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
□周华
(广州市医药职业学校)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从传统向现代、由计划向市场的转型期的完成,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对学生影响日益加深,给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同时由于中等职业教育模式和主体的特殊性,也给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一定难度。
这些都要求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必须紧握时代脉搏,从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出发,以学生为本,探索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德育教育方式,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素质。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德育职业道德
一、对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分析
1.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现状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也在相应调整其教学制度,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中等职业教育体制。
四类中等职业教育机构是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更成为社会中等职业人才培养的主力阵地。
作为社会与学校的"中间站",中等职业教育具有其独特的作用与意义。
2.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现状的分析
从近年来职业学校录取的学生中考分数较低的情况看,结合学生进校后的实际来考察,可以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
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生源素质不高。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对象以初中毕业生和部分高考成绩不太理想的高中毕业生为主,这部分学生中考、高考成绩分数较低,生源锐减,生源素质差。
独生子女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要求提高,家长望子成龙成凤,并带有一种"补偿心态",希望子女读大学,读好书。
另外,由于"普高热"的日益升温,使中等学校的生源锐减。
为了维持生存,各中等职业学校面临"饥不择食"的境地。
只要有人报名,就被录取入校。
生源素质参差不齐,造成了上课睡觉,打闹,逃课等不良现象。
2)学校教学"专而不红"。
由于中专的"专"字等历史原因的影响,比较偏重理论教学,倚重书本教学,联系实际不够。
在重视学生的职业技能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德育教育。
究其原因是办学指导思想不够端正,办学指导思想是否端正,这是影响和制约职业教育道德教学质量的首要因素。
实事求是地讲,目前有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还不是十分明确和端正,首先,缺乏对职业道德教育在过去、现在特别是将来对我国现代化建设所发挥的重大作用,以及职业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一种"副业"。
其次,把举办职业教育视为权宜之计,把主要精力放在普通教育上,认为只要把普通教育的教学质量搞上去就行,而把职业道德教育看作是"次等教育"。
同时,忽视对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方法、手段、规律、性质、模式、特点以及专业设置、教材、教学目标等的深入研究,对教学的基本条件也不注重改善和提高。
正是上述原因,造成了目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素质的现状,我们在埋怨的同时,忽视了学校的一个重要职责--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书育人,这里的"育人",就是我们要探讨的德育教育。
二中等职业学校德育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新时代的变化给中等职业学生的德育教育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全人类的生产方式、社会意识和日常生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青少年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正在接收新的冲击。
首先,信息网络化作为一把双刃剑已经给我国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理论与方法提出严峻的挑战。
"网络"的出现和发展,其特有的平等性、开放性和互动性迎合了大学生崇尚民主、追求平等的价值取向,其高效、便捷的信息传递模式赢得了学生的认同,在一定程度上给尚未成年的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方便;但同时网络信息的混杂性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心理发展、价值观念和政治倾向等方面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导致学生价值观念冲突加剧、价值取向多元化。
其次,经济全球化使我国进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却日益显露。
由于学历层次的差异,中等职业学生在就业时处于弱势地位。
为了增加竞争力,他们大都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对思想道德教育却形成一种偏见,把思想道德教育仅仅看成一种理论说教,忽视了"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对思想道德教育的认识形成一种误区。
再次,随着市场经济的建立,作为学生学费来源的家庭收入两极分化较严重。
这种情况造就了学生两种不同的思想道德观念和行为。
(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学生的德育教育
中等职业教育是适应大工业生产而兴起和发展起来的,旨在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培养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因此中等职业教育在专业理论上以"够用"为原则,强化学生的技术操作。
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强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其缺陷也显而易见,即将理论"够用"原则套用在德育教育上,压缩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深度,从而弱化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三)中等职业学生的特点给德育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基础相对较差,对专业知识的接受存在一定难度;在行为上自我约束力不强,思想活跃但却相对散漫;思想认识上的肤浅性使得他们对德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逆反心理等等。
其次,从学生心理上分析,自卑心理严重成为思想道德教育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他们认为进入中等职业学校是学生考不上高中的无奈选择,而且在就业时还要面临单位的"不认同"甚至是"歧视"。
这种观念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上压力,同时加上学习基础的差异,进而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
这种心理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在处理问题时或者过分不冷静,走极端,或者逆反心理较强,形成某些过激行为,从而导致了道德知行分离。
第三,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普遍存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
作为青年学生,他们同样处在知识水平、认识能力日渐提高、自我意识、人生观日渐成熟的关键时期,他们道德观念日益增强,道德评价能力逐步提高,但由于自身心理上的不独立或者没有独立的社会角色定位及社会风气等诸多原因,又使得他们对道德行为的要求和监督还不严格,导致他们中的一部份还没有养成良好的社会公德习惯,从而出现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脱节。
综上所述,从中职教育特殊的教育类型和教育主体出发,积极探求适合中职教育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成为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关键。
三、如何改进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教育
(一)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悦纳自我
认识自我是指客观地认识自己和评价自己,既承认自己的能力和才干,又承认自己的不利条件和限制因素,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等。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由于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时期,往往难以做到正确地认识自我,客观地估价自我。
他们态度偏激,要么把自己看成是十全十美,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视而不见,把别人看得是一无是处;要么是痛恨自己,不能容忍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常常抱怨和自责,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
这种对自己认识上的偏差,就会产生不适当的情绪或反应,或自负、自傲,或自卑、恐惧等,就会影响其自身的健康成长。
学生只有认识到自己的思想、感情、能力等具体情况,才能认识、预想自己的行为和结果,进而自觉地支配自己的行动。
因而,教育者不应求全责备,而应采取积极措施,引导他们通过自我观察、自省和虚心求教等方法,培养他们的平常心,增强他们认识自我的决心和勇气,逐步了解自我。
148
从未成年人犯罪看家庭及学校教育的缺失
□孙明霞
(青海民族大学青海西宁810007)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的主体,力求给未成年人犯罪主体作一个科学的法律界定。
然后,从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入手探讨了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及学校教育方面的缺失,并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一系列对策和建议,以期更能全面地推动我国预防未成人犯罪领域的研究和立法工作的不断深入。
关键词:未成年人犯罪家庭学校对策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
他们能否健康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前途、家庭的幸福,而且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未来的发展。
关心、帮助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责任,而且是家庭和学校的共同责任。
因此,认真剖析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分析其中的原因,掌握其发展规律,无疑对预防和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维护社会的稳定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未成年人犯罪主体的界定
未成年人是相对于成年人而言的,是一个法律概念,其年龄界限由法律作出规定,各国大都以18周岁作为区分成年人与未成年人的年龄界限。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对自己的所有行为均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等八种行为负刑事责任,对其他行为不负刑事责任;已满16周岁的人对自己的所有犯罪行为均负刑事责任。
因此,在我国,未成年人犯罪指的是14周岁以上未满18周岁的人犯罪。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特点
未成年人犯罪已成为社会各方面关注的问题。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在年龄、性别、手段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新特点。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低龄化
未成年人犯罪的年龄结构趋小化。
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未成年人的身体发育提前,其身心较之于以前更早地处于矛盾期。
根据调查,目前我国犯罪的始发年龄最小的从10周岁开始,12-13周岁左右的已较为普遍,80%的未成年人罪犯自12周岁始就出现盗窃等不良行为。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女性比例提高
未成年人犯罪的性别结构特点以男性居多,但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呈逐年增长趋势。
自90年代以来,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呈大幅增长趋势。
在60年代,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男女比例大约是99:1,而近年来已经达到了9:1,从而可看出女性未成年人犯罪的比例增长了10倍。
并且女性未成年人犯罪具有欺骗性大、传播快、危害大的特殊性。
许多女性未成年人由于受社会的歧视和家庭的遗弃,又或者心理经受不住感情破裂的打击,她们或抱着破罐破摔的心理或抱着报复的心态,走上性犯罪或暴力犯罪的道路。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暴力性
所谓暴力性未成年人犯罪是指未成年人凭借其自身的自然力或借助一定的具有杀伤性能的器械,以强暴等危险手段,对人或物施暴,并造成了一定损害后果或有造成损害危险的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一般包括杀人、伤害、强奸、抢劫、放火、爆炸等。
(四)未成年人犯罪的其他特点
现在许多未成年人利用网络进行盗窃、诈骗等犯罪,而且还有许多未成年人利用先进科学技术进行犯罪,如使用现代化的通信工具联络及现代化的作案工具作案,其均体现了未成年人犯罪的智能化。
由此可见,未成年人犯罪开始由愚昧型向智能化转变;在未成年人犯罪中,共同犯罪明显增多,出现了大量的团伙犯罪,甚至出现未成年人涉黑犯罪。
同时,由于未成年人的正常心理需求往往无法通过正常途径得以完全满足,于是他们把这种需求转向社会,就极易形成不良团体,也往往就是团伙犯罪的雏形。
三、未成年人犯罪的家庭原因
家庭是人们以婚姻、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生活共同体,是未成年人的出生地和最初的活动场所,也是未成年人社会化过程的起始点。
所以,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具体来
在学生正确认识自我的基础上,还要引导他们学会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要相信自己,即使是遭受挫折,历经坎坷,也要自尊自爱。
悦纳自我就是要学会原谅自己,生活学习中有太多的不如意,不要无休止地埋怨自己、惩罚自己,要忘记过去,笑对未来。
悦纳自我就是正视自我,完善自我,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培养纯正的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引导学生合理宣泄自己,保持心态平衡
保持心态平衡,应学会合理宣泄,找到充分表达自己情绪的方法,既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放纵自己。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烦躁等症状。
如果学生不会自我调节和控制,将会导致心理失衡和心理危机。
因此,教育者应引导学生自我疏导、自我排遣。
当感到苦闷时,引导他们找自己比较信赖的人倾诉。
对于那些生性比较内向的同学,如果遇到苦恼,引导他们不妨暂时放下手中的书本去做些其他的事,比如听听音乐、唱唱歌、看看电影,参加一些户外活动等,当他们投入到新的活动中去的时候,原本绷紧的心弦就会得到休息和放松,内心也就会慢慢平衡
(三)引导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大多在校住宿,相互交往接触的机会多,个性缺点暴露充分,同学之间时常为一些小事发生冲突。
如果不能以诚恳、公平、宽厚的态度对待别人,理解并容忍他人无关原则的短处,不善于处理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则容易影响同学之间的关系,导致人格的不健康发展。
中专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者要善于从人际交往中找突破口。
引导学生设法构建平等友爱的人际氛围,让大家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同时,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让每一个成员都感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使学生精神有所寄托,消除心理障碍。
还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同学交往中的冲突,要让学生注意到,现实生活中的每个人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在个性、行为习惯、价值观念和情绪状态等各个方面都可能会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对他人要宽容,不要期望过高。
(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挫折,增强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幸福与成功的基本能力。
挫折承受力的获得除了个人的主观努力和积极锻炼外,还需要接受教育和引导。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教育者对他们进行耐挫能力的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现代社会是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任何人都不可能是永远的胜利者。
应理性地面对挫折,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让学生不断积累战胜各种苦难、挫折、失败、不幸的经验,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五)引导学生学习心理卫生知识,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
中等专业学校学生,思想由幼稚向成熟过渡,自我意识也已经开始建立。
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教育,教育学生掌握一定的心理卫生知识,了解常见心理障碍及防治,了解个性心理品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等等。
了解了心理卫生知识,学生容易接受教师的疏导,也能自觉地对自己进行自我调节。
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阅览室、心理活动室、心理咨询电话热线,定期为学生举办心理健康、心理保健等专题讲座,通过各种途径积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消除心理障碍,增进身心健康,
促进个性发展。
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