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学而设: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依学而设:基于学情的教学设计研究【摘要】学情是指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现实状态和学科本质,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思维特征、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学情分析时应从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学习需要及可能预测等方面,通过观察、问答、测试等方式加以把握。教学设计时应依据具体学情确定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心,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依学而设;学情;教学设计
随着课堂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教学越来越强调对学情的关注。“学情”,是指课堂教学之前学生现实状态,包括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经验能力、思维特征、年龄特点、兴趣爱好等。教学设计时必须全面考虑上述学情因素,才能顺学而教、因材施教。本文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探索教学设计的科学性、有效性。
一、把握学情:有效学与教的基本前提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具备的知识水平、发展需要也不同,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都会影响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所以,在教学设计前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对学情进行正确分析和预测是教学
不可缺少的环节。
1.从“四维度”全面分析学情
从学的角度看,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年龄特征、学习需要等,在学情分析时应该对这些情况详加考察。
(1)探知学生的知识水平。主要包括探知学生在学习新内容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个人经验和主观体验?学生已掌握了哪些和新知识有关的内容?已具
备的知识经验中哪些是有利于吸收新知识的?班级学生的理解能
力如何?……根据这些分析来设计教学任务的广度和深度。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学生对前一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新教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学习起点是接受新内容,生成新能力的基础,如果忽视这个前提条件则容易导致教学过程脱离学生的实际,使教学目标成为空中楼阁。
(2)了解学生的年龄特点。儿童在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和思维习惯,包括思维的深度、广度,擅长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是乐于交流还是内向保守,感兴趣的话题是什么。每一个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特点,教师只有清晰地了解这些特征,才能全面关注学生的发展。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对学生的年龄特点进行整体的研究分析,有利于把握学情,使教学更加有向、有效。
(3)明确学生的学习需要。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他们有自己的主观想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那么,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就应该思考: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学生能接受吗?哪些教学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从课堂上想知道些什么?充分了解、分析学生的心理需求,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变外在的教学目标为学生的心理需
求,进而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渴求。
(4)预测学生的可能情况。每个学生在学习中都有独特的思考及表现,不可能完全顺着教师的课前设想发展,这就意味着教学过程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充满变化的。各学科新课标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学习方式,这增加了教学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课堂可能因此有精彩的生成,也有可能阻碍教学的顺利进行。所以,在课前必须对学生的“可能”进行认真的预测和分析,对可能出现的生成点加以研究和思考,预设引导方案和策略,这样才能将学生的可能情况转化为宝贵的教学资源。
2.用“四诊法”深入把握学情
对学生分析得越细致就越能全面把握学情,无论是日常的接触了解还是课前调研都能提供学情信息。学情分析究竟该如何进行呢?中医的“四诊法“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
“望”。即观察,与科学研究方法中的课堂观察不同的是,这里的观察者不是旁观者,而是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具有一定的观察意识和洞察能力,留心观察学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通过他们的外在表现判断学情,分析其内在的思维活动、习惯特征等。如有些学生思维活跃,但思考的深度不够;有些学生习惯于依赖老师,思维活跃度不够。通过观察,老师对班级的整体水平,每个学生的能力都能有大致了解,这种方法简单易操作,所以在分析学情时老师们经常使用,但需要持久进行才能得出结论,且仅靠观
察难以全面、具体、真实地反映每个学生的情况。
“闻”。即倾听,教师通过和学生交谈,对学生所表达的语言信息进行研究分析,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为了“听到更多的声音”,使反馈的信息更加全面,有意义,所以老师尽可能选择不同典型的学生谈话,谈话前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内容,谈话时应亲切和蔼,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谈话方式,尽量让学生敞开心扉,说出最真实的想法。
“问”。即提问,通过让学生回答一系列的问题达到了解学生的目的。提问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包括问卷调查、随机访谈。问卷调查是根据需要,设计专项题目或量表进行调查。问卷在设计时要能突出主题,简洁明了,易于回答,这种方式使学情分析从传统经验型跨入科学研究型,拓展了学情分析的范围与角度。笔者曾经上过一节关于“洋快餐”的综合实践课,为了调查学生对“洋快餐”的了解程度,即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问题包括:你吃过“洋快餐”吗?你知道哪些“洋快餐”品牌?你最喜欢其中的哪些食品?……这些问题对学生而言浅显易答,也大致能够反映学生对“洋快餐”的了解程度,对于教学设计有很大的帮助。随机访谈则是针对某个或某类问题随机选择学生回答,这种方式没有问卷调查所反映的问题全面、具体,但对检验估测的学情却是省时省力的做法。
“切”。即对特定的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考察学情,以确定教学方式、目标和重难点。可以分析学生的成长档案、作业、考卷、素
质报告单、预习检测等,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各个方面的情况,如从学生的成长档案和素质报告单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性格特征及综
合水平,作业、考卷和预习检测能反映出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这些是教学设计重要依据。
二、依学而设:有效学与教的根本保障
学情分析不是可有可无的教学环节,它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是为了让教学设计更贴合学生的发展需要。所以,在教学设计时应精心考量学情,以之为立足点:
1.教学目标因学情而定
教学目标是教学过程的导向,又是最终落脚点,是检查教学效果的重要尺度。教学目标在定位时要做到以下两个结合:同步与异步相结合。课标对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关要求,规定了学习该内容时可能掌握的程度,但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是千差万别的,他们的知识经验、兴趣、习惯等等都不同,能够挖掘的潜力也不尽相同。这就意味着,课标要求仅仅是一种预设,是教学的可能目标,并不是教学的现实目标,不能代表学生真实的学习状态,也忽略了学生的潜在发展。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课标要求不能作为教学目标设计的唯一依据,要充分考虑学情,“教师应设立弹性教学方案和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有区分度地进行教学,使学生在开放性的教学过程中都能不同程度地发展。”根据学生的差异性,课堂的教学目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符合课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