拾遗记6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拾遗记》中汉代帝王形象研究
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语文) 2010级周燕
指导教师罗欣
摘要:《拾遗记》是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代表作之一。

本文意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集中对《拾遗记》的汉代内容和汉代帝王形象作具体研究,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小说创作的影响,从而将《拾遗记》艺术成就的研究推向深入。

Abstract:Shi Yi Ji is the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as one of the representative novels. This paper is 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studies, focusing specifically on the "Shi Yi Ji" in Han Dynasty and Han Dynasty emperor image content,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in novel creation, research the "gleanings" artistic achievement further.
关键词:王嘉;《拾遗记》;帝王形象
Key word:Wangjia;Shi Yi Ji;the image of Emperor
王嘉撰写的《拾遗记》作为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的代表,兼有杂史杂传和博物志怪体两种类型的特点。

《拾遗记》共十卷,全书按照史传的体例,以历史年代为顺序记载了从上古庖犠到后赵石虎期间的野史传说和奇闻异事。

前九卷按时代次序,第一卷记庖犠至尧舜的故事;第二卷记夏、商、周三代;第三卷记周穆王、鲁僖公和周灵王;第四卷记燕昭王和秦始皇;第五、六两卷记两汉;第七卷记三国魏;第八卷记吴、蜀;末一卷则转为博物志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洞庭等九个仙山。

其中卷五和卷六两汉故事是《拾遗记》的描写重点。

汉代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在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期间的汉代,经济实力逐渐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然成
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

更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

两汉期间开疆拓土,国力富强,人口众多,西汉全盛时到达六千万人口,这汉朝人口是最鼎盛的时期,以后频年战乱,到了西汉末东汉初,人口骤减,通过东汉的逐步恢复,到东汉后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万,大致达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这些王朝的建立与繁荣抑或是衰败都离不开各朝代的帝王,汉代作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朝代,其帝王亦是受到了关注。

研究其帝王形象,进而管窥出帝王与朝代兴衰之间的联系,通过对《拾遗记》中勤政为民的汉代帝王形象和荒淫昏庸的汉代帝王形象的文化解读,探讨社会文化变迁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

一、两汉帝王形象类型
(一)勤政为民(以汉武帝、孝惠帝为例)
在汉武帝统治的初年,几十年的累积,汉代社会表现出两个基本特点:第一个,经济建设做得很好,随著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和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

”(《汉书·食货志》)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如果不是碰到特别大的自然灾害的话,老百姓的日子也过得非常好。

这是国富民丰的图象。

第二个特点是当时的社会非常稳定,犯罪率很低。

“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谊而黜愧辱焉。

”百姓珍惜这样的生活,不会轻易的就去做犯法犯罪的事,做事时也都讲道义。

如果有人做坏事,所有的人都会加以批评指正。

这样看来的话,汉武帝即位初,一是物质富裕,二是精神健康。

孝惠帝二年,四方咸称车书同文轨,天下太平,干戈偃息。

······时有道士,姓韩名稚,则韩终之胤也,越海而来,云是东海神使,闻圣德洽乎区宇,故悦服而来来庭。

时有东极,出扶桑之外,亦有泥离国来朝。

······至二年,诏宫女百
人,文锦万匹,楼船十艘,以送泥离之使,大赦天下。


孝惠帝在位时,天下太平,战事偃息,书同文轨,各方远国听闻起其圣德,都诚悦来朝拜。

汉朝执政为民,圣德远播又如汉武帝:
天汉二年,渠搜国之西,有祈沦之国。

其俗淳和,人寿三百岁。

有寿木之其国,妇怀其叶者,则终身不老。

其国人缀草毛为绳,结网为衣,似今之罗纨也。

至元狩六年,渠搜国献网衣以袭。

帝焚于九逹之道,恐后人徵求,以物奢费。

烧之,烟如金石之气。

太始二年,西方因霄之国,人皆善啸,······人舌尖处倒向喉内,亦曰两舌重沓,以爪徐刮之,则啸声逾远。

故《吕氏春秋》云[反舌殊乡之国],即此谓也。

有至圣之君,则来服其化。

录曰:汉兴,继六国之遗弊,天下思于圣德,是以黔黎嗟秦亡之晚,恨汉来之迟。

高祖肇基帝业,恢张区宇。

孝惠务宽刑辟,以成无为之治,德侔三王,教通四海。

至于武帝,世载愈光,省方巡岳,标元崇号,闻礼乐以恢风,广文义以饰俗,改律历而建封禅,祀百神以招羣瑞;虽[钦明]茂于《唐书》,[文思]称于《虞典》,岂尚兹焉。

······②
汉景帝刘启死后,他的儿子刘彻登基,即汉武帝。

刘彻在位时期采纳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锐意进取,使得汉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变得更为强大。

在政治上,汉武帝刘彻强化皇权,开创年号,采取主父偃的建议,实施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权势,从此,诸侯王的势力再也不能够对中央构成威胁;后来又用诸侯献上的黄金成色不纯为理由,取缔了百余位列侯的爵位,这就是史书上所称的“酎金失侯”事件。

经过这两次事件之后,中央集权得到了大大的加强。

文化上,撤废了汉朝“黄老学说、无为而治”的治国思想,积极治国;并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开始重用儒术。

虽然刘彻期间兼用儒、法、道、阴阳、纵横等各家人材,汉代也一向“霸王
①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13
②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23-124
道杂之”,但汉武帝时期对儒家的纳用,使得儒家思想获得重视,并在今后逐步成为华夏历经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天汉二年时,祈沦国的使者朝贡网衣,武帝心系民生,恐怕会让后人征求而引起事故,以物奢费,于是他将此神奇网衣焚烧毁掉。

太始二年时,西方远国亦来朝拜,悦服武帝之德。

萧琦于是录曰:恨汉来之迟。

孝惠帝致力于宽刑法,以达到无为之治,武帝则视察四方,巡行山岳,观民设教。

至武帝时,武帝始令司马迁、公孙卿等共定新历,以正月为岁首,是为太初历。

汉朝的大统一为百姓建立了新的生活,而又有这样的圣德贤明君主,不仅汉族人民赞扬称颂,贤君的德治更是远传至他国,使者来贡,络绎不绝。

(二) 招贤纳士,为人才是用
武帝时期人才济济,特别多,有值得讨论的问题。

他是怎么把这些人聚拢来的?并且是怎么处理关系的呢?我们看看东方朔的个例。

班固说“滑稽则东方朔”②,本意是言谈能变换常理。

起到幽默的效果。

像向汉武帝自我推荐时说,“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

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③说自己身高两米多,又说自己眼睛像珍珠,性格与才华,勇敢像孟贲,敏捷像庆忌,像鲍叔廉洁,守信用像尾生,这种自我推荐把自己说得好得不得了,说自己学习,积累下来,能背诵二十二万言,兵书等二十二万,要什么有什么。

“文辞不逊,高自称誉”④。

汉武帝恰恰欣赏,留下来了,给职位。

班固对汉武帝有自己的解释“武帝既招英俊,程其器能,用之如不及。

”⑤量才录用,能识人用人。

又举了公孙弘、董仲舒、主父偃等,根据特长来一一任用,汉武帝对人才的态度,很多情况下取决于他个人的兴趣喜好,对东方朔如此,对司马迁也是如此。

汉武帝选拔人才,有三大特点:一是人才类型齐全,像文臣有公孙弘,武有卫青等,法律有赵禹等,“汉之
②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105
③班固.《汉书.东方塑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25
④班固.《汉书.东方塑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25
得人,于兹为盛……后世莫及”⑥,在他笔下是人才济济;二是英雄不间出处,有许多出身不高,像卫青,本是奴仆出身,桑弘羊是商贩之家,还有匈奴中投降而来的,只用真才实干,不间出身,放心地作用;三是真心仰慕,非常敬重,举了例子,像“以蒲轮迎枚生”,是枚乘,赋写得好,汉武帝久仰其大名,但是他年龄大了,不适合长途奔波,汉武帝用一辆车用蒲草裹起车轮,让他坐得舒坦些,结果还是死在半路上,却也能体现出尊重人才的姿态。

(三)接纳进谏(以汉昭帝为例)
刘彻驾崩后,年仅7岁的刘弗陵登基,是为汉昭帝。

汉昭帝刘弗陵登位之初,由上官桀、金日磾、田千秋、桑弘羊和霍光5人一起辅政。

但是在元凤元年(前80年),暴发元凤政变,汉昭帝刘弗陵果断诛杀了上官桀等一批阴谋权臣,防止了霍光被冤杀。

之后霍光继续辅佐汉昭帝刘弗陵治国。

刘弗陵则遵循汉武帝晚年的治国策略,对内仍然坚持休养生息,以至于苍生安居乐业,四海清平。

昭帝始元元年,穿林池,广千步。

······帝时命水嬉,游宴永日······使宫人歌曰:[秋素景兮泛洪波,挥纤手兮折支荷,凉风凄凄扬棹歌,云光开曙月低河,万岁为乐岂云多!]帝乃大悦。

起商台于池上。

及乎末岁,进谏者多,遂省薄游幸,埋毁池台······⑦
《汉书.卷八》:“始元元年秋七月,赦天下,赐民百户牛、酒。

大雨,渭桥绝。

八月,齐孝王孙刘泽谋反,欲杀青州刺史隽不疑,发觉,皆伏诛。

迁不疑为京兆尹,赐钱百万。

二年三月,遣使者振贷贫民毋种、食者。

秋八月,诏曰:“往年灾害多,今年蚕、麦伤,所振贷种、食勿收责,毋令民出令年田租。

” 四年秋七月,诏曰:“比岁不登,民匮于食,流庸未尽还,往时令民共出马,其止勿出。

诸给中都官者,且减之。

” 六年秋七月,罢榷酤官,令民得以律占租,卖酒升四钱。

以边塞阔远,取天水、陇西、张掖郡各二县置金城郡。

元凤二年六月,赦天下。

诏曰:“朕闵百姓未赡,前年减漕三百万石。

颇省乘舆马及苑马,以补
⑥班固.《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M].中华书局出版,1957:107
⑦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28
边郡三辅传马。

其令郡国毋敛今年马口钱,三辅、太常郡得以叔、粟当赋。

” 三年冬,辽东乌桓反,以中朗将范明友为度辽将军,将北边七郡,郡二千骑击之。

元平元年春二月,诏曰:“天下以农、桑为本。

日者省用,罢不急官,减外徭,耕、桑者益众,而百姓未能家给,朕甚愍焉。

其减口赋钱。

”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汉昭帝的治国时间不长,英年早逝,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从以上历史资料中可以看出,他注重视农业生长,平叛乱,巩固朝廷局面,国内虚耗,户口减半,知时务之要,轻徭薄赋,与民止息,是非分明,举贤、文学,问民所疾苦,议盐、铁而罢榷酤,为汉朝其后的发展奠定了底子,难怪班固最后予了他高度的评价。

(四)荒淫放荡(以安、灵二帝为例)
灵帝初平三年,游于西园,起裸游馆千间,采绿苔而被阶,引渠水以绕砌,周流澄澈。

乘船以游漾,使宫人乘之,选玉色轻体者,······其水清澄,以盛暑之时,使舟覆没,视宫人玉色。

······帝盛夏避暑于裸游馆,长夜饮宴。

帝嗟曰:[使万岁如此,则上仙也。

]宫人年二七以上,三六以下,皆靓妆,解其上衣,惟著内服,或共裸浴。

西域所献茵墀香,煮以为汤,宫人以子洗涴毕,使以余汁入渠,名曰[流香渠]。

又使内竖为馿鸣。

于馆北又作鸡鸣堂,多畜鸡,每醉迷于天晓,内侍竞作鸡鸣,以乱真声也。

······⑧
灵帝的荒淫浪荡不但见于《拾遗记》,《后汉书·灵帝纪》和《五行志》都有记录:[灵帝于宫中西园驾四百驴,躬自操辔,驱驰周旋,以为大乐。

]这样的淫荡昏庸君主,好听驴鸣,于是让内侍学驴叫,真正是败类!所谓萧琦录曰:安、灵二帝,同为败德。

也是如此这般。

庸才缘心,缅乎嗜欲,塞谏任邪,没情于淫靡。

至于历朝列代的往过之主,莫不凭威猛以丧家国,肆奢丽以覆宗祀,询考先坟,往往而载。


⑧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44-145
⑨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46
1.好女色(以汉成帝为例)
汉宣帝刘询身后,汉元帝刘奭登位,西汉开始走向衰落。

汉元帝刘奭,柔仁好儒,招致皇权旁落,外戚与宦官势力振起。

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刘骜登上皇位。

成帝不理朝政,为外戚王氏集团的兴起提供了条件,皇太后王政君权力急剧膨胀。

汉成帝溺于女色而怠忽政务,前后宠爱许皇后、班婕妤和赵氏姐妹(赵飞燕、赵合德),因为赵氏姐妹无法生育,所以汉成帝与其他妃嫔的儿女均为赵飞燕姐妹残忍杀害,史称“燕啄皇孙”。

也正因为“酒色侵骨”,汉成帝刘骜最后终于死在温柔乡中。

正如《拾遗记》中说:
汉成帝好微行,于太液池旁起宵游馆,以漆为柱······所幸之宫,咸以毡绨籍地,恶车辙马迹之喧。

······每乘车返驾,以爱幸之姬宝衣珍食,舍于道旁······是以鸿嘉、永始之间,国富家丰·······故刘向、谷永指言切谏。

于是焚宵游宫及飞行殿,罢宴迆之乐。

所谓从绳则正,如转圆焉。


2. 好男色(以哀帝为例)
汉成帝刘骜身后,汉哀帝刘欣登基。

哀帝有断袖之癖,竟日与宠男董贤厮混游戏不务朝政。

外戚王氏的权力进一步膨胀。

哀帝尚淫奢,多进谄佞。

幸爱之臣,竞以妆饰妖丽,巧言取容。

董贤以雾绡单衣,飘若蝉翼。

帝人宴息之房,命筵卿亦轻衣小袖,不用奢带脩裙,故使宛转便易也。

宫人皆效其断袖。

又曰,割袖恐惊其眠。

11
前7---前1年在位的哀帝刘欣,元帝的庶孙,喜男色。

哀帝时,社会矛盾尖锐化,但哀帝却只信鬼神天地,尊宠董贤一家,造成王莽专权。

哀帝死于前1年,时年26岁。

对于哀帝与董贤的断袖之情《汉书.佞幸传》也有曰:贤宠爱日甚,……贵震朝廷,常与上卧起。

尝画寝,偏籍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其恩爱至此。

二、《拾遗记》帝王形象成因分析
⑩王嘉.《拾遗记》[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1981:137
(一)时代背景
《拾遗记》卷五和卷六展现的是两汉故事。

汉代是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前202年-公元8年)、东汉(25年-220年)。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定都在长安,又称前汉;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于洛阳,又称后汉,西汉与东汉合称两汉。

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期间的汉代,经济实力逐渐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帝国,至汉武帝时期,大汉王朝已然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

更有“文景之治”、“汉武盛世”、“昭宣中兴”、“光武中兴”、“明章之治”等盛世。

两汉期间开疆拓土,国力富强,人口众多,西汉全盛时到达六千万人口,这汉朝人口是最鼎盛的时期,以后频年战乱,到了西汉末东汉初,人口骤减,通过东汉的逐步恢复,到东汉后期人口增至五千六百万,大致达到了西汉时期的水平。

《拾遗记》让我们看到,自东汉王朝崩溃以后,魏、蜀、吾三个集团形成了鼎足割据的局面。

在连年混战中,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除了大量被屠杀还经受着疾病灾荒的袭击,颠沛流离,生活几乎陷入绝境。

西晋建立后,接连着的八王之乱,以及少数民族的入侵,尖锐的阶级矛盾加上民族矛盾,处于这样社会的各阶层人民都有朝不保夕的危险。

因此逃避现实、追求麻醉的出世思想便很自然地萌生。

正如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指出:从汉末到六朝为篡夺时代,四海骚然,人多抱厌世主义;加以佛道二教盛行一时,皆让超脱现世,不问世事,所以好饮酒。

驯至名士方士化,方士名士化,二者合流,共同致力于鬼神灵异的传播渲染,于是志怪小说盛行起来。

王嘉正是在这样社会氛围中生活的一个人物,《拾遗记》也正是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中产生的一部小说。

社会文化的变迁对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反转过来,这样社会的面貌在《拾遗记》中也是得到了反映的,特别在后几卷中反映得尤为明显。

不管是统治阶级的内部矛盾还是统治阶级的荒淫贪财、奢侈放荡都有所反映。

同时这样的经济关系,这样的政治生活,自然也影响到它的上层建筑—文化、习俗、思想各方面。

(二)帝王的成长历程
《拾遗记》是以帝王世纪为线索,将其遗闻逸事,荒诞传说串连起来,其中虚实皆有,有的则与史实记载相符。

如:“庖犠氏之茹腥、穴居”、“炎帝教民耒耕”、“舜葬苍梧”、“王莽九虎之号”、“汉成帝微行”等等。

三皇五帝是古代传说中最早的帝王。

许多古代文献关于三皇五帝的描绘都具有一副神秘怪异的面具。

如《诗含神雾》说少女华胥践踏雷神迹而感孕,生子伏羲。

《春秋元命包》又说“少典妃安登游于华阳,有神龙首感之余常羊,生神子,人面龙颜,好耕,是谓神农”。

《拾遗记》称白帝之子与神女皇娥婚配,生少昊。

这些记载给我们很多想象空间,但三皇五帝的神话,是对英雄的一种崇拜和传说。

而汉代的帝王神话,则不仅仅是一种对神仙的迷信更是古代帝王建立君主专制主义的产物。

中国第一个封建专制王朝的建立者秦始皇,虽然已经意识到神化帝王的必要性,但他还没来得及给自己编好一个神话便已经病死沙丘。

而汉高祖刘邦完成了第一个用帝王神话神化帝王的创举。

先秦时期流传着的“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玄鸟》)和江源履巨人迹而生弃的传说为刘邦编造神话提供了现成的形式。

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之《高祖本记》就记载下这样一个神话:“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

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

已而有身,遂产高祖。

”为了证明刘邦确实是蛟龙的儿子,《史记·高祖本记》又说刘邦“常从王媪、武负赊酒。

醉卧,王媪、武负见其上常有龙,怪之”。

从此,刘邦蜕变成一个人人敬畏的龙的儿子。

这个神话了的帝王形象也深入人心。

《拾遗记》卷五汉太上皇微时遇铸工为天子铸剑,铸工说若得太上皇腰间佩刀杂而治之,即成神器。

铸工问上皇何时得此匕首,上皇云:秦昭襄王时,余行逢一野人,于陌上授余,云是殷时灵物,世世相传,上有古字,记其年月。

铸工为天子铸剑,等到剑铸成功后,工人即持剑授上皇。

上皇以赐高祖,高祖长佩于身,以歼三滑。

大抵这些都是为神化帝王形象而作了。

汉文帝,名君,原名刘恒。

其母薄姬出身卑微,又受刘邦冷落,故而虽然刘恒在刘邦众子中排行第四,却最为低调,凡事拘谨,形貌老实宽厚。

八岁时,受众大臣共举为的代王,也因地位不如其他王子得以躲过吕后迫害并且上位。

皇位之上,刘恒也依然小心,甚至以占卜入长安,而后,先是薄昭探听长安虚实,后有属下与其途中探路,其小心谨慎,可见一斑。

更因其步步为营,开启著名的“文景之治”。

(三)小说家王嘉的创作思想
《拾遗记》共十卷,全书按照史传的体例,以历史年代为顺序记载了从上古庖犠到后赵石虎期间的野史传说和奇闻异事。

前九卷按时代次序,第一卷记庖犠至尧舜的故事;第二卷记夏、商、周三代;第三卷记周穆王、鲁僖公和周灵王;第四卷记燕昭王和秦始皇;第五、六两卷记两汉;第七卷记三国魏;第八卷记吴、蜀;末一卷则转为博物志记昆仑、蓬莱、方丈、瀛洲、洞庭等九个仙山。

其中关于古史的部分很多是荒唐怪诞的神话,而汉魏以下也有许多道听途说的传闻,为正史所不载。

这就是为什么隋唐志把它列入杂史而《宋史·艺文志》则把它列为小说的原因。

就形式上看,这部书从三皇五帝一直叙述到后赵石虎,不但有帝王的名号,如神农、帝尧、黄帝、帝舜、夏禹、殷商到两汉,有太上皇、惠、武、昭、宣、成、哀,有明、章、安、灵、献,甚至还有士人刘向、贾逵、何休、任末、曹曾。

三国,魏有明帝、文帝,吴有孙坚,蜀有先主,晋有武帝、惠帝,后赵有石虎。

而且有年代有事迹,煞像一部史书。

然而若就内容来考察,所写人物不管是帝王或者士人庶子,都杂有荒唐怪诞的神话或传说,则这所谓的事迹却“十不一真”,证以史传皆不合,是只能看做故事,作为谈资,而不能信其为史实的。

值得探讨的是魏晋小说既然以志怪为主,所写的一般是超现实的题材,何以也能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表达出人命的情感和愿望呢?我们的答案是:这些作品固然是出自文人或方士之手,但是这些故事的来源却大都是民间的一些传说,
作者不过是尽了搜集和写定的义务,所以原来故事的思想内容往往自然流露而不可掩。

纵使作者主观上未必有反映现实、表达民意的意图,而在客观上却或多或少地起了这样的作用,这是不难理解的。

就《拾遗记》而论,当然也是如此。

而他的作者王嘉又是曾经多年隐居山野的,对于人民的生活与思想感情自会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

他以一个方士的身份来写书,因而在写到他的前辈方士的时候,常常有近似自我表现的情况,从而可以使我们了解他的思想。

如史称王嘉“不食五谷,不衣美丽”,而他笔下的子韦也是一个“不服宝衣,不甘奇食”的“野人”,正可看作是他自己的影子。

同时也和那些残民以逞的贵族们所过的奢侈生活,形成强烈的对照。

而子韦对宋景公说的“德之不均,乱将及矣,修德以来人,则天应之祥,人美其化”云云,我们也可以看作是王嘉自己的言论,代表着他自己的看法。

在我们看来,《拾遗记》中汉代帝王形象有勤政为民与荒淫无道两大类,其形象的塑造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王嘉的创作意图是有密切关系的。

参考文献:
[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20.
[2]王兴芬.王嘉与《拾遗记》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2-3.
[3]朱莉莉.《拾遗记》作者、版本及文学性研究[D]山东大学,2008:6.
[4]孙勇.王嘉及《拾遗记》研究[D]兰州大学,2010:6-9.
[5]樊伟峻.魏晋南北朝博物类只怪小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3.
[6]王兴芬.《拾遗记》研究综述[D].西北师范大学,2007:1-10.
[7]张春红.《拾遗记》创作的神奇化追求[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17.
[8]张凯.试谈萧琦对《拾遗记》的整理和批评——从小说批评史的角度加以考察[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02):35.
第 11 页(共 11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