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高考小说阅读复习--情节
2017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

仇--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第9页,共32页。
概括故事情节的思路
⑴完整叙述。
按照“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概括,“何事” 一环中有时要包括“原因、经过、结果”。 ⑵概括叙述,从主人公的角度叙述。 按照“何人做何事”的主谓结构来表述。故事较复杂,关涉 到的人物较多时,要避免前后情节的相互交错。注意把握 住事件涉及的对象,从同一角度概述,做到前后贯通。
(2)理清结构,按故事发展过程进行概括。按照情 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
▪ 如孙犁的小说《芦花荡》,按故事发展可分为 :背景(序幕)——护送(开端)——受伤( 发展)——报仇(高潮和结局)。
(3)抓住场面,按人物活动的场面梳理情节。一般一 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人 物活动的场所。
2、倒叙法: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写景法:交代环境,渲染 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开头)
3、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总领下文(开头或中间) 4、推动情节发展,承上启下;(中间处)
5、突转(转折)、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高潮处或结尾处) 6、总结全文、 照应前文XX情节;(结尾处)
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5分)
第11页,共32页。
▪ 甲考生
[阅卷抽样]
▪ 答案: 巴尔萨塔用两个星期做了一个很大的鸟笼,他的
妻子以为可以卖到很多钱,感到很高兴。但是巴尔萨塔却 拒绝将其卖给老大夫,说自己已经答应卖给了蒙铁尔的儿 子。但蒙铁尔不认账,看到他的儿子很伤心,巴尔萨塔将 笼子无偿送给了他,下午,他在一片庆祝声中喝醉了酒。
②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按人物线索概括可分为:盼于 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2017届福建省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课件专题五小说阅读第一节分析

第二步:关注描写,分析人物 1.神态描写 (1)文中三处画横线处写到马兰花流泪,每次流泪 的心情不一样: 第一次,马兰花强忍泪水,表现了她受到丈夫指 责后的委屈与隐忍;
第二次,面对丈夫不停地唠叨指责,“眼里含着 泪〞,表现了她对丈夫不明人情事理的气愤与不满;
第三次,她读着麻婶女儿的来信,“满眼的泪水 〞,表现她对麻婶去世的惋惜,对麻婶女儿知恩图报 的感谢,以及对丈夫终于不再唠叨埋怨的释然。
2.情节 小说主要是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现人物性格、表现 中心的。故事来源于生活,但它通过整理、提炼和安 排,比现实生活中的真事更集中、更完整、更具代表 性。
3.环境 小说的环境描写和人物的塑造、中心思想有极其 重要的关系。在环境描写中,社会环境是重点,它提 醒了种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如人物的身份、地位,成 长的历史背景等。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等。自然环境描写对表现人 物的心情、渲染气氛都有作用。
二、巧抓阅读技巧,快速读懂小说 小说阅读需要两大能力,一是对文本的认知理解 能力,二是解题能力。在高考中可通过以下四步快速 读懂小说。
第一步,切分层次,梳理情节 1.梳理情节脉络是阅读小说的突破口,也是根底。
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开端、开展、高潮、结局四 个局部,可以按照这四局部梳理情节。
2.找出线索,梳理脉络。如2021 年全国卷I?马兰 花?,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马兰花一家为借款 而引发的冲突,暗线是麻婶母女的还款过程。
(9)马兰花说:“你也不看看,那是提钱的时候 吗?〞
(10)男人急了:“你现在不提,万一麻婶救不过 来,你找谁要去?〞
(11)马兰花火了:“你咋尽往害处想啊?你就肯 定麻婶救不过来?你就肯定人家会赖咱那六百块钱? 上了车。一路上 ,男人把车开得飞快。
高考语文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2 小说(分析情节艺术)(练习)

精准分析情节艺术一、对点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家(节选)巴金①祖父在床上呻吟着,奇怪的药和奇怪的药引煎在药罐里,熬成了一碗碗浓黑的苦水。
然而服了药,病反而加重起来。
祖父的病并没有给这家庭带来大的骚乱,人们依然在笑,在哭,在争闹,在争斗。
②医药不能够有大的效力,于是人们便开始求助于迷信。
这全是由贫弱的脑筋里想出来的,可如今却由陈姨太发起而为那几个所谓“熟读圣贤书”的人所主持而奉行了。
一个无知识的妇人居然可以成了一种支配的势力,其结果便是一个鬼的世界代替了人的世界。
③最初是几个道士在大厅上作法念咒。
到了夜深人静时,便由陈姨太一个人在天井里拜菩萨。
“见鬼!”觉慧骂着。
“你只配干这些事!”④然而另一个花样又来了。
这就是克明、克安、克定三弟兄的祭天。
三人过于严肃以至成了滑稽的样子,觉慧的批评也是同样的:“见鬼!”几个钟头以前,克安和克定还在打牌喝酒,和女人调笑,现在却跪在这里诵读那愿意代替祖父死的祷告辞。
⑤在觉慧想着“你们的手段不过如此”的时候,新的花样又来了。
这一次不是“见鬼”,却是“捉鬼”。
⑥傍晚,每个房间的门都紧闭着,霎时间全公馆变成一个静寂的世界,显得很凄惨。
不知从什么地方请来了一个尖脸的巫师,在院子里跑来跑去,做出种种凄惨骇人的怪叫和姿势,把病人骇得用被盖蒙了头而惊叫起来。
满屋是浓黑的烟,爆发的火光和松香的气味,地板也被烧焦了两处。
⑦然而花样又来了,据说这公馆里到处都布满着鬼。
这说法也有些人不相信,可是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反对。
虽然觉慧有这勇气,然而没有人听他的话。
于是决定在第二天晚上举行大扫除,要捉尽每个房间里的鬼,说是这样祖父的病才可以痊愈。
于是第二次的滑稽剧又在预定的时间内开演了。
有的人躲开了,小孩哭着,女人叹息着。
⑧觉慧心里充满了愤怒,他觉得身子被压得不能动弹,周围尽是黑暗。
他想他不能屈服,不能够让这样的事在他的眼前出现。
⑨不久那巫师走到了觉慧的房门口。
觉慧在里面大声叫着:“我不开。
高考小说复习之情节及构思技巧课件28张

(2)分析其作用要从以下角度进行: ①情节上:看看它与上下文情节有怎样的关联,是否形成情节 的发展、高潮、转折,与上下文形成照应、对比等。 ②人物上:表现人物性格、心理、性格、品质、经历、命运、 能力等。,强化人物情感。 ③主题上:深化主题,突出(暗示)主题。 ④读者感受上:会给读者带来什么样的阅读效果、心理期待等。
对比
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 方面放在一起比较。
渲染气氛,表现事物 或突出主题。
衬托
描绘某一事物来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 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
使文章更生动,人物、 事物形象更突出,主 题更鲜明。
突转
在小说中间或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 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 之外的反转,或者是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 ”。
小说要素关系图
小说常见主题
通过描写主人公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 揭示人性 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寓言人生 通过寓言形式,将人生的重大问题寓于故事之中。 针砭时弊 将现实生活中的丑恶现象用故事的形式加以揭露和鞭挞。 百态人生 反映小人物的生存现状和心理状态。
文体种类
考情微观
收到意料之外、情理 之中的效果,对表现 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 睛的作用。
名称
释义
作用
线索
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 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 小说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发生 的空间、时间。
使情节更加集中紧凑;使人物性 格更加突出,形象更加丰满;使 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卷
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
线索作用 ③
2017小说阅读之情节概要

边
伏笔、时空交错、抑扬、误会、巧合、急转、点题、出入意料的
提
悟
升
结尾等。
菜单
高考总复习·语文
第二部分 第三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 题
分点突破·边练边悟
错
回
题
顾
纠
· 命
题型一
概括情节
偏 ·
题
规
分 题型解读
析
范 提
升
情节是小说中用以表现主题或人物性格的一系列
有组织的生活事件,起着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作品主
提
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 升
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
一件冰凉的东西,随即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
分 点
校,举起你的手来。”
高 效
突 破
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挎在腰间
训 练
· 边
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
· 能
练
力
边 悟
第二部分 第三编 第二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考
题 回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
错 题
顾 ·
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
纠 偏
命 题
人。
· 规
分
范
析
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
提 升
来当众杀死。
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
分 一张张惊慌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 高
训
破 ·
新课标卷Ⅰ: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影子表演,后
练 ·
边
2013 半部分侧重写马里诺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 8分
高考语文复习小说阅读之小说情节课件90张

7 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8 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前俘虏他们的人。
贝尔蒂护敌霍夫曼
贝尔蒂及他人被俘
9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10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惶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 那人正是贝尔蒂。
14“是有风,”他说,“已经刮了一整夜了。”当她睡在床上时,她说“是的,刮了一夜的风。刚才大概就是檐槽在响。”
15“是呀,我刚才还以为是在厨房里。大概就是檐槽吧。”他说着话,仿佛已沉入半睡中。
16 她注意到,当他撒谎时,声音多假。
17 “真冷,”她说,并轻声地打着哈欠。“我可钻被窝了,晚安。”
卖蘑菇的女孩 刘艳杰天气寒冷,我习惯步行上班。老君台后街的菜市路口是我上班的必经之处,在那里总能遇见一个约摸十二三岁的女孩,她总是站在距离路口30米远的一个水泥墩旁卖蘑菇。水泥墩上一层污渍,凌乱地涂着些小广告。女孩将竹篮放在水泥墩上,竹篮里盛满了新鲜的蘑菇。女孩一只手搭在篮系上,另一只手套进像自己缝制的棉手套里,一直勾头瞅着竹篮里的蘑菇,偶尔抬头瞟一眼过往的行人。 女孩引起我的注意。这天我提前半小时出门。冬天早晨气温低,夜晚霜雪落满地,女孩站在那里,似乎有些羞赧,半天不说一句话,不像其他菜贩子,老远招揽行人来买菜。女孩的生意有些惨淡,十多分钟才有一个人来买蘑菇。我走过去站在女孩的蘑菇摊前。“叔叔你好,买蘑菇不?”女孩见我站在地摊前,一脸兴奋地问。“给我称两斤”我抬头看女孩一眼。其实我和家人都不太喜欢吃蘑菇,平时也很少买。女孩笨拙地一手掂秤杆,一手往秤盘里轻放蘑菇。“请你放心,买俺的蘑菇保你不吃亏。俺这蘑菇不掺水,吃不完放个十天半月也冻不坏。”女孩边称蘑菇边解释
2017点击高考及小说阅读(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的主要情节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的设臵过于简单,考查的意义 不大。本来小说的情节就简单,再加上题目 已经给出了小说的中心事件。但可能有不少 考生被题目唬住了,反而简单的题目繁做, 因答案不简明而丢分。
答案:
董师傅领小翠游湖。
“晚安,”他回答,又说了一句,“是呀,可真冷 呀。” 随后是寂静无声,许多分钟后她听到,他在小心、轻 声地咀嚼。她故意深沉又均匀地呼吸,使他不致发觉她尚 未入睡,然而他的咀嚼节奏均匀,倒使她慢慢进入梦乡了。 当他第二天晚上回家时,她分给他四片面包;平时他 只有三片。“你可以慢慢吃,吃四片。”她说着离开了餐 桌。“我吃这面包消化不了。你多吃一片吧。我消化不 好。” 她注意到,③他把头深深埋在盘子上。他没有抬头。 就在此刻她对他非常同情。 “你可不能只吃两片面包。”他对着盘子在说。 “够了。晚上我吃面包消化不好,你吃吧,吃吧!” 过了一会儿,她才又坐在桌旁的灯下。
对小说情节的概述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答题时对事件的概述,应按照“何时、 何地、何原因、何人做何事”的格式加以 概括(材料本身未涉及的除外,尤其是“何 人”“做何事”不能省)。 模式:什么时间什么地方什么人做了什么 事。
典型例题
(2010· 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 沃尔夫冈· 博歇尔特① 她突然醒来。两点半。她寻思,为什么会突然醒了。 哦,原来是这样!厨房里有人碰了一下椅子。她仔细地听 找厨房里的声音,寂静无声。太安静了,她用手摸了一下 身边的床,发现是空的。这就是为什么特别安静的原因 了——没有他的呼吸声。 她起床,摸索着经过漆黑的房间来到了厨房。在厨房 两人相遇了。表针指着两点半。她看到橱柜边上有个白的 东西。她打开灯。两人各穿衬衣相对而立。深夜,两点半。 在厨房里。 在厨房餐桌上是一个盛面包的盘子。她知道,他切过 了面包。小刀还放在盘子旁边。桌布上留下了面包屑。每 晚他们就寝时,她总是把桌布弄干净的。每天晚上如此。 然而现在桌布上有面包屑,而且小刀还在那里。她感到地 上的凉气慢慢传到她身上。她转过头来不再看盘子了。
【高考语文专题2】小说阅读 题点2情节结构题

-3-
-4-
一
二
三
一、情节概括三法 1.理结构 先给文章各段落标上序号,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 结局来切分文章层次,进而梳理情节,把握小说的矛盾冲突。如果 是全篇,看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结局在文中是怎样表现的; 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节,留心人物性格、 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2.寻线索 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某人、某物、某 种情感、某个事件,还可以是时间、空间。阅读小说抓住线索是把 握小说故事发展的关键。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一般分明线、 暗线两种。
-8-
一
二
三
三、情节手法赏析四角度 1.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第一人称,是有限视角,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 同时便于抒发感情;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第三人称,不受叙述者 的见闻和感情的约束,相对自由。 2.叙述的方式和顺序 顺叙,脉络分明,层次清晰;倒叙,制造悬念,引人入胜;插叙,使情节 更完整,内容更充实。时空交叉,历史和现实交映,古今对照,凸显主 题等等。 3.表达的方式和表现手法 主要体现在对细节的描写中,如常用的描写手法、抒情手法和各 种修辞手法。
-16-
热点题型1 热点题型2 即学即练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 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的,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 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
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这不稀罕。稀罕的是现 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
-5-
一
二
三
3.抓场面 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小说中的场面就是不同时 间人物活动的场所。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可按照林冲活动 的地点概括情节: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风雪 夜山神庙复仇。
2017年高考语文分类解析 考点14 小说阅读

考点14 小说阅读1.[2017·全国卷乙卷·T一(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遨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
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
远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像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2017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小说类文本阅读:把握故事情节

(3)外国现代小说结构模式 外国现代小说在结构上则赋予小说更多的变化,主要有三种常见结构模式: ①“延迟”式结构。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读者的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 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 ②生活的横断面。将时空浓缩到一个小小的点上,在精巧的结构中展开漫长的时间和无限的空间。 ③按照心理展开的意识流结构。它打破了时间的维度,让人物的意识在超时间的空间里任意往来。
考点一 把握故事情节
基础点:故事情节是小说中最具体可感的部分。 小说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作者往往根据人物性格的发展、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 系和矛盾冲突,来选择或虚构事件,组成作品完整的故事情节。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 局几个部分,有的前有序幕、后有尾声。 1.线索的特点 小说的线索是贯串整个作品的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故 事中的时间、地点,还可以是小说中的事件、作者的情感。 线索有单线和双线两种。双线又有明暗线、双主线、主次线三种。 线索的作用是贯串全文,使文章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
5.情节结构的手法
结构手法
概念分析及作用阐释
是指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
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 悬念
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
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
3.情节的展开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事情。好处是可以使文章显得井然有序,文气自然贯通。 (2)倒叙: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突出的片段提到文章的开头来叙述,然后再按事件的发展顺序进行 叙述。倒叙并不是把整个事件都倒过来叙述,只是把要强调的东西提到前面。倒叙可以使文章曲折有致, 形成悬念,引人入胜,避免平铺直叙。 (3)插叙:作者在叙述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主要情节相关的片段 或事件,对主要情节进行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或说明,使故事情节更完整,结构更严密。 (4)补叙:也叫追叙,是行文中用三两句话或一小段话对前面说的人或事作一些简单的补充交代。补叙 大都没有情节,前后也没有过渡的语句。 (5)平叙:指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事。有两种形式:①“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先 说甲事,再说乙事;②时而说甲事,时而说乙事,按照情节进行轮番叙述。平叙可以使文章脉胳清晰,照 应得体。
2017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模板(实用)

第17页,共39页。
⒊主题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
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 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
•
②简要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
•
③对文人物进行客观公平的评价。
• 掌握常用答题模式
• 常用的一般模式为:××是一个……(思想 性格特点)+……(身份地位)的人。
• 人物形象题要针对试题设题的角度具体灵 活作答,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
第5页,共39页。
• 一般可从四方面揣摩:第一,重视小说中人 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 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 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 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 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 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 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 “探究情节结构是否合理”类题目的解题方
略
• (一)高考常见提问方式
• 1.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处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 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 3.请你谈谈对××人物的看法。(典例一就属于第二 种提问方式,只不过略加变化而已。典例二属于第三 种提问方式。)
第31页,共39页。
• (二)解题思路
• 1.根据题目要求,独立思考,提出有探 究意味的观点。
• 在答题的开始就要亮出自己的观点,开 门见山,直接入题。
高考专题复习:小说情节作用(课件47张)

冬季日短,又是雪天,夜色早已笼罩了全市镇。人们都在灯下匆忙,但窗 外很寂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感得沉 寂。我独坐在发出黄光的莱油灯下想,这百无聊赖的祥林嫂,被人们弃在尘芥堆 中的,看得厌倦了的陈旧的玩物,先前还将形骸露在尘芥里,从活得有趣的人们 看来,恐怕要怪讶她何以还要存在,总算被无常打扫得干干净净了。魂灵的有无, 我不知道;然而在现世,则无聊生者不生,即使厌见者不见,为人为己,也还都 不错。我静听着窗外似乎瑟瑟作响的雪花声,一面想,反而渐渐的舒畅起来。
渲染了冬夜落雪的沉寂气氛,烘托祥林嫂死 后的凄凉和我当时压抑的心情。
《装在套子里的人》结尾是这样写的:
回扣教材
“我们高高兴兴地从墓园回家。可是一个礼拜还没有过完,生活
又恢复旧样子,跟先前一样郁闷、无聊、乱糟糟了。局面并没有
好一点。实在,虽然我们埋葬了别里科夫,可是这种装在套子里
的人,却还有许多,将来也还不知道有多少呢!”
她就只是反复的向人说她悲惨的故事,常常引住了三五个人来听 她。但不久,大家也都听得纯熟了,便是最慈悲的念佛的老太太们, 眼里也再不见有一点泪的痕迹。后来全镇的人们几乎都能背诵她的话, 一听到就烦厌得头痛。
反映了祥林嫂悲惨的命运以及世人的冷漠。
“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我先是诧异,接着是很不安,似乎这话于我有关系。试望门外,谁也没有。好容易 待到晚饭前他们的短工来冲茶,我才得了打听消息的机会。 “刚才,四老爷和谁生气呢?”我问。 “还不是和祥林嫂?”那短工简捷的说。 “祥林嫂?怎么了?”我又赶紧的问。 “老了。” “死了?”我的心突然紧缩,几乎跳起来,脸上大约也变了色,但他始终没有抬头, 所以全不觉。我也就镇定了自己,接着问: “什么时候死的?” “什么时候?——昨天夜里,或者就是今天罢。——我说不清。” “怎么死的?” “怎么死的?——还不是穷死的?”他淡然的回答,仍然没有抬头向我看,出去了。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专项训练含答案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作用专项训练一、【高考真题】(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问题。
(6分)天嚣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小的砂粒,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
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辱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 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2017高考小说阅读之情节

第二步:关注描写,分析人物
①人物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 ②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
神态描写 马兰花 (1) 流泪
委屈与隐忍 气愤与不满
惋惜 感激 释然 (2) 提不起精神、发呆 朴实善良 马兰花丈夫 挠挠头、嘿嘿一笑、主动做饭 羞愧和内疚 语言描写 有自己的原则
小说中的人物关系
③人物所处的社会历史背景 ④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
现展开,由此可判断马兰花一家为借款而引发的冲突是明线; 小说中一直没正面出场的麻婶母女,她们的还款过程构成了小 说的暗线。 2.理情节 开端(1)~(4):马兰花借钱给麻婶。 发展(5)~(12):看病人不提钱。 高潮(13)~(19):为钱与丈夫产生矛盾。
结局(20)~(28):收到麻婶女儿的信和钱。
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
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
理和人文精神。
考查材料以散文、小说为主,也可以选择合适
的诗歌和戏剧作品。
考纲要求
考纲解读
1.分析综合 C ⑴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⑵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2.鉴赏评价 D ⑴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2)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探究 F ⑴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 人文精神; (2)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 (3)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活动地点 时间 季节 气候以及景物 长篇 中篇 短篇 微型小说 历史 现代 科幻 推理 神魔 言情 侦探 武侠
种类
(3)体制 章回体 日记体 书信体 自传体
2017届高考小说复习之情节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只要不 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
事以后多着呢。”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 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 盌,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 甚至是碎了的。
回扣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
的生动性。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解答此类题目需要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2015· 高考安徽卷)请用简洁的文字写出小说中小格对达 子的态度的变化过程。 (2015· 高考湖南卷)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
题干 的心理变化。 示例 (2013· 高考重庆卷)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题型二赏析情节手法
情节手法是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
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 法。解答此类题目需要: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一、明确题型——掌握高考常见设问方式 (2015· 高考全国卷Ⅰ)小说有明暗两条线索,分别是什么? 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情节。
其他常见设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栏目 导引
第三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题干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
示例 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4)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出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节结构 之
情节作用
常见提问方式:
1、文中写了XX内容,在小说中起到什么 作用? 2、分析情节的开头、高潮、结尾或线索 的作用或好处。 3、小说某一情节合不合理?或能否删去? 4、关于某个情节设置或安排的处理,你 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典型例题
(2016全国卷 Ⅱ 《战争》)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 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①以“我”的视角来叙事,使事件显 得真实可信;②以“钱”为话题,引入渡夫 的故事,唤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多用对话 形式,以渡夫之口自述他的经历,使叙事更 加集中;④情景描写与渡夫讲述相结合,赋 予渡夫的故事哀而不伤的诗意美。
(专题训练四 《鉴赏家》) 2、小说题目是“鉴赏家”,但却用了很大篇幅写叶 三卖果子。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 谈谈你的看法。
1、文中某一特色情节的作用分析; 2、分析情节的开头、高潮、结尾或线索的 作用或好处。
(一)、情节结构 之 情节梳理
常见提问方式: 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
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典型例题
(2010·广东卷《面包》) 请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表现了人物……性格 c.点明了人物活动的环境, 结构上,a.为下文……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b.照应前文; c.推动情节发展或转折; d.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e.线索,贯穿全文。 主题上,a.表现……主旨或深化了……主题。
2.小说常用的开头及作用
(1)设疑法(悬念法)。①引起读者阅读兴趣,引发 读者思考;②引出下文的情节,为下文写……做 铺垫;③突出人物形象;④揭示小说的主题。
•
全国卷Ⅱ 《峡谷》 (阿城)
• 2012全国卷Ⅰ《马裤先生》(老舍)
• 2012全国卷Ⅱ《听朗诵》 (孙犁)
看看全国卷“小说阅读”命题
2016全国卷Ⅰ《锄》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 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 文简要分析。(分析标题的含义) 3.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 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 什么?请作简要分析。(分析情节的作用) 4.“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 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 合全文进行分析。(理解重要句子的含义)
判断一篇文章是否运用了铺垫手法,首先要弄清文章的主 旨,再根据主旨判断文中哪些是主要材料,哪些是次要材 料,用在前面的次要材料往往是铺垫,比如那些交代缘由、 描写环境、陪衬烘托、铺陈渲染的文字。但我们不能简单地 回答“用来做铺垫”,而应具体地答出“用什么内容做 铺垫”。
4.伏笔 伏笔指的是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 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帮助文 章实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表达效果。使读 者在看到后面情节后恍然明白前面写一些看似闲笔 的内容原来是为此服务的。 5.照应 照应是针对情节间的伏笔说的,又叫呼应。照应能 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 (二)、命题规律: • 1.考查内容:2012-2016年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
读除2013年全国卷I、2016年全国卷Ⅱ为外国小 说外,其余均为中国小说。 题材多样,有揭示 社会底层小人物的悲哀,有淳朴真挚的爱情、伟 大母爱的展现,有对市侩的讽刺等。 • 2.考查热点:欣赏人物形象、分析小说的情节结 构、分析小说的思想内容和鉴赏艺术特色是考查 的热点。从考查的角度看,环境描写及其作用近 5年没有考题,但对这类题目不可忽视。
答案:①体现叶三有一种脱俗的生活情趣(用本真 的眼睛和心灵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中的美,有生 活见闻积累和高超的审美能力)②叶三赏画的见识 和鉴赏力,正是在卖果子生活中逐渐获得和养成的, 为下文品评季陶民之画,能一语中的做铺垫;③新 鲜的果子是他和季陶民交往的纽带,借此也可传达 出他对季陶民的知己之情;④他作为“鉴赏家”的 对美纯粹深沉、不涉功利的爱的品质,正是卖果子 生活中乐观的热情的智慧的诚实的人生态度的反映。
• 2016全国卷Ⅰ 《锄》 (李锐)
• 2016全国卷 Ⅱ 《战争》 ([美]迈尔尼)
• 2015全国卷Ⅰ 《马兰花》 (李德霞)
•
全国卷Ⅱ 《塾师老汪》(刘震云)
• 2014全国卷Ⅰ 《古渡头》 (叶紫)
•
全国卷Ⅱ 《鞋》
(刘庆邦)
• 2013全国卷Ⅰ 《喂自己影子吃饭的人》 ( 〔 阿根廷〕莱 巴尔莱塔)
(2).悬念 一般在文章的开头或中间,就文章的内
容或人物的反常情况设置疑团,吸引读者寻 根问底,步步深入,最后峰回路转柳暗花 明,从而完成人物性格的塑造,点明文章的 中心思想,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和情感满 足。
(3).铺垫 铺垫是为了突出后面要出场的主要人物、事
物或要发生的事件,先对次要人物、事物、事件 进行铺陈描述,来烘托、引出重要的情节和内容 的一种表现手法。通俗地说,先描述的内容就是 为主要内容做准备、打基础、做陪衬和烘托,为 主要情节酝酿气势。一般是起铺垫作用的这段文 字交代完之后,下面主要内容马上就紧承前一段 文字而来,且是上一段文字刻意强调的。
4、情节结构手法 (1).线索
小说线索分为单线和双线两种。要求分析的“ 小说线索”,一般都是双线结构。
明线是指在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小说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容 易集中、突出。
暗线是指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
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能够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 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使故事 情节的安排更加巧妙,使小说矛盾和主题更加突出 。
如果是全篇,从情节的发展顺序梳理 “首 先—接着—然后—最后”;
如果是局部,要留心构成故事发展的一连串细 节,留心人物性格、心理、情感的变化过程。
3.要注意题干要求涉及的对象,概括时做到 前后对象一致。 4.概括时,抓住文章的主要情节,要避免前 后情节的相互交错。
当堂作业: “专题训练三”《老实人老张》
答案:① 一个电话将两人的命运连在一起, 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 戏剧性情节;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 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 象更真实;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 了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专题训练四 《鉴赏家》) 4.小说结尾写叶三的儿子将画装在棺材里埋 了,作者的安排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 和理由。
看看全国卷“小说阅读”命题
2016全国卷 Ⅱ 《战争》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 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作简要 分析。(分析人物性格)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分析 线索的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 “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 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分析标 题与情节的关系)
素
D、结局:高潮之后的结果
3、环境
A、自然环境:人物活动的地点、时 间、季节、气候以及景物
B、社会环境:人物的身份、地位、成长 的历史背景
(二)、小说的特点:
• 1、完整的故事情节 • 2、鲜明的人物形象 • 3、典型的环境 • 4、深刻的主题 • 5、精巧的构思
第二部分 直击高考
近五年高考全国卷小说阅读考查
方法总结:
结构特色题答题思考角度: ①要注意情节安排的顺序特点,如 顺序、倒叙、插叙等; ②要注意开头、结尾的方式和作用; ③要注意设置悬念、铺垫、对比等 技巧的作用; ④要注意文章的叙述角度; ⑤要注意文章与一般小说不同的结 构安排。
知识储备:
1、情节的运行方式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2、情节叙述顺序
• 三、命题变化: • 文学类阅读往年都是选考题,但17年高考变为必
考题,分值预计12分,由一道双选题和两道问答 题构成。
小说阅读复习要点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把握情节结构 赏析人物 分析环境 赏析语言 赏析艺术技巧 探究主题
真题热身:《38套》附01、02
第三部分 题型剖析
第一部分 常识简介
(一)小说的概念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 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A、正面描写
1、人物 B、侧面描写
小
C、细节描写
说
A、开端:引起矛盾冲突的第一个事件 B、发展:矛盾冲突逐步展开,逐步激化,
三
2、情节 达到高潮前的这段过程
要
C、高潮:矛盾冲突பைடு நூலகம்锐、紧张,决定矛 盾双方命运、事件成败和发展前景
(一)、情节结构 之
结构特色
常见提问方式:
1、这篇小说在结构安排上有什么特点? 2、小说前半部分侧重写……,后半部分 侧重写……。作者这样安排有什么用意? 3、作品是怎样叙述故事的?这样写有什 么好处?
典型例题
(2014全国卷Ⅰ 《古渡头》) 3、作品是怎样叙述渡夫的故事的?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6分)
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 记叙 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 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人物 形象或内容更加充实丰满,与上文或下文对比照应; 人物前后变化的对比照应。 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 代。
知识储备: 3、叙述人称:主要有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 我:自然亲切,真实可信,便于直接抒情。 你:亲切真实,便于引起读者共鸣。 他(她)或人名: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 便于叙事和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