和社会结构中的功能来说,对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意识形态进行辨析是十分必要的。
所谓主流,从大众文化视角来看,是指大多数人追求的东西,形成一种事物发展的潮流,是事物数量上的一种变化,它以社会民众的心理认同为前提,马克思曾指出:“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23-11-01
目录
• 引言 •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背景 •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目标与内容 •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与效果 •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 结论与展望
01
提升公民道德素质 与文化素养
通过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文 化素养等方式,增强公民对中国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
07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 要组成部分,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在理 论和实践上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推动中 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政治环境变化
中国的政治环境发生了变化,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有助于维护政治稳定和促进社会发展。
社会背景
社会结构变化
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城市化 、老龄化等趋势日益明显,这些变化对主 流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VS
思想多元化
随着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兴起,各种思想 和文化在中国传播,这使得中国的主流意 识形态建设更加复杂和困难。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体
系,引导人们正确认识中国的地位和作用,增强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
。
06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建设的挑战与对策
面临的挑战
1 2 3
全球化背景下的多元文化冲击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外来文化和价值 观不断涌入,对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带来巨 大挑战。
02
新时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 建设的背景
国际背景
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
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孟浩明摘要主流意识形态是社会精神文化的中枢与灵魂,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
当前应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来认识我国社会转型期国际国内的重大变革对主流意识形态提出的挑战,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功能建设,加强对新闻、网络媒体及社会主义文化的领导与建设。
关键词主流意识形态社会转型期执政能力作者孟浩明,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福州350001)。
主流意识形态是由现实社会经济基础所决定,为巩固建立于这一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维护统治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思想体系。
一个执政的党为能执掌好政权和巩固执政地位就必须利用自己的意识形态资源构筑起执政的精神文化的支撑。
因此,统治阶级总是要凭借政权的力量利用各种媒介途径向人们宣传、灌输本阶级的思想观念,以形成社会思维定势和行为规范,保证社会的长治久安。
20世纪80年代,我国进入社会转型期。
这是一场复杂的整体性的社会嬗变。
由于国际、国内环境的复杂性和党的执政风险加大,使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空前的挑战,也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严峻的考验。
因此,如何从增强党的执政能力的高度去认识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性,重塑主流意识形态形象,保持和重建其/凝聚力0,以维护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是我们不能不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重大问题。
一、我国社会转型期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的严峻挑战我国社会转型期,是特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创的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这一社会转型是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全面的社会大变迁。
由于旧格局的被打破,新秩序和新的价值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因此不仅在经济上存在自然经济、大工业经济和信息经济的并存与冲突,也使文化和价值观念上产生我国传统观念、改革开放前的传统观念和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以及各群体之间不同的思想意识的冲突。
在这诸多冲突中,人们很容易出现自我矛盾、自我分裂,处于多重取向、多重人格的状态。
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_理解_界定及追问_于春洋
很长时间以来,关于“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热点。
为了更好地开展相关研究,有必要对“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这一提法进行进一步理解、界定和追问。
一、对“当代中国”及“意识形态”的理解(一)对“当代中国”的理解我们认为,“当代中国”,从时间上讲,是从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现在;从内容上讲,是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领域的全面改革,以及主动、积极、全方位的对外开放进程。
这是对于“当代中国”的总体把握。
具体而言,从发展阶段看,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基本特征看,当代中国正在经历一次大规模的社会变迁过程,经历一次社会转型。
正是由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复杂性和艰巨性,才使得“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问题”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从国际背景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中国所处时代的主题,全球化是当代中国所处的国际大环境。
(二)对“意识形态”的理解1.国外学者对“意识形态”的理解。
西方学者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或学派,对于意识形态及其理论的理解和把握,基本上是建立在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误读基础之上的。
[1]此外,一些学者认为意识形态是一种信念体系或方法体系,是一定阶级和利益集团的政治主张和理论观点。
比如罗伯特·A ·达尔认为,“政治体系中的领袖通常维护一套多少持续和统一的信条,这些信条有助于说明和证实他们在体系中进行领导的合理性,一套这种类型的信条常常被称作一种意识形态”[2]。
莫里斯·迪韦尔热认为,意识形态“是指解释一个社会的系统方法,它或者为这个社会辩护,或者批判这个社会,成为维持、改造收稿日期:2009-12-25作者简介:于春洋,男,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呼伦贝尔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民族政治学、发展政治学;于春江,男,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民族教育政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研究
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研究作者:谢淑伟来源:《河南农业·教育版》2018年第02期摘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对人的社会意识的概括和升华,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其中,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尤为重要的作用。
意识形态是对人的社会意识的概括和升华,集中体现了社会成员的利益和需求。
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而又经过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讲话中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这个论断是对世情、国情和党情的科学概括。
意识形态具有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重功能,所以,我们在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同时,更要深刻认识和理性把握习近平总书记这一论断,对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加深研究,以期创造性地做好思想宣传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人民共同的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
论中国社会的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2024年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范文
《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篇一一、引言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工作具有极端重要性,是党和国家的重要工作之一。
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建构,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
本文旨在探讨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有效途径,以期为意识形态工作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内涵与特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融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包容性和创新性。
其核心价值观念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观念,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观念,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道德观念。
三、当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的现状与挑战当前,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建构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面临诸多挑战。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多元文化交织,价值观冲突,给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和认同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此外,网络舆论的复杂性、社会转型期的矛盾等也影响了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度。
四、有效途径一:加强理论武装与教育引导加强理论武装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基础。
要通过学校教育、社会宣传、媒体传播等途径,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增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和认同。
同时,要加强教育引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五、有效途径二:创新传播方式与拓展传播渠道创新传播方式是提高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关键。
要充分利用新媒体、新技术,拓展传播渠道,提高传播效果。
例如,通过微博、微信、短视频等平台,以图文并茂、生动形象的方式传播主流意识形态,增强其吸引力和感染力。
同时,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引导网络舆论,形成正面效应。
六、有效途径三:强化实践体验与文化熏陶实践体验是建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途径。
要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公民亲身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感。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
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意识形态分析研判报告(2)一、引言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对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在我国,意识形态工作始终是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
本报告旨在对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就其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
二、我国意识形态现状分析1. 主流意识形态稳固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政治领域,我国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严明党的纪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确保党始终成为最高政治力量。
在经济领域,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在文化领域,我国积极倡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2. 意识形态斗争复杂严峻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斗争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国际环境复杂。
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深刻调整,西方敌对势力加大对我意识形态渗透和干扰,企图颠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
(2)网络空间斗争激烈。
互联网作为新兴媒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重要领域。
一些不良信息、错误观点在网络上传播,对主流意识形态构成挑战。
(3)社会矛盾交织。
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一些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渐显现,容易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导火索。
3. 意识形态工作存在不足(1)理论武装不够充分。
部分党员干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不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不够深刻。
(2)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不到位。
部分党组织对意识形态工作重视不够,工作力度不大,责任追究不严格。
(3)意识形态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党员干部缺乏斗争精神,面对错误观点和思潮,不敢亮剑、不善斗争。
三、我国意识形态发展趋势研判1. 主流意识形态将继续巩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力将进一步增强。
浅析入世十年背景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
浅析入世十年背景下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摘要:入世十年不仅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各种积极影响,如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平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并且给中国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
同时各种不适合我国国情的意识形态在我国的传播给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工作带来了不断的挑战。
鉴于思想阵地的重要性及我国思想领域不容乐观的现象,在入世十年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
关键词:入世十年;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挑战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如今入世十年的中国在各个方面的发展我们都能够深切的体会到,世界对于中国的依赖也越来越大,而入世对我们的影响有很多是看不见的,它令我们的生活方式与价值观念都更为多元而丰富,一些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观念也都在发生着悄然的变化,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也深受加入WTO的影响。
一、入世十年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影响“10年来,中国坚持实行平等互利、合作共赢的对外开放政策,为世界经济发展带来有力推动。
中国全面享受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权利,经济发展获得了良好外部条件,同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科技、文化等领域交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1]十年前,看一场进口大片,听一场音乐会,对很多中国人来说还是一顿难得的文化大餐。
同样,十年前在国际的银幕上舞台上来自中国的面孔也并不多见。
入世十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的舞台,世界也成为了展示中华文化的舞台。
入世后渐渐开放的文化市场开始让中国人开始越来越多的接触到国际经典,中国观众看到了国际大片,听懂了歌剧,学会了芭蕾。
十年入世,让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市场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时让中国人打开了眼界更有国际市场竞争力。
伴随着文化领域的不断碰撞和交流,更多西方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开始以猛烈的姿态传入中国,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
(一)积极影响1、各种意识形态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进行沟通和融合在中外交流的悠久历史中,不乏接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民族优良传统的时期,但并未形成正确的开放观,即使是以开放著称的汉唐盛世也不例外。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
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目录一、内容概括 (1)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 (1)三、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构成要素 (3)3.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4)3.1.1 国家层面价值目标 (5)3.1.2 社会层面价值取向 (6)3.1.3 个人层面价值准则 (7)3.2 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9)3.2.1 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9)3.2.2 推动文化创新与发展 (11)四、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运行机制 (12)4.1 意识形态教育与传播机制建设路径研究分析 (13)4.1.1 加强意识形态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研究分析 (15)4.1.2 构建多元化的传播渠道和平台研究分析 (16)4.2 制度保障与政策激励机制研究分析 (17)五、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分析 (19)一、内容概括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构成要素与运行机制是研究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要课题。
本文从理论层面分析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历史性成就。
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和友善等价值观念;最后从运行机制的角度分析了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以及如何通过教育、宣传、舆论引导等手段来强化和巩固这一认同。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在我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二、新时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内在理据社会转型与发展阶段的需要:随着社会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在发生深刻变革。
这种社会转型和发展的新阶段,需要主流意识形态发挥引领和整合作用,以凝聚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观念,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
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的存在论逻辑
形 态 社 会 主 义 意识 形 态 是 社 会 主 义 经济 、政 治 的观 念 系 统 。 其 主 导地 位 是 由我 国公 有 制 为 主体 的基 本 经 济 制 度 与人 民 民主 专政 为 国体 的政 治 制 度 决定 的 。 只要 社 会 主 义 经 济 政 治制 度 存 在 ,社 会 主 义 意识 形态 的主 导 地 位 就 不 能 改 变 ,就 必 须 坚 持 和巩 固 。从 社 会 经 济 政治 文 化 的 内在 关 系 上 看 ,经 济政 治 是 文 化 的基 础 ,文化 是 它 的观 念 形 态 ,作 为 文 化 价 值 内 核 的 意识 形 态 是 经 济 基 础 与政 治 制 度 的观 念 升 华 物 。 经 济政 治 制 度 是 一 定 社 会形 态下 人 们 赖 以生 存 所 必 须 进 行 的 经 济 政 治 活 动 的 规 则 化 的 组 织 形 式 。 它 要 求 人 们 在 这 种 规 则 化 的 方 式 中从 事 经 济 政 治 活 动 ,实 现 自 己 的价 值 诉 求 与 幸 福 生 活 , 而 不 是 在 另 一 种 规 则 化 方 式 中 从 事 经 济 政 治 活 动 以 实 现 他 们 的价 值 诉 求 ,既 不 是 自发 的行 动 ,也 不 能 单 靠 强 制 性 法 制 ; 还 必 须 要 具 有 反 映并 有 效 解 释 这 种 经 济 政 治 规 则 选 择 所 以然 的 文 化 ,对 国 民进 行 长 期 的 合 理 性 诠 释 、解 释 、说 明 与 说 服 ,从 而达 到 该 社 会 的 制度 安 排 在 大 众 心 理 上 得 到 合 法性 认 同 。担 当这 种 解 释 与 说服 功 能 的文 化 ,就 是 该 社 会 意 识 形 态 的重 要 构 成 部 分 。 同 时 ,要 长 久 地 维 护 与 延 续 一 种社 会 经 济 政 治 制 度 ,就 必 须有 一代 一 代 的后 人 认 同 、守 持 并 随 着 时 代 的变 化 不 断 地 创 新 与 发 展这 种 制 度 。而 要 新 一 代 人认 同上 辈 人 们 的制 度 选 择 ,就更 离 不 开 意 识 形 态 的 宣 传 教 化 功 能 。 意 识 形 态 还 担 当着 辨 析 、批 判 、反 对 、否 定 异 质 文 化思 潮 从 不 同方 面 以不 同 形 式对 自己所 代 表 的 经 济 政 治 制 度 的 一 切 对 立 性 进 攻 。资 本 主 义 国 家对 宣 传 社 会 主 义 反 对 资本 主 义制 度 的思 想 言 论 的 控 制 ,现 代 国 际资 本 对 社 会 主 义 国 家 社 会 制 度 的 诋 毁 与 反 对 .改 革 开放 以来 我 国对 各 种 形 式 资本 主义 文 化 思 潮 及 封 建 落 后 文化 的批 判 .本 质 上 都 是 为 了 捍 卫 各 自经 济 政 治 制 度 安 排 的 合法 性 与 神 圣 性 。历 史 表 明 ,单 靠 非 意 识 形 态 的 政 治 强 制 手段 打压 、取 缔 那 些 挑 战 、反 对 社会 制度 的 异 质 性 文 化 思 潮 。必 然 会 引 起 民众 的 反感 和 心理 拒 斥 。通 过 意 识 形 态 的 文化 价 值 渠 道 ,发 挥 意识 形 态 自身 的功 能 ,捍 卫 自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张 雷 声【内容提要】在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这是不容否认的。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主流意识形态作者张雷声(195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872)。
20世纪末社会主义发展历史上出现的震惊世界的苏东剧变事件,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意识形态“多元化”,马克思列宁主义不再是指导思想,反社会主义思想、资产阶级思想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苏东剧变事件的发生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在意识形态领域,不讲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不讲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社会主义是没有出路的。
在我国现阶段,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去引领和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正确处理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贯彻“双百”方针的关系。
一、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的阶级、集团基于自身利益对现存社会关系自觉反映而形成的认知体系,由一定的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社会学说及观点所构成,反映了一定阶级或集团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并为其服务,成为其政治纲领、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社会思想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精辟地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
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
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
”①任何社会都存在着主流意识形态和各种非主流意识形态。
主流意识形态构成一个社会思想文化的中枢和支柱,构成一个民族精神信仰的基础和载体,起着扩大政治认同、进行政治整合、规范政治行为、增强政治体系的合法性、促进政治稳定的作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路径研究》(07BKS038)的阶段性成果。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98页。
·37·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4期新中国成立以后,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主导地位得到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得到人民群众的信仰并认同。
但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社会利益集团的分化,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多样化,主流意识形态趋于弱化、淡化,非主流意识形态发生了十分复杂的分化。
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各种社会思潮如新儒学、新自由主义、新保守主义、新利己主义、后现代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此起彼伏、层出不穷。
这些社会思潮的意识形态理论通过各种渠道如国内学者的阐述和发挥、文学艺术、影视媒体以及互联网等广泛地传入中国社会各阶层,从而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第一,信仰和认同发生危机。
由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遭遇挫折,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入低潮,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西方敌对势力传输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加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时期,因而社会各界有些人深受影响,对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迷茫、模糊、动摇、失落甚至淡漠,政治信仰发生危机,道德规范发生困惑与失范,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思潮泛滥,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遭到巨大冲击。
第二,意识形态发生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社会的经济成分、物质利益、生活方式、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日益多样化,人们的思想状况也日趋复杂多样,意识形态和政治文化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我国思想文化领域不容忽视的客观现实。
因此,不仅在主流意识形态之外出现了非主流意识形态,而且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日益分化和多元化。
这深刻说明了主流意识形态所受到的巨大压力及所承负的引领和整合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巨大社会责任。
第三,主流意识形态被淡化。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一种经济形态,同时也是一种价值体系,自主、平等、竞争、信用、法制等观念,构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原则。
市场经济主体的多元化和市场经济的趋利性,不仅导致人们价值观念的多元化,而且也使人们更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
经济全球化不仅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根据市场经济的规则去选择和评判意识形态,而且也使人们会在文化和意识形态上提出新的要求。
因此,主流意识形态被冲击、被淡化甚至被重构的倾向日益突出。
尽管我国现阶段存在着多种意识形态成分,但是,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中居于核心地位,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占统治地位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容否认的。
马克思主义第一次正确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总结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科学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主义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在俄国,列宁曾经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俄国实际结合起来,创立了列宁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在中国,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性飞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在世界的其他国家和地区,许多共产党人也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和本国的国情不断运用、发展马克思主义。
创新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灵魂,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长盛不衰、永葆青春的根本原因,是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和战斗力之所在。
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和发展、与时俱进,说明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即必须用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引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和发展。
面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所遭到的巨大冲击,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任务极为繁重,迫切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回答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为指导,对新现象、新问题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和总结,不断推出有理论深度、有社会影响、有创新价值的理论成果,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使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强大的说服力、战斗力、吸引力,真正成为社会思潮的主导力量,为社会大多数成员提供精神支撑。
·38·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二、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不能搞多样化在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的日益多样化,反映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上,出现了社会意识多样化的趋势,这是社会生活多样化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是我国现代化在社会意识领域引起的重大变化。
我们应该看到,社会意识的多样化不等同于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社会意识多样化说明人们的思想空前活跃、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增强,说明人们的思想意识不断得到解放,具有探索精神和创造活力,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成果,是我国思想文化领域日益繁荣的重要表现。
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讲的则是一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是统治阶级意志在思想体系上的集中反映。
在任何社会中,社会意识可以多样化,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则只能“一元化”。
在我国改革不断深化、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经济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社会思想文化呈现多样化或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但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决不能搞多样化或多元化,而只能“一元化”。
因为任何社会,主流意识形态都是统治阶级的利益和意志的集中反映。
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只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只能是“一元化”的。
如果认为现阶段社会经济的发展只要能给人们带来实惠而不需要再讲什么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往的功能性作用实际已经不存在了,那么,就是要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其实质必然会导致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坍塌和整个意识形态的失序,引起人心混乱和社会动荡,就会断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丧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
如果认为可以用什么“新儒学”、“自由主义”等就可以替代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当前的主流意识形态,那么,就是要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其实质就是取消社会思想文化的主导力量,消解当代中国的党魂、国魂、民魂,消解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用以维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精神武器。
无论是放弃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还是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出现的必然是党无宁日,国无宁日,民无宁日。
坚持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承认、尊重社会意识的多样化是不矛盾的。
反映人们思想活动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的社会意识,既是社会开放和文明进步的产物,标志着人们个性的张扬、思想的活跃和创造力的释放,推动着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也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反映了人们日益丰富充实的精神需求,更显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精神世界的绚丽多彩,因而对“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具有很重要的促进和补充作用。
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既可以在价值取向和社会功能上与“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形成良性互动的关系,也可以促使“一元化”的指导思想从社会实践中汲取丰富的思想营养,不断变革、创新,与时俱进,保持蓬勃的生机和青春的活力。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对多样化的社会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引领和整合功能。
马克思主义作为“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它的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质,它的学术性与意识形态性的统一,它的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可以引导多样化的社会意识提升品质,可以有力地消解伴随着多样化的社会意识而出现的某些落后腐朽的思想残渣,可以有效地整合多样化的社会意识,使之形成一种有序的、协调的精神现象。
因此,我们可以在承认、尊重社会意识多样化的基础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元化”的指导思想地位,决不能搞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多样化。
三、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复杂的价值观念和思想意识对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冲击,面对淡化、消解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错误思想,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就成为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维持社会政治的稳定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39·马克思主义研究 2008年第4期1. 必须正确区分学术问题、思想认识问题与政治问题的界限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跌宕起伏和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嚣张气焰中,在社会主义建设遭受种种挫折和失误面前,特别是在马克思主义者的队伍发生了分化,一部分人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甚至走向了反马克思主义的情况下,要加强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建设,就必须在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的界限、区分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与什么是反马克思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