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第四章第二节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陌生情境”中观察母 亲和孩子的相互作用,每3 周进行4h,从出生到第54 周。
安思沃斯的陌生情景实验
情节
1
2 3 4 5


潜在的依恋 行为

母作为安全基地 陌生人焦虑 分离焦虑 重聚行为
母婴被带进游戏室(30’)
母看婴儿玩,母不参与 陌生人进来,保持沉默;和婴说话、接 近,母悄悄离开 陌生人和婴儿一起,必要时试图安慰 母回来,和婴打招呼,并进行安慰
亲密型
“像妈妈一样”关爱幼儿, 悉心照料; 耐心教导,经常表扬、鼓励 他们; 和幼儿有较多直接的身体或 目光的接触,彼此建立依恋 关系; 常常偏爱乖巧听话、遵守纪 律。聪明伶俐、特长突出的 幼儿。
紧张型
对行为习惯不良的幼儿表现得不够耐心,态度生硬, 从而造成师生之间感情疏远,甚至紧张、对立。 有研究在调查中发现,师幼互动 行为中,否定性质行为(25.59%) 大大多于肯定性质行为 (15.56%)。 这说明儿童受到的批评指责远远 多于表扬和鼓励,而调皮的孩子 更是如此。 很多教师习惯于用批评和责备去 矫正孩子的过错行为,或忽视情 感上的交流。
6
7 8
婴重新玩,母再离开,并说再见
陌生人试图安抚,并试图一起玩 母亲 回来,陌离开
分离焦虑
被陌生人安抚的 能力 重聚行为
情境二:陌生 人(左)与母 亲(右)一起 坐着
一、依恋四种类型:
安全型
矛盾型
依恋类型
混乱型
回避型
A.安全型(65%) • 宝宝表现:
• 妈妈在场时:能自如安逸地操作玩具,并不总是依靠妈妈, 更多的是用眼睛看妈妈、对妈妈微笑或说些什么;对陌生 环境积极的探索和操作,对陌生人的反应也比较积极。 • 妈妈离开时:宝宝的操作、探索行为会受到一定影响,明 显表现出苦恼、不安,想寻找妈妈回来。 • 妈妈回来时:宝宝会立即寻找与妈妈的接触,并且很容易 经抚慰而平静下来,继续去做游戏。
• 2.大多数儿童喜欢受到他人的模仿; • 3.常常形成一种“报偿模仿”的循环作用; (儿童更喜欢模仿自己行为的成人) • 4.儿童被年龄(地位高)大的儿童模仿时会 有积极的反应;被年幼(地位低)的儿童模 仿时则没有。
3.社会比较的参照
• 儿童进行比较时更多的是以同伴群体为对象 的。
• 儿童的“自我形象”和“自我接受”与他被 其他同伴的接受程度有很大关系。 • 同伴对于儿童的态度、行为、自我概念等起 到塑造作用。
• 体型有吸引力
• 行为举止平静、出 色、合作、助人 • 热情、外向
• 不友好
• 喜怒无常、吹牛、 小气、攻击性强 • 对人持批评态度
同伴交往的类型
受欢迎儿童
积极、乐观的性情 外表吸引人 有许多双向交往 高水平的合作游戏 愿意分享 能坚持交往 被看做好领导 缺乏攻击性
被拒斥儿童
许多破坏行为
被忽视儿童
• 教养特征:
• 父母对宝宝的需要敏感,态度积极;与宝宝经常有互动, 与宝宝一起做相同的事,一起笑、一起做动作,为宝宝的 活动提供情绪支持,并经常激励宝宝。
B.回避型(10%- 15% )
• 宝宝表现:对妈妈在不在场都无所谓。
• 妈妈在场时:很少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 妈妈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示反抗,而是直接忽略,不予理 会,自己玩自己的,很少有紧张、不安的表现。 • 妈妈回来时:避免与妈妈互动,不理睬妈妈对与他们交往 的表示。
• 交友困难的儿童可以分成两种:被忽视型 幼儿和被排斥型幼儿。
思考
• 如何帮助那些交友困难的幼儿,使他们被 同伴接受?
策略
• 1、要使他们了解受欢迎儿童的性格特点及自身存 在的问题,帮助他们学习与他人友好相处。 • 2、引导其他幼儿发现这些幼儿的长处,及时鼓励 和表扬,提高这些幼儿在同伴心目中的地位。 • 3、提供活动机会,增强各方面能力。 • 4、通过有效的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的交往,幼儿在 交往过程中,双方也能学得一定的社交技能和策略。 • 5、教育幼儿之间互相帮助,团结友爱。 • 6、家园合作,共同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
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
无分化阶段 非社会性阶 段 (0-6周) (6周-7个月)
具体依恋 阶段 (7-11个月)
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目标调整的 伙伴期 (2岁半以后) 依恋关系 明确期 (7月-2岁)
依恋关系建 立期 前依恋期 (0-3月) (3-7月)
3.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陌生人情境法
“玩具打鼓熊”
将小恒河猴放在一个有玩具的陌生环境中: ③ 与绒布妈妈相处一段时间后
开始积极探索陌 生情境,充满乐 趣。
② 绒布妈妈在场
紧紧依偎在绒 布妈妈身边
① 绒布妈妈不在场 退缩 消极 对外界漠视 缺乏安全感
如果婴儿没有机会与照看者建立情感联系, 将会怎样? • 在一系列重要研究中,斯皮茨观察了在抚养 院中长大的孩子。 • 这些孩子是在3到12个月间被抛弃的,这些婴 儿被安置在一个大房子里,与其他至少7个婴 儿一起由一个护士看护。 • 不象与妈妈分离以前那样高兴和随和,在这 里他们哭泣,退缩,体重减轻,而且很难入 睡。 • 如果婴儿认识的养育者不能代替婴儿的母亲, 婴儿的抑郁就会迅速严重起来。
同伴关系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社会比较 的参照
强化者
榜样
1.强化者
• 同伴强化是影响儿童行为的有效途径。
父母对孩子的劝告不被理睬; 反而同伴的劝说能够很有效,甚至对同伴 言听计从。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同伴间的相互强化的 频率越来越高。
研究指出:训练幼儿只注意同伴的某些行为(如援助、合作) 而忽视其他行为(如粗野、攻击),能够引起显著的行为变 化。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交往的发展
• 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在游戏情境中发生。
5岁以后
合作性游戏开始 发展
主动性 协调性
4岁左右
主要是同性交往
不同性别幼儿交往特点
• 女孩游戏中的交往水平高于男孩。 表现在女孩的合作游戏明显多于男孩。 • 男孩对同伴的消极反应明显多于女孩。
同伴交往的类型
1.同伴交往类型的测试方法 ——同伴提名法
2.榜样
• 儿童通过观察同伴的行为来获得大量的 知识和各种不同的反应方式。 • 意义:同伴间的模仿不仅帮助儿童获得 新的社会技能,还是儿童维持交往的重 要途径。
思考:你小时候有常常模仿他人吗?或被他人模仿吗? 什么样的人更容易成为大家模仿的对象?
儿童模仿的规律
• 1.有些榜样更易于被人模仿:
• 热情的、能给人以报偿的、有能力的、受到称赞的 ,与自己相似的等。(群体中的支配性人物)
• 教养特征:
• 父母在与孩子的互动中不敏感,较为笨拙,情感活动水平 低。但是也没有回避型的父母那么拒绝与孩子交流。
D .混乱型(10%) • 宝宝表现:无固定模式
• 看起来害怕抚养着,对其表现出恐惧、过分任性。并感到 迷惑。 • 在陌生情境中,表现出杂乱无章和缺乏组织的行为,和极 大的不安全感。 • 容易发展为精神障碍者。
研究者将2岁以内幼儿的同伴交往分为以 下三个阶段:
1、物体中心阶段
大部分注意都指向玩具或物体而非儿童
2、简单互相作用阶段
对同伴的行为作出反应,并试图支配其他儿 童的行为
3、互补的相互作用阶段
复杂的社会性互动行为出现,对他人行为的 模仿更为常见,出现互补角色关系。
2、简单互相作用阶段
• 一个孩子坐在地上,另一个孩子转过来看他,挥 挥手说了声“哒”,并继续看着他。 • 这样重复了几次,直到那个孩子笑了。 • 以后,每说一次“哒”,那个婴儿就笑一笑,一 直重复十几次。
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人际关系
内容提要
1 2 3 4 亲子依恋的发展 同伴关系 师幼关系
学习目标
目标 1
理解依恋关系的基本内涵及其表现 目标 2 把握依恋关系产生特征及发展的阶段 目标 3 把握依恋关系基本类型及相关特征 目标 4 认识依恋关系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亲子关系:
儿童与其主要抚养 人(主要是父母) 之间的人际关系, 是儿童早期生活中 最主要的社会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政府为了避免儿童 遭受空袭的威胁,而将他们疏散到安全的地方, 当时有些父母不愿和孩子分离,将孩子留在身 边,一同躲避空袭。
战后的研究发现,离开父母被送到安全地方的 孩子,其表现的行为问题较之当时留在父母身 边的儿童要多。
二、如何依恋:依恋的发展
1.谢弗和爱默逊的阶段模型 2.鲍尔贝的依恋阶段论 3.艾恩斯沃斯的依恋类型
害羞
好争论和反社会的 攻击少,对他人 的攻击表现退缩 极度活跃 反社会行为少 说话过多 不敢自我表现
反复试图社会接近 许多单独活动 合作游戏少,不愿 逃避双向交往 分享 许多单独活动 不适当的行为
交友关系中的问题儿童
• 在儿童问的交往中,有的孩子受同伴欢迎, 有的较普通,而还有一些孩子的交往存在 一些问题。
• 教养特征:
• 这类孩子可能和抑郁的抚养者或儿童虐待有关。
四、依恋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
儿童认知 •父母健康的依恋会 促进儿童对社会环境 和物理环境奥秘的探 索和好奇。 •早期安全型依恋者 有更多的复杂探索行 为。
儿童情感及同伴关系
•早期的依恋增加儿童 对其他社会关系的信任, 并使儿童对同伴发展起 成熟的情感关系。
(一)幼儿同伴关系的发生发展
• 最早出现:6个月左右 • 表现:相互触摸和观望,甚至以哭泣来对 其他婴儿的哭泣作出反应。 • 此后,婴儿之间交往的社会性逐渐加强。
• 12-24个月的孩子开始一起游戏,表现出初 步的相互交往能力。
• 婴儿早期的社会 性交往通常是积 极的。 • 到1岁左右则有 近半数的同伴交 往是攻击性、冲 突性行为,如打 架、揪头发、推 人等行为。
2.哈 洛 —恒河猴实验
小恒河猴,
你为何如此忧伤?
绒布妈妈:用光滑的木头做的身子,
用海绵和毛织物把它裹起来;
铁丝妈妈:由铁丝网制成,外形与绒 布妈妈相似,但可以提供奶水。
小恒河猴看到恐惧事物立即跑向 绒布妈妈,并紧紧地抱住她; 当铁丝妈妈在,绒布妈妈不在时, 小恒河猴只一味退缩、躲避。
恐怖刺激物
三、师幼关系
• 师幼关系:指幼儿园教师与婴幼儿在保教过程
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 和亲子关系有什么不同? 是一种职务性的人际关系; 是一种“教学”关系; 是带有明显的情感性的。
分享
• 以后如果你是一名幼教工作 者,你想和幼儿怎么相处?
师幼关系类型
李红从师幼接触的性质将师幼关系分为:
亲密型 紧张型 淡漠型
“你最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正提名 “你最不喜欢班上哪3个小朋友?”——负提名 每个小朋友 正提名得分 负提名得分
2.同伴交往的类型
• 受欢迎型
13.3%
• 被拒绝型
• 被忽视型
14.3%
19.4% 52.9%
• 一般型
什么样的儿童受/不受欢迎?
• 学习成绩优秀
• 外表漂亮 • 学习成绩差或成就 感低 • 外表没有吸引力
• 这个重复的动作就是一直指向其他儿童的社会交 往行为。
追赶者——逃跑者
(二)幼儿游戏中同伴交往的发展
• 儿童之间的社会交往在游戏情境中发生。
3岁左右
是非社会性
独自游戏 平行游戏
4岁左右
共同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作逐渐增多 联合游戏 互借玩具、言语交流
合作游戏
(分工合作。有目的、 计划、规则)
独自游戏
最高水平
平行游戏
• 教养特征:
• 父母对孩子总是较为淡漠,怒气冲冲:对宝宝不敏感,表 现消极,很少满足宝宝的需求;很少从与孩子的亲密接触 中获得乐趣。或者以不可捉摸的方式与婴儿交往:对宝宝 喋喋不休,强行给宝宝制造某些需要。
C.矛盾型(15%- 20% )
• 宝宝表现:在不管在不在,都易焦虑不安、哭闹
• 妈妈在场时:很警惕,大惊小怪。 • 妈妈离开时:会表现得非常苦恼、极度反抗,任何一次短 暂的分离都会引起大喊大叫。 • 妈妈回来时:很矛盾,心里既想与妈妈接触,又有些反抗。 如果妈妈想抱他,他会生气地拒绝、推开。这时他已不能 再重新回到游戏,而是不时地朝妈妈这里看。
一、何为依恋:依恋的内涵
1. 定义 依恋 是指婴幼儿 与母亲或其他养 育者之间形成的 亲密的、持久的 情感关系。
• 婴幼儿喜欢与母亲 在一起,与母亲的 接近会感到最大的 舒适和愉快;反之 产生“分离焦虑”。 • 在陌生情境中,母 亲的出现会感到最 大的安全和抚慰; • 当饥饿、寒冷、疲 倦、厌烦和疼痛时, 喜欢寻找母亲。
如何建立良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 注意“母性敏感期”期间的母子接触。
1
• eg:出生时让妈妈看一下;10h在妈妈身边留一会;隔4h喂一次 奶。
• 尽量避免父母亲与孩子的长期分离。
2
• 父母对孩子要敏感,且经常保持身体接触。
3
二、与同伴的交往
思考
1.同伴关系有多重要?在你生命中是如何起作 用的? 2.如果只有亲子关系而无同伴关系对个体个性 的发展有影响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