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化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食品与化学

1.怎样通过进食来调节能量平衡?

基础代谢是指维持生命的最低能量消耗,即人体在安静和恒温条件下(一般26 ℃~30℃),禁食12 h后,静卧、放松而又清醒时的能量消耗。即人体在非活动状态下,维持生命所需的最低能量.不受肌肉活动、环境温度、食物及精神紧张等影响。

人体能量来源于食物。通常包括食物主体(主食)、维生素和无机物质(特别是微量元素)三种成份。其中食物主体指糖、蛋白质和脂肪,都属于碳水化合物,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放出大量的热。一个成年每天需要摄取:

①糖,300 g~400 g,占总能量的35 %~45 %。1 g糖约提供16.7 kJ 能量

②蛋白质,80 g~120 g相当于300 g瘦肉或3个鸡蛋,1g蛋白质也大约可提供16.7 kJ 能量。

③脂肪,100 g ~150 g,占总能量的35-50 %,1 g脂肪可提供36.7 kJ 能量

2.怎样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利用问题?

食物主体和微量成分虽可提供能量,但它们本身还不是能量,需要经过消化而加以吸收利用。从化学观点看,消化作用就是糖、蛋白质和脂肪的水解分别产生单糖、氨基酸和脂肪酸,进而在酶的催化下氧化(或称燃烧)释放出热量。

3、结合糖的代谢途径(需要阐述哪种途径),阐述为什么高强度体力劳动或运动后易造成机体酸痛?饮食上应采取哪些措施来缓解这种酸痛?

糖酵解三羧酸循环

4、判断并简要阐明原因?

(1)儿童多晒太阳可预防维生素B的缺乏,因为维生素B具有促进钙镁的吸收。()

维生素D具有促进钙镁的吸收,多晒太阳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

(2)粮食经过精细研磨易强化维生素A的吸收,因为加工越细越利于维生素的吸收。(F)精细研磨易强化不利于维生素A的吸收

(3)蔬菜水果中含有大量的有机酸,所以是酸性食品。(F)

碱性食品,因为有机酸在身体内经过消化变成碱性

(4)学生在考试期间优质蛋白质和微量元素丰富的膳食组合最为合理。()

(5)饭后饮用橘子汁可以促进铁的吸收,因为橘子汁中富含Vc,而Vc具有较强的氧化性,易使Fe2+变成Fe3+,Fe3+是人体最有利的吸收形式。(F)

有利于铁的吸收对,但Fe3+是人体最有利的吸收形式

(6)八宝粥和腊八粥给我们最为经典的经验是膳食纤维含量丰富,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含量丰富,营养价值极高。(T)

(7)牛奶加热时其中的缬氨酸易与果糖反应,因此煮牛奶最好不要放糖。(F)

牛奶中赖氨酸在加热条件下能与果糖反应,生成有毒的果糖基赖氨酸,有害于人体。

(8)由于雪糕和冰激凌富含高热量的糖类和巧克力,容易使人发胖;并且还能降低食欲,影响消化和吸收,所以炎热的夏天最好不要吃雪糕和冰激凌。(F)

(9)油条加工过程易造成铬中毒,因为油条加工过程中会加入明矾,而明矾是一种含铬的化合物。(F)

是铝中毒明矾是一种含铝的化合物。

(10)饮用水不能反复加热的原因是:反复烧后易加速水垢形成,使水变得更硬;反复烧后易使水中的氯元素与钙镁例子形成沉淀,易造成结石;反复烧后使水中的pH发生改变,饮用后会改变体内酸碱度。()

第二章烹饪与化学

1. 简述食品中一般化学成分在烹调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形式。

水分

吸水:烹调过程中添加水。如干货的涨发;

保水:有些过程则需要保护原料水分。如肉食品原料的挂糊上浆,目的是保护原料中的水分不丢失;

脱水:有的过程又要脱去不必要的水。如盐渍和焯水等方法,目的是为了除去肉类原料的腥膻之味和某些蔬菜的涩苦之味。

⏹无机盐

流失:植物及动物的食品原料在加热时即收缩,汁液被分离出来,其中可溶性的碱金属盐类随汁液流出,而钙、镁等盐类在酸性时也被溶解出来。如白菜在煮沸四分钟时,钙,磷的损失率,经测定,若全叶煮沸可达:Ca l6 %,P 46 %;若切断煮沸:Ca 25 %,P 53 %。

增加:有时成品中也有无机盐增加的情况,如用硬水煮饭钙、镁会增加,用铁锅时,铁也会增加。

污染:水污染、土质污染、空气污染、烹饪器具污染都会使烹饪原料及成品中的有毒元素增加,造成污染。

⏹蛋白质

变性作用→适度变性--改善口感,易于消化

→过度变性--口感不佳,营养损失

胶凝作用→形成半固态物质--豆腐、蛋羹

羰氨反应→赋予食品风味和色泽

⏹糖类

⏹焦糖化反应:糖类在加强热(熔点以上)时,在没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会变为深色

物质,即发生焦糖化,而在碱性条件下会加速这种变化。

⏹羰氨反应:糖类在有氨基化合物存在下,加热时,糖类的羰基与氨基可结合形成褐

色物质,故称羰氨反应。

⏹它们都可给食品带来美好的色泽和风味,但亦可给食品带来不良影响。

⏹淀粉的糊化与老化:淀粉受热即糊化,粘性变大,消化容易;陈放时会出现老化现

象,水分减少,硬度变大,不易消化。

⏹纤维素软化:蔬菜类细胞膜中的半纤维素、果胶质、粘质等热煮时即吸水软化便于

消化。

⏹多糖凝胶的形成:琼脂、果胶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形成凝胶。

脂肪

⏹溶出:肉类、鱼类等的脂肪组织,在加热时,一部分脂肪游离出来,如果丢弃汁液,

这部分脂肪将损失掉。

⏹热氧化:一般加工时脂肪不发生质的变化,但过度加热则不饱和脂肪酸可氧化分解,

生成过氧化物、酸、醛等,对消化器官是有害的。

⏹热聚合:植物油中不饱和脂肪酸甚多,在强热下,当温度高于300 ℃时,会发生聚

合作用,而使其粘度增加,而且.增稠速度很快。游离脂肪酸在加热到高于300 ℃时也发生热聚合作用。

⏹热分解:温度超过350 ℃~360 ℃后可分解为酮类和醛类

热变性(氧化、分解、聚合)的脂肪不仅味感变劣,而且丧失营养,甚至还有毒性。所以,烹调工艺中要注意控制油温是必要的。

维生素

溶解--水溶性维生素损失较大

⏹氧化--金属、酶、热、光、pH

2. 简述影响人味觉的因素有哪些?从生理学角度味觉可分为哪几类?

1. 温度在10~40 ℃之间较敏感,在30 ℃时最敏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导致

味觉的减弱,例如在50℃以上或0℃以下,味觉便显著迟钝

2. 时间

•易溶解的物质呈味快,味感消失也快;

•慢溶解的物质呈味慢,但味觉持续时间长。

3. 各种味觉的相互作用

•(1)味觉的相乘效果

•(2)味觉的相消效果

4. 浓度

5. 溶解度

味是由舌尝到的酸、甜、苦、辣、咸的味感,是由其可溶性物质溶于唾液,作用于舌面味觉神经之味蕾产生的味觉。

3.生活中的香料主要有哪些?在化学上有何特点?

(1)天然香料

⏹我国的香料品种很多。常用的天然香料有八角、茴香、花椒、姜、胡椒、

薄荷、橙皮、丁香、桂花、玫瑰、肉豆蔻和桂皮等。

⏹(2)人工香料

⏹主要有香兰素,具有香荚兰豆特有的香气;

⏹苯甲醛,又称人造苦杏仁油,有苦杏仁的特殊香气;

⏹柠檬醛,呈浓郁柠檬香气,为无色或黄色液体;

⏹α-戊基桂醛,为黄色液体,类似茉莉花香;

⏹乙酸异戊酯,人称香蕉水;

⏹乙酸苄酯,为茉莉花香;

⏹丙酸乙酯,凤梨香气;异戊酸异戊酯,苹果香气;

⏹麦芽酚,又称麦芽醇,系微黄色针晶或粉末,有焦甜香气,虽然本身香气并不浓,

但具有缓和及改善其它香料香气的功能,常用作增香剂或定香剂。

第三章饮料与化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