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教学策略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汉语学习动机调查及教学策略
1.选题缘由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加强,汉语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
根据国家汉办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已超过5000万。
在数量如此众多的外国汉语学习者中,一类是本土学习者,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大学或者中小学学习汉语;一类是来华留学生,他们专程来到中国学习汉语。
除了这两类学习者,还有一类长期被研究者所忽视,这就是在华留学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生活,甚至长期定居在中国。
他们的子女,有的在自己国家接受基础教育,有的在国际学校就读,也有的在中国的中小学就读。
这些在中国的中小学学习汉语和其他课程的外国学生,笔者称之为“在华留学生”。
虽然都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但是“在华留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还是有所不同。
首先,他们年龄更小,以未成年人为主,而“来华留学生”以高中毕业生、在读大学生等成年人为主;其次,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汉语才来到中国,而是由于家庭原因来到中国;第三,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时间更长,而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时间在半年到两年之间。
除此之外,这些“在华留学生”大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国籍、语言和文化,同时又长期受到中国
语言与文化环境的熏染,对两种语言、文化都有比较深刻的体悟。
笔者所任教的一批韩国“在华留学生”。
在教授他们汉语的过程中,笔者经常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些学生在中国的中学学习汉语,其主要的学习动力是什么?②如何激励这些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汉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有一些认识和感触,希望能通过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
两项研究目的:
(1)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类型,即其学习汉语的主要动力。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励措施。
2.被调查者汉语学习动机类型的总体情况
问卷中学习动机类型部分的调查共有31题,分别属于9种动机类型。
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9种动机类型的均值均大于3,按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证书动机>情境动机>国家动机>被动动机>升学动机>兴趣动机>焦虑动机>出国动机>融入动机。
具体情况见下表:
调查对象汉语学习动机类型描述性统计
2.1 “证书动机”最为强烈。
在平日的授课实践和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对hsk等级证书非常重视。
韩国班的学生,将来都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hsk 等级证书是大学入学的重要条件和考察内容,所以,每个学生对hsk
都非常重视。
青岛二中韩国班最初没有开设专门的hsk课程,但是由于学生要求强烈,后来专门开设了hsk辅导课程。
另外,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学院”参加hsk课程的课外辅导。
韩国的“学院”类似于中国的培训班,大多由韩国人开设,教师大多是韩国人,也有少数中国教师。
为了获得hsk等级证书,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
在访谈中,每个学生都表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取更高的hsk等级证书。
2.2 学习情境非常重要。
在调查问卷中,情境动机涉及到教师、教材、学习成绩和学习氛围,情境动机的均值排第二位,说明学生受教师、教材、学习成绩、学习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更多地由自己的喜好所支配,二是与教材选择和班级编排有关系。
学生除了汉语课以外,还要上中国语文课,用的是中国的语文课本,内容选择和语言难度都不太符合他们的需求。
汉语课用的是北京大学李晓琪主编的《博雅汉语》,教材前言中有关于使用对象的说明:“全套书共9本,既适用于本科的四个年级,也适用于处于不同阶段的长、短期汉语进修生。
”总体来看,这是针对大学生或来华留学生的教材,而不是针对这些还未成年的在华中学留学生的,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他们。
国际部韩国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分班,而不是根据其汉语水平,这就会使得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
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成绩差距却相当明显。
这就使得学生的汉语学习受到成绩和学习氛围的影响。
教材选择和班级编排不完全合理,要激励学生学好汉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
所以,遇到一个“好”的汉语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动机。
2.3 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学习”的意识强。
国家动机的均值排在第三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韩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强。
韩国父母很重视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得知,班内一名男生在家经常被父亲教育要努力学习,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
访谈中,有四个学生希望将来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个学生的理想是担任韩国驻华大使。
另外三个学生希望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希望在中韩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尽管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不太成熟,但是由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这些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还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
2.4 升学压力较小,学习焦虑程度低。
对韩国班所有的学生而言,升学是他们来国际部的共同动机,考上大学是他们的最终目的。
韩国国内高考的竞争压力极大,但是对于这些在华中学留学生来说,上大学的难度相对较低。
如果他们选择读中国大学,只需要hsk五级证书、参加难度较低的留学生入学
考试就能被录取。
如果他们选择读韩国大学,也可以享受“特例”照顾。
通过访谈笔者得知,韩国高校招生有两种入学“特例”,第一种是在国外生活12年以上的学生,申请韩国一类大学,如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可以只提交申请材料而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3年以上、12年以下的学生,需要提交申请材料、参加面试和笔试,但考试难度低于韩国本土的考生。
总体来说,这些韩国在华留学生上好大学的难度是相对较低的,这从学生高校录取情况中就可以看出。
由于升学压力小,所以他们学习的紧张焦虑程度也相对比较低。
2.5 以“被动学习”为主,兴趣、出国、融入动机较弱。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14岁,他们大多是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来到中国,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
笔者所教的6个学生,都是跟随父母来到中国的,其中5个是在韩国上完幼儿园后,来中国读的小学、初中、高中。
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对喜欢不喜欢汉语应该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兴趣动机相对较弱,“被动动机”是其学习汉语的重要因素。
这些被调查者已经长期在中国生活,他们的“出国动机”相对较弱,通过学习汉语在中国旅游、工作的意愿不是很强烈。
虽然他们处在汉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但他们的家庭不断对其进行韩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而且主要生活在韩国人“聚居区”中,他们的汉语交流大多限于课堂上,从家中到学校,几乎都坐校车,课下交流
多用韩国语。
所以,他们的“融入动机”不强,均值排在最后一位。
3.基于调查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策略
本文所做研究是在笔者从事汉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
笔者将自己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访谈、资料整理、论文撰写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并总结出以下经验:
3.1 按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提升个人素养。
教师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受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影响。
2012年国家汉办发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和“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构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师标准体系。
汉语教师应该对照这一标准,不断提升个人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
3.2 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提高开口率。
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全面发展。
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的两端,只有通过语言输出,也才能检验语言输入的效果和交际的能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运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汉语输出能力。
如学生从桂林秋游回来,让学生写出去桂林的感受,在课堂上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小吃、人文风俗等等。
3.3 保护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进而“乐在汉语学习中”。
在教授“中国国剧-京剧”一课时,笔者在课堂播放了电影《梅兰芳》,学生对梅兰芳其人其戏都非常感兴趣,课下纷纷上网查阅资料,他们还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戏曲代表,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黄梅戏、豫剧等,课后竟然有同学唱起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
3.4 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
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一般是13-19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
他们在异域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
中国教师则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中国人,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学生的保护者,用“爱”担负起教育的责任。
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倾听,面带微笑;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正是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访谈中“敞开心扉”,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3.5 在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要素。
教师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
在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
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例如,比较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中国的武术精神、京剧艺术,介绍中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制度,等等。
这种文化“渗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汉语学习的动机。
3.6 以人为本,分层次教学。
学生的年龄、学习汉语的时间、努力程度等的不同,会导致他们各自的汉语水平以及接受能力差异较大。
对同一班级的学生,既要有统一的、基本的要求,又要考虑到学生在水平、能力、素质方面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让所有学生都体验到学有所得。
笔者所教授的外国班7名学生中,通过hsk6级的4名,hsk5级的2名,未考级的1名。
有鉴于此,笔者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根据其汉语水平进行不同内容的汉语教学,在教学目标、问题设计、作业布置、试卷内容等方面都有所区别,让每个学生汉语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学生对笔者的教学测评满意率为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