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识别的眼动研究

合集下载

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面孔情绪识别特征的研究

缓解期抑郁障碍患者面孔情绪识别特征的研究
作者单位:214151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精神卫生中心 通讯作者:袁国桢,EMail:ygzedu@sina.com
1 对象和Leabharlann 法1.1 对象 研究组:选择 2016年 6月至 2017年 4 月在我中心诊断为重度抑郁障碍、经住院治疗后症 状明显减轻可出院的抑郁障碍患者 30例。入组标 准: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 5版抑 郁障碍诊断标准;入院时临床总体印象严重程度量 表(CGIS)≥4,汉 密 尔 顿 抑 郁 量 表 (HAMD17)> 24,出院前 CGIS=1,HAMD17<7且贝克抑郁自评 量表(BDI)<13;病程 <2年。排除标准:严重躯体 疾病、脑外伤史、物质依赖及滥用和其他能导致认知 障碍;接受过无抽搐电休克治疗者;合并严重认知障 碍、精神症状、双相情感障碍、广泛焦虑障碍及注意 障碍者;视 力 障 碍 或 眼 部 疾 病 者;妊 娠 及 哺 乳 期 妇 女。男 9例,女 21例;中国汉族;右利手;平均年龄 (30.73±9.09)岁;受教育年限(15.47±2.85)年。
Abstract: Objective:Toinvestigatewhetherthereareimpairedfacialemotionrecognitioninremitted depressedpatientscomparedwithhealthycontrolsubjects. Method:Thirtyremitteddepressedpatientsand sexageandeducationmatchedhealthysubjectsperformedthetestusingtheclassicemotionalprimingpara digm.Theaveragereactiontimes,errorrateandthedegreeofagreementwerecomparedrespectively. Results: Theaveragereactiontimesofremitteddepressedpatientswerelongerthanthecontrols(P<0.01).Inremitted depressedpatients.Theerrorrateofneutralfacessad(χ2=14.652),neutralfacesflat(χ2 =4.837)andposi tivefaceshappy(χ2 =8.251)inremitteddepressedpatientswerehigherthanthecontrols(P<0.05orP< 0.01).thedegreeofagreementofpositivefaceshappy(F=28.680)andneutralfacesflat(F=35.342)inre mitteddepressedpatientswerelowerthanthecontrols(P<0.001). Conclusion:Theremitteddepressedpa tientspresentslowidentificationofhappyandneutralfacesandanegativeidentificationbiastowardneutral facescomparedwithhealthycontrolsubjectsandsameidentificationofnegativeasnormalpeople.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面孔方面研究)

心理学研究方法作业1、研究主题大背景:面孔识别研究点:动态面孔增益效应2、大背景2.1 概念面孔识别是一直备受研究者关注领域。

20 世纪70 年Ekman 和Frisen 系统地研究了人脸基本表情的文化普遍性,并从解剖学角度提出了6 种基本的面部表情。

20 世纪80年代,Bruce 和Young 系统地研究了人对面孔的识别及其影响因素,提出了经典的面孔识别功能模型。

自此,面孔识别成为认知科学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之一。

面孔识别包括,面孔身份识别,即人能轻易地从不同表情中识别出同一个人的面孔,面部表情识别,即从不同人的面孔上识别出同一种表情。

2.2 研究方法2.2.1 快速分类范式快速分类实验speeded classification task,由Bruce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Bruce 用熟悉与不熟悉人的面部表情图设计了3 个快速分类(speededsification task)实验。

实验一要求被试行表情分类判断,结果发现判断不受熟悉影响;实验二要求被试进行性别判断,结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判断;实验三要求被判断是原始图片(intact face)还是改动过的图片(jumbled faces),结果发现熟悉度显著影响这种身份判断。

实验结果出现了分离:熟悉度影响身份识别,但并不影响表情判断。

这支持功能模型假设[1]。

2.2.2混合范式混合范式由Calder 和Young设计来支持并行双路径加工的理论。

混合范式指实验用的材料即面孔的上下两半分别由不同的身份和/或表情组成,再要求被试进行身份或者表情的匹配任务。

Calder 和Young的实验结果支持并行独立路径假设[2]。

2.2.3 Garner范式Garner范式由Garner设计]Garner 效应作为测量指标来考察面孔身份识别与面部表情识别之间的交互作用。

Garner 效应是Garner 提出的研究两个维量之间交互干扰程度的一种测量指标,经典的Garner实验范式包括两个实验组段,考察两个维量之间的交互影响。

眼动追踪技术

眼动追踪技术

眼动追踪技术的应用及其前景是一种通过检测眼睛的运动轨迹来分析用户行为和认知过程的技术。

它可以应用在很多领域,如心理实验、人机交互、广告评估、医学诊断等。

当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扩大,的前景越来越广阔。

一、在心理学中的应用可以被应用在心理实验中,以探索人类的视觉加工机制。

研究者可以通过眼动追踪仪器来追踪参与者的注视点,以了解他们对不同刺激的反应。

比如,在面孔识别实验中,研究者可以通过追踪参与者的注视点来了解他们是如何识别人脸的,以及哪些面部特征是参与者认为最重要的。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了解人类视觉加工的机制。

二、在人机交互方面的应用可以用于人机交互领域,以提高用户的交互体验。

例如,在视觉搜索中,人们通常需要在一个场景中找到目标物体。

可以追踪用户的眼球运动,以了解他们在场景中的注视点,帮助研究者设计更有效的视觉搜索算法。

此外,还可以用于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中,以评估不同界面对用户注意力的影响。

三、在广告评估方面的应用可以用于广告评估中,以探究广告在阅读过程中的影响力。

通过追踪参与者的注视点,研究人员可以了解他们在看到广告时的注视轨迹和注意力分布。

这些信息可以帮助广告商设计更具有吸引力的广告,同时还可以评估广告的效果是否符合预期。

四、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可以被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辅助医学诊断。

比如,在神经科学领域,研究人员可以使用来了解患者的视觉加工机制是否与正常人相同。

在眼科诊断中,可以用于检测斜视和弱视等眼部症状,为医生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

结论: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技术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

它的广泛应用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持续拓展,为各个领域提供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

3~9个月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眼动扫描的发展

3~9个月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眼动扫描的发展

3~9个月婴儿对不同种族面孔眼动扫描的发展刘少英;李君;朱丹丹;焦小莉【摘要】本研究采用Tobii1750眼动仪,记录3~9个月中国婴儿对亚洲、高加索和非洲女性动态面孔的眼动扫描.结果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逐步表现出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时间比例高于他族.3个月婴儿对鼻子的注视不存在种族差异,6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对非洲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高加索,9个月婴儿对本族鼻子的注视显著高于他族,而对非洲和高加索鼻子的注视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面孔种族接触经验影响了婴儿对本族和他族面孔的眼动扫描.【期刊名称】《应用心理学》【年(卷),期】2016(022)003【总页数】9页(P271-279)【关键词】婴儿;面孔种族效应;眼动扫描【作者】刘少英;李君;朱丹丹;焦小莉【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浙江理工大学心理系,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B822;B842成人是面孔加工的专家,但是对不同种族面孔加工存在差异。

大量研究表明,个体对本族面孔的识别更快、更准确,而对他族面孔的分类更快速、更准确,这种现象被称为面孔种族效应(Other-Race Effect,ORE)(Ge et al.,2009;Meissner &Brigham,2001)。

这一现象在婴儿期就出现了:当本族面孔和他族面孔配对呈现时,3个月的婴儿便表现出对本族面孔的注视偏好(Bar-Haim,Ziv,Lamy,&Hodes,2006;Kelly,Liu,et al.,2007;Kelly et al.,2005;Liu et al.,2015;朱丹丹,刘少英,&徐芬,2013)。

婴儿在出生后的第一年中,随着年龄的增加,对不同种族面孔的识别表现出类似语言发展的“知觉窄化”现象(Kelly et al.,2007;Kelly etal.,2009),即婴儿从较宽的面孔识别能力逐渐窄化到仅能识别本族面孔。

视觉辨认与眼动追踪

视觉辨认与眼动追踪

视觉辨认与眼动追踪视觉辨认是指人类通过感知、认知和理解周围环境中的视觉信息,从而识别出物体、人脸或文字等各种事物的过程。

眼动追踪则是一种记录人眼在观察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的技术,通过分析眼动数据可以揭示人们在视觉信息处理和辨认中的心理和认知过程。

一、视觉辨认的基本原理视觉辨认是大脑对感知到的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视觉辨认中,大脑经过一系列的底层特征处理、高层整合和模式匹配来实现对物体的识别。

具体而言,视觉辨认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实现:1.底层特征处理:人眼感知到的视觉信息首先要经过视网膜、视觉通路和视觉皮层等底层处理模块,提取出物体的边缘、形状、颜色和纹理等基本特征。

2.高层整合:底层处理完的特征在额叶、颞叶等高级脑区进行整合和加工,形成更加复杂的物体特征模式,如物体的轮廓、结构和关系等。

3.模式匹配:大脑将整合后的特征与之前存储的物体记忆进行对比和匹配,寻找最佳匹配,从而实现对物体的识别和辨认。

二、眼动追踪的原理和应用眼动追踪技术通过红外设备记录人眼在观察过程中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从而揭示人们对视觉信息进行处理和辨认的行为。

眼动追踪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眼动数据采集:利用眼动仪记录人眼的运动轨迹和注视点。

眼动仪通常包括红外眼睛追踪器、摄像机和计算机等设备,通过红外反射原理可以准确地追踪眼睛的位置和注视点。

2.数据分析与处理:对采集到的眼动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如计算注视点的位置、注视持续时间和注视顺序等。

同时,还可以通过创建热力图、扫视路径图和注视轨迹图等方式可视化眼动数据,进一步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

眼动追踪技术在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它可以用于研究人类的注意力分配、感知过程、信息加工和决策行为等。

例如,在阅读研究中,眼动追踪可以帮助理解人们在阅读不同文字和排版方式下的阅读策略和认知过程。

此外,眼动追踪还可以应用于用户界面设计、广告效果评估和产品包装设计等实际场景中,帮助改进产品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国内自闭症儿童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的眼动研究进展

国内自闭症儿童面孔-表情识别与加工的眼动研究进展

AdvancesinEyeMovementResearchofFace- expressionRecognitionand
Processingfrom AutisticChildreninChina
CHENQinxia,ZHAOBin,ZHANGYan
(FacultyofEducation,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China 400715)
68
昆明学院学报 2020年 4月
映了个体的社交能力,但自闭症儿童在社交信息的 辨识与处理中较为困难,缺乏与他人的眼神接触, 难以表现出和社交场景相契合的面部姿态、语言表 达等[3],由此,面孔 -表情研究成为自闭症领域 的焦点之一。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者从社交 障碍背后的心理理论缺陷过渡到关注认知加工策略 缺陷,在此过程中,眼动技术也作为一种新的范式 引入自闭症领域,眼动研究即通过眼动仪记录被试 眼动轨迹,分析相关眼动指标 (如注视时间、注 视次数、眼跳次数等) 探析 个 体 内 在 认 知 过 程。 眼动研 究 的 主 体 聚 焦 于 自 闭 症 对 社 交 场 景 以 及 面孔 -表情的注视模式上,眼动能在一定程度上克 服自闭症传统诊断方法中主观性较强的缺点,客观 反映自闭症的面孔加工异常,为探讨自闭症社交障 碍的生 物 标 记 和 内 在 病 因 机 制 提 供 一 种 有 效 的 方法。
自闭症 (Autism) 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 碍,一般发病于 3岁之前,近年来,发病率逐年攀 升:美国 疾 病 控 制 与 预 防 中 心 (TheCentersfor DiseaseControlandPrevention, CDC) 2014年 公 布 自闭症发病率为 1∶68[1],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TheNationalCenterforHealthStatistics, NCHS)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

面孔知觉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探讨面孔知觉中的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并通过眼动研究的方法深入解析这些策略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作用。

面孔知觉是人类社交互动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它涉及到对面孔特征的提取、面孔结构的解析以及对面孔整体形象的认知。

本文将从眼动研究的角度出发,分析这些加工策略在面孔知觉中的运作机制,以期揭示面孔识别的心理过程和神经机制。

在面孔知觉的研究中,特征加工策略指的是对面孔各个局部特征的关注和处理,如眼睛、鼻子、嘴巴等;结构加工策略则侧重于对面孔内部各特征之间关系的理解和分析;而整体加工策略则强调对面孔整体形象的感知和识别。

本文将通过眼动追踪技术,记录被试在观察面孔时的眼球运动轨迹,分析他们在不同加工策略下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方式。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面孔知觉的加工机制,揭示不同加工策略在面孔识别中的作用和相互影响。

本文的研究结果也将为面孔识别技术的改进和应用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旨在深入探究面孔知觉过程中特征、结构和整体加工策略的眼动特征。

为此,我们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先进的图像处理技术,以揭示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和加工策略。

我们采用了三种不同的面孔处理任务:特征识别、结构识别和整体识别。

在每种任务中,都向参与者展示了经过特殊处理的面孔图片,以突出或隐藏面孔的特定信息。

例如,在特征识别任务中,我们使用了经过模糊处理的面孔图片,仅保留眼睛、鼻子和嘴巴等特征信息;在结构识别任务中,我们改变了面孔特征间的相对位置,以考察参与者是否能根据结构信息识别面孔;在整体识别任务中,我们展示完整的面孔图片,要求参与者进行整体识别。

眼动追踪技术在本研究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我们使用先进的眼动追踪设备,实时记录参与者在完成各项任务时的眼动数据,包括注视点位置、注视时间、眼跳轨迹等。

这些数据能够直观地反映参与者在面孔识别过程中的视觉注意分配情况。

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眼动研究

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能力的眼动研究
动 仪 记 录 其 眼 动 轨 迹 结 果发 现 : 孤 独症 儿 童存 在 面部 情 绪表 情识 别 障碍 ,
他 们 完 成 匹配 任 务 的 正 确 率 显 著 低 于对 照 组 ;孤 独 症 儿 童 对 面 孔 的 注 视 时 间和 注 视 点 数 均 显 著 少 于普 通 儿 童 ,表 明孤 独 症 儿 童 对 面 孔 的 觉 察 速 度 较
儿 童 为 研 究 对 象 , 考 察 他 们 的 面 部 情 绪
孤独症儿童面部表情识别 能力的 眼动研究/ 马伟娜等
7 7
为 负 性 情 绪 刺 激 。在 生 理 反 应 方 面 ,孤 独 症 儿 童 对 情 绪 表 情 的 知 觉 水 平 显 著 低 于 普 通儿 童 , 情 绪 图 片 很 难 唤 起 他 们 的情 绪
感 知 ( M c I n t o s h , Re i c h ma n n — De c k e r ,
慢 ,难 以持 续 保 持 对 面 孔 的 注 意 ,对 情 绪 面 孔 的 注 意 偏 向存 在 异 常 ,倾 向 于 回 避 情 绪 表 情 。这 提 示 ,可 通 过 对 孤 独 症 儿 童 面 孔 注 意 力 的 训 练 来 增 强 其 对 面部 情 绪 表 情 的 - / e ,  ̄ q 能力 。 关键 词 孤 独 症 儿 童 面部 表 情 识 别 眼 动
W i l ba r ge r ; 20 06 ; Be a l l ,
童 在 匹 配 和 识 别 上 的 成 绩 没 有 显 著 差 异 , 但 在 命 名 任 务 上 的 成 绩 显 著 低 于 普 通 儿 童 。 鉴 于 此 ,本 研 究 采 用 对 孤 独 症
儿 童最 为 简 单 的 匹配 任 务 范 式 , 以避 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樊倩,就读于辽宁师范大学,主修基础心理学专业,从事面孔认知研究。
隋雪 ,辽宁师 范大学。
3 4
社会心锺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 期 2 1 年第 9 总 1 9 6 2 7 01 期 第 0 页 5
・ 论研 究 ・ 理
识别差异 。第 一是脑定位标准 :执行 面孔识别与 物体识别功能 的脑结构与脑机制不 同 ;第二是加
照不同的方式来处理信息。1 2 ]
至今 ,大部分研 究结果 支持 的是面孔 识别是基 于 在面孔认知研究中 ,目前主要存在三种理论 ,
首先 ,从 脑 定 位标 准 出发 :对 恒 河 猴 细胞 面孑 的整体结构 。 L
电活 动与 损毁 研 究 表 明 ,恒 河猴 选 择 性 加 工面
孔 的脑 区位 于下 颞 叶及 颞上 沟 的边 沿 。这 两个 即特征 说 、结 构说和整体说 。特征说认 为面孔加 部 分包 括 许 多 面孔 神经 元 ,它 们 对 面 孔 有着 强 工过程 主要对 特征信息进行 加工 ,特 征信息是指 烈 的反 应 而x t 面 孔物 体则 只有 微 弱 的 反应 或 面孑上相对独立 的器官 ,如眼睛 、鼻子 、嘴 巴等 ; t ̄ , L 不 反应 。使用 电生 理 、脑成像 以及 对 脑 损 伤病 而结构 说则认 为面孔加工 过程 除了特征信息加工 人 进 行神 经心 理 学 检查 等手段 ,研 究 者 已经找 之外 ,更主要 是结构信息 的加 工 ,结构信 息是指
1 . 孔的知觉方式 2面
面孑 识别研究 中的另一个重要 问题是 :我们 L
工系统标准 :两 个 系统独立运作而不依靠 另外一 对面孑 进行识 别时 ,是如何加 工的?是基 于面孔 L 个 系统 ;第 三是信息处理方式标准 :两 个系统按 的局部 的成 分特 征 ,还是 基 于面孔 的整体结构 。
现 出功能一侧 化的倾 向。 l1 4 而且这 些特征 信息在 面孑 加 工过程 中具有不 同 L 其次 ,从 加工系统标准来 看 :许多研 究发现 的相 对重要性 ,从大到小依 次为内轮廓 、外轮廓 、 存 在面孑 和一般 物体 识别两个 独立 功 能 的模 块 , 眼部 、嘴巴 和鼻子。很显然 ,特征说支持 的是面 L
其 中最有力 的证据来 自脑损伤病入 识别功 能的双 孔的局部加工方式。在支持结构 说的研究者 当中, 重分离 。脑损 伤病 人所表现 出的面孔 失认 是一种 研 究者通 常把结构加工 等 同于整体 加工。嘲 然而 ,
等脑成像技术所进行的研究 ,为面孔识别的特异
面孔识别加 人类为什么对面孔有着这些独特 的感知能力 , 性提供 了更为可靠的证据。传统上 , 人类是 如何对面孔进行识别的?18 年 ,根据 以 工 的特殊性 主要通过与物体识别加工相 比较而获 96
mh a 往研究 成果 ,提 出了著名的面孔加工 的多 阶段识 得 。F ' 提 出了三个标准 以衡量面孔识别与物体

条支路 把面孔结构表征与存储在面孔再认单元
有一个清晰的 、正确 的认识 ,从而更有助 于人们 里的面孔 表征进行 比较 ,特征 匹配 时将激活相应 进行正常的社会交往 和适应周围的环境 。人类这 的单元并 且获得有关面孔 的语意记忆 ,完成最终
些非凡 的面孑 识别 能力是如何 出现 的呢?一些研 的面孔识 别 ;而另一条支路性别和表情 的加工。
时则与 实验一 的面孔 图片眼动轨迹相似。
关 键 词 :面孔 识 别 眼动
别模 型。【 们认 为,对面孔识别 加工应分为两个 ’ 他
1引言 。
阶段 :第 一阶段是对面孔 的知觉结构编码 ,这 个 阶段会进 行面孔特征和空 间结 构 的分析 ,包括两
面孔是人类最 显著的外部特征 ,面孔识别 是 种编码方 式 :一种是静 态的图形编码 ,比如面孔 人类社会生 活中的一项重要功能 ,它能 帮助 我们 照片的亮度 、质地等 ;另一种是 动态的结构编码 , 在缺乏外部线索 的情况下 ,对他人面孔的熟悉度 、 主要指 的是对面孔空间结构的编码 。第二阶段是 情绪状态 、社会地 位 、性别 、年龄和种族 等方面
中 自然选择的作 用使得人类先天就具有 了面孔识 别 的相关信息 ,另一些研究者则认 为 ,生活 中与 面孔广泛的 、长时间 的接触才是真 正的原因 ,它 逐渐使人类成为了面孔识别的专家。
11 . 面孔识别的特殊性
随 着 科 学 的进步 ,使用 P T R E 、E P和 f R M I

理论研究 ・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7 6 2 期 21年第 9 01 期 总第 15 页 08
面孔识 别 的 眼动 研 究
樊 倩 隋 雪
摘 要 :采用眼动记 录法探讨面孔识别的加 工过程。在 实验 一 中,通过记录被试识别面孔 图片和非面 孔图片时的即时加工过程 ,考查被 试在知觉面孔 与一般物体 时的眼动差异。在 实验二 中,考 察被试在知 觉熟悉面孔与 陌生面孔 时的眼动差异与时 间进 程的差异。结果表 明:( 个体在加 1 ) 工面孔时倾 向于首先在双眼 间平移而后向嘴 巴运动 ,完成面孔识别,而在识别物体 图片时则 没有固定的运动轨迹。( 在知 觉熟悉面孔时被试倾 向于只注视眼睛,而在知觉陌生面孔图片 2 )
到 人 类 选 择 性 地 对 面 孔 刺激 进行 加 工 的 脑 区 , 面孔上 特征之 间的空间关 系及版 面布局信息 。面 即梭状 回面孔 区 。面孑 加工 的功 能 一 侧 化 也是 孔认知研 究 中一 直存在 着局部 和整体 加工方式之 L
面孔 特殊 性 加工 的重要 证据 。许 多 研 究 都证 实 争 。部 分研究者认 为 ,面孑 主要 以局部特征信息 L 了面 孔加 工 的右 半球 优 势 ,而物 体 加 工 则 未表 进行加工 ,整体面孔 只不过是各特征的简单总和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