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汇总

合集下载

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情节赏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情节赏析题答题技巧

高考专题复习:文学类文本情节赏析题答题技巧(一)叙述方式的特点及作用1.顺叙:按时间的先后顺序来写。

作用:情节发展脉络分明,层次清晰。

2.倒叙:将事情的结局或某个最重要或最突出的片段提到前面叙述,然后依“自然时序”进行叙作用: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回忆或故作用: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行文中根据内容的需要,对前面所写的人或事作一些简短的补充交代。

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岩起伏;突出人物形象;有助于表达主题。

5.平叙:平行地叙述两件或两件以上同时发生的作用:使情节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二)线索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全文结构的脉络。

它可以是小说中的某个人物、某个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说中的事件,还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间、时间。

(1)一条线:线索可能是一条线,一条线上面有几个结,作为作品的情节与场景,其实都是由线索串联或并联起来的一个个故事。

(2)两条线:线索也可能是两条线,它们之间往往有各自运行的轨迹,各有自己的故事,但偶尔又会汇合,产生交集,最后则全部集合,以顺应矛盾冲突集中爆发的要求。

(3)多条线:线索还可能是多条线,如通过一组人物的故事来归纳反映作品的主题的情况。

(4)明线:小说中由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明线,明线所叙述的人物故事更集中、突出。

(5)暗线:未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就叫作暗线,暗线能在更广更深的层面上揭示出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或斗争的焦点(三)结构特色1.承上启下:凸显文章层次感,前后呼应,上下衔接,过渡自然。

2.起承转合:“起”是起因,文章的开头;“承”是事件的过程;“转”是转折;“合”是对该事件的议论,是文章的结尾。

3.伏笔:指文学作品前面为后面将要出现的内容预先所作的揭示或暗示,以达到前后连贯、结构严谨的效果。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总结

一、小说的情节结构1.小说情节概括1)基本格式:何时何地何人做了何事。

2)按时间: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高潮往往是矛盾冲突最激烈最尖锐的阶段。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上课之后——上课经过——宣布放学。

3)按空间(场面):《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寻敌——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4)按线索:人、物、事、情等。

《清兵卫与葫芦》,弃葫芦——痴葫芦——玩葫芦——卖葫芦(物线)。

《我的叔叔于勒》: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情线)。

5)从某个角度概括示例:《枪口下的人格》从主人公贝尔蒂的角度概括,俘敌——护敌——被俘——脱险——赴死。

6)概括格式:小说以……为线索(或“围绕着……”),先写……,再写……,最后写……2.小说结构特点(1)单线结构(2)双线结构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鲁迅《药》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常青藤叶》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叉推进,平行展开,相互呼应,彼此映照),形成“悬念”,使故事情节生动(紧凑集中),跌宕有致(引人入胜,曲折紧张);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小说……的主题。

(3)一波三折式结构(摇摆式结构):大多数小说情节运行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

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

(4)欧亨利式结尾(突转式结尾):指小说的结尾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因美国欧·亨利最擅长这种结构,故称“欧·亨利式”。

作者在结尾出其不意地揭示真相,而这一真相又符合情理,结尾的突转增加了小说情节的生动性。

分析时,一要分析其结尾的出人意料,而要分析其结尾的合理性(即分析前文的铺垫、伏笔、暗示等)。

(5)延迟式情节: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体现小说的结构张力(使小说故事富有张力),比较典型的小说就是《牲畜林》。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及套路一、引言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是高中语文考试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同学们在备考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问题,比如不知道如何确定答题思路、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理解、无法准确把握重点等。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考小说阅读答题的技巧和套路,帮助同学们提高答题水平。

二、确定答题思路的技巧在答题前,首先要明确文本的主题和角度,这可以通过审题和阅读题目的方式来实现。

审题是理解题目要求的关键,它能够帮助我们准确找到答题的切入点。

在阅读题目时,同学们要特别注意题目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往往能够指导我们理解文本并确定答题思路。

另外,答题时我们还可以通过对比文本信息的方式来确定答题思路。

有时一个问题可能需要我们综合运用文中的不同信息进行分析和判断,同学们要善于利用文本中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出共性和矛盾之处,从而确定答题思路。

三、深入理解文本的技巧深入理解文本是解答阅读理解题目的基础,它要求我们对文本进行细致入微的分析和思考。

在深入理解文本时,同学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理解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要准确把握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观点和态度,这有助于我们理解文本的主旨和思想内涵。

2. 分析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要深入剖析文中的人物形象,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

人物形象的分析有助于我们理解故事情节和主题思想。

3. 理解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有些文本中的意义和思想并不明显,需要我们通过推理和揣摩来理解。

在阅读过程中,同学们要留意一些隐含的意义和象征意味,在答题时能够对其进行准确的分析和解读。

四、把握重点的技巧在阅读理解题目中,有些问题涉及到文本中的重点部分,这就要求我们能够准确把握文本中的重点信息。

以下是一些把握重点的技巧:1. 注意段落的首句和末句:段落的首句往往能够准确表达段落的主题,而末句则总结了段落的主要论点。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这两个部分,有助于我们理解段落的重点和思路。

2. 关注对比和转折信息:作者在文中常常使用对比和转折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含答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小说阅读情节作用答题技巧与练习题一、小说阅读“情节”作用常见提问方式1.文中写了XX情节(或场面等)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小说反复写XX这个情节,目的是什么。

3.小说以“XX”为中心叙亊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筒要分析。

4.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XXX”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5、本文以“我”与XXX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二、解答思路:小说情节的作用主要考查两方面:一、不同位置情节作用;二、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的情节作用。

(一)情节位置作用(1)开头的情节类型及作用:1、一般开头:开门见山,点名题旨;引出下文,为后面情节作铺垫;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2、设疑开头:造成悬念,引起下文;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3、写景开头:交代故事发生的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

(2)中间节类型及作用:补充叙事,揭示矛盾关系。

照应前文,或为后面的情节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推动故事发展或转折。

(3)结尾类型及作用:1、出人意料式。

(欧·亨利式结尾)结构上,使故事陡生波澜,表现手法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内容上,突出人物形象,深化主题。

表达效果上,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2、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主要作用在表达效果上:留下空白,让读者驰骋想象,进行艺术的再创造。

3、补叙式。

结构上,与上文情节的呼应,解释悬念;内容上,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深化主旨。

4、卒章显志式。

往往有解释悬念、揭示主题的作用。

5、令人感伤式。

主题上,深化主题;表现人物性格上,突出人物性格,增强悲剧色彩;表现效果上,令人感动和回味,引人思考。

6、大团圆式。

主题上,凸显出美好人性;表现效果上,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耐人寻味;读者的感情体验上,读者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7、设疑式:.正面解疑,使情节翻转,出人意料,增强小说的戏剧张力;正面解疑,深化了主题;反面解疑,打破读者的心理预期,留下了更多想象回味的空间。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

高考小说阅读解题方法指导随着高考改革的不断深入,小说阅读已经成为高考语文考试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小说阅读不仅考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更是通过阅读和解题,检验对语言和文化的认识,和应对生活中各种情境的能力。

那么,如何应对高考小说阅读解题呢?以下有几点指导。

一、读懂题目意思解题先要读懂题目意思,深刻理解题目所提出的问题。

解题时要结合材料进行整体分析,从文本中搜寻答案,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准确找到答案。

二、掌握解题思路阅读小说,解题应首先了解学科的解题思路,并对题目进行分类和分析。

学科的阅读解题方法一般是根据小说中的逻辑性质,分成主旨题、细节题和语言表达题。

其中,主旨题考察整个小说的主题,细节题是对小说中的具体细节的理解和把握,语言表达题则是对文章的语言和表达的情感作出总结。

三、掌握小说主题阅读小说,掌握小说主题是非常重要的,需要从小说标题、扉页、前言、正文、结尾等角度寻找小说的主题。

了解主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小说,从而更好地回答试题。

四、掌握小说人物小说人物是小说故事要素之一,通过对人物的性格、言谈举止、行为习惯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小说的内容和意义。

解题时,需要注意分辨人物的关系、人物言行是否符合其性格等方面。

此外,还可以从人物角度寻找主题。

五、按照时间顺序逐步把握重点在阅读小说时,应该注意小说中不同阶段的变化和突出要素的存在,尤其要从时间的角度来进行深入分析和理解。

解题时,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的变化和突出要素进行分类,梳理出主线,识别和捕捉重点。

六、辨别语言和表述中的情感在阅读小说时,需要注意人物所表达的情感,尤其是巨变、亲情、友情、爱情、成长、思想等。

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小说的情感,很难理解小说的主题和寻找细节信息。

在解题时,要融入作者的情感,理解作者情感,在感性理解的基础上作出准确的语言表达题答案。

七、结合材料进行思考、分析在阅读小说后,要结合文章材料进行思考和分析。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精选6篇)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1)答出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

2、推动情节。

3、渲染气氛。

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

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

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

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

需要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技巧(篇2)第一,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

小说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

俗话说:“言为心声”,即人物语言是人物思想性格的表白,至于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则更是直接表白了。

另一方面,作品中人物的行动,又是人物思想性格的生动表现,比如阿Q自己打自己的嘴巴,孔乙己为自己偷书所作的辩解,华威先生到处赶着开会,说起话来满口官腔,等等,都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

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

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的描写语句去揣摩、领悟,如《孔乙己》一文中,对孔乙己的外貌描写,写他的衣着是“一件又脏又破的长衫”,写出了他迂腐、虚荣的性格,也反映出了他深受科举制度的毒害。

第二,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

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

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第三,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

另外,确立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栩栩如生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用墨最多的人物往往是主人公。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

高考小说情节类题型规范答题技巧情节是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为塑造人物形象、表达小说主题提供服务。

从命题考查的角度来看,情节题是高考小说阅读中必考的一部分,它需要考生掌握小说环境、情节、人物、主题四个方面的概念,并能够进行综合性的分析。

一、情节梳理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

考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a、理清小说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结局;b、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c、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重要事件。

在回答这类题目时,考生需要按照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的顺序进行概括回答。

答题时要注意核心要素“何人”“何事”必须具备,并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答案,不要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常见实例:例如2010年高考广东卷小说阅读《面包》第16题,考生需要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正确回答应为:妻子发现丈夫凌晨在厨房偷面包,但在对话中没有揭穿丈夫的谎言,第二天妻子找借口把自己的面包匀给丈夫。

二、情节作用题:这类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

常见题型包括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以及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考生需要具体说明情节对于小说的表达、人物形象塑造、主题阐述等方面的作用。

文章中存在格式错误,无法进行具体修改。

删除明显有问题的段落后,可以按照以下答题模式进行回答:在小说中,情节的作用有很多。

首先,情节可以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

其次,情节可以设置悬念,引起读者的兴趣,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同时,情节还可以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起线索作用,埋下伏笔等。

具体来说,XX情节在文中有……作用(结构),突出了……,表现了……(内容)。

例如,在小说《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中,___喝得酩酊大醉的情节在结尾部分出现。

从内容上看,这一情节表现了___的性格特点,他是一个从未喝过酒的人,但在这个下午,他却喝得酩酊大醉,这暗示了他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或冲动。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汇总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试题应答指导汇总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情节”要素鉴赏小说,应注意什么?首先是,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

例如,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

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

鉴赏小说情节,若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

阅读鉴赏,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众人嘲笑他,孔乙己与之争辩的情节,突出他的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写孔乙己教写四种“茴”字,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表现他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写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爬到酒店喝酒、谎称是跌断的等情节,表现了孔乙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弱点。

再者是,见微知著,应从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

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小说鉴赏—情节类

小说鉴赏—情节类
回顾《祝福》《边城》《品质》三篇小 说,用精炼简要的语言概括口述三篇小说 的情节。
《祝福》情节概括
• 首先,祥林嫂在丈夫死后为了避免被 婆家卖的命运逃到了鲁镇,在鲁四老爷家 做短工,勤劳能干,安分守己。接着在河 边洗米时被婆家绑架回去卖给贺老六为妻, 不久,丧夫失子,被赶出家门又回到鲁镇 做工,内心悲痛,精神恍惚。之后因为在 祝福时被喝令禁止参与祝福而备受凌辱被 赶出鲁家。最后流落街头行乞为生,最终 在人们的祝福声中死去。
题型一:把握、概述故事情节(情节概括题) 一、高考试题常见提问方式: 1、(一句话、简明的语句分点)概括主要故事情节。 2、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 3、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4、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 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5、简要概括人物的心理变化过程。(考查概括小说局
高考小说阅读复习 ——鉴赏小说情节
11月26日
知识回顾
1 2 3 4 根据自己对小说的理解给小说下一个定义。 小说三要素是哪三要素? 请说说小说情节的组成要素。 教材学过的小说有哪些?
关于小说的常识
• 1、小说是通过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 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
• 2、主题是通过人物、事件反映的中心思想。
2、关于情节的鉴赏--作用题 题型有: (1)、文中写了XX情节在小说中起到什 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 作用?请具体说明。
温馨提示:分别从小说的整体情节、人物 的塑造、主题的表现三个角度思考。
知识储备:情节的作用
⑴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上的作用: ①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 ②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③使整篇小说情节波澜起伏; ④照应前文XX情节; ⑤为后面的XX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⑵对整个故事情节人物塑造的作用: ①刻画了人物XX更加鲜明的性格, ②表现了XX的人物心理; ③有助于塑造XX的人物形象; ④代人物活动的环境; (3)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 题、升华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

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高考小说阅读——情节类题型知识梳理一、情节梳理题情节梳理题主要考查对小说故事情节的梳理和概括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即开端、发展、、结局;2.寻找贯穿小说的线索;3.抓住小说中的重要场面和事件。

情节梳理题的提问形式主要有:1.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或梳理小说的脉络;2.依次概括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3.概括小说某一环节的内容,如开端、发展、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4.简要概括人物和事件变化的过程。

在回答时,要注意按照情节发生发展的顺序表述,按照主谓宾的形式组织,切不可纠缠于细节,面面俱到。

梳理小说的情节,可以从事件角度、人物角度、心理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和线索角度等几个方面考虑;还可以综合以上要素角度,全面概括。

无论从哪一角度切入梳理情节脉络、提取要点,都应做到环节清楚、条理畅达,简洁明了。

5.这篇小说的情节是如何展开的?请概括回答。

这种提问形式需要注意与前四种的区别。

在回答时,需要正确指出小说的线索和展开故事情节的方式,并分条分点概括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

如果题干中有“概括回答”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不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如果题干中有“简要分析”的提示或要求,则说明需要答出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和结尾。

二、情节作用题情节作用题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和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3.小说写某某情节,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回答时,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内容上是指情节本身、情节对环境、情节对人物、情节对主题、情节对读者的作用;结构上是指对其他情节的作用。

文章格式错误已被剔除。

以下是改写后的文章:在回答这类题目时,需要根据题目的显性和隐性要求确定答题方向和角度,以避免答非所问、以偏概全等错误。

此类题型的分值通常较高,因此需要注意观点鲜明、要点齐全、分条分点、条理清晰、步骤完整等要素。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

高考语文小说文本阅读答题指导第一部分题目主题类【高考预测】2023年语文高考,关于小说的题目和主题的试题依然可以在客观的选择题和主观的简答题里出现,直接考查题目或者主题的可能性极小,所以客观题读懂选项,主观题读懂题干,在复习的过程中将小说的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语言、形象、结构、环境、表达技巧和文本特征要有一套整体的体系。

确定答题的思路,结合文本作相应的阐释。

【应试技巧】(一)小说主题意蕴的表现形式大致有以下几种:①以小说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道德风貌、品格等揭示人性中的真善美和假恶丑。

②用故事的形式针砭时弊。

③通过寓言,寄寓人生哲理。

④虚构生活经历,反映人物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

(二)挖掘小说主题意蕴,可从以下几方面:从作者背景看、从人物特征看、从情节发展看、从语言情感色彩看、从整体倾向看。

(三)小说主题意蕴阅读突破点①整体阅读,宏观感受,把握作品思想内容。

②注意标题和体裁。

标题是文章的高度概括,有时就是小说线索,必须关注。

③抓关键性语句。

作品中主要人物的语言、行动,以及作者的评述、诠释的一些关键语句。

抓住“文眼”就把握了探究的方向,所以小说中一些内涵丰富的语句,如意蕴丰富的哲理句、意味深长的双关句、生动可感的修辞句、观点鲜明的议论抒情句以及结构上起到重要作用的语句。

④注紧扣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⑤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和作家的相关状况,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知人论世可以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⑥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尤其情节的突转,人物与人物的对比,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等手法。

(四)常见题型1.用自己的话概括小说主题。

(或)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

2.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你对某句话的理解或看法。

3.结合某某这一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旨。

4.读了全文,小说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5.小说意蕴丰富,你认为它表达了怎样的主题?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025届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指导

2025届高考小说阅读各类题型答题指导

才会杀敌报仇,走上反抗的道路。
直接描写风雪
金圣叹对这一回书中风雪描写的批语“一路写雪,妙绝!” 到底“妙”在哪里?
①第7自然段: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 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②第8自然段: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 正下得紧。
③第9自然段: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思考《祝福》的标题。
1.以“祝福”为题有什么含义? 2.以“祝福”为题有什么作用?
《祝福》:①表层含义:小说中鲁镇的一种习俗。富人 们在农历年庇举行大典,置办福礼,请天神和祖宗享用, 让他们保佑自己“平安”,祈求来年幸福。 ②深层含义:反讽,指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她无“福” 可祝,无“福”可言,暗含反封建的主题。
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四大要素:环境、情节、人物、主题。 小说与诗歌、散文、戏剧,并称“四大文学体裁”。
标题类题型
一、明确小说标题的考点 对小说标题的考查主要集中两个方面: (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 (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好处)
常见题型
1、小说以“……”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 要分析。 2、“……”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全文谈 谈你的理解。 3、小说的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三、环境描写赏析题 技巧(手法) + 特点(二或四字形容词)
+ 表达效果 + 作用
研读《祝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品赏风雪
聚焦风雪,找出两篇文章中描写 风雪景物的句子,体会景物描写的作 用。
《祝福》“风雪”
文本
角度
①天色愈阴暗了,下午竟又下起
雪来,雪花大的有梅花那么大,满 天飞舞,夹着烟霭和忙碌的气色,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

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高考阅读2014-01-19 0550高考小说阅读知识点与解题方法一、情节类(一)情节概括:简要概括小说情节。

概括小说情节发展过程(线索+情节)。

(二)情节作用:结构作用(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下伏笔;照应前文;推动情节发展或折;起线索作用,贯穿全文);内容作用(点明人物活动的环境;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三)情节探究:1首先明确观点(情节更曲折),然后分析某情节对全文结构的作用和前后的关联性(波澜起伏、跌宕生姿、一波三折、制造悬念、埋下伏笔、照应前文,铺垫后文等、);2某情节对环境的作用(环境更典型)(影射、暗示、反映当时社会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3对人物塑造的作用(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强化人物性格、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心理等);4对主题的作用(点明或深化、丰富主题);5对于生活逻辑和艺术规律(符合生活逻辑,合乎艺术规律)二、形象类(一)形象概括;用简洁的文字概括人物形象或性格特点。

一般是单句(形象特点:性格+外在形象(肖像)、身份、地位、职业等。

性格特点:心理情感、待人接物、品行操守、生活态度、价值观等)(二)形象分析:列点+分析(三)形象塑造方法:描写手法(肖像、神态、心理、语言、动作、细节);修辞手法(比喻对比夸张等);其他表现手法(对比、衬托、烘托);(四)形象探究:主要人物探究:1、人物与主题表现;2、描写角度和用墨(谁正面谁侧面);3情节地位(在情节发展中的地位)4、人物与民族心理、人文精神;人物形象塑造意图:1、对于情节的作用(线索人物、联系人物、见证人等)2、对于主题(通过人物批判、赞扬什么、揭示社会特征等。

)对于人物(烘托、对比、陪衬)人物性格心理行为举止(形成原因)的探究:结合情节,社会环境、以及细节描写三、环境类、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一景三考:景物特点+描写手法+作用分析描写手法:修辞手法+描写手法(白描细描)、衬托手法(衬托、烘托)作用分析:自身审美价值+渲染气氛+烘托形象(心理、性格)+推动情节+暗示社会环境+深化主题社会环境:作用:交代任务活动或成长的时代背景、揭示各种社会关系、交代任务性格身份、揭示社会特征深化主题四、主题主题概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

高三小说专题复习第二课:情节(超全答题模板)

高三小说专题复习第二课:情节(超全答题模板)

考点一:概括分析情节一、情节的梳理1、基本模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2、问:•文章写了哪几件事情?请依次概括。

•小说情节一波三折,请概括小说情节发展的跌宕之处。

3、答题方法:把握矛盾冲突根据时间、地点梳理根据线索来梳理4、答题模板: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②……③……5、举例:二、情节的作用1、问:•文中多次提到某一情节,有何意图/用意?•开头/结尾/文中某情节在小说中起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要讲述某一情节?2、答题模板:①本身:讲述了一个……的故事,展现了……的内容②环境:交代了人物活动的环境③情节:开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为下文的…情节做铺垫中间——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情节,引出下文的…情节结尾——照应上文的…情节,收束全文④人物:塑造了…的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丰富⑤主旨:揭示/寄托/暗示了…的主旨,深化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突出⑥读者: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的想象和思考三、情节的手法注意:插叙的补叙的区别插叙插入的是基本事件之外的有关情况,去掉并不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补叙是基本事件发展之中的有机环节,去掉会影响事件本身的完整性。

2、问:•本文的情节是如何组织的?•作者是怎么展开叙述的?•开头/结尾/中间某一情节设计巧妙,采用了什么手法?3、答题模板:①情节本身写了什么②具体手法+结合文本分析③……四、情节安排的效果1、问: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什么效果?2、答题模板:①就全文来说有一波三折式。

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②全文叙述方式及其效果。

③就开头、结尾来说有首尾呼应式。

作用是使结构紧密、完整。

④就结尾来说有戛然而止、留下空白式。

给读者想像,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

此外,还有出人意料式、悲剧式、喜剧式等。

⑤以……作为贯穿情节的线索。

使文章情节紧凑。

⑥总结:运用多种艺术手法和叙事策略,既表现生活本身的逻辑,同时又使情节曲折生姿,跌宕起伏,高潮或结尾平中见奇。

高考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题答题模板归纳总结考点一:把握小说情节小说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人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在情节方面设置的题型通常有:1.概述情节;2.对某一情节的特点和作用分析。

常见提问方式:1.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

2.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

3.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解答思路:1.理清小说的结构可以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来划分文章结构。

2.寻找小说中的线索小说中的线索有事物线索,有对比冲突线索,还有人物线索、情感变化线索等。

3.抓住小说中的场面常用答题模式:按“何时何地何人做何事(文中没有涉及的除外,但‘何人’‘做何事’不能省)”的格式加以概括,一般一个场面可以概括为一件事。

小说对故事情节的叙述,有顺叙、倒叙、插叙等方法。

顺叙,也称正叙。

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顺序来进行叙述的方法,先发生的先说,后发生的后说,很讲究“先来后到”的原则。

用这种方法进行叙述,好处是事件由头到尾,次序井然,文气自然贯通,文章显得条理清楚。

倒叙,把故事的结尾或其中某一重要部分提前,作为作品的开始,作品的主体部分还是顺序故事情节。

《祝福》是采用倒叙方法的一个范例:在序幕之后,首先交代了已沦为乞丐的祥林嫂在新旧交替的年关寂然死去的消息,这是本文主人公的悲惨结局,接着引起“我”对祥林嫂“半生事迹的片断”的追忆,展开对悲剧主体部分的描述。

本文使用倒叙有以下作用:①从情节安排看,把祥林嫂悲剧的结局放在前面,巧妙地为读者设置了一个悬念,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吸引力。

②从小说的矛盾关系看,小说开头写祥林嫂在富人们一片祝福声中寂然死去,而且引起鲁四老爷的震怒:“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突出了祥林嫂与鲁四老爷之间的尖锐矛盾,突出了小说反封建的主题。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要点总结

高考小说阅读答题要点总结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归纳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结构连贯法:序言、开、发、高、结、尾声场面连贯法:按场所变化梳理明考型(概括梳理→情节脉络)线索连贯法:人、事、物、时间、地点、情节等,都可为线索情节概括题暗考型(概括人物心理、细节连贯法:抓住相关细节,提炼、概括态度、情感变化等)叙述方式(顺序):顺、倒、插、补、平情人称、视角: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节情节手法题(有限视角)(无限视角)题结构手法(情节安排技巧):悬念、抑扬、照应、伏笔、对比、衬托(正、反)、铺垫、突转、线索开头不同位置情节的作用中间 P117结尾从“人、环、情、主、手、读”方面答情节作用题典型细节或反复出现情节的作用思想类(侧重于内容、主旨层面)主从标题、人、环、情、作者情感倾向等方面推论出旨题情感类(重在理解作者的态度、倾向)注:结合自己的做题经验和生活经验体悟小说主旨标题自身手法、技巧意蕴题表层含义标深层含义题题作用题:与“人、环、情、主”的关系;自身手法、技巧;读者直接描写:(肖像、语言、动作、心理……)间接描写:对比、烘托(环境)、衬托(人物)指定语段:结合上下文、设身处地主要人物作用:情节、主题、社会意义次要人物作用:自身作用(鲜明的性格特点)、情节、人物(衬托主要人物)、主题 环境(渲染气氛)物象作用:①衬托人物品格;②组织推动情节发展;③暗示时代背景或刻画具体环境 ④揭示、深化主题修辞: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手 描写技巧 白描、细描法 表达技巧: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题 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描写角度 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度结合、内外结合等自然环境:“形、声、色”三角度概 ①从描写时代背景和活动场景的句子中分析;括 ②从描写人际关系的句子中分析;分 社会环境 ③从描写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析 ④从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题 注:直接选用文中修饰词、动词,或提炼概括。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是一种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典型的环境描写,塑造具有典型性格的人物形象,多角度、多层次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

它的主要特点是:用艺术概括的方法塑造人物形象,一般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对环境做具体描写。

小说情节是指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与环境间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

小说情节组成部分通常有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有时前面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情节往往显示生活中矛盾的发展过程。

情节的巧妙安排对于刻画人物和表现主题有着重要意义。

着眼于“情节”要素鉴赏小说,应注意什么?首先是,找出线索,理清情节的来龙去脉。

情节从发生到结局,前后是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这种内在联系也就是贯穿在整个作品中的情节线索。

例如,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情节发展的主要线索是祥林嫂与鲁四老爷的矛盾冲突。

小说情节线索又有主线、副线和明线、暗线之分。

鉴赏小说情节,若能抓住情节的线索,把握其来龙去脉,将有助于我们在分析作品时统观全局,全面把握作者的意图。

其次是,由事见人,看情节发展如何为人物形象塑造服务。

鉴赏小说的故事情节,应该由事见人,将人物性格与情节联系起来分析。

小说就是通过这一系列的情节描写来完成孔乙己复杂性格的刻画的。

阅读鉴赏,要逐一分析、挖掘情节的意义。

例如,鲁迅的《孔乙己》这篇小说中,写孔乙己到酒店喝酒,众人嘲笑他,孔乙己与之争辩的情节,突出他的偷窃、迂腐的坏毛病;写孔乙己教写四种“茴”字,分豆给孩子们吃的情节,表现他自傲和善良的品性;写孔乙己被举人打断腿、爬到酒店喝酒、谎称是跌断的等情节,表现了孔乙己受欺凌的悲惨命运和爱面子的弱点。

再者是,见微知著,应从细节分析情节对表现主题的意义。

作品的情节是由很多个场面和细节组成的。

分析场面和细节是鉴赏情节的进一步深入,同时也只有这样的情节才显得具体、充分和中肯。

例如,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的结尾处,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细节:“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的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

”这一细节生动传神地刻画了阿Q的麻木、无知以及精神胜利法。

此外,还要注意辨识小说的叙事方式与情节编织的结构特点。

小说中的叙事方式,常见的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

顺叙是指按照事件发生的自然顺序进行叙述的方法。

顺叙的类型具体又有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写,按事件发展的阶段进行叙述,按事件发生的空间顺序叙述等。

顺叙法的优点在于情节环环相扣、脉络清晰。

倒叙是指把事件的结局或事件中最关键、最精彩、最激动人心的部分提到开头来写,并非是把整个事件倒过来叙述。

倒叙法的优点在于能把情节安排得曲折离奇,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

补叙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场中,为了表达某种表达上的需要,帮助开展情节,刻画人物性格,暂时中断原来的叙述而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有关的文字。

它多用于材料众多、情节复杂的作品中。

平叙述是叙述同一时间内不同地点发生的两件事或多件事的叙事方法。

小说情节结构往往讲究“尺水兴波”,在有限的篇幅内制造出扣人心弦的波澜。

营造小说情节波澜的构思方法通常有悬念法、误会法、巧合法、反转法、递升法等。

高考小说阅读试题中有关“情节”鉴赏的题型常见的主要有:1.文中写了XX情节(或场面等)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梳理小说情节的脉络。

3.分析小说情节结构(构思)的特点。

4.分析小说开头、结尾部分的作用。

上述题型的解答思路是:分析小说情节的脉络,可按小说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情节要素来扼要概括故事情节。

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一般可从情节安排与人物性格刻画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推动情节发展的关系,从情节安排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来分析。

分析小说的开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可从开头、结尾部分与环境描写、情节发展、小说主题思想的表现等方面的关系来考虑。

【真题示范】示例1:(2012辽宁卷《最后的黄豆》)小说多次写到爷爷嚼黄豆,这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6分)【解题指津】小说自始至终都有关于爷爷嚼黄豆的描写,伴随着爷爷看染布、办染坊、还赌债、离开人世的全部过程,而每一个阶段的爷爷嚼黄豆,都折射出爷爷不同的心灵世界。

“爷爷蹲着看染布时……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

”表现出爷爷对染布的专注。

“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

”表现了爷爷的勤劳与坚强。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

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

”则表现了爷爷守成的艰辛与无奈。

爷爷嚼黄豆的情节在结构全文、推动情节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①生动揭示“爷爷”心理,反映“爷爷专注”、执著和顽强的性格;②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将“爷爷”创业、守成过程中的各环节紧密联系起来;③为情节发展作铺垫,使故事情节更丰富、更合理。

示例2:(2012江西卷〔法〕雨果·克里兹《报复》)小说开头写彭恩打电话的情节,有哪些作用?(4分)【解题指津】题干要求分析开头部分情节的作用,解答时要把握切入点。

小说开头部分的情节往往交代故事的环境、背景,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这是其一;小说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它能显示人物的身份,展现其性格特点,这是其二。

小说某一情节是小说整个情节的一部分,在其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占一席之地,在结构上起一定作用,这是其三。

解答此题,可从上述三方面来分析写彭恩打电话的情节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点明彭恩的身份;③表现彭恩尖酸、刻薄、盛气凌人的性格特征;④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示例3:(2012全国新课标卷老舍小说《马裤先生》)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解题指津】本题要求分析开头段中有关人物衣着言行描写的意图,解答时可从这样写与人物形象刻画、后续情节发展、读者阅读心理反应等角度来分析。

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在衣着上表现了他的庸俗烦琐,在言行上表现了其无聊的废话。

人物肖像行为的描写,首要的作用是刻画人物形象;其次一般可能会有点题、引题的作用,也可能有引出下文,为下文作铺垫的作用,或与结尾形成照应等作用,还有的是为了引起读者注意,给读者造成强烈的印象等作用。

分析时,应联系上下文来作出具体判断、阐释。

【参考答案】①勾画一个衣着言行与众不同、令人发笑的人物形象;②为后文即将发生的幽默、可笑的故事作铺垫;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示例4:(2012江西卷〔法〕雨果·克里兹《报复》)简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

(5分)【解题指津】题干要求分析小说结尾的特点和艺术效果,解答时应先指出这篇小说结尾部分的情节与之前情节的关联,解说其构思特点;然后阐释这样结尾的表达效果。

阐释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可从结尾与前文的关系,与塑造人物形象的关系,与主题思想表达的关系等方面简要解析。

【参考答案】⑴特点:①情节发生逆转;②具有喜剧色彩。

⑵艺术效果:①呼应前文;②出人意料,令人回味;③丰富了人物形象;④深化了主旨。

【范文指导】农民父亲白旭初⑴旺老倌的儿子回来了。

⑵儿子在城里当局长。

和儿子同来的还有两个年轻人,一个是秘书,一个是办公室主任。

⑶儿子说:“爹,稻要几天才能割完?”旺老倌说:“三天。

”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说:“加上我们三人,一天就能割完——双休日,我们特地来帮忙的。

”⑷上个月,旺老倌答应割了稻就进城跟儿子过。

⑸儿子说请人割吧。

旺老倌说什么也不肯,说这是最后一次割稻了。

⑹旺老倌的老伴去世后,他一个人守着乡下老房,太孤单。

儿子被唤醒时,屋里还黑咕隆咚的。

⑺旺老倌把三顶草帽递给儿子,儿子看了看颜色灰暗的草帽,没接。

旺老倌说:“拿着,小心晒昏了头。

”儿子的手刚伸出又缩回去。

旺老倌说:“嫌脏?”儿子指指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的编织袋,说:“我们有。

”旺老倌生气地一扬手,三顶草帽飞到角落里。

⑻太阳悬在无一丝云的空中,没有风。

目不转睛的话,可以隐约看见地面上蒸腾着的缕缕热焰。

⑼儿子才割了五六米远就气喘吁吁了,他直起腰,发现父亲已把他拉下十多米远。

他扭头看秘书和办公室主任,他俩早已满脸汗水直起腰,摘下宽边白色太阳帽使劲扇风。

儿子就说:“歇歇吧。

”又大声喊:“爹,快过来喝口水!”旺老倌仍撅着屁股挥舞着镰刀,头也没抬。

⑽旺老倌一直割完半块田才来到大榕树下。

儿子急忙从编织袋里拿出一瓶矿泉水,旋开盖子递过去。

旺老倌没接,他用汗味很重的毛巾擦了脸和脖子,然后从陶罐里倒出一碗大叶茶,一口气喝光后说:“你那水好喝些?”儿子说:“好喝,不是普通的水,三块多一瓶。

”旺老倌咕哝:“粮食比水贱。

”⑾儿子听父亲说话很冲,没敢再开口,默坐了一会儿,又挪回到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身边,说:“这稻今天只怕割不完。

”⑿秘书赶忙说:“局长您放心,等会儿我们努力干。

”⒀儿子说:“只怪我爹脾气倔,几亩田,请几个民工一天就割完了,他偏不答应。

”⒁办公室主任赶紧说:“局长,没关系,你爸爸都能干,我们……”⒂儿子压低嗓门说:“你能和他比?他干了一辈子,干惯了……”儿子还要说下去,忽听父亲重重地干咳了一声,忙刹住话头。

⒃旺老倌立起身,戴上草帽。

秘书和办公室主任跟着站起来。

儿子说:“别忙,涂了防晒霜没有?”秘书和办公室主任回答说:“涂了。

”儿子又说:“再多涂点,小心晒伤。

嘴里要多含些人丹,小心中暑……啊,爹,您要人丹吗?”⒄旺老倌把一只飞到脚边的蚱蜢狠狠踢了一脚,头也不回,大声说:“城里人才是人。

”⒅秘书悄悄说:“局长,您爹好像不高兴。

”⒆儿子说:“没事,他就是这脾气,有口无心。

”⒇夜已经很深了。

儿子躺在又闷又热的蚊帐里,睡了不到半个时辰就醒了。

听见咳嗽声,才知道父亲还在门外纳凉。

儿子走出门,说:“爹,还不去睡?”旺老倌闷闷地说:“睡不着。

”儿子说:“爹,晒谷,缴公粮的事您别担心,我跟隔壁的根叔说好了……明天上午割完稻,下午我们就可以进城。

”(21)旺老倌扬起手中的蒲扇,指着儿子,说:“要他替我干?我自己干不好?”儿子听出父亲话里有话,急了,说:“爹,您这是……”(22)旺老倌粗声粗气地说:“我,我命贱。

”(23)黑暗中,儿子看不清爹脸上的表情,听口气,火气很大。

(24)儿子的心里陡地有些发凉。

〖阅读思考〗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的突出特点是什么?通读全文,请简要赏析。

〖错答举例〗突出特点是细节描写精当、传神。

小说中从动作、神态、语言等多方面的细节表现入手来塑造人物形象,使故事情节充实,人物个性鲜明,突出了主题思想。

〖错因分析〗首先是审题不严谨,答非所问,题干要求赏析的情节构思的突出特点,而非人物描写的特点;其次是分析不够具体,未能结合文本精要举例加以赏析,有贴标签之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