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道德与法治骨干教师专题讲座《道德与法治》教材解读内容:
一、前世今生
义务教育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既是一门经典的课程,也是一门新课程。

说它经典是因为它的前世是由来已久的《政治》课、《思想品德》课,再到后来的中小学《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课;它的今生就是2016年起在全通行的《道德与法治》课。

它是一门继往开来的,体现国家意志、行使国家使命的综合性课程。

南京师范大学的鲁洁教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德育教育要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

”她认为德育最具魅力,其主要根据就在于:德育面对的是人而不是物,即使是物,我们也要显示它背后的人,显示它和人的关系;德育面对的是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是人心,而不是抽象的概念化的人、冷冰冰的理性;德育彰显的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丽人生的追求。

世间还有什么比这些更有魅力?
二、课标学习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是一门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培养道德情感,指导道德行为的学科,它作为小学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担负着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指导学生道德行为的最根本的任务。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打破了传统的教育模式,提倡以提高学生素养为目标的教学,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层面上,每位教师都应努力将这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研读课程标准,选择恰当教法,落实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对《品德与社会》教材的要求:
(1)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基础,引导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积极探究、有创意地生活”,为儿童形成正确地生活态度、良好的道德和科学素质等打下良好的基础。

(2)坚持素质教育的理念,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体现时代对学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3)以学生的生活为轴心,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基础,按照生活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的逻辑来设计和编写教材。

(引导学生提升生活智慧,让生活更美好!)
(4)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

引导学生在生活中、通过生活学会、热爱生活,为学生形成初步处理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5)在重视对学生进行社会生活常识教育的同时,尤其强调学生情感、态度、价值
观及扬善抑恶行为方式的培养。

(6)以学生现实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儿童当下的生活为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以体现生活全景及其各部分相互联系的系列主题活动和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教材呈现的基本形式。

体现教材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发展特性,突破传统德育教材的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

(7)有利于“活动性”或“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通过教师指导下学生的“做中学”或“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做”形成学生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改变传统的单向“灌输”、“强制性规范”的教材呈现思想。

(8)教材内容的选择、组织、呈现以及教材的形式充分考虑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同一主题在不同阶段目标不同,但前后衔接,螺旋式上升。

有利于激发儿童的兴趣,是儿童乐于和可能接受的。

三、教材解读
1.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

教材坚持“以人为本”的课改新理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体现时代对学
生道德文化素质的新要求。

(1)教材编写贯彻课程标准精神,坚持生活逻辑与科学逻辑相统一,以生活逻辑为主导;
(2)品德培养与知识学习相统一,尤其注重品德培养;
(3)体验形式与认知形式相统一,强调学生体验,力图在生活化、情感性、探究式等方面形成特色。

2. 确立生活主题,营造儿童文化。

教材编排从儿童的生活世界出发,帮助他们生活得更加美好,是我们教材编写的重要追求。

根据课程的综合性要求,我们遵循儿童生活的逻辑,构建了主题引领、层级衔接的包括“单元主题—板块主题—活动内容”的教材体系结构。

(1)每册教材分设五个单元,根据不同层面的互相联系和合乎生活逻辑的延展,各单元一般下设3-5个板块主题(六年级第一单元只有两个板块)。

这些主题都是以儿童为主体的一个个话题,以儿童的现实生活为主要源泉,关注儿童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悟,使学生感受到教学内容非常贴近他们的现实生活,课程学习对他们来说是完全遂心而有意义的,是有助于他们现在和将来的生活的。

如,三年级上册“我爱我们的学校”这一单元下设五个主题,这些主题均以“我”为主体,是孩子们熟悉和愿意参与的话题:
《说说我们的学校》引导学生交流校园生活的所见所闻和感受;
《校园里的发现》启发他们了解学校的发展历史、组织机构、人文环境等;
《给学校画张“地图”》帮助他们进一步熟悉校园环境;
《在学校工作的人们》引导他们关注老师和工友的劳动
《我能为学校做点什么》则启发他们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对学校的热爱。

这些话题的探讨激活了多角度的综合性学习:简单图例等知识技能的学习成为一种兴趣和需要,尊重他人劳动等品德的培养是在体验中完成的自主建构。

随着话题的展开,学生一步步加深了对学校的亲切感和归属感,使校园生活变得更为愉快和有意义。

可以说,这样的话题就是源于儿童生活、服务儿童生活的。

(2)教材内容的编排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儿童文化为特征。

○1我们坚持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包括大量的学生作品(手写体)、日记、情境对话等,让孩子们感觉到像是在读自己的书,讨论自己身边的问题,愿意参与对话,思考和尝试解决自己生活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

○2儿童直接参与的、饶有趣味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是教材的主要呈现形态,“我的明星卡”“我们给老师发奖状”“家乡物品博览会”“我们也来做小吃”等充满童真的活动,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参与体验的乐园。

○3教材中的语言也富有童趣,如“我喜欢林老师,她和我一样喜欢吃爆米花”“困难是个娇气包”等,常常让孩子们会心一笑,而编排形式多样的童话、寓言、儿歌、名言等等,也让孩子们被深深地吸引。

○4教材图文并茂,插图包括情境插图、旁白插图、背景插图和资料性插图等,文字则分为标题文、主题文、旁白文、情境对话文、旁白对话文、提示文、活动说明文和资料(学生作品)文等。

教材版面形式活泼,适合儿童的审美习惯和接受能力。

3.注重品德培养,强调情感教育
改进和加强品德教育是小学德育课程改革的初衷。

我们的教材编写遵循“培养品德良好的儿童”“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课程目标,以切实增强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为着力点,旨在为学生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价值观和初步的道德判断能力打下基础。

教材重视对学生进行基础品德的培养,重视行为习惯的养成。

我们强调品德教育主题活动与贯彻《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与社区和家庭教育联系起来;重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融合;将竞争与合作的意识以及自信心、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规则与秩序、权利与义务、民主与法制关系的处理,关心人类、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的责任感等等作为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

教材寓品德教育于生活(社会生活)常识教育之中,在对学生进行生活教育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进行品德教育。

为了加强品德培养的有效性,教材致力于情感教育特色的创造,重视淡化教育痕迹,启发道德自觉,追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美育境界。

○1我们重视以现实性的、情境性的、形象化的情感案例和生活细节去感染人、感化人。

比如,在三年级上册“温暖的家”单元中,解读“名字的故事”让孩子们感受到家人爱的期望,观察“妈妈的手”让孩子们体会到父母爱的付出,“爱心留言条”活动引导孩子们和家人互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爱。

在一系列形象生动的案例引领下,抽象的“爱”变得真实可感,使孩子们看得见、摸得着、做得到,于是,他们自然不再对生活中的爱熟视无睹,不再感觉爱是那么空洞而遥不可及。

这样的教育便充满着打动人的情感力量。

○2教材的活动设计也注意引发学生内心的价值冲突,牵动学生的情感波澜,让学生自觉地、适时地用大家共同达成的价值标准去反省自己的认识、情感和行为,由此及彼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为此,教材通过呈现一些范例性的内省过程及积极的应对策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以更好地促进道德的内化。

○3我们重视通过富含生活智慧与浅显人生哲理的对话语言、主题文字、主题故事等,不动声色地进行价值观的渗透与情感的陶冶。

如: 标题语言:“爱越多,快乐越多”“1+1,2”……
对白文字:“你只跑了第二名,为什么还这么高兴,”“这已经是我最好的成绩了”
主题文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你不希望别人怎样对你,就不要这样对别人。


提示文字:“有时候,成功就是再坚持一下。

你有过这样的体会吗?”
这些耐人咀嚼的文字,再加上大量寓意丰富的主题故事,有助于学生自悟、自得,实现道德的自主建构,这也是本套教材情感教育特色的重要体现。

4.预留创造空间,倡导体验探究
为突破传统德育教材单一、封闭和静止的特性,教材重视采用引发问题、解决问题等形式对教学活动进行提示和预设,既体现课程目标对活动的指引,又为师生操作活动预留
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有利于“开放性”“实践性”教学方式的采用,使学生形成自主、合作、探究、负责的主体性素质。

从主题来看,教材中的许多主题本身就是一个活动,鼓励学生走进广阔的生活世界,去充分地体验与探究。

如三年级上册《在学校里工作的人们》这一主题,为了让孩子们懂得尊敬老师,我们以范例导入,引发了“采访老师”或“观察老师的一天”等调查活动。

活动中,孩子们关注到了老师平凡的付出,体验到了老师的辛劳,尊敬与感激之情油然而生。

这样的教育过程无需说教,唯有体验。

教材中的类似设计非常多,如三年级上册《校园里的发现》《一起采风去》等主题,仅从标题语言来看,其活动性就非常明显。

从具体内容来看,教材中更是到处都有生长点,可供师生自主选择、自由生发,从而开展符合实际情况的、个性化的教学活动:
○1教材预留伏笔,设计了大量带“?”和“……”的句式,为达到“培养乐于探究的儿童”的课程目标,从形式到内容都提供了具体的指引。

如:“什么地方的草不能踩?什么地方的花不能摘?”“相同的是爱,不同的是什么呢?”“爸爸的爱是责备的目光,妈妈的爱是……”“车多了,桥多了,灯多了……”等等。

这些设计有助于落实教材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生的自主表现,培养学生开放的心态、发现的眼光、探索的兴趣,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等目标。

○2教材内容的编排设计,注重提示和引导儿童去进行观察、操作、游戏、调查、探究等具体实践活动。

如:“比比谁的手儿巧(自我服务劳动竞赛)”“我们把这些特别的日子记下来(了解父母的生日)”“找找看,还有谁小时候和爸爸妈妈不一样( 观察小动物的生长变化情况)”“我们来开个家乡物产博览会吧(综合实践活动)”等等。

在教材中,我们用“活动”“交流”“调查”等图标或提示语、旁白等来引出这些活动,注重引导学生具体感受、亲身体验、相互交流以及形成个性化的领悟。

○3我们不仅关注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寻求多种答案,同时还鼓励学生提升、表达个性化的学习体验。

于是,教材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空白作品,为学生提供表达自我的空间,使教材成为他们自己参与创造的作品。

○4教材中提供一些必要的准备性知识,以小资料等形式呈现,使体验式、探究式学习能与知识性学习有机结合。

四、教学建议
(一)三年级上
1.教材编排
三年级上册共安排了五个单元主题,即:
○1做好我自己
○2温暖的家
○3我爱我们学校
○4家乡的山山水水
○5有趣的家乡风情。

每个主题都不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区的一个个话题,通过这些话题,引导学生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使之加深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并在此基础上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基本的道德观,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本册教材所涉及的内容是对这个年龄阶段儿童具有重要影响的、在儿童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互动关系(如儿童自我、家庭、学校、家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通过学习,使学生能正确地认识自我,树立自信心;体会父母对自己的疼爱;为父母分忧学习人际关系,由自我走向人与人之间;了解家乡的地理位置、环境特点、物产资源以及家乡的风情等。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1以儿童的自我生活、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家乡生活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受,获得对自我、家庭、学校、家乡的初步认识。

○2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促进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对人的关注。

○3教材中没有理性的说教,而是对儿童生活的真实呈现。

都是从儿童生活中一些平常的现象切入,引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关注。

教材在选择切入点时,力求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采用第一人称的表现方式,来增强教材与学生的亲近感。

教学中应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融为一体。

教师要利用和开发地方教育资源,教师要联系当地和学生的实际,及时地把社会中新的信息、科学技术新的成果、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等吸收到课程内容中去,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

实效性和主动性,提高整个教育的质量。

(二)四年级上
1.教材编排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具有综合性、经验性和基础性。

《品德与社会》课程设计的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即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在儿童逐步扩大的生活领域这个面上选择几个主要因素来组织教学内容。

本册教材也不例外,共分为五个单元:
○1有困难,我不怕
○2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3做聪明的消费者
○4公共生活讲道德
○5大自然发怒的时候
在个人学习、集体生活、社区生活多个场景中,对学生进行了挫折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体会人们在危难中团结互助精神的可贵。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本册教材的内容也变得更丰富,形式更多样。

教材内容充分体现了综合性的特点,五个单元主题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内容,而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个个话题。

通过这些话题,引导他们学会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加深对自我、对他人、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形成基本的道德观,指导行为,并使知识意义化、价值化。

例:做聪明的消费者。

教材形式则活泼多样,版式新颖富于流动感,采用了各种图画、照片、学生作品,既富于变化又从多角度丰富学生的感知,对话式的儿童语言、主持人式的旁白人物使教材更富有亲切感。

例:我们的快乐大本营。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
○1对学生进行了“成功教育”、“励志教育”,通过引导学生树立自信,追求梦想,进行积极的自我完善,帮助他们锻炼意志,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使他们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乐趣。

○2让学生从集体出发,在感受集体的温暖与快乐的同时,也明白快乐的集体需要每一个成员摆脱自我中心,融入集体;只有大家相互理解、相互帮助、献计献策,才能共同去创造。

通过一系列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集体主义意识的活动设计,充分体现了新课改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

○3让儿童走进社会,了解消费这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体验社会生活,在各种活动中,
通过感受——内化——升华的过程,明白合理消费的意义,养成勤俭节约的品质。

○4通过对现实生活中学生耳闻目睹的现象的对比、分析,帮助他们形成基本的善、恶、美、丑的是非观,懂得在公共场所爱护公共设施、遵守公共秩序、爱护公共环境是社会文明的具体道德,是做一个讲文明有教养的人的必备素质。

公共生活讲道德不光是写在纸上,更要体现在行动中,教材就截取了实实在在的生活片断、场景,让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对生活有所认识,有所感悟。

○5了解自然灾害的危害性,知道大自然有不可抗拒的一面,学习一些在自然灾害发生时自护、互救的方法,培养避险求生的能力,对每个人来说,尤其是对生存能力相对较弱的小学生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3. 教学建议
○1教材因“生活”而丰富
回归生活、关注儿童生活是品德与社会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

品德教育的根本目标就是引导儿童学会生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社会能力。

儿童不断扩大的社会生活是教材编写的主线,包括范例的选取也源于儿童的真实生活,教材因“生活”而丰富,我们在拓展教学内容时同样要把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机联系,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各种内容。

○2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课堂是师生生活的一部分,本应该是变化莫测、丰富多彩的。

叶谰教授认为,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的轨道行进,总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的新鲜事、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

新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一切有价值的动态生成的资源,从而获得意外的成功。

○3课程因“活动”而美好
教材中设计了大量丰富多彩的学生乐于参与的活动,主要形式有信息类活动、参观访问或实地考察类活动、动手操作或实践类活动、交流表达类活动。

有些是用“活动”图标标明了,有些二级标题、三级标题本身就是活动主题,有的提示语、旁白对话也可以生成一个活动。

只有让学生亲自参与、体验,才能有所感受,得到许多的收获。

(三)五年级上(另行解读)
(四)六年级上
1. 教材编排
○1密切联系生活,关注学生个体经验——生活性
A.教材内容以儿童的生活为主要源泉。

生活中的话题、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成了我们的课题。

例:你有好奇心吗?P3
你喜欢看哪些电视节目?P55
我们可以用互联网做些什么呢?P56引导学生不要在网上迷路。

B.关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

例:P21你生活的地区有哪些适合生长的农作物?它们是怎么种出来的,人们要付出哪些劳动?
P43现代通讯给我们带来的好处……
P57说说你上网的经历;描述自己在一天内获得了哪些重要的信息,并说明获得信息的途径。

○2重视活动设计,鼓励学生体验感悟、探究创造——活动性。

教材设计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
P3:提出你好奇的问题;
P4:选取身边的某一生活用品或学习用品,就它的外观特点、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你的问题。

P7:发挥你的想象力从“水”开始。

P21:寻找农谚,了解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关系。

了解24节气歌。

学生在在活动中体验、感悟、升华:一次生动的活动,胜过一千次空洞的说教。

亲身经历,胜过无数说教。

多给孩子一些刻骨铭心的体验,让孩子在体验中快乐成长!
例:自己尝试造一张纸,在亲手制造的纸上写下你的最深的感受,把它珍藏起来。

P29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创造:探究性学习的理念得到较好体现。

第一问题的设计具有较强的探究性。

第二提供探究活动的方法。

第三活动准备素材与观点,让活动不流于形式。

第四活动形式多样,提高探究活动的趣味性。

第五注意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教育有效性。

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探究、创造:
例:我们去环球旅行
P105 研究各国的衣着为什么不同。

P106 我们还可以搜集一些图片、邮票、钱币、国旗、明信片等,合作办一个世界风情展,让更多的人领略异国风情,了解世界。

P107 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某洲、某个国家或某个城市你赶兴趣的事物。

○3强调学科间联系,促进课程优化整合——综合性
内容包括历史、地理、人文、环境、国情、思想品德、行为习惯、心理健康……
○4尊重师生个性,实施多元价值下的积极引导——人文性、情感性
教材充满童心童趣,是能够与儿童进行对话的文本。

“教材中的儿童”和“教室中的儿童”形成一种“我—你”之间的对话关系。

教材中的儿童与教室中的儿童相依相伴,一起面对并解决成长中的问题和烦恼,共同享受成长的幸福。

○5更新教学内容,引进现代信息,给学习、思考留有很大的空间——开放性、时代性
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学生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题材,重视开阔其视野;
开放性还体现在:每个学习主题都不是封闭的结构,只提供明确的导向,不提供唯一的思路和既定的答案,希望师生在互动中去探寻各种可能性,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表现,给他们的学习和思考留下很大的空间。

2. 教学总目标、教学重点(略)
五、学校特色
实验小学是成都市“十佳品格教育示范学校”,《品德与社会》课密
切结合学生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健康生活,快乐成长。

学校德育工作(班主任工作)与《道法》课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如三年级第一单元“做好我自己”,第二单元“温暖的家”,第三单元“我爱我们学校”中的许多活动与学校品格工作室的“友善”“亲子”“亲师”活动相互渗透、有机结合,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孩子高兴、家长满意,班主任更喜欢它的实用性、实效性。

六、期末检测
《品德与社会》课的评价以促进和激励学生健康发展、健康成长为前提,从学生原有的基础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以表扬鼓励为主,进行发展性评价。

教科院对非基础性学科课程期末检测,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通过观察、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