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

合集下载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广播新闻专题节目传播力提升路径与思考——以央广《新闻纵横》节目为例作者:石良豫来源:《声屏世界》 2021年第8期石良豫摘要: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文章以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分析广播新闻专题节目的特点,思考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广播节目创新发展,促进优质内容更加有效传播。

关键词:广播新闻专题故事化思维传播力《新闻纵横》新闻专题节目是广播新闻频率最重要的节目类型之一。

此类节目不仅时效性强、报道内容丰富,更要广度深度兼具、编排逻辑清晰。

《新闻纵横》创办于1994年,2009年12月改版为两小时综合新闻节目,聚焦昨日热点新闻,提示今日重要事件,并继续保留舆论监督功能。

突出新闻专题特性新闻专题类节目不同于消息或评论,既要准确及时反映新闻事实的基本面貌,又要多角度多层次挖掘新闻的内涵和外延,揭示新闻事实的本质真实。

做好新闻多个“落点”的报道,恰是广播新闻专题节目追求的传播佳境。

关注新闻第一落点,凸显时效性、贴近性。

一般来说,由于新闻专题节目的侧重点不同,在时效性等方面要略逊于新闻消息类节目,但是近年来,借助通讯技术发展和移动互联网普及等科技支撑,尤其是广播新闻采访在人员、设备等方面更为灵活便捷,新闻专题节目在新闻的“第一落点”上也更为主动,时效性等方面的差距正在缩小。

以2017年9月21日《新闻纵横》关于高铁复兴号上海至北京开通的报道为例,节目安排的首次直播连线在当日8点,连线地点选择在运行的高铁上,侧重以体验式报道方式介绍复兴号的运行情况,符合广播媒体的传播规律。

央视当天的首次连线时间安排在7点,连线地点在北京和上海两个首发车站,侧重介绍复兴号的一些基本情况。

相较而言,央视的报道虽然时间更早一些,但央广《新闻纵横》采取的体验式报道在兼顾时效性的同时,能更直观真切地让听众感受到复兴号的不同。

由于高速列车信号不好影响连线时长,如果条件允许还可以在连线中加大对乘客和乘务人员感受的呈现,加入更多细节信息的表达。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

央广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改版研究
进入新媒体时代,三网融合逐步推进,频道专业化不断发展,听众收听习惯逐渐转变,广播等传统媒体的发展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新闻频率作为广播媒体的主打频率,彰显的是一家电台的办台水平、品牌形象和社会责任感。

中国之声以新闻立台为本,脚踏实地不断进取,
坐稳了广播新闻频率的第一把交椅。

在媒体融合的信息化时代,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下去,并引领中国新闻广播的改革发展,这
是中国之声作为领军人的责任,也是国内外新闻传播界共同关心的问题。

中国之声的品牌节目《新闻纵横》主动迎接挑战,采取创新性举措,通过几次改版,在竞争中赢得了先机。

本文以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播出以来的数次改版为参考,从改版背景入手,分析了改版的初衷与
效果,探索其对中国广播改革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进而总结出广
播新闻频率创新发展的路径:即要以专业化赢得权威性,主动借力新媒体放大自身优势,注重品牌建设提升媒体形象。

本文针对《新闻纵横》的改版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炼其成功经验,分析其对我国广播事业改革的示范效应。

《新闻纵横》的改版,在继承广播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许多创新点,充分发挥了广播在新闻传播领域的优势。

对于研究广播新闻评论的发展、新闻播报的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有着启发意义和示范作用。

此外,本文还对《新闻纵横》及我国广播事业的未来前景进行展望,归纳目前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解决办法。

文中探讨了新媒体时期广播新闻的发展趋势,从经营战略调整、新媒体有效利用、新闻内容提升、新闻形式优化等几个方面提出建议和思考,
希望能对我国广播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有所助益,以求广播能够在激烈的媒介竞争中博取生存空间,获得可持续发展。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新变化及应对策略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新变化及应对策略

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新变化及应对策略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在广播新闻领域带来了很多新的变化和挑战。

传统的广播新闻形式已经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因此广播新闻机构需要不断创新,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和更多样化的传播方式。

本文将就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新变化以及应对策略进行探讨。

1. 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需要提供更多元化的内容形式,包括文字、音频、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的内容。

观众的需求也不再局限于文字报道,而是更加倾向于多媒体内容,例如视频新闻、直播报道等。

广播新闻机构需要在内容形式上进行创新,满足观众的多样化需求。

2. 多渠道的传播平台融媒体时代,观众获取信息的渠道也变得多样化,不再局限于传统广播电台,而是通过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多种平台获取新闻。

广播新闻需要在不同的传播平台上提供内容,如在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上开展新闻报道。

3. 互动性和参与性在融媒体时代,观众对新闻报道的参与性要求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能够参与到新闻报道中,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广播新闻应该加强与观众的互动,如开设留言板、征集观众意见、举办线上问答等活动,增强观众参与感。

二、应对策略1. 提升内容生产能力为了适应融媒体时代观众多元化的需求,广播新闻机构需要加强内容生产能力,提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内容的生产水平。

可以通过培训提升员工的多媒体报道能力,招聘专业的视频制作人员等手段来提高内容生产能力。

3. 加强互动与参与广播新闻可以通过开设直播节目、举办线上问答、征集观众意见等形式,加强与观众的互动与参与。

这样可以增强观众对广播新闻的关注度和参与感,提升新闻传播效果。

4. 提高技术水平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制作技术也面临新的挑战,需要掌握多种制作技术,如视频制作、直播技术等。

广播新闻机构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技术水平,培训员工掌握新的制作技术,以适应融媒体时代的要求。

5. 加强品牌建设在融媒体时代,广播新闻的品牌形象也显得尤为重要,要加强品牌建设,提升自身在观众心目中的形象。

新闻评论的不民主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评论的不民主现象及应对策略

新闻评论的不民主现象及应对策略作者:孙玉双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02期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剧烈变革,新闻评论也随之蓬勃发展起来。

作为意见性信息的传播系统,新闻评论的变化,是一个从报刊走向广播、电视及网络的“跨媒体延伸”和“多媒体生存”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是一种“量变”,也是一种“质变”。

在今天,社会贫富差距的扩大,政治的敏感性,似乎新闻评论中的民主在慢慢逝去。

新闻评论的不民主现象的表现报纸中的不民主现象。

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虽然从《今日谈》到《人民论坛》到《中国青年报》的《求实篇》栏目和《冰点时评》,我们看到了报纸新闻评论的发展,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评论逐步推展到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各种新闻载体。

现在广播评论、电视评论还不太多,但是,随着形势的发展,新闻评论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中所占有的地位将日益重要。

这样就迫切要求报纸的新闻评论要扩大范围,增加种类。

今后的新闻评论将不只囿于政治方面的,而将扩大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凡是当天或者最近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都可以作为新闻评论的对象和内容。

这些事件可能是政治的,也可能是经济的、文化的;可能是国内的,也可能是国际的。

种类有专论,也有释论等。

面对竞争,报纸在范围上和种类上出击,将其本身的特点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使得其更加生动活泼。

广播中的不民主现象。

1994年10月1日,《新闻纵横》节目的开播,标志着新时期中国广播界新闻评论性节目的开端。

近年来,广播界评论性节目始终与时俱进,报道领域逐年拓展,报道方式不断创新,在满足公众知晓权的同时,为公众提供了话语权,使评论性节目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群众喉舌”。

但是,在广播新闻评论性节目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还要清醒地看到,当前广播新闻评论节目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近几年来,采访难、发稿难、获得有关部门支持难,阻碍了舆论监督的进一步深入开展。

在舆论监督诸多难题中,地方或部门保护主义是目前舆论监督的最大阻力。

走出“曝光”的阴影——关于新闻评论节目走向的几点思考

走出“曝光”的阴影——关于新闻评论节目走向的几点思考

走出“曝光”的阴影——关于新闻评论节目走向的几点思考于佳;冀琼英
【期刊名称】《新闻论坛》
【年(卷),期】2010(000)004
【摘要】<正>1994年4月1日,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的诞生,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的示范效应,众多地方电视台相继推出了自己的''''焦点访谈''''。

一时间,''''曝光''''成为''''评论''''的同义语。

新闻评论也借着''''曝光'''',从过去生硬、刻板的模式中挣脱出来,成了电视节目中最热的''''时尚''''。

然而今天,我们忽然发现观众开始远离曝光节目,观众的遥控器越来越多地转向了谈话节目、娱乐节目。

对此,我们能做的不是抱怨观众,而是反思。

【总页数】1页(P37-37)
【作者】于佳;冀琼英
【作者单位】乌海电视台;乌海电视台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222
【相关文献】
1.走出偏至走向中和——关于当代文学的几点思考
2.福州房地产广告走出了爱的阴影,却没走出爱的记忆
3.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
4.电视新闻评论节目走出困境的几点思考
5.走出误区走向成功——关于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几点思考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播新闻频率突围十议

一播新闻频率突围十议

觉 冲击达到了极致 。 使版面效果大为增
色。 这 种超 常 的处 理 方 式 , 强化了新闻 , 又 在 形 式 上 出新 , 让人 过 目不 忘 。
的简 约设计形 成较大反差 。如何跟上 时代 潮流 , 《 三峡 日报》 的版面编辑根
据 新 的思 路 和 部 署 , 从版式结 构 、 章 法 布局 、 标题 字体字 号 、 照 片 的 大 小 及 位 置 经 营 等 全 面 改 革 . 以新 颖 时 尚为 前
体 时代传统媒 体特别是 广播新 闻媒 体
自 我 拯 救 的 重 要 手 段 。 不 仅 类 似 于
以现 代科 技 手 段 对 全 媒体 信 息 资 源
进 行有 效整 合 ; 彻 底 贯 彻 新 闻 立 台 思
《 焦 点访谈》 、 《 新 闻纵横 》 、 《 焦 点时刻》
这 样 的 品 牌 节 目在 这 方 面 仍 然 大有 可
上 的 享 受 .而 这 种 享 受 就 是 亲 和力 的 具体 体现 。
多 以 两栏 为标 准 , 三栏 照 片 即认 为 很 大 了 。如 何 能让 照 片 在 版 面 上 起 到 强 化 构 图作 用 , 增 强 视 觉 冲击 , 《 三 峡 日报 》
体更有力 度 , 更 有 视 觉 冲击 , 更 庄 重 严 肃, 更 适 用 于党 报 。 大 空 白。 传 统的版式讲 究满 , 惜 版 如 金 ,哪 怕 有 一 点 点 空 白都 觉 得 是 浪 费, 看 得 让 人 透 不 过 气 来 。 而 现 代 报 纸、 刊 物 的审 美 潮 流 是 大 块 的 留 白 , 给 人 以 空透 、舒 畅 的视 觉 效 果 。但 留 空 不是 无 目的留空 . 空 白 的 处 理 与 文 字 要相 得益 彰 , 互 为补 充 , 形成“ 疏 可 走 马, 密不透 风” 的疏 密 关 系 。这 种 美 学 上 的大开大合构 图 。 即大 与 小 的对 比 . 疏与 密的对 比, 黑 与 白 的对 比 , 轻 与 重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doc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doc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内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 1994 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 1994 年开办迄今历经 20 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 7 点至 9 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 XX”和“追 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 “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内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 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 5 个“问 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 “新闻地图” “特别声音” “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内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 “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 -◎问焦点 -●新闻地图 -◎问市场 -●特别声音 - ◎问幕后 -◎问真相 -●新闻面孔 -●难忘的中国之声。

影视编导专业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以《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影视编导专业 新媒体时代广播新闻节目的创新策略——以《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引言 (1)1 新媒体时代下广播节目存在的问题 (3)1.1运营机制不够灵活 (3)1.2采编工作者的专业技能 (4)1.3 节目的形势滞后 (5)2 改变整体风格 (8)2.1 播报风格 (8)2.2 加强推广手段 (10)2.3 增加音乐丰富节目效果 (11)3 树立创新意识 (13)3.1 观念的创新 (13)3.2 形式创新 (13)结论 (15)参考文献 (17)致谢 (19)摘要在这个新媒体的时代,人们感受新闻的方式越来越多,很大程度上会影响节目的收听率,以及听众对节目的收听热情,和传统媒体相比较的话新媒体行业具有非常大的改革优势,虽然会给传统媒体带来很大的冲击,但是也为传统广播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

广播新闻中新闻首先是节目的重要因素之一,要做到新闻的权威的定义,也就是新近的发生事实的报道,给听众最真实、最速度的报道。

基于此,本篇论文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纵横》节目为例,根据此节目改版前后做以比较,因为本节目是电台的主力节目,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本节目的水准就代表整个电台的基调,所以《新闻纵横》和电台的发展形成直接关联。

在本篇论文中首先是根据新媒体时代下广播新闻存在的一些根本问题作以阐述,也包括广播新闻如何创新形式和内容、采编工作是否快速完成、提出广播新闻节目全程直播的建议等,努力使得传统广播新闻在新媒体的背景环境下还可以站稳脚跟,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并朝着更加广阔的未来前进。

关键词:传统媒体;新媒体;市场竞争力;改革;创新AbstractIn this era of new media, people feel more and more news, which will affect the listening rate of the program to a large extent, and the listening enthusiasm of the audience for the program.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media, the new media industry has great reform advantages. Although it will bring great impact to the traditional media, it also brings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traditional radio industry. In broadcast news, news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s of the program. We should define the authority of news, that is, the report of the latest facts, and give the audience the most authentic and fastest report.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takes the program "new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of the Central People's radio station as an example,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fore and after the revision of this program. Because this program is the main program of the radio station, the level of this program to a large extent represents the tone of the whole radio station, so "news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is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adio station.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according to some fundamental problems existing in broadcast news in the era of new media, including how to innovate the form and content of broadcast news, whether the collection and editing work is completed quickly, and how to put forward suggestions for broadcast news program live broadcast, etc., in order to make the traditional broadcast news stand firm and improve its own market competiti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media Strive for power, and move towards a broader future.Keywords: raditional Media; New Media; Market Competitiveness; Reform; Innovation引言什么是新媒体?在本篇的论文中首先针对于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碰撞做以论述。

广播新闻如何形成品牌效应——以央广“新闻纵横”栏目为例

广播新闻如何形成品牌效应——以央广“新闻纵横”栏目为例
借鉴 。
关键词 :广播新 闻;品牌化建设 ;追问新闻
中 图 分 类 号 :G 2 文 献 标 识码 :A 20
在媒介产业 化发展 的今天 ,受 众在新 闻传播 中的地 位越来越受 到重视。新 闻节 目要想抓住受众 ,要 想在 激
道的广度和深度 ,以追 问的形式 和质疑 的态度激发受众 的心理参与 ,同时注重栏 目策划 和包装 ,形成 了强有力 的品牌效应 。
第 2卷 O
第 1 期 O
牡丹江大学学报
J u n 1 o M d n i n U i e S t o r a f u a j a g n V I iy "
Vo1 0 o. .2 N 1O 0 . 20 ct 11
21 年 1 01 0月
文 章 编 号 : 10 7 7 ( 0 ) 1—170 0 88 1 2 1 1 00 0。2
立体 化地理解新 闻事件 。“ 闻纵横 ”以 “ 新 追问新 闻”为 理念 ,将报道触角延伸到各个领域 、各个 层面 ,形成 了 报道 的三维立体空 间。 选材广 。在两小时 的节 目中,以 “ 问”和 “ ”为 追 主线 , 将前一 日的热点 、 点问题进行 了全方位的扫描 , 焦 涉及 时政 、环球 、经济 、文化 、法律 、科 技、体育 、历 史等各个领域 。“ 新闻纵横 ”的选材广 而不杂 , 对各类信
的姿态 出现在受众 面前。 举几个新闻标题 的例 子— — 问 《
今晨 : 2 时黄金期已过 , 7小 黑龙江鸡西煤矿透水事故 2 4
名被困矿工 兄弟能否营救 》 2 1.4 )《 ( 00 . 、 问进展 : 云 8. 德
社公开 回应郭德 纲弟 子打人事件 ,是名人 的隐私权被侵 犯 ?还是记者 的采访权 被践踏 》( 0 0 .. 《 2 1. 4 ) 问热点 : 8 抢 劫十万 ,被判 十年 ,北科 大学生黎立抢银行案 昨天宣 判 ,花样年华 为何 堕落深渊?谁该为青春 的悲剧买单 》 ( 0085 ) 2 1... 从新 闻标题就能看 出,“ 闻纵 横”追 问的 新 不仅仅 限于新 闻事件的进展 ,而是将报道触角延伸 到新 闻事件 的背景 、原因、社会 意义等方面 ,简短 的几句话 就将新 闻事件 的焦点呈现在受众面前 ,用追 问的形式表

新闻播音主持的转型升级

新闻播音主持的转型升级

新闻播音主持的转型升级作者:刘玲华来源:《声屏世界》 2015年第7期刘玲华面对媒体融合大背景下节目的新变化,新闻主播在报道重大时政新闻和民生新闻时要做到心中有标准、腹中有底气;要做到导向正确,表达准确,贴近百姓,更加注重人的价值,理性引导社会舆论,既有“温度”又有“深度”;要努力实现“三个转型升级”。

思维转型升级——互联网思维在节目制播过程中,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要把握当今媒体融合发展的新趋势,在工作中自觉运用全媒体方式,启动互联网思维。

2013年11月3日,中央台《新闻联播》发布了专题报道《互联网思维带来了什么》,让“互联网思维”这个词汇开始走红。

互联网思维就是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科技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对市场、用户、产品和企业价值链乃至对整个商业生态进行重新审视的思考方式。

当然,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才有了这些思维,而是因为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使得这些思维得以集中爆发。

互联网思维的核心是开放与平等。

互联网思维启示新闻播音主持工作要进一步真诚的对待每一位被采访者与观众,加强节目的开放与观众的互通。

在节目中开通观众实时互动的通道,第一时间将电视新闻节目在移动手机、电脑等同步播放,观众也可第一时间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是提供相关信息,主播可以在节目中对主要问题进行反馈。

通过互联网走基层。

原有的观众见面会因条件限制,很长时间才能开一次,观众到场人数也很有限。

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观众见面会,成本低、效果好,可实时回复观众提出的各类问题。

互联网思维体现人人平等。

在采访中,可以对高层人士进行“低端访问”,你幸福吗?也可以问问老百姓对时局的看法和对未来的设想。

思维的转型升级将带动行动的转型升级。

角色转型升级——采编播一体全媒体时代,新闻主播应成为更有“厚度”和“深度”的信息传播者。

要有“欲与栏目同行”的观念,主动参与到节目的创作之中,尤其是面对电视新闻直播的常态化,更要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这就需要主播的采编播能力不断拓展,在运用新媒体海量资讯时能有辨别力。

地方广播新闻节目的突围路径——以《93早新闻》为例

地方广播新闻节目的突围路径——以《93早新闻》为例

一、广播新闻节目在新时期面临的困境近些年,随着互联网、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体融合向深水区推进。

所谓媒体融合,就是利用网络与数字技术将不同媒介形态融合的过程。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各媒介之间的界限模糊了,媒体资源得到了整合,媒体运营效率得以大幅提升,而传统广播新闻节目原来的内容生产机制、传播渠道、传播方式等越来越难以适应时代需求,核心竞争力被削弱,发展面临困境。

近年来受到新媒体发展的冲击,广播新闻节目收听率有所下降,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在媒体融合的背景下,广播新闻节目如何突围?如何改造广播新闻节目采编播流程,加强其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增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重塑主流舆论引导格局,是迫在眉睫的紧要任务。

(一)内容质量不高,新鲜度差与新媒体内容产品相比,传统广播新闻节目由于历经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相对独立的运行机制,在媒体深度融合的当下,其采编思维陈旧,并日益固化成为一种束缚,导致了其内容质量不高。

首先,新闻标题循规蹈矩。

标题是新闻中最具价值、最为重要的那部分内容的浓缩和概括,具有提示内容、评价内容、激发兴趣等作用。

在融媒体时代,缺乏活力的广播新闻标题,很难激起受众兴趣。

现阶段,很多广播新闻采编人员受传统思维束缚,没用互联网思维去起标题,这需要引起重视。

其次,写作风格死气沉沉。

受传统媒体采编思维束缚,目前一些广播新闻稿件在谋篇布局、行文叙事、播音主持方面仍然延续旧有的模式,满足于简单的就事说事,结构平淡无奇,语言暮气沉沉,播音也缺乏交流感,因而难以达到好的传播效果。

第三,内容浮于表面。

信息时代,内容浩瀚如海,微信、微博、抖音、各类新闻客户端等新媒体平台快速传播信息,使得包括广播在内的传统媒体,内容选择难度增加,但令人遗憾的是,很多广播新闻节目仍在拼信息量,满足于传播内容肤浅的资讯,没有在深度上挖掘,降低了广播新闻节目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二)时效性不够,互动性不强时效性是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的品质提升与融合发展——以《观点交锋》为例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的品质提升与融合发展——以《观点交锋》为例
3.贴近百姓,直面社会热点。新闻工作应“贴近 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而新闻评论作为广播 的窗口,自然也应如此。《观点交锋》在内容上始终坚 持“三贴近”的原则,关注社会热点事件,并且考虑到 广大受众的接受程度,节目以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的语 言进行表述和论证。在节目内容上,多为贴近百姓生活 的、富有争议性的社会热点事件,如“跳槽时,理想 和薪酬您会更看重哪一个?”“你支持通过参加社会公 益服务的方式代替对轻微酒驾行为的处罚吗?” “法 定结婚年龄下调到18岁您支持吗?”等,都准确击中 了社会痛点,能够引发群众的广泛关注与讨论。在节目 表达上,节目充分考虑到了受众的接受能力,因而评论 员与主持人多用流行语和口语进行表述,内容通俗易懂 而不失逻辑性;在态度上,节目也本着与听众交流的心 态,语气平和,因而评论具有亲和力,虽然是各持己见 地进行辩论,却是用聊天一样的方式娓娓道来。节目还 侧重运用数据来使听众信服,而不仅是空泛的议论。如 在“您支持法定结婚年龄到下调至18岁吗?”这期节目 中,节目首先列出了2013年至2018年我国结婚登记人 数,再列举了其他国家的法定结婚年龄,在辩论中列举 大量客观性数据,更加有利于广大受众的理解与接受。 在“对于儿童购票,你更支持以身高为标准还是以年龄 为标准?”中则列举了大量数据以增强节目观点的可信 度与权威性。
媒体实战 Medi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Practice
广播新闻评论栏目的品质提升与 融合发展
——以《观点交锋》为例
文/李 帅
摘要:广播新闻评论栏目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作用。本文以广西广播电视台《观点交 锋》为例,分析其创新特征,发现在内容上该栏目具有选题广泛、观点交锋、贴近百姓的 特征,在传播上该栏目通过微信预热、公众参与、舆论引导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具有重要 的现实意义。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发展

新媒体环境下的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转型发展作者:张玲莉张竞铭赵祎丹杨新鸣来源:《卫星电视与宽带多媒体》2021年第18期【摘要】目前,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传统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时效性差、互动性弱、播出形式单一等缺点日益凸显。

创新广播电视新闻的传播方式,加强与新媒体的融合,利用新技术、新平台构建“三网联动+多平台”的广播电视新格局,将成为未来广播电视新闻节目转型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广播电视新闻;转型;新媒体融合;“三网联动+多平台”格局中图分类号:TN9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18.058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技术以逐渐趋于成熟,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每天发送和接收信息的方式以及交流和共享的方式。

智能手机和计算机已成为目前最受欢迎的载体。

人们已经逐渐习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这些载体来完成信息的接收和传输。

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它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和效率。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环境下,广播电视要想与时俱进,实现更长远的发展,就一定要针对存在突出问题进行改变和创新,与时俱进,实现转型发展,推动广播电视新闻节目与新媒体的融合发展。

1. 新媒体发展下广播电视新闻节目面临困境1.1 传统广播电视时效性差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自媒体也随之崛起,并在潜移默化中融入了受众的日常生活。

其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撑下异军突起,成为人们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和各种资讯的重要选择。

现如今,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抖音”、“微博”、“今日头条”等手机APP来了解新闻。

这些APP 可以让绝大多数受众随时随地在第一时间获得资讯、了解热点,从而收到了大多数受众的喜爱。

同新媒体特别是自媒体相比,广播电视这类传统媒体在时效性方面存在着严重的滞后。

由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流程复杂。

从开始的节目选题策划,到实际制作剪辑,再到严格的审核,审核通过才得以面向受众发布,这其中的每一步都会耗费大量时间,这与第一时间可以随意转发的“抖音”、“微博”、“快手”等APP相比,失去了新闻非常重要的时效性价值,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影响力,不利于广播电视新闻节目未来的生存和发展。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

新闻评论的形式
主持人评论
主持人作为节目嘉宾或主持人,在节 目中发表个人或专业见解,引导观众 理解新闻事件。
特约评论员评论
邀请特约评论员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 话题进行专业分析和评论。
专家访谈
邀请相关领域专家就某一新闻事件或 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和分析,提供专业 见解。
观众来信
选取观众来信,针对某一新闻事件或 话题进行评述和讨论,反映公众意见 和观点。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的重要性
01
02
03
提供观点和分析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发 表观点和分析问题,为公 众提供了解和认识新闻事 件的不同视角。
引导社会舆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作为舆 论引导的重要手段,有助 于正确引导公众的价值观 和社会认知。
监督社会行为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通过对 社会现象和社会行为的评 价和监督,促进社会公正 和良好秩序的形成。
特点
03
04
05
声音与图像的结合:广 播电视新闻评论结合了 声音和图像两种符号, 具有更强的说服力和感 染力。
评论的及时性:广播电 视新闻评论针对当前发 生的新闻事件进行及时 的评论和分析,具有很 强的时效性。
评论的专业性:广播电 视新闻评论通常由专业 评论员或主持人进行, 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权 威性。
发展策略与建议
加强深度和客观性
01
广播电视新闻评论应该注重深度和客观性,提供全面、深入的
新闻分析和评论,避免片面或偏激的言论。
利用新媒体平台
02
广播电视媒体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拓展
传播渠道,增强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提高媒体公信力
03
通过提高新闻报道和评论的质量,加强媒体监督和管理,提高

新闻纵横期刊发表

新闻纵横期刊发表

新闻纵横期刊发表在当今社会,新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

新闻纵横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点。

本文将围绕新闻纵横期刊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展开探讨。

首先,新闻纵横期刊的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传统纸媒逐渐式微,而新闻纵横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新闻传播方式,逐渐崭露头角。

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新闻信息,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

许多传统媒体也纷纷转型,推出自己的新闻纵横期刊,以适应时代的变化。

其次,新闻纵横期刊的特点。

与传统纸媒相比,新闻纵横期刊具有即时性强、互动性强、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它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呈现新闻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地传递信息。

同时,读者可以通过评论、点赞、分享等方式参与其中,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氛围。

此外,新闻纵横期刊还可以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进行个性化推荐,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最后,新闻纵横期刊的影响。

新闻纵横期刊的兴起,改变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也对传统媒体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它打破了信息传播的时空限制,让新闻变得更加立体、立体和丰富。

同时,新闻纵横期刊的出现也加快了新闻传播的速度,使得重大事件可以更快地被人们知晓和关注。

然而,新闻纵横期刊也面临着信息真实性、版权保护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和规范。

综上所述,新闻纵横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具有其独特的发展现状、特点和影响。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的不断发展,新闻纵横期刊必将在新闻传播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希望相关部门能够加强监管和规范,确保新闻纵横期刊健康有序地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优质、真实、全面的新闻信息。

试论当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特征——以《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试论当今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化及发展特征——以《新闻纵横》节目为例
容 的 变 化 2 . t 节 目 内容 的 深 度 当前 社 会 , 新 事物 、 新 现象 、 新 问题 层 出 不穷 , 广播 新 闻 评 论 节 目对 于社 会 的热 点 和 难 点 问题 的 报 道 越 发 深 入 , 已经 不 止 于
随着我国经济 、 政治 、 文化的迅猛发展和新闻改革 的不断深 入, 广播新闻评论节 目不管在 内容还是在 节 目特色方 面都存在 着巨大的变化 。《 新闻纵横》 是1 9 9 4年 由中央人 民广播 电 台创 建 的 广播 新 闻评 论 节 目 , 二 十几 年 的 发 展 , 其不 断改版创 新 , 不 断探索评论 的新形 式 、 新手 段 , 现今 《 新 闻纵 横》 节 目已经成为 广播新闻评论 节 目的标 志性 节 目。将《 新 闻纵横 》 与广 播新 闻 评论节 目的发展历程结合起来 , 不难 看出广播新 闻评 论节 目发 生 了许 多 变化 。
在微博大行其道的今天微博留言俨然成为一种全新的评论形式被广大电台纷纷采结合新闻纵横的具体实例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内容的变化21节目内容的深度当前社会新事物新现象新问题层出不穷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对于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的报道越发深入已经不止于早期的事件表层含义
播 新 闻评 论 节 目的 变 化 及 发 展 特 征
1 1 0 0 7 2 )
者述评 以及座谈式评 论 , 而是融合 了 电话连线 、 手机 短信 、 网络 留言等现代化方式。在微 博大行其道 的今 天 , 微博 留言俨然 成 为 一 种 全新 的评 论 形 式被 广 大 电台 纷纷 采 用 。 2 结合《 新 闻纵横》 的具体 实例 。 看广播 新 闻评 论节 目内
— —
以《 新 闻纵横》 节 目为例
王 ・ 心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地变身突围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地变身突围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1994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1994年开办迄今历经20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7点至9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XX”和“追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5个“问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问焦点-●新闻地图-◎问市场-●特别声音-◎问幕后-◎问真相-●新闻面孔-●难忘的中国之声。

第二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此时此刻-◎追焦点-●今日出行-◎追市场-●此时此刻-●今日出行-◎追现场-●今日投资-●今日媒体-◎追环球-●今日文体-●电影传奇。

矿产

矿产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审查大纲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写内容要求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审查大纲一、概述
㈠矿区位置、隶属关系和企业性质。

如为改扩建矿山, 应说明矿山现状、
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㈡编制依据
(1简述项目前期工作进展情况及与有关方面对项目的意向性协议情况。

(2 列出开发利用方案编制所依据的主要基础性资料的名称。

如经储量管理部门认定的矿区地质勘探报告、选矿试验报告、加工利用试验报告、工程地质初评资料、矿区水文资料和供水资料等。

对改、扩建矿山应有生产实际资料, 如矿山总平面现状图、矿床开拓系统图、采场现状图和主要采选设备清单等。

二、矿产品需求现状和预测
㈠该矿产在国内需求情况和市场供应情况
1、矿产品现状及加工利用趋向。

2、国内近、远期的需求量及主要销向预测。

㈡产品价格分析
1、国内矿产品价格现状。

2、矿产品价格稳定性及变化趋势。

三、矿产资源概况
㈠矿区总体概况
1、矿区总体规划情况。

2、矿区矿产资源概况。

3、该设计与矿区总体开发的关系。

㈡该设计项目的资源概况
1、矿床地质及构造特征。

2、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水文地质条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新闻纵横》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变身突围内容提要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是广播新闻评论的品牌栏目。

自1994年创办以来,几经变迁,形成当下以新闻评论为主体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在新的传播格局下,以挖掘事实真相、深度评议的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如何通过变革新闻生产方式和创新节目形态,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着力应对新媒体的冲击与挑战成为它的基本诉求。

本文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新闻评论的时效、深度、广度等核心视点出发,分析与发现广播新闻评论节目存在的诸多结构性矛盾与制约因素。

关键词广播新闻评论新闻纵横第一落点第二落点一、定位:以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新闻纵横》《新闻纵横》由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自1994年开办迄今历经20年变迁。

时下,《新闻纵横》已发展为每周一至周日早7点至9点播出的大板块综合新闻节目。

目前《新闻纵横》由两个时长备为一小时的播报板块组成,分别以“问XX”和“追XX”为板块单元标识。

第一小时板块的播报通常用“问今晨”“问焦点”“问市场”“问幕后”“问真相”“问进展”“问环球”等作为主要内容标识语,提示和强调每天依次推出的晨早新闻、重点新闻、财经新闻、背景探析、事实挖掘、进展追踪等不同切入角度的各类新闻。

这种不断重复的“问XX”,令收听经常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和悬念期待。

提高了广播新闻的收听黏性。

如果把上述5个“问XX”看作规整的“圆形珠”,那么分隔上述各“问”的其他播报小单元则是小方形、多棱形、五角形、椭圆形等备式各样的“异形珠”。

这些“异形珠”分别是名为“昨夜今晨”“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此时此刻”等新闻内容单元,或者“今日出行”“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娱”等民生资讯服务单元。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问今晨-●昨夜今晨-◎问焦点-●新闻地图-◎问市场-●特别声音-◎问幕后-◎问真相-●新闻面孔-●难忘的中国之声。

第二小时节目编排时序大体如下:●此时此刻-◎追焦点-●今日出行-◎追市场-●此时此刻-●今日出行-◎追现场-●今日投资-●今日媒体-◎追环球-●今日文体-●电影传奇。

第二小时节目的编排思路与第一小时大体相同。

在以“问XX”和“追XX”为领军的“硬新闻”播报单元之间,依次穿插着短小而稍软的新闻或服务资讯,以提高广播新闻节目的可听性、辨识性和品牌性,使得一过即逝的音频内容可以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从《新闻纵横》节目的单元结构与比重可以判断,《新闻纵横》形成以“追问”式新闻评论为主体,附带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以及天气预报、财经资讯、天气路况等民生服务资讯的一种综合新闻节目样态。

这一节目的定位是抢占新闻的“第二落点”,借助广播的连线与即时互动功能挖掘新闻事件背后的真相,并展开深度评议。

二、矛盾: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矛盾《新闻纵横》每天两小时的新闻播报求快求新、滚动刷新,第一小时侧重守望昨日新闻,第二小时侧重追问今日资讯,即时、同步推送最新资讯。

第一小时板块通常在“问今晨”后首先选择“昨夜今晨”这个特定时间段。

瞄准其它媒体新闻生产的空档期,通过播报一组“昨夜今晨”的最新消息让无暇上网和收看电视的人们第一时间把握最新资讯。

其播报提示语通常是“现在是北京时间7:04,伦敦深夜0:04。

纽约晚上7:04,韩国早上8:04”,通过几组国际时间强化或包装新闻直播的时效性。

接下来,在4个“问XX”中间依次穿插“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等近期发生的新闻资讯,整个板块呈现一种“过去时”的播报样态。

如果将第一小时新闻统称为“昨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昨日新闻”之间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说播报时效。

“问今晨”与“昨夜今晨”的播报时效明显强于其它播报小单元,以“新闻地图”“特别声音”和“新闻面孔”举例来说,其播报提示语一般如下:[1]新闻纵横,追问新闻。

接下来让我们打开今天的新闻地图,新闻地图的第一站是XX。

近日网上一则关于流浪狗被活埋的消息引发网友关注……(新闻地图)[2]接下来,扬昶、林溪带您收听特别声音……几天前,江苏台《政风热线》报道了淮安浆米河污染问题……(特别声音)[3]接下来有请今天的值班编辑XX为您打开今天的新闻面孔。

好的,主持人,今天第一张新闻面孔是……那天。

南京的张先生走在赛虹桥高架桥上发现……(新闻面孔)再看内容时效。

实际监听发现,“问今晨”一般报道今晨突发事件或近期热点事件的最新进展,往往采用连线手段将时效性推进到报道当下。

“昨夜今晨”播报的是来自新华社、中新社、《新京报》或中国之声自采的昨晚或今晨的最新时政新闻。

比如:[1]新华社昨晚20:55消息:根据国家海洋局发布的消息,昨天中国海警2401、2166船编队在我钓鱼岛领海内巡航……[2]中国之声今晨6:20消息:北京时间今天凌晨NBA季后赛继续进行……其它4个“问XX”报道的是昨天及前天的最新消息,有时甚至是三天前的新闻事件。

“新闻地图”“特别声音”“新闻面孔”播报消息的时间跨度大致为三天以内。

《新闻纵横》第一小时播报时态与时效大致如下:○问今晨(今晨)-■昨夜今晨(昨晚+今晨)-○问焦点(昨天及前天)-■新闻地图(三天内消息)-○问市场(昨天及前天)-■特别声音(三天内)-○问幕后(昨天及前天)-○同真相(昨天及前天)-■新闻面孔(三天内)-■难忘的中国之声(历史上的今天)。

如果将第二小时板块统统看作“今日新闻”的话,那这些具有共性的“今日新闻”之间也存在播报时效与内容时效的差别。

首先,从播报时效来看,“此时此刻”的播报时效要强于其它单元,它通过整点播报、“此时此刻”、最新等概念强化新闻时效感。

其它播报单元则通过连线的手段,提示今日的天气、路况、财经、文体等最新资讯。

再看内容时效,实际监听发现,“此时此刻”播报的消息由最新突发事件与常态新闻搭配构成,最新突发新闻事件具有鲜明的时效性,而常态新闻往往是昨天及前天的国内外时政要闻,只是这些时政要闻经历了重要性的筛选。

5个“追XX”并都是今日今事,“追现场”的往往是突发事件或重大新闻热点的现场连线报道,其时效性最强。

其它4个“追xx”的消息往往发生在昨天或者前天,但它以事件最新进展或最新评论进行播报。

其它带有“今日”标识的服务资讯小单元也存在内容时效的差别,“今日出行”主要播报今日天气、路况消息,它的时效性最强。

“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体”则是报道昨天、前天的投资趋势、媒体关注热点、文化娱乐体育热点。

从整体上看,两小时“新闻纵横”节目的主体,即“追问”式新闻评论的新闻时效明显偏低。

除突发新闻事件外。

大部分属于昨天、前天的新闻。

以“今日出行”“今日投资”“今日媒体”“今日文娱”为标识的今日民生资讯节目虽然时效性高,但它们不属于新闻性节目。

另外一些带有故事新闻色彩的节目,如“新闻地图”“新闻面孔”的时效性也偏低,推出此类节目主要是为了获取听众注意力、增强可听性。

《新闻纵横》的新闻评论节目主要包括:一、以“问XX”和“追XX”为标识的追问式评论节目;二、带有舆论监督色彩的“特别声音”节目。

笔者通过随机监听2014年2月、4月、6月和2013年10月、2012年5月(各1周)共35天约350条节目发现,“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在选题的区域分布上,以中央、各省及省会城市为主。

在选题的类型分布匕,社会新闻所占比重较大,经济新闻、时政新闻其次,文化新闻较少。

通过上述对“追问式”新闻评论节目的选题分析与统计,发现真正彰显“追问”特色、具有深度评论色彩的选题主要聚焦于国内重大民生社会热点、经济形势与政策、重大国际时政等方面。

比如,2014年2月6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小升初”明确“免试就近入学”家长仍然不买账》、2014年2月7日《新闻纵横》报道的《北京首都机场乘客热衷打车软件手机“插队”是否违规?》就反映重大教育政策、民生社会热点。

其它报道类型、报道区域的选题在《新闻纵横》的报道视线之外。

对一些重大公共突发事件的报道则相对滞后。

由此可见,《新闻纵横》的深度评论就成为了一种选择性的深度评论,在一些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上,《新闻纵横》的评论成为新闻“第―落点”之后的“二传手”。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在新闻时效就是新闻媒体“生命线”的新闻“场域”中,《新闻纵横》深度评论的选题如果不是听众关切的重大新闻事件,那么它的评论即便再精彩也将失去对听众的吸引力。

反之,如果是互联网早已传遍天下的新闻事件,《新闻纵横》的评论因为缺乏新闻性也难以引起听众的注意。

“特别声音”是一档舆论监督节目,先报道新闻背景,再缀以“纵横点评”。

它通过对社会上出现的不良风气、现象进行评议,凸显国家新闻媒体的权威性、公信力和责任感,带有鲜明的舆论监督色彩。

每天报道时长约2-3分钟。

从节目设置与报道比重来看,“特别声音”只是新闻评论节目的一种补充形式。

三、分析:借助“融媒体”抢占碎片化传播的“第二落点”2009年,脱胎于“舆论监督”的《新闻纵横》开始变身,它由录播改为直播,由舆论监督变为综合新闻,由单一事件报道变为“多事件聚焦”。

节目时长也由原来的20分钟延长为一小时。

2010年,《新闻纵横》与《新闻与报纸摘要》更新版进行无缝对接,组合成早间节目的大黄金收听板块。

节目时长由原来的一小时延长为两小时。

2011年,“中国之声”启动“再启航”改版,重新定位《新闻纵横》第二小时。

在“追问”新闻的基础上,“预知今天”“远见未来”。

将《新闻纵横》打造成过去时的值夜者、现在时的直播者、未来时的眺望者。

从《新闻纵横》变迁发展的历程来看,广播新闻评论节目的功能定位与形态发生了变化。

首先,《新闻纵横》由原先的二十分钟的“舆论监督”节目变为一档保留部分“舆论监督”功能的综合新闻节目。

这一综合新闻节目以新闻评论为主,兼有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和天气预报、路况信息等民生服务资讯。

它的功能定位由纯“舆论监督”变成了综合新闻。

节目形态则由录播变为大直播。

其次,《新闻纵横》定位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样态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种制度安排。

实际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在2008年前的节目表中就有上述晨早新闻、时政新闻、财经新闻、文体新闻等综合新闻节目存在。

2009~。

“中国之声”全新改版后。

将上述综合新闻节目纳入到《新闻纵横》板块中,是“中国之声”新闻改革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之声”首创“板块+轮盘”模式的体现。

因此,从“中国之声”改革的线索与《新闻纵横》变迁的历程中可以看出,在早7:00-9:00推出以广播新闻评论为主的综合新闻节目是广播新闻改革的一种整体思路。

改革考量的正是广播新闻如何应对媒介生态的变化,如何争夺新闻的“第二落点”。

从《新闻纵横》变迁的过程来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