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博察多知炼文才 (部编版 初中语文培训班通用教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培训班通用教材
第二讲博察多知炼文才
一、传统文化“经典”积累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古时“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义),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员),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道家之流派分为四种,即有为派,无为而无不为派,无为派,无不为派。
有为派包括黄帝、伊尹、太公、鬻熊、管子等人的著作;无为而无不为派为《老子》,无不为即有为,所以黄老之学近似;庄子任天,杨朱纵欲,《战国策·燕策》所记陈仲子遁世,皆属无为派,无为派虽与《老子》同有“无为”,但《老子》通过“无为”而达到“无不为”,归结为有为,庄子则以“无为”为终极目的。“无不为派”是韩非子,已是法家了。
1.曲则全,枉则直。——《道德经》第二十二章
曲:弯曲、旋转。枉:屈、弯曲。这两句大意是: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
普通人所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看不到事物实质。老子从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带有智慧的思想,给人们以深深的启迪。生活在现实社会的人们,不可能做任何事情都一帆风顺,极有可能遇到各种困难,在这种情况下,老子告诉人们,可以先采取退让的办法,等待,静观以待变,然后再采取行动,从而达到自己的目标。
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智:是自我之智。明:是心灵之明。这两句大意是:了解他人的人聪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才算真正聪明。中国有一句话,叫“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
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信:真实。信言:诚实的话。美:美妙,漂亮。这两句大意是:真实可信的话不漂亮,漂亮的话不真实。
真实的话未经加工,所以不美妙动听。词藻华美的言辞、文章,内容往往不真实。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也往往这么说:“忠言逆耳”、“良药苦口”。听到这些话后,大概很少有人去钻牛角尖,反问:难道忠言都是逆耳的吗?难道良药都是苦口的吗?所以,像这样理解老子这句话比较好:按照老子的思想,就是重归于“朴”,回到没有受到伪诈、智巧、争斗等世俗的污染之本性。
4.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若:似。拙:笨拙。讷:语言迟钝,不善于讲话。这三句大意是:最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随和。真
正聪明的人,不显露自己,从表面看,好像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表示善辩的人发言持重,不露锋芒。老子的美学观点。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这里老子以“无为而无不为”的哲学思想,分析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认为真正的巧不在于违背自然的规律去卖弄自己的聪明,而在于处处顺应自然的规律,在这种顺应中,使自己的目的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老子提出的“大巧若拙”虽本意不在审美,而在说明“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但它却恰恰说出了一切高度成功的艺术创作所具有的特征。任何杰出的艺术作品都是合目的与合规律的高度统一。
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毫末:细小的幼苗。累土:土堆。这几句大意是: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二、文言文阅读
一叶障目
楚人贫居,读《淮南子》,得“螳螂伺①蝉自障叶,可以隐形”,大喜,遂于树下仰望,欲觅螳螂伺蝉自障叶。偶见之,即缘而摘之,然不慎叶落树下。树下先有落叶,不能复分别②,乃扫取数斗归,一一以叶自障,问其妻曰:“汝见我不③?”妻始时恒答言:“见”,经日④,乃厌倦不堪,绐⑤云:“不见。”楚人嘿⑥然大喜,赍⑦叶入市,对面取人物。吏遂缚而诣⑧县。县官受辞。自说本末,官大笑,放而不治。
——选自《鹗冠子⑨·天则》
【注】①伺:观察等候时机。②分别:分辨,识别。③不(fǒu):同“否”意。④经日:经过一整天。⑤绐(dài):欺骗。
⑥嘿:同“默”,暗自喜欢的状态。⑦赍(jī):携带,拿着。⑧诣(yì):前往,去,到。⑨鹖冠子道家著作,传为战国时期楚国隐士鹖冠子所作。因为他平常总爱戴着一顶用鹖的羽毛装饰着的帽子,大家就给他取了一个别号叫鹖冠子。
1.解释加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⑴伺蝉自障叶:
⑵可以隐形:
⑶缘而摘之:
⑷恒答言:
2.这个楚人为什么相信树叶可以隐形?
3.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⑴遮蔽,遮掩;⑵用来;⑶向上爬;⑷持久,持续
2.⑴《淮南子》中的一段“螳螂伺蝉自障叶,可以隐形”的记载;
⑵妻子“厌倦不堪”后欺骗他的话“不见”。
3.一叶障目的故事告诉我们要看清事物的全貌,还不能盲目轻信、盲目崇拜,必须经过科学的调查和求证,以谦虚谨慎的态度予以看待。
【译文】楚地有一个人,家境贫寒,穷困潦倒。他读了《淮南子》,看到书上有这样的记载:螳螂在捕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