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合集下载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作者:杨玲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3年第07期【摘要】本文通过分析佛经翻译与文化交流发展关系,探讨佛经翻译对汉语言、汉文学和中国哲学方面的影响。

认为佛经的圆融精神促使了传统的儒家和合精神的发展,也丰富了中国的哲学思想;同时,对中国文化的语言、文学发生了很大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中国文化;汉语言;汉文学;中国哲学一、引言佛经的汉译使发源于印度的佛教在中国大放异彩,随之带来了佛学的研究风潮,不仅开创了中国宗派蓬勃发展的新面貌,而且丰富了中国文学创作的内涵,成为了中国文化遗产非常珍贵的一部分。

正是由于佛教翻译如此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翻译理论中学习和了解它尤为重要。

翻译不仅是一种简单的转换符号的过程,更是一种承载语码的文化信息用另一种语码转换而来,进而推动不同文化间的传播,交流和融合。

对于佛经的翻译亦是如此,回顾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由佛经翻译表现出来的“圆融”特征和中国传统文化更包容性的特点。

二、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从佛经翻译看中国文化的和合精神回顾中国的翻译文学,曾经出现过三次大高潮:第一次是在汉唐时期,这一阶段的翻译主要以佛经翻译为主,其代表人物有道安、鸠摩罗什及玄奘等;第二次是在明末清初,主要以翻译各类经书为主,如利玛窦对《圣经》的翻译等;第三次则是在中国近代,此时多种文体的翻译相继出现,翻译的种类也逐渐开始增多。

由此可知,佛经翻译从掀起第一次翻译高潮开始,在中国历史上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究其原因不仅受到了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更是由于佛教“圆通”思想起着关键的作用。

《辞源》中解释“圆融”一词为:“圆融,佛教语。

破除偏执,圆满融通。

这赋予了佛教特有的性质—开放和包容。

因此,佛教传入中国之初,既能保持自己的特性,又能与中国传统的各家学说相互沟通和交流,例如,用顺应融会的态度对待儒道学说,并效仿其譬如淑世化民的正面的社会作用。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中形成和发展了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中国传统文化,其形式多样并不断发展变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但其不变的“和”的精神内核却在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中受到了一致的推崇,并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扬。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宗教的一种,源远流长,它自印度传入中国以来,并不是单一、孤立着发展的,而是与我们所特有的传统文化相互吸收、相互斗争。

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佛教也逐步成为了中国式的宗教,并且尽情地在中国的文学领域里绽放异彩.。

佛教教义借助文学的形式得到广泛传播,在中国生了根,而中国文学也受其影响,并且这种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而呈现出了佛教融入文学之中的一种发展态势。

关键词:佛教;文学作品;文人思想佛教思想在中国文学里面扮演着一个相当重要的角色。

自东晋以后,佛经在中国的翻译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从而使中国文学的内在思维和表现形式都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很多富有深刻智慧和人生哲理的故事也都大大地开阔了中国文人之士的眼界,使他们的思想境界得以提高。

而与之相伴着的,则是文学体裁在某种程度上的进一步发展与创新,比如明清白话小说的形成。

在我国古代留下的许多与佛教有关的文学作品中,尤其被人们所熟悉的就是《西游记》。

《西游记》是中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

它的结构宏阔精美,语言也诙谐幽默,充满了各种神奇丰富的想象,在中国小说史上可谓是独树一帜。

《西游记》还蕴涵了丰富的宗教思想,它的故事情节、主要角色等都包含着大量的宗教信息,客观地反映了佛教与道教之间既合作交融又暗争正统的微妙关系.因而,从宗教发展和融合的角度研究《西游记》所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对于解读其现实价值具有重要意义 [1]。

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到,佛教对文学作品在某种程度上的影响。

从另一方面来说,佛家讲求的是因果报应以及六道轮回等思想,而这种思想也正是《西游记》的主旨之一,这是佛教对名著本身内在影响的又一体现。

而具体说来,比如书中最主要的角色孙悟空,他本乃天地之生灵,却因大闹天宫而犯下弥天大错,被如来佛压在五指山下。

本以为从此结下厄运,但之后又因护送师傅西天取经有功而最终修成正果;再比如唐僧,只因一次没有认真听取佛祖讲法而被罚轮回转世,但最后却也成了东土大唐的玄奘大师得以去西天求取真经。

浅谈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流传,当然毒害了人民的思想,消耗了社会的财富,从而阻碍了社会进步与历史发展,起了消极的作用。

但是也必须看到,佛教的流传也影响了中国文化,它的哲学思想和艺术形式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有别于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国佛教文化,进一步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形式。

佛教在中国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就如同那些典故、成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国的民间传统风俗,很多都打上了佛教的印记。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全方位的:诗歌、小说、书法、绘画、音乐、建筑、石窟等,所以说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哲学,文学中国艺术,语言文物和佛教胜迹都产生了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不可忽视的瑰宝。 在风俗方面 ,中国的传统习俗也受到佛教 的渗透和影 响。由于佛教 强调 因果报应 、轮 回转世 、西方净 土、饿鬼地狱和吃素念 佛等观念 ,一 些与之相对应 的民间习俗也就随之产生。由于中国人重视 孝道 ,因此 中 国佛教 的特色之一便是为死去的亲人诵经念佛 以便超度亡 魂。佛 教谈论 的孝 ,不仅要求要侍奉供养 ,更要使其止恶行善 ,进而 了生脱死 ,离苦 得乐 。也因此 ,佛教提倡的 “ 孝 ”扩大并充实 了中国孝道的内容。佛教 还对 中国的传统节 日产生了的影响。如元宵节是释迦麽尼 降服众妖魔 的 日子 ,因此元宵节要点花灯 ,灯火辉煌象 征着世界 的光 明和美好。佛教 寺 院种茶和饮茶的风气也推进了民间茶文化 的发展 。因为坐禅 是佛教徒 日 常 中的重要环节 ,而坐 禅要求 头正 背直 ,静 心专 一。这样 长 时间静 坐,容易导致疲劳 困倦 ,需要清心提神 ,因此饮茶是达 到这一要求 的最 好 的途径 。特别是在禅宗盛行之后 ,很多禅 寺中还专 门设了茶堂 ,把它 作为禅僧讨论佛理 ,招待宾客 ,品尝名茶的地方 。事 实上 ,我 国的许 多 名茶 ,最初也是产于寺院的 。比如碧螺春茶 , 是 由江苏 洞庭山碧萝峰水 月院僧人首先制作 的,它的原名是 “ 水月 茶” 。通过饮茶 ,禅 师能够把 自己与 自 然融为一体 ,在茶 中得到一种领悟。禅师在茶宴上 ,谈佛经 与 茶道 , 并赋诗 ,把佛教与茶道融合在一起 ,拓宽了中国传统茶文化 的内 容。 0 此外 ,中国传统音乐也受到了佛教的影响。我国古 代就十分重视音 乐, 认 为音乐有怡悦性情 、改善 民心的作用。佛教音乐 被称为 “ 梵呗” , 它对佛教 的传播起到 了重大行创新 ,形成了新的佛曲 ,促进 了中国佛 教音乐 的不断发展 。唐代音乐吸收 了天竺乐 、 龟 兹乐 、安国乐等来 自佛 教国家的音乐 , 佛教音乐更为繁荣 ,尤其琵琶演奏的艺术已经达到 了出 神入化 的境界 。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 中。到了 宋元 时期 , 器乐演奏开始盛行起来 ,而佛教也较多地采用这一通俗形 式 来颂扬佛 、 菩 萨,并 以此来 吸收更多的佛教信徒。因此佛教音乐对保存 和发展 民间音 乐起到 了积极 的作用 。明清时期 ,众多城市及农村集镇 不 断兴起 , 各种 民间音乐形式普遍得到发展 ,其中也包含了佛教音乐 的元 素。 文化的交 流是双方面 、相互 的。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潜移 默化 的影响的过程 中,佛教文 化也受 到了中 国文 化的影 响。二 者相互促 进 , 才导致 了佛教 中国化 和中国化佛教盛行 的局面。 ( 作者 单位 :南京师 范 大学国际文化教 育学院)

浅谈佛教的起源_发展与影响

浅谈佛教的起源_发展与影响

浅谈佛教的起源、发展与影响佛教的创建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代印度。

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

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一、佛教的传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宗教,各大宗教在不同的国度与地区,皆有其不同的宗教派别。

2500多年前, 伟大的佛陀在古老的印度创建了佛教。

佛教一开始仅在印度等地广泛流传。

它宣扬神灵不灭和因果报应等唯心主义学说,教育人们要忍受苦难,安分守己,不要反抗、造反,要修来世,幻想苦尽甘来土天堂。

在公元第1世纪时,以胜法因缘,佛教辗转来到了这个早已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神州大地,从此生根发芽。

历尽七、八百年的兴衰变迁之后,八大宗派相继形成, 由此奠定了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大乘佛教。

有人称中国是佛教的第二故乡,其实一点也不为过,因为中国佛教在传播大乘佛教的过程中确实起了一个核心作用。

大乘佛教在公元4世纪时从中国流传到朝鲜半岛; 在公元6世纪时又从中国传播到日本。

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中国佛教的另一个特别之处, 即中国是世界上唯一具有佛教三大系的国家, 即汉地佛教,云南、广西一带的上座部佛教和藏传佛教。

存在了将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是拥有内容丰富绚丽多采的文化遗产的。

论它的典籍文化,论它的成绩经验,论它的国际影响,无论作为宗教或学术来看待,中国佛教在全人类的文化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历史中都有不容忽视的地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古代建筑形制的影响佛教的传入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使得中国建筑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变。

佛教建筑层出不穷,而且建筑形式各有特色,例如佛教石窟、佛塔、寺院等。

佛教建筑不仅体现了佛教的思想传播和文化传递,而且展示了古代建筑的特色风貌和艺术风格,从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来欣赏中国古代的建筑文化。

一、佛教在古代建筑中的体现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佛教建筑占据着很重要的地位,成为古代建筑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深奥的佛教思想通过现实的佛教建筑形式进行有效地传承和发展,透过这些佛教建筑可以学习和体验到佛教的文明,而佛教的建筑艺术也推动了古代建筑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佛教主要是通过以下具体的建筑形式进行传承的:1、佛塔。

中国古代的佛塔是体现佛教思想的一种特有的方式,依照佛塔不同的建筑材料,佛塔可以分为很多的种类,例如木塔、金属塔、琉璃塔、砖塔等。

按照形状划分,佛塔可以分为密檐塔、金刚宝塔、楼阁式塔等。

不同的佛塔的用途也有很大的不同,各种形态的佛塔蕴含了深厚的佛教文化,也体现了古代建筑的艺术价值。

佛塔是由地宫、基座、塔身以及塔刹组合而成,主要是方形或八角形,塔的层数为单数,一方面寓意佛教僧人终生不娶,另一方面认为单数吉利,所以佛塔一般为三、五、七层等,而其中的七层塔就是“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这句话的由来。

早期的佛塔是作为坟墓而建,后来又经过历史的变迁,佛塔被作为佛教的一大象征,不仅是为了显示佛教的功德,而且是对佛教思想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一些佛事活动也经常在佛塔处进行,用于祈福、祭祀、礼拜等等,例如开封的铁色琉璃砖塔、玉泉寺铁塔、大雁塔等。

2、佛教石窟。

石窟是佛教早期的建筑形式,在崖壁上开凿,主要的用途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供以前的佛教僧人参禅打坐,因为石窟中冬暖夏凉,适合僧人们禅定。

二是存放僧人的骨灰,僧人死后要进行火化,而他们的骨灰就存放在石窟之中。

三是在石窟中建造佛像,供人们参拜。

佛教石窟中比较有名的有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的影响佛教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在历史上曾对世界文化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对中国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厚的影响,成为富有鲜明特色的重要宗教。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相传于公元前六世纪由北天竺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传说悉达多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至圣先师孔子同时。

因他是释迦族人,所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佛教提倡的是爱心或慈悲、善行或净心,它关心伦理道德和精神的价值,它旨在发现和研究人们的内心世界:伦理的、精神的、和心理的世界。

佛教是一种精神和心理的教义,它把人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

它是一种生活方式,它是一条要信仰和实践的道路。

它指导人们如何去发展他们的道德和伦理品格、如何去训练和开发他的心、如何去获得智慧,以证得最高的真理──涅槃。

它教导人们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

佛教最早是在汉代的时候传入中国的。

当时,由于佛教刚传入,在社会上影响并不大。

魏晋以降,佛教同中国固有文化因素结合起来,就在思想、文学、艺术乃至伦理道德、社会习俗各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文学、唐代禅宗、梵呗与四声、诗律,梵语与字母、音律,从讲经、俗讲衍化出变文、语本小说等。

佛学最终成了中国文化体系的组成部分。

可以说,中国原来关于天、自然、社会、人生的成套观点和体系,只是因为糅杂了从印度佛学中汲取的成分,方才取得了它后期特有的面貌。

1谈起佛教,就不得不说一个人,那就是玄奘。

对玄奘最初的认识,是在小说中看到的前往西天取经的唐玄奘。

一直以为玄奘就是一个虚构的人物,渐渐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历史上确有其人。

玄奘在印度留学十五年,五印度八十国,玄奘身历其境的达七十五国,玄奘从印度带回了许多经论、佛像,回国后他日以继夜地译经,共译佛经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一千三百多万言。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摘要]:佛教作为一种世界性的宗教,它的存在与发展对整个人类精神和气质以及对整个人类文化都产生了长远而巨大的影响。

就中国而言,佛教文化进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相互冲突、交融、互为补充三个阶段,以致后来彻底渗入到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对国人的思想形态、政治观念、人生态度、生活方式以及文学、美术、书法、音乐、建筑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文化能不断发展和繁荣,佛教功不可没。

本文通过有条理的分析和讨论,详细讲述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佛教中国传统文化佛学文化相融文化冲突一、佛教基本涵义佛教创立于公元前六世纪到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法号为释迦牟尼。

在我国,佛教又叫“释教”,人们称和尚为“释子”。

佛教最初传入中国时,人们把它当做一种神灵,类似于神话里的老子和黄帝。

佛教初传入中国内地的确切时间,历史上很难考证,一般认为在西汉哀帝时。

佛教的意义和最高真理是其“四谛”,谛就是真理的意思。

四谛即苦、集、灭、道。

苦谛是说世间存在的一切皆是种种痛苦的表现;集谛是说明痛苦的原因或根据;灭谛指出消灭痛苦的方向是超脱生死轮回;道谛标明消灭痛苦,超脱轮回, 证得涅的途径与方法。

佛教所说人生之苦,有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取蕴,而前四者为根本四苦。

它认为众生万物,都是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流中的现象,而世界万物一切存在,都是因缘所生:过去的积累是因,现在是果,现在的积累是因,将来为果, 因果重重,相续无尽。

既然我们看到宇宙人生是这样无始无终,我们就能够把心量放到无量无边的大,而与真如世界相契合,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破除一切偏执。

只有破除法(客观)我(主观)两执,才能领会人生的真谛,达到“无我”的佛的境界, 从而获得精神的大自在、大欢喜,道家所说的逍遥游,儒家所说的随心所欲则是相 2 通相似的人生境界。

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第一、佛教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9 9 9. 尘不 染 ”等都 是从 佛经 翻译 中 得采 的 。除 了词汇 的 丰富之 外 , 汉语 1 语 法 也随 之变 化 。例如 , 作 为佛 教经 文 的特征 之一 的长 定语 在 翻译 E 6 ] 谭 栽喜 .新编奈 达论翻 译 [ M] . 北 京: 中国对外翻 译 出版 中就 被 保 留 了下来 , 逐 渐 成 为 了汉 语 的一 个 特征 。除 此 之外 , 佛 经 公 司 , 1 9 9 9 .
神促使 了传统的儒 家和合精神 的发展 , 也丰富 了中国的哲 学思 想; 同时, 对中国文化 的语 言、 文 学发 生了很 大影响。 【 关键 词】 佛 经翻译 ; 中国文化 ; 汉语 言; 汉文学; 中国哲学

引 言 成 今天 的 汉文 学 。从 内 容上 看 , 佛经 翻 译促 使 了中 国文 学 的繁荣 , 佛经 的汉译 使发 源 于 印度 的佛 教在 中 国大放异 彩 , 随之 带 来 了 佛教 文学 中丰 富的想 象力 把沉 闷的古 汉语 解放 了出来 。例如 , 很 长 佛 学 的研 究 风 潮 , 不仅 开 创 了 中 国宗 派蓬 勃发 展 的新 面 貌 , 而且 丰 段时间, 我国最赋有想象力的作品要数庄周和屈原的作品了, 直 富 了中 国文 学 创 作 的 内涵 , 成 为 了中 国 文化 遗 产 非 常 珍 贵 的一 部 W J I 4  ̄经 的传 入 , 我们 有 了 《 封神榜》 、《 西 游记 》等小 说 , 期 中超 自 分 。正 是 由于 佛教 翻译 如 此特 殊而 重要 的地 位 , 在 翻译 理论 中 学 习 然 的想象人 物 哪吒 , 孙 悟 空和其它 拥有 超 能力的众 神 鬼怪都 深深 地 和 了解 它尤 为重要 。 吸 引了 我们 ,“ 三 头六 臂 ” , 上 天 入地 , 能 变身 形等 给 每一 个 中国儿 翻 译不 仅是 一种 简 单 的转换 符号 的过 程 , 更是 一种 承载 语 码的 童都插 上了想 象的翅 膀 。 文 化信 息用 另 一种 语码 转换 而来 , 进 而 推动 不 同 文化 间 的传 播 , 交 ( 3 )中 国文 化其 他 方 面的 改变 。经 文 翻译 对 中国 文化 的 影 响 流 和融合 。 对 于佛经 的翻 译亦 是如此 , 回顾佛 教在中 国的发 展历 史 , 深远, 并且渗 透到 了人 们生 活的每 个角 落 。电影 中关于和 尚尼姑 的 不 难 看 出由 佛 经翻 译 表现 出来 的 “ 圆 融 ”特征 和 中 国传 统 文化 更 生活 描述 , 关于人 们崇 尚佛 教的体 现 ; 音乐 中相关 的曲词 乐 ; 绘画 中 包 容性 的特点 。 以佛 教故 事和人 物为 素材 ; 中国每 个城 市都常 看到 的佛教 神像 和雕 二、 佛经 翻译 对 中国文化 的影 响 塑 。可 以说 , 没有佛 教 的传入 , 就没 有龙 门和 云冈石 窟中 的雕塑 ; 就 1 、 从 佛 经翻译 看 中 国文化 的 和合精神 没 有 敦煌 珍贵 的壁 画 和 飞天 。以上 种 种都 是 中国文 化 中不 可缺 少 回顾 中国 的翻 译 文 学 , 曾经 出现 过三 次 大 高潮 : 第 一 次是 在 汉 的部 分 。 走 进中 国世 代相传 的信仰 中 , 许多 的观念 都来 自经文翻 译 , 唐 时期 , 这 一阶 段 的翻译 主要 以佛 经翻 译 为主 , 其代 表人 物有 道 安、 老 人们 常 常提 到的 因 果报 应 , 善有 善报 , 恶 有恶 报等 都 是经 文翻 译 鸠 摩 罗什 及 玄奘 等 ; 第 二 次是 在 明末 清 初 , 主要 以 翻译 各 类经 书 为 对 中国文化 的改变 。 主, 如利 玛窦 对 《 圣经 》的翻 译等 ; 第 三次 则是 在中 国近代 , 此 时多 三、 促进 了 中国哲学 的改变 种文 体 的 翻译 相 继 出现 , 翻 译 的种 类 也逐 渐 开 始增 多 。由 此可 知 , 经 文 的传 入 也促 进形 成 了 中国 的 新哲 学—— 新 孔 学 。尽 管 传 佛经 翻译 从掀 起 第一 次翻 译 高潮开 始 , 在中 国历 史上 已经 延续 了上 统 的佛教 和新 孔学都 着重 强调 自我修 养 , 但 在 中国传 统的 哲学 中提 治理 国家 , 镇 压暴 动 ” , 而不 同与佛 教意 在帮人 千年, 究 其 原 因不 仅 受到 了当 时客 观历 史 条 件的 影 响 , 更是 由 于佛 到的 自我修 养是 指 “ 教“ 圆通 ”思想 起着 关键 的作用 。 超脱 凡世 已到达 得 道成 佛 的 目的 。新孔 学提 出 了 “ 上 帝 法则 的观 《 辞源 》 中解释 “ 圆融 ”一 词 为: “ 圆融 , 佛教 语 。破除 偏执 , 圆 念 ” , 主张 相信天 人合 一 , 一 旦天 人合 一后 , 他们 “ 治理 国家 , 镇压暴 满 融 通 。这赋 予 了佛 教特 有的 性质 一开 放和 包容 。因此 , 佛教 传入 动 ”的神 圣使命 就完 成 了。新孔 学的 显著 特点在 于 : 很好 的运用 了 中 国之 初 , 既能 保 持 自 己的 特性 , 又 能 与 中国 传统 的 各 家学 说相 互 辩证 法 , 在 批判 佛教 的 同事 再 吸收 了她 一部 分 的观 点 。由此 , 中 国 沟 通 和交 流 , 例如 , 用 顺应 融会 的态 度对 待儒 道学 说 , 并效 仿其 譬如 形成 了完 善的本 位论  ̄ 0 t i f " 值论 以及关 于 生活 的哲学体 系 。所 以, 佛 淑 世 化 民 的正 面 的社 会 作用 。中华 民族 在 悠 久的 历 史 中形 成和 发 教的翻译 为 中国哲学 注入 了新 能量 。 展 了 比较 稳定 的文 化 形态— — 中国 传统 文化 , 其形 式多 样 并不 断发 四、 结语 当翻 译行 为作 为某个 译者 的个 体活 动时 , 其动机 具有 偶然 性和 展变化, 是 中华 民族 智慧 的 结 晶 , 但 其 不变 的 “ 和 ”的精 神 内核 却 在 社 会历 史的 发展 变 化中 受到 了一 致的 推崇 , 并得 到 了不 断的 丰富 不 确定 性 , 但 是当 某类翻 译活 动成 为一 定规模 并具有 持续 性 的集体 和 发 扬 。“ 和 ”的 精神 解 释 为 “ 一种 承 认 , 一种 尊 重 , 一种 感 恩 , 一 活动 时 , 就必 然具 有深 层 次的 社会 文化 原 因 , 同时 也会 对译 入语 的 佛 教翻译 正是 如此 。仅仅 种 圆融 ” , “ 和” 的基 础 , 是和而 不 同, 互相 包容 , 求 同存异 , 共生共 长 。 社会和 文化 造成 具有深 度和 厂度 的影 响 , ( 叶小 文 ,2 0 0 5 ) 佛教 “ 圆 通 ”的思 想就促 进和完 善 了中国传统 文化中 “ 和合 ” 、 “ 圆 而 中 国传 统 文化 “ 和合 ”的 精神 内 涵与 佛 教 的思 想 中 的 “ 圆 融 ”的文 化 精神 特质 。佛经翻 译是 中 国翻译 史上 的一次 高峰 , 给中 通 ”极具 相 似 性和 相 通性 。因此 , 佛 教传 入 中 国 , 并没 出现 像 欧 洲 国的文化 内涵注 入了新 的活力 。 中 世纪 因文 化和 宗 教冲突 而导 致 战争 的现 象 , 反而与 本土 文 化相 互 融合 , 相 得益 彰 , 并且促进 和完 善 了中华文 明 。 【 参 考文献 】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浅谈佛教禅宗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作者:杜双双来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4年第02期摘要:佛教的禅宗,自菩提达摩东传以来,于六祖慧能始盛,中晚唐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要代表之一。

其“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核心思想对后世的修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

而其空灵洒脱、不拘一格、平淡朴实、清凉智慧的宗风也深深影响了后世的文学创作。

禅宗的传入不仅为文学词汇增添了新的内容也创造出独特的文体,并在思想内容和审美趣味上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鲜活力。

关键词:禅宗;思想;影响;中国文学;审美趣味一、禅宗及其思想(一)简述禅宗禅宗禅法由菩提达摩东传,而禅宗一名是在中国创立的。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因主张修习禅定而得名。

“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汉译为“静虑”,通过收摄心念,平息妄念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

禅宗在世界上大致分为“大乘禅”与“小乘禅”,两者修习目的不同。

中国的禅宗,是“大乘禅”。

“大乘禅”是以艺术化的生活为目的。

(二)禅宗的主要思想1、自力修持——独立洒脱,不拘一格佛教宗派之中的修持方法,大致分为主要靠自力与主要靠他力。

而禅宗修行主张以“自力”为主。

而“自耕自种,自食其力”更是禅僧所倡导的修行与生活方式,所以禅宗高僧大德,自古以来在行住坐卧之间都流露出自信自尊又洒脱不拘的气派。

2、即心即佛,是心作佛——内观自省,坦荡磊落禅宗强调佛圆净土在自己心中,不必向外寻求,而人与佛在本质上无有差别,佛是觉悟人,人是未来佛。

“佛”在自己心中,向内反观自省即见未来面目。

这不仅蕴含着慈悲平等的基本佛教思想,也把修禅者的人格修养推到一个新高度。

3、万法皆空,空有不二——出世入世浑一体禅宗参学目的之一,旨在彻悟“万法皆空”之理。

此处的“空”,绝非一般人所理解之虚空,而是从因缘的角度看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发现一切都不实在,都在无常变动,缘聚则成,缘散则灭。

这种无常谓之空。

《维摩诘经》充分阐释了“空”与“有”的关系,两者并不对立,所以也论述了出世与入世的统一问题。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影响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并于公元一世纪扎根于中国之后,不断吸收西域和印度新兴学说和学派的成果并与民族传统文化结合而进行创造性的发展,形成了汉语、藏语和巴利语三大系统的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中国佛教,可以说它是人类历史上延续时间最久,传布范围最广,影响深远,包罗万象的思想运动和文化运动。

1、中国佛教的历史渊源如果我们把自公元前四世纪开始(佛灭后百余年)至十二世纪为止的一千五六百年的印度佛教历史平均分为三个时期,则汉语系佛教囊括了第一二两期的上座部佛教和大乘佛教,以及第三期秘密佛教的根本部分;藏语系佛教译传了初期佛教的律典以及二三两期的绝大部分经论;巴利语系的佛教基本上使用巴利语原典,也有一部分译成少数民族文字。

由此可见,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三个语系的佛教可以说是全面地继承了印度历史上的三期佛教。

2、中国佛教的形成及影响但是,中国的佛教除了巴利语系佛教以外,汉藏两语系的佛教都有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加以丰富发展的特点,其突出的表现是各种学派和宗派的繁兴,如汉藏两个语系都能列出十个以上的大小派别。

其次是汉藏两语系的佛教在戒律上仍奉行声闻乘的戒律,并用大乘教义进行解释;在信仰上完全奉行大乘的教义,所以不存在大乘和小乘之间的争论。

其三,自公元一世纪中佛教传入中国后历代王朝大都对佛教采取保护和帮助其发展的政策,在法令上使出家僧徒和寺院享受某些特殊待遇,僧徒的生活原则上由国家提供一定的保证。

其四,中国历代大多数帝王都给予佛教的高僧以崇高的政治地位和荣誉,封为国师、帝师、活佛等。

其五,佛教在中国与其它教派、学派(如儒学、道教)的关系在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互相渗透,互相促进的。

这和印度的佛教与外道始终处于敌视、对立和激烈斗争的情况不同。

其六,佛教渗入到中国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自晋朝以来,中国的诗歌、绘画、书法、雕塑、石刻、印刷、建筑等无不受到佛教的影响;对医药和历算的发展佛教也起了很大的作用;音乐、戏剧、小说等的发展同样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影响。

浅谈中国古代宗教

浅谈中国古代宗教

浅谈中国古代宗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占着重要地位,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许多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中国古代宗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在社会人们对宗教的理解到底是怎样,我不是很清楚,在这里我只想谈一下我的看法和感想,首先宗教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包含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够碰到的很多现象的解释,包含了很多哲理;其次宗教应该是一种集体的思想活动结晶,是我们在长期经过各种集体活动中总结形成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最后,宗教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作为社会的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也是一种信仰。

宗教是神圣的,它更多的是一种思想境界。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新问题,那便是宗教和迷信的关系和区分。

他们的相同点是,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人的心理和行为起到指导作用,都是一种信念的追求,可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影响。

而不同点则是宗教是一个比较正式的社会组织,它是法律认可的,是信仰宣扬的一个途径;而迷信则存在着各种不成熟,而且其传播还有来源都是不可靠的,而且有可能产生坏的社会影响,不过他们也都隶属于文化的内容,只是表现的是非正常的无益的文化而已。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有三大宗教:道教、佛教、儒教。

一、道教道教是中国固有的一种宗教,距今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

它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并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教推崇尊道贵德,行为标准上推崇清心寡欲,崇尚自然无为的生活态度,与世无争,相信善恶有报。

这些教义都有积极的一面,在现代社会无疑会成为人们心灵的寄托。

道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首先,对历代王朝政治生活发生过重要影响。

一方面借道教巩固皇权,另一方面借以满足个人的精神追求。

其次,道教对中国古代科学有重要贡献。

外丹术促进了古代化学、医学的发展。

内丹学对古代的养生学也发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道教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贡献。

道教哲学的思辨性和细密程度不如佛教,也不如宋明理学,但在某些方面有独到之处。

道教注重研讨人和宇宙的关系,努力探索宇宙和人类产生的原因及其本质。

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

浅谈佛教一、佛教的起源佛教同基督教一样,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现象之一。

佛教之在东方,亦同基督教之在西方,无论在一般的历史演变上,抑或是在社会生活上以及人类的精神上,都曾起过巨大的作用,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影响。

一直到现在,它还影响着东方千百万计的生活和灵魂。

佛教发源于距今约2552年前(一说3000年左右)左右的古印度,其创始人为悉达多·乔答摩(约前566~前486年),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 (释迦是仁慈的意思,牟尼是寂默的意思,寂默也就是清净的意思,佛是觉悟)。

乔达摩出身于刹帝利种姓,是迦毗罗卫国(在今印度、尼泊尔边境地区)净饭王太子。

据说他幼时受传统的婆罗门教育,学习吠陀经典和五明;20岁时,始感人世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遂舍弃王族生活,出家寻访师友,探索人生解脱之道。

开始时,他在摩揭陀国王舍城附近学习禅定,后在尼连禅河畔独修苦行,进而至伽耶(菩提伽耶)毕钵罗树下深思默想,经过7天7夜之后,终于“悟道成佛”,这一年他35岁。

之后,他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任教,历时45年,从者甚众,流传下来,称为佛教。

佛,梵文为Buddha,意为“觉悟”,汉译音为“佛陀”。

二、佛教教义佛教教义,又译作泥日、泥洹、涅槃那。

意译为灭、灭度、寂灭、安乐、无为、不生、解脱、圆寂。

涅槃原意是火的息灭或风的吹散状态。

佛教产生以前就有这个概念;佛教用以作为修习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境界。

含义多种:息除烦恼业因,灭掉生死苦果,生死因果都灭,而人得度,故称灭或灭度;众生流转生死,皆由烦恼业因,若息灭了烦恼业因,则生死苦果自息,名为寂灭或解脱;永不再受三界生死轮回,故名不生;惑无不尽,德无不圆,故又称圆寂;达到安乐无为,解脱自在的境界,称为涅槃。

《大乘起信论》称:“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

”佛教大小乘对涅槃有不同的说法。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浅谈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佛教作为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对其产生地以及传播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有着巨大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中国,逐渐步入中国各个社会领域,对其发展起着一定的作用。

本文主要阐述了佛教的起源,以及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1. 佛教的起源佛教起源于古印度(天竺),相传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由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古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长子悉达多·乔答摩所创立,距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

悉达多·乔答摩传说生于公元前565年,死于公元485年,活了大约八十岁,大致与我国的孔子同时。

传说他是一个王子,于二十九岁修行,七年成“佛”。

成佛后,游说四方四十年,八十岁“涅般”。

悉达多死后,信奉佛教的人越来越多,并在悉达多的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成为东方的一大宗教。

因他属于释迦部落,也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所以后来他的弟子又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为释迦的圣人。

在印度产生佛教产生的同一个时期,出现了耆那教,相传教主是瓦尔达玛那,后称大雄(公元前528——468年),同释迦牟尼一样,也出身于刹帝利(当时的贵族阶层)。

三十岁出家修行,十二年后得道成“耆那”或“尼犍多”,“耆那”是“战胜情欲者”的意思,“尼犍多”是“超脱红尘”的意思。

佛教和耆那教的很多思想是相同的,有不同的地方也通过相互柔和,在后来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并入佛教,成为佛教领域的思想基础。

佛教在接受原来的婆罗门教的部分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符合当时时代的思想,能为更多的人(包括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接受,“佛”主张废除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提倡众生平等,反对杀戮。

修行以五戒为主,即戒杀、戒盗、戒淫、戒妄语、戒饮酒,不主祭祀,不拜偶像,传教用语通俗,不排斥低级的瓦尔那人入教。

佛教提出了“四谛”,也就是佛教认为的四个真理。

“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劝告统治阶级善待被统治阶级,也劝告被统治阶级消除欲望,放弃斗争,忍受痛苦,寻求真道。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外交际者的基本素养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外交际者的基本素养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对外交际者的基本素养作者:姚靓来源:《人间》2016年第22期摘要: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为中国传统文化增添了许多新鲜的要素,大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也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世俗生活各个方面,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佛教文化在中国传播和盛行深深影响着中国伫立于世界排名的位置。

在全球化的加快推进,各国文化的交融,如今各国,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迫切,随之而来的是文明之间的差异也日趋明显,本文主要了解佛教在华的传播历史,以及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其中包括建筑,文学,绘画和艺术,以及语言和文字的掌握。

基于跨文化交际,要求我们对外交际人员应具备佛教相关的基本素养,在这里我们浅谈对外交际者应具备对外佛教文化素养,从而我们更加关注的是文化差异,这样来可以使我们对外交际者在跨国交际中得以顺利成功进行。

关键词:佛教传播;佛教文化对外佛教文化素养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8-0221-01一、早期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最初曾有过“白马东来的”的传说,早有记载:明帝遣使赴天竺(古印度)求佛,由白马负经而回,并在洛阳建造寺院将佛经藏于其中。

佛教由两汉之际传入我国,由此佛教在中华大地上传播开来,印度佛教流入到这片华夏沃土,随着时代的变迁,以及受到中国文化,思想,制度的冲击,形成各种大小的漩涡,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佛教文化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印度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分为四个阶段:东汉,三国时期的佛教,属于佛,道融合时期,依附于方术。

其次是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属于佛玄融合时期,它依附于玄学传播。

再次,隋唐时期的佛教是鼎盛时期,在此期间佛教逐步走向成熟,这时出现了佛教诸宗派;最后,则是佛教为中文化所吸收,融合于中国文化中,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二、中国的佛教文化据佛书中言,给孤独长者,以其善事功德,后世得上生到六欲天中最美妙的兜率天宫,享受上妙快乐。

浅谈佛教装饰纹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浅谈佛教装饰纹样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影响
达 对 佛 教 文化 的情 感 和 崇 尚。在 唐 朝 之 后 的佛 教 装 饰 纹 样 不 论
在传统 的佛教纹样中 , 纹样造型极其 丰富 , 每朝每代 的艺术
形象代表都有所不 同。 在魏晋时期 , 曾经盛行的忍冬纹慢慢变得 少见 , 取而代之的是各种新 的植物花卉纹样造 型。 莲花纹样仍然 是装饰纹样题材 的主流 ,由莲花纹衍生 出的宝相花纹 图样也在 这时诞生并且被大量 的运用 ,风格独 特的卷草代替 了忍冬 的位 置并衍生出许 多新 的卷草纹样。许 多生活之 中常见 的动植物都 被吸纳到了佛教纹样之 中。佛教的图形纹样慢慢开 始走 向多元 走兽也被囊括 了进来 。佛教艺术之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化盛行的唐代 ,唐代早期的佛教装饰风格相对 于中晚期就更为
晚期 的装饰则会 因为时代的变迁 , 在客观 的条件下 , 装饰风格又
为繁荣的唐代 , 从佛教传统的装饰纹样“ 忍冬 纹” 衍生 出来的“ 唐 工整 秀美 一些 ; 中期 的佛 教装饰则更偏 向于 色彩 的丰富 、 丰满; 草纹 ” 就风靡一时 。随着佛 教在我 国被越来越多 的人所信仰 ; 佛 但唐代的佛教装饰纹样从整体来看 , 无论是图形亦或 教在 中国的传播速 度十分迅猛 ,寺院和僧人的数量也 是与 日俱 趋 向简单。 增, 因此佛教 的经典文化也在民问得到广泛传播。 同时佛教的传 是色彩 , 其最大 的特点是富丽华美 , 圆润丰满 、 灵活多样 , 这跟人
艺 术 鉴

文艺 生活 L I T ER A TUR E L I F E
2 0 1 51 0

浅谈佛 教装饰纹样对 中国传统 艺术 的影响
蔡文雯
( 汉 口学院 , 湖北 武汉 4 3 0 3 1 2 )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

佛教与中国文化——浅谈佛教对诗歌、绘画和建筑的影响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自东汉传入中国以后,千余年来就一直是中国人民的主要信仰,其间经历无数人的弘扬提倡,统治阶级的提倡,使佛教深入社会各个阶层,它的信仰深入民间。

佛教的哲理部份则与儒、道等相结合,相交融,然后汇入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大海里,形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之一,为中华文化放射出灿烂辉煌的光芒。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中,如建筑、诗歌、绘画等艺术门类中,就有大量以佛教为题材的,佛教中国化后思想,为后世文化的创新长生了源源不断的思想源泉。

在诗歌方面,六朝隋唐以后,中国的诗歌深受佛教的影响,受佛教影响的诗歌多偏向于自然流畅,与口语接近,这种语言文字风格正是有佛教所提倡的审美理想与生活情趣相吻合。

佛教在中唐以后越来越趋向于依靠“自力”的救赎方式,所谓“平常心”一语中,也包含了它的心寄空冥的宇宙哲理、冲远平淡的生活态度和自然朴素的语言取向。

佛教对中国诗词及对作家本人,都有深刻地影响。

例如王维“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晚年唯好静”,从中可以看出佛教思想对王维政治态度的影响。

又比如陶渊明的“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返”。

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凝神结思,物我两忘。

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日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如流水,相皆共着此明月”。

这些诗无不富有禅意的审美趣味,它与平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溶为一体。

在建筑方面,我认为佛教的传入只是佛学的传入并没有给中国建筑带来很大的影响。

唯一传入的当时印度佛家特色的是塔,塔这种建筑形式缘起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窣堵坡与中土的重楼结合后,经历了唐宋元明清各朝的发展,建筑平面从早期的正方形逐渐演变成了六边形、八边形乃至圆形,其间塔的建筑技术也不断进步结构日趋合理,所使用的材质也从传统的夯土、木材扩展到了砖石、陶瓷、琉璃、金属等材料。

寺院、石窟、经幢、石灯等都是具有佛家建筑特色,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土木建筑的本土风格以及道教的建筑模式综合而成的形式,广为流传。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佛教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以题材而论,历代描写佛教的诗文不计其数。

以艺术风格而论,禅宗思想使文学界形成一种清淡悠远的流派。

以创作队伍而论,在中国文学史上出现了不少和尚诗人,如寒山、皎然、苏曼殊等。

2. 佛教对中国书法、绘画和雕塑的影响不少书法高手出自释门,如怀素、智永、贯休等。

佛理也对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内在的影响。

佛教故事常常成为艺术家们绘画的题材,顾恺之、吴道子等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诗佛”王维这一画派盛行写意之风,也与禅宗思想有关。

佛教传入中国后,印度的石窟艺术也跟着传入。

中国石窟艺术保留了印度雕塑艺术的特点,同时吸收了中国艺术的风格。

3. 佛教对中国语言的影响佛教的流传,使佛语大量渗入社会生活,失去了佛教含义,而具有了社会含义。

如“一尘不染”、“当头一棒”、“五体投地”等出自佛经佛语。

4. 佛教对中国哲学的影响佛教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产生了禅宗思想。

禅宗把佛教哲学的客观唯心主义转化为主观唯心主义。

宋代以来的唯心主义思想几乎都从佛教哲学中吸取营养。

5. 佛教对中国制度文化的影响佛教本身在中国形成了佛教制度。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最初没有统一的日常行事。

到东晋时,“道安法师”制定了《僧尼规范三例》,天下寺舍普遍遵行。

除上述几方面外,伴随佛教的还有天文、医药等科学技术的传入,对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也产生过深远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发现,佛教的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为中国文化带来了新的意境,新的生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8******* 陈*
摘要: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在两千多年中,对中国的学术、艺术、思想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关键词:佛教中国文化影响
佛教是世界性三大宗教之一。

它于公元前六世纪晚期产生于古印度,两汉之际传入中国内地,至今已有两千余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接触,由依附、冲突逐渐到融合协调,成为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它不仅对中国古代学术、艺术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产生巨大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思想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本文拟从思想、文学、艺术、风俗四个方面,浅谈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对思想界的影响
佛教各宗派学说,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广泛的弘扬,对中国思想界曾起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举宋明理学为例,很明显,它是在很大程度上受了华严、禅宗和另一部分佛教理论的刺激和影响而产生的,这是思想界公认的历史事实。

在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研究佛学成为一时普遍的风气。

一些民主思想启蒙运动者,如谭嗣同、康有为、梁启超、章太炎等学术名流,都采取了佛教中一部分教理来作为
他们的思想武器。

佛教的慈悲、平等、无常、无我的思想,在当时的知识界中起了启发和鼓舞的作用。

二、对文学界的影响
佛教的输入对中国文学的影响与贡献,我想先引用梁启超先辈的话来说明。

梁启超认为佛教对中国文学有五项影响:
(一)国语实质的扩大:因佛典的翻译,我国语汇即增加了三万五千多个。

(二)语法及文体的变化:佛典的科判疏钞之学,是组织的解剖的文体首次在中国的出现。

而禅宗的语录,更是中国文学的一大革命。

(三)文学情趣的发展:我们近代的纯文学,像小说歌曲等,皆与佛典之翻译有密切关系。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等长篇叙事诗的产生,大概就是受东晋昙无谶所译《马鸣佛所行赞》的影响。

又大乘经典,皆以极壮阔之文澜,演绎极微妙之教理,增进了中国人的想象力,革新了中国人的全写法,宋元以后章回小说受其影响不少。

(四)歌舞剧的传入:我国最初的歌舞剧——拨头(亦名钵头),据近人考证,就是从南天竺附近的拔豆国传来的。

(五)字母的仿造:佛教输入,梵文也跟进来,我国高僧仿造字母来应用,才有唐代守温“见溪群疑”等三十六字母的制作。

具体说,自东晋起佛经在中国翻译流传后,中国文学的内容形式和思维理念受到了深远的影响。

佛经中丰富的譬喻故事令中国文士大开眼界,而主要是佛教思想特别是唐以后兴起的禅宗思想开拓了文学家们的视野和思想境界。

禅宗的语录(宋代程朱语录之模范)及宋代兴起的以说唱、诗歌合体的佛经变文(“唱导”)实为明清白话小说的形式奠定了基础。

在诗歌方面,首先受印度声明的影响,导致了中国汉语言四声的发明及诗歌格律上“八病”的制定。

南齐沈约“八病”之说,指诗歌韵律的八种禁忌: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基于此理论的诗歌被称为“永明体诗”或“新体诗”。

因当时皇室推崇,而成文坛主流,以致陈隋嗣其余风,演为唐骈文及三唐诗体。

到唐代,禅宗盛行。

诗人受禅宗的影响,开始追求高远的意境,以情入景的诗风开始流行。

初唐、中唐、至宋代,诗风发展为融景入理。

诸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之佳句,意境高妙,令人回味无穷。

另一方面,因佛经或是五言、七言诗体,或是长行,长行之中亦有述事、问答,乃至譬喻等,不像早期中国文学作品所具的单一性,所以唐以后中国文学作品出现的多元化趋势,实是受佛经的启发。

更为重要的是佛教“苦空无常”和因果轮回的思想一直贯穿于宋以后的诗词、戏曲、小说之中。

宋词中当以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代表。

元曲中,《西厢记》以一场惊梦终结,《桃花扇》以“猛抬头,秣陵重到,残车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

”作余韵,皆是“人生无常”之观念。

明清小说中《西游记》自不必说,《三国演义》虽是描写三国群雄战争,而开篇题词即以“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点明意旨。

《红楼梦》描写荣华富贵、儿女情长,洋洋大观,最后以人亡家败为结局,也以一场大梦譬喻人生一世。

其他诸如《聊斋志异》《儒林外史》《三言二拍》等章回笔记小说,无不以宣扬因果报应思想为主题。

佛教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可分四点说明:
(一)建筑的弘伟
魏晋的佛教建筑,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建筑形态。

佛教的建筑,虽不如近世的西洋建筑实用,但却由于佛经中叙述入宫及佛国净土的施设,力求艺术化,建筑物的布局、点缀、庄严、雄伟,都是原始印度佛教的特色。

又如佛教输入的佛塔建筑,也将中国的建筑史推进了一步,开拓了新的里程。

(二)雕刻的逼真
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后,也给中国带来了塑像艺术,在此以前的中国,尚没有塑像的技艺,唐朝的佛教塑像,曾极一时之盛。

几十年前有日本人曾在苏州某寺发现了唐人的塑壁,后得蔡元培申请政府保存。

洛阳的龙门,大同的云冈,那些伟大的佛像雕刻、浩大的工程、精湛的技巧,均有飘飘欲仙、栩栩如生之势。

(三)画像的肖妙
曹不兴、顾恺之、张僧繇、展子虔、阎立本、吴道子等历代名画家皆以擅长佛画而传世。

中国画学中由王维一派的文人画而发展到宋元以后盛行的写意画,则与禅宗思想有关。

由此可见佛教对绘画艺术所起的作用。

(四)梵呗的感人
公元二世纪时,中国已有梵呗的流行。

七世纪初,在今缅甸境内的骠国赠送给中国佛曲十种,并派来乐工三十二人。

中国唐代的音乐中吸收了天竺乐、龟兹乐、安国乐、康国乐、骠国乐、林邑乐等来自佛教国家的音乐,唐代音乐至今还有少部分保存在某些佛教寺庙中。

佛教传入中国,除了对中国文学思想等有直接间接的影响外,从不参与政治活动,但对社会风尚习惯,却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最重要的是对人生观的改善,以及对孝道的扩展。

中国原有的儒家信仰,是着重于现实人生的建设,无暇推究生前与死后的问题,对于生前死后以及形而上的宇宙本体,都是存而不论。

纵然讲到善恶的补偿及惩罚问题也只寄望于个人的后代子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就是说的这样的观念;其实,从现实的史实上看,寄望于子孙的果报是不可靠的。

因此,自从佛教传入之后,“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观,为中国民间带来了新兴而有力的希望。

佛教给我们指出了生死轮回的问题,均由各自负责;善恶报应的问题告诉我们,一切行为均由各自负责,善报属于自己,恶果也属于自己,现生不报,来生必报。

这一点鼓励了人们,要积极地去除恶。

这一观念,对于千百年来的中国民心社会的安定与影响之大之深,实在无法估量。

中国古人,立身处世,甚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是以孝道为本。

佛教的传入,扩大并且充实了中国孝道的内容,因为儒家论孝,不过是“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佛教言孝,不仅侍奉供养,继其志,展其业,更要使其止恶行善,进而了生脱死,离苦得乐。

佛教孝道的提倡,确实可以令使社会充满孝敬与亲善,进而人心的向善,前途的幸福,也可指日可待。

所以说,佛教的孝道,不仅使中国孝道内容得到扩大和充实,也可以敦风化俗,有助于道德的发扬。

综上,我们知道,佛教是历史上一种文化思想革命的产物,而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既深且巨。

那么
佛教在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过程中还有没有作用?人类文化发展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不可能完全割断。

我们要汲取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中一切有价值的精华来充实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新文化。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