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一节课的几点思考(生物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一节课的几点思考(生物组)

(A Lesson On Nourishment of Plants’Grows)

【摘要】倡导探究式教学的根本目的还在于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本节课设计的着眼点是学生。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开始,逐步引领他们感受生活;让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开始逐步深入,力求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把学生的视野从课堂向课外生活逐步延伸,着力培养他们终生学习的能力。对教材的处理也本着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走向社会,而不是为教而教。开放的教材和开放的课堂相得益彰,开放的学生和开放的教学互为补充,从而构建起一个师生互动的平台。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提升,学生的生物学素养在课堂内外日趋提高。

【教学简要程序】

放映视频短片《植物的开花过程》,进入情境,引入植物的生殖话题,引导学生欣赏并领会植物开花和生殖的意义,借此对学生实施美育。

以FLASH动画配合学生回顾、复习绿色开花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提出问题:植物除了用种子繁殖,还可以有其他的繁殖方式吗?用学生熟悉的诗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起到激趣的作用,并请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哪些植物没有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开花结果)产生后代?使学生对扦插这一概念形成基础性的感性认识,再准备有芽的生姜、蒜瓣演示,学习无性生殖的概念。

出示用嫁接的方式培育的仙人掌科植物图片,提出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培育的方法?——引出嫁接的话题,并通过挖掘生活中素材,学习植物的营养繁殖的不同方式,选材始终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学习植物嫁接的活动中,要求学生以课本为参考,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教师提供的材料,动手操作,期间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或小组进行个别性教学。活动之后,教师演示嫁接的动画操作,请学生对照,反观自己的操作中有没有不科学的地方,为什么?

在活动中,学生先根据各自不同的理解进行实践,最后在演示的指导下建立正确的认知,符合探究的精神和程序,符合认知规律。而在活动的展示环节中,不同程度、不同特点的学生有不同的展示平台。

通过这个动手实验,让同学们体验劳动的辛苦,培养同学们耐心细致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并用评选的方法激励他们继续关注自己的劳动成果,专注于自己所作的科学实验。课堂教学的最后环节给学生提出一个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株开白花的碧桃枝条嫁接在开红花的碧桃上,日后会开出什么颜色的花?提出问题却不给出答案,以吸引和鼓励学生课后继续收集资料,进行探究。

新课标中一个重要的改变是强调了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培养。根据多年来的教育教学经验,学生的发展空间在很大程度上与他们的情商密切相关,即对人、对事物、对工作、对学习的态度,以及对于一个要学习的对象能够深入的程度,兴趣持续的长久度等等,对他们将来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此,新课程理念中特别要坚定的一个认识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以下是关于《植物的营养生殖方式》一节课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1.精美的建筑总是从蓝图开始,成功的课堂教学总是从教学设计开始。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R.M.加涅等人(L.J.布里格斯和W.W.韦杰)合著的《教学设计原理》,是一本很好的参考书,对理解新课程理念极有帮助。加涅认为:要使得每一节课的

每一个教学事件都能取得成功,要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实现我们预设的教学目标,必须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程序结构。事实也正如此。要注意的是教学设计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迎合学生的兴趣爱好。这就要求进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前要认真分析教材,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分析我们可以调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比如这一节课中,教材首先回顾在七年级所学的绿色开花植物的繁殖过程,继而提出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的概念,并比较了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优缺点和异同。此节内容的目标实现需要一些旧有的知识作为信息支撑。故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安排旧有知识的复习便于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能够适度拓展;又鉴于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知识的最佳方式,采用FLASH动画复习有性生殖的过程和特点,则较为直观和鲜明。

考虑到扦插和嫁接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对生物学习的兴趣,能较多地渗透科学工作者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学生通过亲手操作体会劳动的不易,既产生快乐的情绪,又能更深层次地养成同学们尊重生命、爱惜植物果实,乃至劳动产品的人文品质,并且潜移默化地知道学以致用。所以在教学设计中采用多种方式和渠道,着力于德育渗透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培养,不失为一种科学的设计思路。

2.生活是最大的课堂,一切问题来自于生活,人类学习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新课程的出发点就是身边的生活。

2.1关注生活,从关注身边的现象开始。学会关注生活,即学会从身边、从生活的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初中学生多数还表现为对自然现象的直觉兴趣,更喜欢观察鲜明、生动的直观事物,因此在话题的引入中,联系学生与本地实际,以学生常见的事物和现象为切入点,借用学生熟悉的诗句,提起学生的注意,能起到激趣的作用;演示的材料多选用生活中常见的大蒜、生姜、马铃薯等,进行扦插繁殖的花卉也都是常见的品种,使得同学们始终能够带着浓厚的兴趣关注自己要学习的新知识。

这一节课的内容有不少都与生活,与生产劳动密切相关,因而这一节课的设计主旨是“教会学生发现”,期望他们学会关注生活里的科学、发现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对身边现象的“重认识”培养学生“发现的眼睛”,让他们意识到——生活中从来就不是缺少问题,而是缺少发现。

2.2当一个人学会了欣赏,学会了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生活品味必然会有所提升。而学会感受和欣赏美的生活则是一个人的终极发展目标。

美是无处不在的。会欣赏、会感受的人,总是能更快乐地生活,一个对美有着敏感性的人也更能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这是培养学生的一个发展性目标。新课程理念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要时时、处处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设想。

同时,美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一个个细节的渗透。可以通过语言、语态、眼神等等给学生传达美的信息,例如这节课中我利用导入中的“植物开花”的现象、古诗里的意境、还有嫁接品种的优美姿态,和学生一起欣赏美的存在。

2.3在劳动中体会,在劳动中感悟,在劳动中达到情感的自然升华。

常言道,“敝帚自珍”,每个人对于自己的劳动果实总是珍爱有加的。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会生活的艰辛,体会植物的花、果的美的价值,理解劳动创造幸福的涵义,也为他们日后更好地理解生活,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乃至热爱生活奠定基础。学生们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如何嫁接,尽管只是模拟式练习,已经体会到了不容易,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学生建立尊重别人的劳动,爱惜劳动果实的意识也就水到渠成了。

3.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莫如授之以渔。

3.1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提高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一个具体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