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落是人类聚居和生活的场所。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它根据其形态可分为城市聚落和乡村聚落两种形式,城市聚落一般由乡村聚落发展而来.“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溝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聚落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聚落的形成一般与地理环境好坏紧密联系.很多著名聚落遗址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是人类非常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编辑摘要
目录
1 定义
2 概况
3 分类
4 乡村聚落形成条件
5 历史遗址
/a2_25_24_01300000179261122999245860403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聚落
聚落是指人类聚居和生活在一起的文化地理现象。

聚落环境是人类有意识开发利用和改造自然而创造出来的生存环境。

它是人类各种形式的聚居地的总称。

“聚落”一词古代指村落,如中国的《汉书·溝洫志》的记载:“或久无害,稍筑室宅,遂成聚落”。

近代泛指一切居民点。

聚落是
早期人类的聚居地一般都选择在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比较优越、自然资源比较丰富的地点。

例如,中国陕西蓝田猿人的遗址,就在一条河流最高的阶地上,当时那里的气候温暖湿润,有较多的动物可供捕猎(考古发现被捕猎的动物种类就有42种)。

随着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类活动的领域不断扩大,由热带、温带逐渐扩展至寒带,创造出各种形式的聚落环境。

/a1_03_22_01300000179261122999229050847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聚落模拟
聚落的民居建筑,是当地居民为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和便于从当地取得建筑材料而创造出来的,其不仅有明显的时代特征,也有显著的地方色彩。

例如,北极地区的因纽特人用当地便于取得的冰块构筑的小冰屋,墙体很厚,有利于保持室内的温度;中国黄土高原有堆积很厚的黄土层,那里的气候相对比较干燥,当地居民便就地取材,利用黄土层挖凿成窑洞;中国新疆地区气候干燥,风沙大,建成平顶房,其屋顶可以用来晒庄稼;中国及世界上的一些热带地区,因炎热多雨,比较潮湿,一般都建成双层木楼或竹楼,通风较好,人居住在楼上不仅比较凉爽,而且也相对比较干爽;中国东北地区因气候寒冷,一般都建成墙体较厚且有火墙火炕的居室,那里风比较大,所以窗纸都贴在窗外。

有的民居则是适应于当地居民的生活习俗而创造的,如中国福建客家人因聚族而居,创造出大土楼的特色建筑。

聚落约起源于旧石器时代中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逐渐演化。

在原始公社制度下,以氏族为单位的聚落是纯粹的农业村社。

进入奴隶制社会后出现了居民不直接依靠农业营生的城市型聚落。

但是奴隶制社会和封建制社会商品经济不占主要地位,乡村聚落始终是聚落的主要形式。

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城市或城市型聚落广泛发展,乡村聚落逐渐失去优势而成为聚落体系中的低层级的组成部分。

聚落通常是指固定的居民点,只有极少数是游动性的。

聚落由各种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绿地、水源地等物质要素组成,规模越大,物质要素构成越复杂。

聚落的建筑外貌因居住方式不同而异。

例如,婆罗洲伊班人的大型长屋,中国闽西地区的土圆楼,黄土高原的窑洞,中亚、
北非等干燥区的地下或半地下住所,某些江河沿岸的水上住所,游牧地区的帐幕等,都是比较特殊的聚落外貌。

(见彩图)
聚落具有不同的平面形态,它受经济、社会、历史、地理诸条件的制约。

历史悠久的村落多呈团聚型,开发较晚的区域移民村落往往呈散漫型。

城市型聚落也因各地条件不同而存在多种平面形态。

聚落的主要经济活动方向决定着聚落的性质。

乡村聚落经济活动的基本内容是农业,习惯上称为乡村。

城市聚落经济活动内容繁多,各种经济活动变量间的关系,反映出城市的功能特征和性质。

早在1841年,J.G.科尔在《人类交通居住与地形的关系》一书中,已经注意对不同种类的聚落进行比较研究。

但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中一直没有系统的聚落分类。

20世纪初期,城市地理学出现后,聚落分类问题受到进一步的重视。

聚落地理学首先把聚落划分为乡村和城市,然后按类分别做进一步划分。

由于聚落都有自己的起源、历史发展、地理条件、形态结构、规模以及经济活动和职能等特征,很难制定一个包括全部因素和属性的综合的分类系统,大都根据聚落的职能或形态特征,辅以适当的指标来进行划分。

20年代以来,城市分类研究的深度远远超过了乡村聚落分类的研究,尤其是在职能分类方面更为突出。

自1921年美国的M.奥鲁索提出定性描述的分类以来,经历了一般描述、统计描述、经济分析以至多变量分析的过程,其中统计描述和统计分析的代表是1943年美国的C.D.哈里斯的分类和1955年H.J.纳尔逊的分类,多变量分析则是60年代计量方法应用于城市地理研究后的产物。

直到目前,聚落分类甚至城市分类尚无一套公认的原则和系统。

/a4_03_22_01300000179261122999220909951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城市聚落
①乡村聚落。

按经济活动可分为农业聚落、林业聚落、牧村、渔村以及具有两种以上经济活动的村落等。

按平面形态可分为团聚型(集村),即块状聚落(团村)、条状聚落(路村、街村)、
环状聚落(环村);散漫型,即点状聚落(散村)。

乡村聚落形态一般有集聚型和散漫型两种。

集聚型村落又称集村,多数住宅集聚在一起,不同聚落的规模相差极大,从数千人的大村到仅一二十人的小村不等。

根据聚落延展形式的不同,分为3种:①团状(或块状)村。

房屋比较集中,平面形态呈近圆形或不规则的多边形,多以道路交叉点、泉水或寺院等为中心集聚众多住宅自然形成,位于平原和盆地地区;②带状(或列状)村。

沿河流、山谷、交通线或为避免洪水浸淹而沿高地成条带状分布的村落,有时若干村首尾相接成串珠状聚落;③环状村。

山区沿山麓以及湖塘区沿岸的聚落常呈环状分布,实际上也是带状或串珠状聚落的一种。

散漫型村落也称散村,住宅零星分布,其间距因地而异。

聚落形态受自然、社会经济及风俗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乡村聚落形态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

[1]
②城市聚落。

按形态可分为集中形态(单城)、群组形态(双子城、三联城、条带状群组、团块状群组)。

按职能划分有许多方案,其中有代表性的3个方案是:哈里斯的分类(1943):以城市中各行业从业人数的统计资料为基础,以一种行业从业人数占各行各业全部从业人数的百分比为主要依据,把美国城市分为9类:加工工业城市,零售商业中心,多种职能城市,批发商业中心,运输中心,矿业城,学府城,娱乐休养城,州首府及其他。

G.施瓦茨的分类(1959):首先把城市分为普通职能的城市、特殊职能的城市和似城聚落3类。

然后把特殊职能的城市分成5类:由政治职能产生的,由文化职能影响的,由经济和交通职能决定的,国都,大都市和世界性都市;把似城聚落分成8类:传统的工艺和工业聚落,现代工业引起或改造的聚落,交通聚落,旅游聚落,居住聚落,军事聚落,宗教聚落,文教聚落。

Ю.Г.绍什金的分类(1960):根据城市在社会劳动地域分工中的地位分成3类:参加区内劳动分工的城市,在区际劳动分工中具有较大作用的城市,同国际市场联系密切的城市。

再根据生产性质分成5类:原料、燃料、动力生产的城市,中间产品生产的城市,制成品生产的城市,交通职能的城市,非生产性城市。

这些类型的城市还可细分为组。

除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之外,还有介于二者之间的城市化村和集镇等聚落类型。

/a2_71_79_01300000680940127864791295876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吊角楼
“聚落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这既是人们居住、生活、休息和进行各种社会活动的场所。

”(金其铭《聚落与地理》南京师大)聚落作为人类适应、利用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聚落的外部形态,组成形式无不深深打上了当代地理环境的烙印。

同时,聚落是地表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其建筑用材,所占位置,发生发展的原因,反映了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之间的综合关系。

聚落可分为乡村和城市,两者都受到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

乡村聚落更能体现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
地形
地形对乡村聚落的影响十分明显。

平原地区聚落较为集中(多为集村),规模较大,聚落住宅排列有序,形态多为团状;山区的居民多依山建筑居民点,高矮参差,成为一种山村或山区集镇。

如苗族的吊脚楼,即依山而住,整个楼房的前房的前半部是用木柱撑在斜坡上,铺以木板,再在上面建造住宅,远远看去好象悬空一样,整个村寨显得雄伟险峻。

而且山区的许多住宅多用石料建筑,就地取材形成一种特有的聚落外观;山区的村落一般规模较小,且聚落住宅排列杂乱无章(多为散村)。

降水
各个地区降水量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到房屋建筑的形态,这在农村中反映最为明显。

一般说来,降水丰富的地区,聚落住宅房屋多为斜顶,有利于雨水下流,降水越丰富,屋顶坡度越大,而且降水较多的地区,一般也较潮湿,聚落住宅还要防潮,所以一些少数民族地区的民居建筑多采用木竹架空式,即“干拦式”结构(也就是俗称的吊角楼)以利于通风、消暑、防潮。

而在降水较少的地区,聚落住宅的屋顶坡度较小。

在气候资源特干旱的地区甚至屋顶都是平的。

此外,我们还不难发现:降水较多地区,如中国南方屋顶出檐长,可以使屋顶过多的雨水下泄时“射程”远,有利于保护墙下不被雨水冲蚀;而降水较少地区,如中国北方屋顶出檐较短,因为他们无雨多之忧。

从屋檐口看,我国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很多,这既能避雨,又能遮阳之功效;而我国北方屋檐口向外挑出较少,也因无多雨之患。

气温
气温高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薄,房间较大,窗户较小,从而达到防暑的效果;气温低的地区,聚落地区墙壁较厚,房间较小。

再就合院式民居而言,中国北方多为分散式,南方多为聚合式,因为东北、华北气候寒冷,冬天日照角度小,为了争取较多的阳光,故分散房屋,加大院子,以增加阳光接触面,延长日照时间,并且很注重房屋的朝向(多为座北朝南),而到了长江流域与华南地区,光热充裕,为减少日照,故合院采用聚合式,中庭狭小,以便遮阴,南方地区的房屋朝向也较乱。

长江三角洲地区,民居为适应该地潮湿炎热气候的需要,房屋建筑采用敞厅,天井通廊等开畅通透的布局,墙的外面多抹白灰以减少阳光的吸热效应。

青藏高原
昼夜温差极大,终年风强雨少,故采用石造的平顶厚墙建筑,白天利于厚墙吸热,到了夜晚厚墙散热,恰可增温去寒。

在冬季寒冷的地区,为了避免寒风的侵扰,避风的墙壁往往不开窗。

如我国北方冬季盛行偏北风,因此窗户一般不朝北开,门也是朝南开的。

水源
聚落一般尽量靠近水源,特别是有方便清洁的生活用水,故多沿河流两岸、湖泊四周分布,形成“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观。

在沙漠地区,聚落则分布在绿洲地区或取地下水方便的地区。

即使在中国广大的湿润地区,聚落分布也明显受到用水的影响,在水源供给充足、水网稠密的地区,聚落比较集中,规模较大。

在水源供给匮乏,水网稀疏的地区,聚落比较分散且规模较小。

如在江南地区,聚落一般分布在山麓和开阔的河谷平原,这与居民用水等有关。

山区的孤村或寺院也多建在泉水出露处。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网密布村庄之间多靠舟楫往来,很多村庄皆沿河分布,临水建筑,真可谓“人家尽枕河”了。

影响村庄聚落的因素除自然地理环境外,还受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制约。

如农业生产方式,经济发展,传统风俗习惯,文化背景等。

总之,影响乡村聚落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任何乡村聚落的形式、发展、衰亡都是某种主导因素与其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杰作。

[2]
所有的城市与聚落都是住居的延伸,住居的集合就是城市,就是聚落。

共同幻想创造了每一个聚落与城市。

传统是不分地域的。

传统不属于某个国家和民族,它是一个国际性的概念。

由于地域特征的现实,应该认识到全世界有一张充满类似点的大网,这便是文化的共有构造。

有了这一认识,在某一地域建设城市与住宅时,既要考虑到地域特征的延长与发展,同时也要认识到聚落的历史不仅仅是地域史、民族史,它更是一部人类史。

要从全体的角度来看待文化的移植与拓展,也就是说在“全球”这一前提下不断创新。

/a2_20_17_01300000179261122999176514520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波洛库亚)危地马拉
(波洛库亚)危地马拉:危地马拉的“离散式聚落”,它的特点是居民的邻家都坐落在彼此的听力范围之内。

聚落有其固有的空气,空气在物理上当然是由温度和湿度所决定的,与光和声音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如果要列举留有深刻印象的空气的话,首先就是撒哈拉沙漠和伊朗沙漠的令人感到舒适的空气,阿特拉斯山中柏伯尔人居住的聚落中的清澈透明的空气,还有印度聚落里耀眼夺目的空气等等。

聚落的空气,实际上是由多种因素所决定的体现着聚落整体的氛围与
形态的象征性概念。

这种构造虽然是分散聚落的一种形态,但是它在保持自身的独立性的同时,还保持着住宅相互之间的交流。

(图马斯)尼泊尔:是尼泊尔的一座可以望见喜马拉雅山脉的位于谷底的聚落。

这种椭圆形平面的住宅是极少见的。

山谷里有独特的黎明,因为可以看到照在山顶的光,所以感到早晨太阳在西边,傍晚太阳在东边,方向是颠倒的。

(阿尔达坎)伊朗:是显示的是矗立在伊朗沙漠周边的小城市中的换气塔群,换气塔竖立在住宅的房间或中庭,促进空气的流通。

住宅拥有种着果树的中庭,是极为完整的构造。

(巴亚哈德)伊朗:是伊朗的“人工绿洲聚落”的一例,聚落中的屋顶在强烈日光的照射下,形成了灿烂的波动。

住宅的每一间房间都有一个圆状的屋顶,它们在相互分隔开来的同时,在形态上又有微妙的差异。

因此形成了一种非机械性的,连续的同时又分段的三次元的波动形状。

这可以解释为对稀少的水资源的憧憬,也可以解释为对光的赞歌。

/a0_56_18_01300000179261122999181025472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伊夫尼)摩洛哥
(伊夫尼)摩洛哥:这张是阿特拉斯山中的柏伯尔人的聚落,其主要构成要素的住宅群,城寨以及作为仓库使用的卡斯巴称得上是土的结晶体。

充满着以戏剧性大自然为背景的建筑群的中庭和天窗,将灿烂的天空剪裁框取成室内的风景。

住居内部一般比较暗,光变化着那里的样态。

(锡南)伊拉克:是位于伊拉克底格里斯河下游流域的聚落。

住宅有宽3米,长达40米的半圆筒状的横截面,形状异常奇异,在隆起的前方入口处有房间,后面是家畜的领地。

这种线形栓状的住宅,均沿与河垂直的方向并列地排列着。

(顺佩尔克)捷克:在山的顶点处分布教堂或清真寺,周围布置住宅,低处建造城墙,具有这种形态的聚落和小城市,就很具体地体现了向心空间的含义。

这种形态的聚落在欧洲、非洲都可以看到,因此,地形概念是不同于气候分区的领域概念,是一种微观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视点。

(塔赞托托)摩洛哥:这张是阿特拉斯山中的柏伯尔人的聚落。

分散在这里的聚落群,其中的几处可以同时映入眼帘,可以看出区域不同的色调有微妙的差异。

(瓦迪吉亚)阿尔及利亚:沙漠里,相距甚远、零星分布的绿洲可以看作是所谓的共同体中平等性的象征。

在伊朗的“人工绿洲”聚落群中,有因支持着绿洲的水道的拥有者断绝了水源而不得不荒废的聚落。

环绕撒哈拉沙漠绿洲的枣树林,每一棵树都有明确的所有者。

支持着共同体的共有制,在绿洲里日益崩溃。

(奥库卡赫)秘鲁:是撒哈拉沙漠的聚落。

沙漠教给我们的不是物质而是空间。

沙漠里给予的现象是一种状态,如果时间性的变化和每次的预兆都包含在内的话,那便是一种形势(即处于变化中的状态)。

实现这样的空间是我们的目标,是必须提及的对象物。

无论怎样的聚落都是与其周围自然环境浑然一体的。

但对沙漠的聚落来说,沙漠的本身便是聚落。

(贡拉拜代里)印度:印度的聚落,可以理解为由外边缘向中心神圣感依次增强的场。

(达布莱宗)尼泊尔:是一座遥望喜马拉雅山脉的尼泊尔聚落。

高度差使山看上去像云。

(库赫兰)也门:是也门的聚落。

(鲁贡宾)布基纳法索:是“西非的热带草原”的一例。

树木和建筑物的高度关系恰到好处。

(科尔丘拉岛)克罗地亚:是坐落于亚得里亚海海角科尔丘拉岛上的一座聚落。

/a0_08_70_01300000680940127864708935586_jpg.html?prd=zhengwenye_ left_neirong_tupian中关村聚落
从农业聚落,到寺庙聚落,再到中官聚落,中关村走过了漫长的历史.从高校聚落到科技聚落,中关村又经受了近现代文明互动的考验..
一,农业聚落
中关村是"海淀台地"上的一个小村,在这个村附近已多次发现新石器晚期的器物.《北京考古四十年》云"海淀区中关村,西山和朝阳区立水桥,出土了柳叶形细石器和石片".1956 年在北京大学佟府甲3 号院内出土一件做工精巧的磨制石斧.同年在中关村及海淀一带"采集到完整与残损的石器一百多件,废片废石二百块左右".1997年在北京大学理科楼群工地上出了新石器晚期文化遗址.大约在5000年前,远古先民们就居住在校园内小湖北岸.在这里出土了石器10余件,陶器20多个,陶片100多件,石器制品中有石磨盘,磨棒,石凿等,还出土类似砍刀的器物和木桩,反映了农耕文化的特征,为我们提供了中关村史前人类活动的证据.
1955年,中关园修建北京大学教工宿舍工地中,发现瓮棺一座,为正南北方向,长0.5,宽0.3米.瓮棺是由两件"鱼骨盆"类的陶瓮相对接而成,北端用素面泥质灰陶片覆盖其上,棺内尸骨已腐朽,虽无任何随葬品,但从鱼骨盆可以窥探战国时期的制陶技术.在中关村北成府高台地上挖出灰坑多座,出土过一些陶器残件和绳纹陶片.大量的遗迹出现,反映了西汉时期生产发展的状况,农业聚落当形成于此时. 中关村是北京早期发展过程中通往居庸关古道的所经之地.辽金时期,中关村在都城的北郊,又成为通往帝王游猎避暑行宫的必经之地.元明时期,中关村在都城的西北郊,是达官贵人建造园林之处.直到清代和民国,中关村都没脱离农业聚落的框架.此间的先民们从"男耕女织",到"劝课农桑",脸朝黄土背朝天, 在地里刨食,一直到20世纪,都没能直起腰来.
二,寺庙聚落
寺庙是宗教信仰本土化和具体化的产物.中关村寺庙兴建,以明代时期最为突出.从永乐四年(140 6)开始,明成祖在元大都的基础上营建北京城,到永乐十八年(1420)初步完工.是年九月,下诏改北京为京师.十九年正月,成祖朱棣驾临奉天殿受朝贺,正式迁都北京.海淀属宛平县,其位置在京城的西北部.海淀镇的"东北"是个值得注意的地方,周边皆庙宇.其东南为保福寺,正德十一年(1516)建."内经厂提督僧录司左善世"鼐公驻锡於此,圆寂后建"鼐公禅师灵塔".万历三十九年(1611)重修时铸铁钟.西南为天仙庙,权贵宦官陈慎斋路过此庙"有所栖也".见该庙颓敝,规制不广,遂捐款买地,诛茅伐石,聚材纠工,拓而新之,工起隆庆五年(1571)二月,告成于隆庆六年(1572)八月.西北为成府村,有广惠宫,建于明嘉靖十三年(1534年),又称刚炳庙,为纪念在"靖难"之役中立有战功的太监刚炳而建.该寺坐西朝东,铁磬一,有"嗣教弟子郭庆元万历二十八年(1600)造"等字.南面有紫竹林,坐北朝南,殿宇3楹,还有太平庵等,均建于明代.东北为柳村,建有长春寺,铁磬一,有"敕赐瑞光寺供奉"等字,盖后人移置兹寺.还有观音庵,铁钟一,系嘉请三十九年(1560)观音庵住持宁惠,惠善铸. 明代寺庙,宫庵颇多,佛道安然相处,使这个地区成为寺庙聚落.寺庙是人,神共居的场所,外观庄严,结构幽邃,给人以神密感.
三,中官聚落
明季以降,清廷一方面承袭明朝遗制修葺寺庙,一方面对于开国战将予以表彰.康熙二十六年(168 7)十月,在保福寺村立有《额色谕祭碑》.康熙四十八年(1709),玄烨赐给皇四子胤禛一座圆明园.雍正二年(1724)建圆明园八旗护军营房八处.雍正三年(1725)后,圆明园正式成为清帝"园居"理政
处所,平民百姓绝不敢涉足.乾隆年间,挟雄厚财力,在北京西北郊大兴土木,形成了以圆明,长春,绮春三园为中心的"众星拱月"的壮丽局面在圆明园的周边除了护军八旗还分布着很多赐园和服务机构.其中在圆明园的东南隅有大学士傅恒的交辉园,和珅的淑春园.服务性质的单位有侍卫营,包衣三旗和中官官房.中官官房建于成府村南边的西侧靠近海淀镇(今北京大学五四操场一带)的地方.成府村东有一块地,其北半部建有中官义地,南半部建有刚炳庙.海淀形成中官聚落海淀台地上,西山横卧,河流环绕,常被选作"阴宅"之"佳城".嘉庆六年(1801),德明因"奉上惟勤, 执事有恪",去世后在保福寺立有《经筵讲官太子太保礼部尚书镶蓝旗满洲都统恪勤公德明碑文》.嘉庆二十二年(1817).苏楞额充任工部尚书,在成府西南处(今称东大地)建造宅园,称"苏园"或"苏大人园".原先建在这里的中官官房,一部分木料砖瓦运往圆明园改建值房,一部分木料砖瓦拉到东大地连界东边,建中官官房和铺面用房.
1928年6月,中关村划入北平市辖域,属北郊区.同年制印的《最详北平四郊图》中记为"中关"地名.
1932年《北平市自治区坊所属街巷村里名称录》称"中关村",属第15自治区第22坊.1940年成书的《北京西郊成府村志》称曾"钟关儿",愦憾的是未正式出版.1948 年北平市设18 区,区下设保."中官"曾属三才堂段管辖.下属11个甲,蓝旗营分为第1,2,3,4甲,中官分为第5,6甲(共40户人家),蓝旗营以南分为7,8,9,10甲,三才堂为11甲.1949年春,废除保甲制,第18保改为18村, 11个甲改为11个闾,中关村归成府村管辖.其四至:东.至蓝旗营西门外,即现在的科仪中心;南至北保福寺的北头,即现在的四环路以南;西至燕京大学东墙果园以东,即现在中关村大街以东;北至成府村村南头;边界是一条由西南向东北的斜线,后来取正为南北,再拐为东西向,即现在的成府路. 1950年改18村为保福寺村,1951年改为保福寺乡.1953年出版的《北京市街巷名称册》称"中关村",门牌终止号码为28,属海淀分局大钟寺派出所管辖,备考中注"是北大中关园宿舍".
四,高校聚落
中等教育阶段以上的专门教育,称高等教育.中国古代太学,算学,律学,医学等都属高等教育性质.京师大学堂是国现代高等教育之始. 宣统三年(1911)四月二十九日,清政府利用美国政府"退还"的部分庚子赔款,兴办了留美预备学校清华学堂,校址在清华园内.辛亥革命后,更名清华学校.192 5年开始办大学部,1928年改建成国立清华大学. 它培养了我国较早一批接受现代西方文化的知识分子,被誉为"工程师的摇篮".燕京大学是美国在中国创办的教会高等学校之一.1916年由北京通州协和大学,北京汇文大学,华北女子协和大学组合而成.1919年定名为燕京大学,以淑春园和勺园故址作为校址,实行男女分校.1925年迁入海淀新校舍,始行合并,被誉为"作家的摇篮".清华,燕大同属高等教育设施,此地遂形成高校聚落.两校一文一理,文中有理,理中有文, 学问互补,学
术有交流.地理上一东一西,双峰并峙.成府居其中,不但为清华,燕大教职员工提供住地,而且有很多商店,饭馆,为清华,燕大提供购物或餐饮场所,把两校师生联系起来.这种"纽带"作用,向南蔓延到中关村,蓝旗营,保福寺,海淀镇.尤其是这两个高校,"科学,民主,自由"的校风,影响了周围村落的风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