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癸卯学制看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_黄孝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7年6月第6期常熟理工学院学报(教育科学版)J o u r n a l o f C h a n g s h uI n s t i t u t eo f T e c h n o l o g y (E d u c a t i o n a l S c i e n c e s )

J u n e ,2007

N o .6

收稿日期:2007-05-21

作者简介:黄孝群(1962—),女,湖南永兴人,肇庆学院图书馆信息部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教育学;

王小花(1980—),女,湖南郴州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生。

从癸卯学制看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黄孝群1

,王小花

2

(1.肇庆学院图书馆,广东肇庆526061;2.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广州510631)

摘 要:20世纪初期晚清社会内外交困,有识之士希望通过教育改革培养新式人才,制定新学制成为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癸卯学制应运而生。癸卯学制是一部具有现代化特征的学制。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确立。

关键词:癸卯学制;现代教育制度;确立

中图分类号:G 5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794(2007)06-0046-04

中国传统教育是由私学、官学构成的以科举制为主体的教育体系。中国现代分科性质的教育体制则是清末民初从西方引进的。笔者认为中国现代教育制度起源于洋务运动,确立于晚清新政时期,发展于五四运动以后。癸卯学制的颁行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的一个重要标志。

1901年9月14日,清政府颁布“兴学诏书”,鼓励各地兴办学堂。“除京师已设大学堂应切实整顿外,着各省所有书院,于省城均改设大学堂,各府及直隶州均改设中学堂,各州、县均改设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1]5-6

。于是,各类大中小学应运而生。

虽然各学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学校性质、课程设置以及各级各类学堂之间的统属衔接关系均没有明确规定,但学制的建立已大势所趋。张百熙、张之洞、荣庆拟订了《奏定学堂章程》,于1904年1月正式颁布实施,此时为农历癸卯年,所以称癸卯学制。

癸卯学制是我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癸卯学制包括学务纲要、各学堂管理通则、考试章程、奖励章程、及各级各学堂章程等共22件。对从蒙养院到通儒院等各类学堂,从普通教育,师范教育到实业教育,从教员任用到学校管理,从立学宗旨、培养目标、入学规则、学习年

限、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仪器设备、校舍建筑到考试、奖励等各个方面,均作了详尽的规定。癸卯学制将学前教育的“蒙养院”划出学校系统之外,将从小学到大学后的整个学程划分为三等六段。第一为初等教育,内分为初等小学堂(学制五年)和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二段。第二为中等教育,设中学堂一段,学制五年。第三为高等教育,内分三段,第一段为高等学堂及平列的大学预科,学制皆三年;第二段为分科大学堂,学制三到四年;第三段为通儒院,学制五年。从初小到通儒院,全学程共计二十五到二十六年,初步构筑了以普通教育、师范教育与实业教育为三条主干的国民教育体系。师范教育分初级师范学堂(与中等教育平行)及优级师范学堂(与高等教育平行)二等,修业年限共八年。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与初等小学堂平行)外,分初等实业学堂(相当于高等小学堂)、中等实业学堂(与中等教育平行)、高等实业学堂(与高等教育平行)三等。此外,还设有译学馆、方言(外语)学堂、实业教员讲习所,而中等实业学堂的高年级部及其专攻科,进士馆和仕学馆,均属高等教育性质。

癸卯学制体现了明确的办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

46

DOI :10.16101/j .cn ki .cn32-1749/z .2007.06.012

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溣其智识,练其艺能,务其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2]。癸卯学制体现了“中体西用”的方针,学堂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有所分化,突破了传统教育培养官僚精英的单一目标。《奏定学堂章程》对蒙养院的规定,是中国幼儿教育制度正式建立之始。小学堂、中学堂均分官立、公立、私立三种,在教学内容上也打破了儒家经典一统天下的局面。癸卯学制单独建立了师范教育体系,分为初级师范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两级,并规定师范生不交纳学费,从而吸引了许多贫寒家庭的子弟入学。此外,还建立了实业教育系统。实业学堂分为实业教员讲习所、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商船学堂五类,各项实业学堂又分高等、中等、初等三级。

《奏定学堂章程》规定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大学堂以各项学术艺能之人材足供任用为效。”规定大学堂分八科,将经学单设且列为群学之首,是一种妥协变通,但毕竟打破了由经学、史学、诸子学、词章学构成的“四部之学”的传统学术格局,奠定了近代学术的分科基础。民国成立之后,大学分科确定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从而完成了从传统的“四部之学”到现代“七科之学”的转变。

晚清新政时期《癸卯学制》的颁行和实施是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确立的标志。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初步形成了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三足鼎立。19世纪晚期的中国,新式学堂已为数不少,但这些学堂互不衔接。癸卯学制的问世,才使中国完成了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三足鼎立、上下衔接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构建。

实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举。19世纪90年代后,张之洞本着“实业学堂,意在使全国人民具有各种谋生之才智技艺,以为富国富民之本”[3]198的宗旨设立了大批实业学堂。无论从新式学堂的规模、数量看,还是从专业门类的配套、各级实业学堂的衔接上看,张之洞所设的实业学堂与普通学堂相依相附,依次递进。继而,癸卯学制也强调相互衔接的实业教育体系,“各省宜速设实业学堂、农工商各项实业学堂,以学成后各得治生之技为主,最有益于邦本。其程度亦有高等、中等、初等之分,宜饰各就地方情形审择所宜,亟谋广设”[3]200。并且最终以艺徒学堂、初等实业学堂、中等实业学堂、高等实业学堂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形式加以确立,实业教育登上中国近代教育的舞台。

“师范学堂,意在使全国中小学堂各有师资,此为各项学堂之本源,兴学入手之第一义”[3]198。“方今国势危机,如救焚拯溺,夜以继日,犹恐不及,至师范速成科尤为紧要……”[4]。张之洞认为师范不仅是培养人才之必需,且是挽救危机国势的重要力量。癸卯学制规定,“一,宜首先急办师范学堂……惟有急设各师范学堂,初级师范以教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之学生;优级师范以教中学堂之学生及初级师范学堂之师范生……各省城应即按照现定初级师范学堂,优级师范学堂,及简易师范科,师范传习所各章程办法迅速举行”[3]199。随后在癸卯学制中确立了初级、优级师范学堂上下贯通的师范教育体系。

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逐渐分离。以往清朝中央既没有专门的教育机构,也没有专职的掌管教育官员。张之洞在经办学务的过程中认识到,要规范和普及学堂,就需要科学系统地管理。“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员,尤在管理学堂之人。必须有明于教授法管理法者实心从事期间,未办者方易开办,已办者方能得法;否则成效难期,且滋流弊”[3]199。辖区内教育行政人才的培养,教育行政体系建设的日趋完善,为日后建构全国性的教育行政系统做好了铺垫。

1903年,张之洞在癸卯学制中提出,应设总理学务大臣作为全国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统辖各省学务工作。“各省遍设学堂,其事至为重要,必须于京师专设总理学务大臣,统辖全国学务”[3]216。除此之外,各省也应与中央教育行政体制衔接,设立相应的省级最高教育行政部门及最高教育行政长官。癸卯学制中教学系统与教育行政系统的分离使我国近代教育又向现代化迈进了一步。

中国传统教育虽寓“化民成俗”之意,但在科举制的规约下,国家的教育制度与选官制度合一,选拔官员遂成为教育的主要功能。癸卯学制确定了近代国民教育与人才教育的基调,教育开始与社会生产、国计民生相联系。有关章程明确规定,各级师范教育与各类实业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各级师资力量和各种不同专业的应用技术性人才。普通教育中的课程设置,除初小学生年纪尚幼,主要以启发知识,明白伦理,调护身心为目的外,高小就必须考虑“皆有

4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