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企业发展能力是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得并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它是企业内部资源配置、组织运作和战略实施的综合体现,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战略能力四个方面综述企业发展能力的相关文献。

组织能力是指企业有效整合和利用内部资源的能力。

研究表明,组织能力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张云博等(2015)的研究发现,组织能力对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优势产生正向影响。

另外,杨洪涛(2017)的研究发现,组织能力对企业持续创新能力的提升有积极作用。

因此,企业应该重视组织能力的培养与提升,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加强内部协作和提高管理效能,提高组织能力水平。

创新能力是企业在创造和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方面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

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对企业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例如,王琛等(2016)的研究发现,创新能力对企业市场绩效和财务绩效均有显著影响。

此外,王天等(2017)的研究还发现,创新能力对企业的竞争优势和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加强技术研发、提升员工创新意识和激励创新活动。

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在市场营销活动中获取和维持顾客满意度的能力。

市场营销能力是企业与市场互动的重要方式,对企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研究发现,市场营销能力对企业市场绩效和竞争优势具有显著正向影响。

例如,李晓峰等(2014)的研究发现,市场导向和市场敏锐度是影响企业市场绩效的重要因素。

此外,刘晓峰等(2016)的研究还发现,市场营销能力对企业创新绩效和财务绩效具有正向影响。

因此,企业应该注重提升市场营销能力,通过市场导向、顾客关系管理和品牌建设等手段,提高市场竞争力。

战略能力是企业在制定和实施战略方面的能力。

战略能力是企业成功应对外部环境变化和实现长期竞争优势的关键。

研究发现,战略能力对企业绩效和生存能力具有显著影响。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一、引言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其盈利能力的提升对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由于中小企业的特殊性,其盈利能力受到了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

因此,研究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提升方法,对于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二、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2·1 经济环境因素a)宏观经济因素i·国内生产总值(GDP)水平ii·通货膨胀率iii·利率水平b)行业竞争因素i·行业供求关系ii·市场集中度iii·市场竞争格局2·2 内部经营因素a)企业规模i·资产规模ii·经营规模b)企业管理能力i·人力资源管理ii·财务管理iii·市场营销管理c)技术创新能力i·研发投入ii·创新成果转化率2·3 外部市场因素a)顾客需求b)供应链管理c)媒体宣传d)品牌形象三、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衡量指标3·1 利润率a)销售毛利率b)净利润率3·2 资产利用率a)总资产周转率b)应收账款周转率c)存货周转率3·3 偿债能力a)资产负债率b)流动比率c)速动比率四、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提升策略4·1 优化经营模式a)降低成本i·采购策略优化ii·生产流程改进b)创新产品/服务c)市场开拓4·2 强化企业管理a)完善财务管理体系b)建立绩效考核机制c)提升员工培训和管理水平4·3 技术创新与研发a)加大研发投入b)建立技术创新团队c)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五、结论通过对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详见附件部分。

法律名词及注释:1·《企业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法。

2·《中小企业法》: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法。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研究综述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作为企业精英代表的上市公司大量涌现,为经济增长增添了活力。

然而,上市公司数量众多但是发展状况令人堪忧,“一年绩优,二年绩平,三年绩差”的现象有目共睹,企业生命周期短且难以做强做大。

因此迫切需要运用相关的理论来解决这些问题。

文章将对企业自生能力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试图在文献述评的基础上探索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一、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及基础研究“自生能力”概念最初源于对植物自我生存与生长能力的一种描述。

1999 年我国着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提出了企业“自生能力(Viability)”概念并对其做了后续研究,现将其提出背景及基础研究综述如下。

1. 企业自生能力理论的提出林毅夫教授于1999 年正式提出的企业“ 自生能力(Viability)” 概念表述如下:如果一个企业通过正常的经营管理预期能够在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赚取社会可接受的正常利润,那么这个企业就是有自生能力的,否则,这个企业是没有自生能力的(林毅夫,1999)。

理论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和升华,是与当时的制度环境、经济发展状况紧密相关的。

林毅夫教授提出的企业自生能力概念是与当时的国有企业状况及其改革紧密相关的。

当时政府试图优先发展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和技术,企业按照政府指令,从事着并不具备资源禀赋优势的生产经营活动,因此企业从一个纯粹的微观经济个体转化为肩负经济责任和政治责任双重目标的“复合体”。

当企业发生亏损时,由于信息不对称,政府并不能很清晰地判断该亏损属于政策性亏损还是经营性亏损,不得不给予企业各种优惠政策以扶持企业继续生存和发展。

因此,林毅夫将当时的国有企业定性为“缺乏自生能力”,强调自生能力是企业在完全竞争市场中的一种自我生存和发展能力,并据此提出了改革国有企业的总体思路—提高企业的自生能力。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

国有企业改革理论文献综述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议题。

作为国家的经济支柱,国有企业在中国经济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但同时也面临着效率低下、管理不善等问题。

国有企业改革一直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本文将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来探讨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以期为今后的国有企业改革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和意义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转型经济体制的必然选择。

国有企业改革的背景是中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如效率低下、管理混乱、负债累累等。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

国有企业改革的意义在于,通过改革能够提高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盈利能力,增强国有经济的活力和创造力,推动国民经济的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有企业改革也有利于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职能优化和市场监管的完善,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二、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框架国有企业改革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了所有制变革、治理结构优化、激励机制建立等方面的理论。

下面将分别对这些理论进行综述。

1. 所有制变革所有制变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

在早期的国有企业改革中,重点是通过产权的明晰和界定,改善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并逐步引入非国有资本。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改变产权关系还不足以解决国有企业改革中的问题,更需要改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和激励机制。

2. 治理结构优化治理结构优化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

国有企业作为国家资产的代表,其治理结构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国有企业的经营状况和效益。

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关键。

在理论上,治理结构优化主要包括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和内部审计制度等内容。

3. 激励机制建立激励机制建立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又一重要方面。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700字》

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公司治理理论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文献综述 (1)(二)国外文献综述 (2)一、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3)(一)公司治理的概念 (3)(二)公司治理理论的分类 (3)(三)基于新古典资源配置观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4)(四)20世纪末新兴的公司治理理论概述 (5)参考文献: (6)(一)国内文献综述1、公司治理的内涵。

李粮(2020)认为首先应当将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这两个概念明确区分开来。

对于公司治理而言,他认为公司治理关注的是一个企业的经营策略该如何制定,且如何确保该经营策略的合理性。

内部控制则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在经营活动中贯彻该策略[1]。

任丽英(2019)对各个学者对公司治理所作的定义进行研究,她认为公司治理就是指公司的所有者为解决其与管理者之间的“代理问题”而从各个方面对公司全局的运作与经营所做的一种体系化、常态化的安排。

它既包括企业组织结构的框架设计,也包括外部治理的安排[2]。

赵烜一(2017)将公司治理简要概括为一种为公司进行的各项活动提供运行方案并对其运行过程进行监督的管理系统。

它的重要内容包括:所有者的权利、管理者的职责以及公司各项活动的公开性[3]。

安彬彬(2010)认为公司治理的本质是一种多个要素的分配方法,而公司治理的存在意义便是依托于这种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具体情况配置权、责、利[4]。

2、古典管家理论以及委托代理理论。

周金泉和何文晋(2014)指出在古典管家理论的框架下面,毫无疑问,企业是不存在代理问题的,因为公司本身已经处在一个完全信息的市场中,自然,这种假设里公司治理也没有任何意义,不再成为公司所需要的控制经营的工具[5]。

张雅(2021)认为委托代理理论的意图在于降低代理人与企业所有者因双方可能的利益不一致以及彼此间信息的不同步而带来的“代理成本”。

基于此,他认为应当从改善内部监督机制以及建立“心灵契约”等方法解决这个问题[6]。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发展能力文献综述一、引言企业发展能力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它涵盖了组织架构、战略管理、市场营销、创新能力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企业发展能力进行综述,探讨其在当前商业环境中的重要性和影响因素。

二、企业发展能力的定义与分类2.1 定义企业发展能力指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提高竞争力并持续成长的能力。

2.2 分类根据发展能力的来源和类型,企业发展能力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 组织能力:包括企业的组织架构、内部协作与沟通、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能力。

2. 战略能力:指企业在制定战略、执行战略以及战略调整方面的能力。

3. 营销能力:包括市场调研、品牌建设、产品定价、渠道管理等方面的能力。

4. 创新能力:指企业在产品、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能力。

5. 财务能力:包括财务管理、资金筹措、成本控制等方面的能力。

三、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企业发展能力对企业的成功及长期竞争优势至关重要。

以下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性的几个方面:3.1 市场竞争企业发展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通过建立有效的营销能力,并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和战略能力,企业能够及时调整产品和策略,以应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3.2 投资者关系企业发展能力是投资者对企业的信任和投资决策的重要因素。

投资者更愿意选择那些具有良好财务能力和稳定发展能力的企业,因为这些企业更能够为投资者提供可靠的回报。

3.3 品牌价值企业发展能力对品牌的建设和维护至关重要。

通过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企业能够在市场中树立起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吸引更多消费者,并赢得市场份额。

3.4 人才吸引力具有良好的发展能力的企业更能够吸引和留住优秀的人才。

这些人才能够为企业带来创新和竞争优势,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支持。

四、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因素企业发展能力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以下是几个重要因素的介绍:4.1 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影响企业发展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不同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可能面临不同的市场机会和挑战。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课题名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所在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名称:财务管理年月日据记载,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始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期之间。

在起源初期,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仅以资产负债表为基准,分析衡量顾客的信用和偿债能力。

1906年,基于信用分析的需要,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必须附有资产负债表,但当时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认识还处于较表面的境界。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比率分析体系、标准比率法与指数法,被称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创始者。

1928年,华尔与邓宁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比率分析,被后世人公认为“华尔分析模式”,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国际财务分析的实践中。

1998 年,Richard M. S. Wilson 在其撰写的《盈利能力管理》一书中,总结了多年来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并收录了对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要文献。

Wilson 将盈利能力管理定义为盈利能力管理是明确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盈利能力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盈利能力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这种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来减少或者消除非增值作业;应用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方法,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也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Theresa Libby(2001)进行参与实验,他通过与其他参照实验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工作目标是否公平。

结果表明,预算目标不公平性会导致工作业绩低下。

Margaret Ponn、Chard Pike、Dean T Josvold在对我国香港的一家公司进行调研后发现,当有着共同预算目标的团队组织中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大家更愿意进行公开讨论,互相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家的团队意识很强,并且使预算的理念能够更准确得到贯彻,全员参与的形式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进而优化了预算的编制,使预算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文献综述[精品文档]

文献综述课题名称:中小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学生姓名:学号:指导教师:职称:所在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名称:财务管理年月日据记载,财务报表分析的起源,始于19世纪末叶至20世纪初期之间。

在起源初期,银行对财务报表分析仅以资产负债表为基准,分析衡量顾客的信用和偿债能力。

1906年,基于信用分析的需要,企业在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必须附有资产负债表,但当时人们对资产负债表的认识还处于较表面的境界。

20世纪初,亚历山大·沃尔在原有的资产负债表的基础上发展形成了比率分析体系、标准比率法与指数法,被称为财务报表分析的创始者。

1928年,华尔与邓宁在《财务报表比率分析》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综合比率分析,被后世人公认为“华尔分析模式”,至今仍广泛应用于国际财务分析的实践中。

1998 年,Richard M. S. Wilson 在其撰写的《盈利能力管理》一书中,总结了多年来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并收录了对盈利能力管理的发展曾起到重要作用的重要文献。

Wilson 将盈利能力管理定义为盈利能力管理是明确战略问题和所关切重点的一种成本管理方法。

它通过运用财务信息来发展卓越的战略,以取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从而更加拓展了管理会计的范围。

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本盈利能力管理的理论界和企业界也开始加强对盈利能力管理及其竞争情报的应用等研究,提出了具有代表意义的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成本企划。

这种盈利能力管理模式是从事物的最初点开始,实施充分透彻的成本信息分析,来减少或者消除非增值作业;应用反求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方法,在设计产品的同时,与竞争对手的产品比较,也设计产品的成本,从而使成本达到最低,其本质是一种对企业未来的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情报研究过程。

Theresa Libby(2001)进行参与实验,他通过与其他参照实验进行比较从而确定工作目标是否公平。

结果表明,预算目标不公平性会导致工作业绩低下。

Margaret Ponn、Chard Pike、Dean T Josvold在对我国香港的一家公司进行调研后发现,当有着共同预算目标的团队组织中出现不同的意见时,大家更愿意进行公开讨论,互相协调,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优方案,这样的结果使得大家的团队意识很强,并且使预算的理念能够更准确得到贯彻,全员参与的形式提高了团队的工作效率,进而优化了预算的编制,使预算得到更好的贯彻执行。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文献综述范文

企业营运能力体系论文的参考文献有哪些】:目前,我国学者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营运资本各项目上,对其进行系统研究的比较少,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采用了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进行了系统研究。

在对营运资本管理的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首先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营运资本规模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并运用单因素方差法进行了行业差异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营运资本规模存在着显著的行业差异。

其次,选取了制造业上市公司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出销售规模、资产规模、资产周转率、应付账款周转率是影响企业营运资本的主要因素。

再次,对所选样本的营运资本效应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营运资本对企业经营绩效、现金流量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最后,根据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提高企业营运资本管理水平的方法。

求企业营运能力分析论文开题报告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立题依据(或研究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内容、研究的创新点、可能遇到的问题、预期的研究结论以及时间步骤等等,当然别忘了参考文献哦,呵呵在题目的选择上要有个度,这个度的标准是既不能太大,又不能太小,因为是硕士论文,必须要有一定的深度。

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希望对你有帮助。

企业获利能力分析论文提纲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一、序论 1.提出中心论题; 2,说明写作意图。

二、本论(一)形成企业营运能力分析体系前提条件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企业营运能力体系的产生创造了宏观环境; 2.新市场的形成,对企业营运能力体系形成提出了现实的要求; 3.城乡体制改革的深化,为企业营运能力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4。

企业营运能力体系市场的建立,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目前企业营运能力体系基本现状 1.供大于求的买方体系; 2,有市无场的隐形体系; 3.易进难出的畸形体系; 4,交易无序的自发体系。

(三)培育和完善企业营运能力体系的对策 1.统一思想认识,变自发交易为自觉调控; 2.加快建章立制,变无序交易为规范交易; 3.健全市场网络,变隐形交易为有形交易; 4.调整经营结构,变个别流动为队伍流动; 5,深化用工改革,变单向流动为双向流动。

文献综述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研究.docx

文献综述 企业营运能力分析研究.docx

1.1国内外研究概论1.1.1国外研究概论Frank J (2008)"认为企业营运能力的分析是建立在相应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之上的,其认为企业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体系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主要是通过对利润表的分析來分析营运能力,一般认为利润越高,企业获得的利润越多,则代表着其营运能力也越高。

第二个阶段则是通过多个财务比率来分析营运能力,除去对利润的分析外,净资产收益和每股收益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

在第三个阶段,财务管理中涉及到的各个报表都成为了指标体系中的一部分,除去第二阶段中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后,营运指数、资金运转率等也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进而使的营运能力分析指标体系更为完善,使的营运能力的分析更为准确。

Smith, Barry D. (2001)'认为企业流动资产的状况是现金流量的保障,决定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资产的状况决定企业的发展基础,是长期负债的保障, 加强资产管理是企业正常营运能力的保障。

营运是企业存在和发展的冃标。

企业应该加强资产管理,从资本结构、权益乘数、负债压力等方面合理调整资产结构,稳固企业基础,增强营运能力。

Henri S (1995)认为,应收账款也是影响营运能力高低的因素之一。

为此,在应收账款管理中,要根据自身的情况,对客户的资产现状、资金流转情况、企业信誉及企业的还款能力进行考察和研究,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客户进行实际的分类,然后根据不同的信用程度,确立赊账的规模。

此外,还可以使用多种催收应收账款的方法,例如,由销售人员出面收款。

因为销售人员对客户的情况比较了解。

还可以成立专业的收款部门,部门人员可以由专业的销售人员、谈判人员组成。

也可以选择第三方来催收账款。

一般而言,选择这种方式主要是针对那些极端不配合,存在诈骗或者态度比较蛮横的客户,因为采取这种方式对于以后的交易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NgY. M (2005)⑷认为在众多影响企业营运能力的因素之一,企业的负债经营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3400字》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文献综述3400字》

企业发展战略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1国内研究现状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企业的管理层从外国企业家身上接触到了非常先进的战略管理理念。

从此,中国的战略管理研究逐渐发展起来。

李婧(2007)通过理论研究和案例研究方法,分析战略整合要素模型,结合协同理论。

结论是共生性并购后公司想要通过战略整合实现战略协同作用。

在战略整合过程中,他们必须紧密结合协同作用,不断提高核心发展力。

刘乐铮(2012)将通过使用价值链模型分析跨国公司整合的价值链。

通过价值链结构这个工具可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公司参与经济活动的过程。

他主要通过分析中国目前的状况,研究为何中国公司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部分。

结论是要克服这一低级困境,公司和政府必须共同努力,公司通过提高创新能力,扩大市场影响力和品牌影响力。

林毅夫、陈斌开(2017)认为企业发展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基点,为寻求和维持持久竞争优势而做出的有关全局的、科学的重大筹划和谋略,是一个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权和谋求大发展、大跨越的关键。

每一个企业都应该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把未来的生存与发展作为制定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何燕(2017)以YS公司并购SJ公司为例子,从三个方面对合并和收购的整合进行了有效地分析。

结论是只有通过系统的、有效的制度整合、资源整合和文化融合,从能最终保障战略实施的成功。

项保华(2017)认为战略就是抓关键、迎机会、避陷阱,必须认清形势,不同情境有不同的做法。

集团战略的重点在于:开放心态、积极探索、扎根市场、专注创新、淡定取舍、与时俱进。

范志刚、吴晓波(2018)指出联合战略具体又可分为横向联合和纵向联合战略。

横向联合战略就是根据中小企业发展的客观需要,通过与其他企业建立协作关系,改变中小企业在竞争中的不利地位,弥补资源不足的一种主动性选择,纵向联合战略包括企业进人到产品销售或深加工领域的前向一体化战略和企业进人到原材料供应领域的后向一体化战略。

而中小企业可采用依附型战略,与产品销售领域中的大企业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定向地给大企业提供产品,通过大企业的发展壮大而获得生存和发展。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企业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

资源学派的能力理论及相关文献综述摘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研究重点从市场定位逐步转移到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得和保持上来,并由此产生了企业的能力理论。

它逐渐演化为两个相互独立又互为补充的学派,即资源学派和能力学派。

本文主要介绍了基于企业资源的资源学派关于企业能力理论的观点和相关文献综述。

一、能力理论的产生和基本观点能力学派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920年和1925年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Marshall)在其著作《经济学原理》中所提倡的企业内部成长论。

马歇尔认为由于专业化分工导致技能、知识和协调不断增加从而推动企业不断进化,同时他认为每个行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规模、企业寿命、专业知识、组织结构、生产成本、市场份额都不同的异质企业组成的,单个企业的成长、衰落是经常性的,但一个行业则可以经受长期的波动,甚至出现长期平稳向前发展的态势。

其后他的门人艾迪斯•彭罗斯(Edith Penrose)于 1959年出版了《企业成长论》,在这本书中她进一步深入研究企业成长问题并提出了企业内在成长论的思想。

她认为被新古典企业理论视作“黑箱”的企业资源和能力是构成企业经济效益的稳固基础。

企业不仅仅是一个管理单位,而且是一个具有不同用途、且随着时间推移由管理决策决定的生产性资源的集合体 (杨浩、戴明月,2001)。

企业的内部存在着通过知识积累以拓展生产领域的机制,而且这种知识的积累是一种内部化的结果,这一过程节约了企业稀缺的决策能力资源,从而新的管理者才能释放出可以用来解决新问题、促进企业成长的能量。

此后对企业能力的研究不断深入,1982年纳尔逊(Richard Nelson)和温特(Sidney Winter)在《经济变迁中的演化理论》中,借鉴企业的能力理论,以企业拥有的智力资本对企业进行分类。

同年,里普曼(Stephen Lippman)和罗曼尔特(Richard Rumelt)在“不确定模仿力:竞争条件下企业运行效率的差异分析”一文中,他们推断,如果企业无法有效仿制或复制优势企业产生核心能力的资源,那么企业间业已存在的效率差异将无法消除。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文献综述(可编辑)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文献综述(可编辑)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文献综述(可编辑)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文献综述文献综述(20_ _届)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分析我国的财务分析思想出现的比较早,但是真正开展财务分析工作还是在20世纪初。

当时在中国的一些外国银行和中国金融资本家已经开始分析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偿债能力,但是他们很少根据会计核算数据进行较全面的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发展和完善,在现代企业制度下,企业的管理者、所有人、债权人、政府等都站在各自的立场上,关心企业的经营情况和财务状况。

国家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有了改善,如:制订了财务会计制度,完善了财务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建立了产权清晰的企业制度等,这些都为分析和掌握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状况创造了条件,为财务分析体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据。

而偿债能力的评价也在这样的环境下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

1 偿债能力的概念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与发展,企业已从政府拨款为主的筹资方式,转为自有资金、借入资金等同时并存的筹资方式,负债经营已为企业普遍采用。

负债经营不仅可以解决企业资金短缺问题,还可以产生财务杠杆效应,为企业的所有者带来更多的效益。

但是,负债经营也存在着风险,如资产负债率偏高,债务负担过重,偿债困难,银行与企业或企业与企业之间互相拖欠借款,应收款收不回,应付款付不出等等现象。

因此,企业在最大限度地充分利用外部资金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偿债能力的分析。

偿债能力是指企业清偿到期债务的能力,它是企业财务能力的一项重要内容,企业偿债能力的高低一方面关系到企业能否持续生存,另一方面又关系到企业债权人的债务保障程度和贷款风险,因此,做好企业偿债能力的评价无论对企业还是对债务人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于偿债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评价企业偿债能力的指标体系的建立,目前的指标体系主要为建立在资产负债表基础上的评价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蒋理标(2005)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负债经营时现代企业的基本经营策略,如何分析企业偿债能力是企业进行负债经营风向管理的关键环节。

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

企业盈利能力的文献综述

有关企业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综述摘要获取利润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也是投资者投资的根本目的。

获利能力的大小显示着企业经营管理的成败和企业未来前景的好坏。

企业必须能够获利才有存在的价值,建立企业的目的是赢利,增加盈利是最具综合能力的目标。

作为投资人,主要关注的是企业投资的回报率。

而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关心的是企业股息、红利的发放问题,对于拥有企业控制权的投资者,那么会更多地考虑如何增强企业竞争力,扩大市场占有率,追求长期利益的持续、稳定增长。

这就需要对企业进行盈利分析。

本文献综述主要归纳有关论述企业的盈利状况和盈利能力分析的文献资料。

关键词:财务报表分析、盈利能力、一、盈利能力分析的涵义综述南开大学出版社,崔也光在2005年的?财务报表分析?中对盈利能力分析的。

内涵有阐述。

他说,盈利能力是指企业利用各种资源赚取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营销能力、获取现金能力、降低本钱能力及躲避风险能力等的综合表达,也是企业各环节经营结果的具体表现,企业经营的好坏都会通过盈利能力表现出来。

陈红权在?企业偿债与盈利能力的分析评价?说:“盈利能力,也称为获利能力,它是指企业获得利润的能力。

盈利能力的分析应包括盈利水平及盈利的稳定、持久性两方面内容。

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中,人们往往重视企业获得利润的多少,而无视企业盈利的稳定性、持久性的分析。

实际上,企业盈利能力的强弱不能仅以企业利润总额的上下水平来衡量。

虽然利润总额可以揭示企业当期的盈利总规模或总水平,但是它不能说明这一利润总额是怎样形成的,也不能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否按照现在的水平维持或按照一定的速度增长下去,即无法揭示这一盈利的内在品质。

所以,对盈利能力的分析不仅要进行总量的分析,还要在此根底上进行盈利结构的分析,把握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黄明、郭大伟在?浅谈企业盈利能力的分析?说,盈利能力通常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赚取利润的能力。

盈利能力的大小是—个相对的概念,即利润相对于一定的资源投入、一定的收入而言。

企业运营能力文献综述

企业运营能力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现状Transport Studies Group(1991)对欧洲企业运营状况进行了近20 年的跟踪研究发现,企业运营成本以及收入结构与企业的规模、旅客吞吐量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即企业人均旅客成本与企业规模负相关、企业的非航空收入与旅客吞吐量正相关。

[1] Alexander t. Wells (2004)以美国企业为例对企业运营管理做了较全面的研究,该文梳理了美国企业建设的发展历程,指出了美国企业在运营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同时作者运用企业检查单、旅客吞吐量、市场培育和经济环境等要素进行企业的发展与规划分析,在企业内部运营管理方面,则侧重于计划与预算、企业设施与服务定价、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等问题。

[2]Eric pels.Nena Njegovan 、Christion Behrens(2008)利用交叉价格弹性系数理论(Cross-price elasticities)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基于详实数据的实证分析,揭示了廉价航空公司和干线企业在运营体系上的相互作用关系,但该研究没有对干线企业运营管理体系做深入全面的分析。

[3]2 国内研究现状李丽娟(2009)分析认为我国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存在定位不明确、运营模式“全而不专”等问题,提出改变企业运营管理模式应从加强企业管理法规规章的建设、加强灌输特许经营意识及引进外援等方面进行着手。

[4]陈现涛,常磊(2009)分析了“虚拟航站楼”这种新型的企业运营模式,即为了解决各企业之间客源分布不均衡状况,通过在中小城市建立多个“虚拟航站楼”来吸引大量的民航旅客,并将他们有计划的引导到相应的企业,以避免地方中小企业的重复建设,节约资源。

[5]任新惠、赵晶(2010)认为,导致我国企业行业整体效益不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企业的运营效率低下,并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认为产权制度和委托代理机制是影响运营效率的主要因素,提高企业运营效率要从政府主导下的两权分离、股权多元化为手段改革产权结构、通过立法完善企业相关利益方的权利义务等方面入手。

发展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范文

发展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范文

发展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范文# 发展能力分析国外文献综述。

一、引言。

发展能力就像是企业或者经济体的成长魔法,国外的学者们可是对这个魔法的秘密探究了好久呢。

这篇文献综述就像是一场国外智慧之旅,带大家看看他们都发现了啥有趣的东西。

二、从财务视角看发展能力。

# (一)销售收入增长。

在国外的研究里,销售收入增长可是衡量发展能力的一个超级明星指标。

比如说,[学者名字1]在[研究年份1]的研究就发现,那些销售收入像火箭一样快速增长的企业,往往有着更广阔的市场前景和更强的竞争力。

这就好比是一个在操场上跑得最快的孩子,大家都会觉得他很有活力,将来能跑更远的路。

但是呢,也有学者指出,销售收入增长太快有时候也像吹气球,吹得太大可能会爆掉哦。

如果企业没有足够的资源来支撑这种高速增长,可能就会陷入困境,就像[学者名字2]在[案例企业名称]的案例研究中发现的那样。

# (二)资产增长率。

资产增长率也是个很重要的小老弟。

[学者名字3]认为,企业资产不断增长就像给自己盖房子,房子越大越结实,就越能在市场的风雨里站稳脚跟。

这里面也有门道。

有些企业可能通过一些不正当的手段来让资产数字好看,比如大量举债来购买资产。

这种情况下,表面上资产增长了,但是实际上债务风险也像隐藏在草丛里的蛇一样悄悄冒出来了。

[学者名字4]就详细分析了这种虚假繁荣背后的风险,提醒大家不能只看资产增长的数字,还要看看资产的质量和增长的可持续性。

三、创新能力与发展。

国外学者普遍觉得创新能力就像是发展能力的超级燃料。

[学者名字5]的研究指出,那些在研发上投入很多的企业,就像给汽车加了高性能的汽油,能够在技术创新的道路上跑得飞快。

像苹果公司,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让全世界的人都为之疯狂,这就是创新推动发展的典型例子。

而且,创新不仅仅是技术创新,还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等。

[学者名字6]就研究了共享经济模式这种商业模式创新,发现它像一阵春风,吹开了新的市场大门,让很多企业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文献综述
战略管理相关研究
行业组织 理论
外部环境决定企业战略
资源基础 理论
资源与能力决定企业战略
Page 2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资源基础模型 资源基础模型 战略管理理论回顾 资源 能力 竞争优势 有吸引力的行业 战略设计和实施 超额利润
图1 超额利润的资源基础模型
资料来源:(美)希特等著,吕巍等译,2005,“战略管理:竞争 与全球化(概念)(原书第6版)”,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核心 能力
动态 能力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Page 7
企业能力的分类
根据企业能力对公司价值的高低和其动作的难易程度将企业 能力划分为四个层次:资源(resource)、能力 (capability)、竞争能力(competency)和核心能力 (core competency)。 在对丰田公司的历史和职能进行的研究中,提出将企业特殊 的竞争能力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静态能力;第二 个层次是改善能力;第三个层次是进化能力。
Page 5
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图 2 企业能力理论的发展脉络
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Page 6

企业能力的界定
概念 企业 能力 定义 企业能力是指能使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做得更好的特殊 物质 能力是指知识、经验和技能, 能力是指知识、经验和技能,它依赖于其所控制的某些 特定技术、 特定技术、技能和知识以及在特定市场中的声誉等要素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特的、难以复制的、 核心能力是指企业独特的、难以复制的、有价值的企业 文化 核心能力是组织对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 核心能力是组织对资源、技能、知识的整合能力,它是 组织内的集体性知识, 组织内的集体性知识,尤其是关于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 整合多种技术流的知识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 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构建和重构内外部能力以便快速 回应环境变化的能力 来源 Selznick(1957) ( ) Richardson(1972) ( ) Barney(1986) ( ) Prahalad and Hamel(1990) Teece、Pisano and 、 Shuen(1997) ( )
Page 9
谢谢观看
Page 3
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文献综述
问题的提出
企业能力理论是怎么形成与发展的? 企业能力理论是怎么形成与发展的? 企业能力如何界定? 企业能力如何界定? 企业能力如何分类? 企业能力如何分类? 实证研究中,企业能力如何测量? 实证研究中,企业能力如何测量?
Page 4
企业能力理论的研究文献综述
Javidan (1998) )
Fujimoto (1999) )
田家欣 (2007)
从理解竞争力决定因素的角度将企业能力划分为技术能力与 管理能力两大类:技术能力指的是“开发和设计新产品、新 工艺以及更有效地操作设备的能力”;管理能力指的是确保 企业管理效率以及实现组织创新的能力。
Page 8
参考文献
Barney J. Organization Culture: Can It Be A Source of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6, Vol.11, pp. 656-665 Barney J. Firm Resources and Sustained Competitive Advantage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7):99-120 Fujimoto, T. The evolution of a manufacturing system at Toyota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9 Javidan, M. Core competence: what does it mean in practice [J]. Long Range Planning, 1998, Vol.31, pp.60-71 Leonard-Barton. Core Capability and Core Rigidities: A paradox in Managing New Product Develop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2, Vol.13 Leonard-Barton, D. Wellsprings of Knowledge [M]. Boston, MA: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5 Penrose, E. The theory of the growth of the firm [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5/1997 Prahalad, C.K., Hamel, G.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organization [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90, 68(3): 79-90 Richardson, G.B. The Organization of Industry [J]. Economic Journal, 1972, 82, pp.883-896 Selznick, P. Leadership in Administration: A Brief Overview of Themes and Contributions, Harper , Row [A]//FOSS N J. Resource, Firms, and Strategie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Teece, D. J., Pisano, G., Shuen, A. 1990. Firm capabilities, resources, and the concept of strategy [Z]. Working paper,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1990 Teece, D., Pisano, G. The dynamic capabilities of firms: an introduction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1994, Vol.3, pp.537-556 Teece D., Pisano, G. , Shuen, A. Dynamic Capability and Strategic Management. Strategic Management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7, 18(7): 509-533 Wernerfelt, B. 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Vol.5, 171-180, 1984 (英)亚当斯密.国富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2年 田家欣.企业网络,企业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D].博士论文.浙江大学,2007年
自1959年,Penrose在其《企业成长理论》一书中 从企业资源与能力的视角研究揭示企业成长的内在动力 以来,企业能力理论经历了蓬勃地发展,其理论广度与 深度不断拓展。然而,现有研究还未对企业能力理论的 形成与发展脉络进行全面、完整地梳理,且大多只从单 一的视角(如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等)对企业能力进行 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理清企业能力理论的形成脉络与最 新发展动态,对企业能力的界定、分类与测量方式进行 全面、清晰地归纳与总结,希望对企业能力领域的研究 有所裨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