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发表时间:2011-08-22T09:07:35.420Z 来源:《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1年第15期供稿作者:方长华

[导读]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

摘要:地理教学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做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关键词:地理教学;素质教育;人地关系

作者简介:方长华,任教于江西省乐平四中。

地理学是关于地球及其特征、居民和现象的学问。地理学是一门古老的研究课题,曾被称为科学之母。地理学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建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对人类与环境之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判断和评价,从而形成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所有这些都是地理教学中的素质教育。笔者主要想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如何在地理教学中实现这些素质教育:

一、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是推动中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非常广泛。从历史到现实,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从自然风光到特产资源,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蕴藏着极为丰富的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瑰宝。”地理知识中富含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素材,如何挖掘和利用这些素材,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新领域和新思路,是我们在地理教学中应当注意和深入探讨的课题。

那么,如何从地理的角度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首先,在备课中,笔者注意抓住了爱国主义教育与地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的结合点。如在讲“人类活动与气候的关系”中,指出人类改造气候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人工造林,讲述了林地对局部地区气候的调节作用后,让学生从反面列举森林遭到破坏对气候乃至整个地理环境造成严重后果的大量事实,从而使他们认识到,造林与毁林这两种不同的人类活动对气候和整个地理环境所造成的截然不同的后果。不但使学生掌握了森林对局部地区气候的影响,又使他们从中学会分析人地关系,确立保护我们生态环境的观念。

爱国主义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辩证唯物主义意识,并将忧患转化为学生的危机感和改变现实的紧迫感,以日渐发达和强盛的新中国作为背景去正确评价出现的诸多问题,即从消极的事实中引发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和彻底改变中国落后面貌的决心。

例如笔者在讲授“中国的人口”一节时,教育学生,使他们知道我国人口13亿多,基数大,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环境都增加了负担。因为人一多,衣、食、住、行都紧张了,年青人升学、就业困难了。学生们了解到人口问题的严重性,从而理解到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是解决我国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也是我们每一个公民应当履行的义务,讲的都是身边的事,无半点矫揉造作,丝丝入扣,入情入理,学生都乐于接受,并且课后能积极向亲戚朋友做进一步的宣传。

再次,利用数据、事实进行纵横向对比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方法。如当讲到我国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时,笔者也提到建国以来植树造林所取得的成绩。如“三北”防护林带成为“世界最大生态工程”,人工造林面积占世界人工林总面积的1/3,居世界之最。学生喜欢横看发达国家,笔者就在讲课中着重指出,我国是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从农业生产看,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这是资本主义国家难以做到的。当然,在横向比较时,也不回避我国与先进国家之间的差距。在分析日本、新加波、瑞士等国如何根据本国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地发展本国经济的经验时,提出了我国应借鉴的某些方面。

二、环保意识的教育

人类是环境的产物。人类出现以后不断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得地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创造出了大量的财富,但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资源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的发展和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我们自己,为了我们子孙后代能有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地理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首先,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能促进学生了解保护环境应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通过环保意识教育,帮助学生逐渐形成对中国现状的危机感,激发学生树立起对自己、对国家的责任感,自觉地思考环境与生存的联系,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从而养成关注科技发展,关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习惯;通过环保意识教育,还能帮助学生把自身与整个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树立全球意识,并帮助学生认识到人的最高境界就是为全人类共同利益作出贡献。

环保意识教育涉及地理、生物、化学等多个学科,其中,与地理学科关系极为密切,现行高中地理教材就是以地球的宇宙环境作为开端,以地球的圈层结构来揭示地理环境的特点,以自然资源为纽带,把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联系起来,最后以协调人地关系作为总结,可以说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整个高中地理教材的始终。

例如高中地理教材中《大气》这一单元中的《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布》中可渗透由于人类活动导致二氧化碳、臭氧、水汽、尘埃在大气中的含量发生变化,而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对流层的厚度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等环保教育。在《常见的天气系统》一节中可渗透台风的利弊分析及解决途径。在《陆地水与水循环》中可渗透水资源是极其有限的。通过改变局部地区地表径流,更合理、更充分地使用水资源,保护补给区自然环境及合理开发地下水的重要性等教育。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适时渗透环保意识,也有助于提高中学地理教学的地位,地理课中渗透环保意识能使课堂教学与社会热点贴近,引起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再次,配合课外活动内容,进行环保意识渗透。环保意识的渗透,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环保知识,更重要的是看学生是否确立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是否能参与解决实际的环境问题。因此,中学阶段渗透环保知识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既要重视课堂教学,又要重视结合一定知识内容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帮助中学生逐渐养成积极的参与意识。

1.利用“节假日”,进行环保宣传

在“地球日”、“环境日”、“植树节”等节日时,通过义务咨询活动、讲座、散发资料、墙报等形式,有针对性地由学生向社区居民、村民宣传环保知识,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