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与知识产权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物联网被提出后不久就在世界上掀起了一阵研究热潮。我国中科院1999年就启动了物联网
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 IBM
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奥巴马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
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物联网研究是世界上各国都在积极研究的未来信息技术,在世界传感网领域,我国是标准主导国之一,专利拥有量高。在中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还不够完善之前,新技术的产生和应用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社会,科技引领时代,做好物联网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我国政府实施未来国家战略显得特别重要。
一.我国物联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21世纪是一个以网络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数字化、网络化与信息化、经济全球化是21世纪的时代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全球化不断加快。1999年,由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提出物联网的概念。“物联网”确切的定义,是指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自诞生时就显示了其在信息化时代的潜力。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
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2003年,美
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随着物联网研究的深入,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已经意识到物联网未来应用的潜力。
2009年1月28日奥巴马就任美国总统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
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2009年2月24 日, IBM大中华区首席执行官钱
大群在2009IBM论坛上公布了名为“智慧的地球”的最新策略。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
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
理论界有一条定律即每隔十五年世界会发生一次大的信息革命。1965年前后发生的变
革以大型机为标志,1980年前后以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为标志,而1995年前后则发生了互
联网革命。每一次这样的技术变革都引起企业间、产业间甚至国家间竞争格局的重大动荡和变化。而互联网革命一定程度上是由美国“信息高速公路”战略所催熟。20世纪90年代,美国克林顿政府计划用20年时间,耗资2000亿-4000亿美元,建设美国国家信息基础
结构,创造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今天,“智慧的地球”战略被不少美国人认为与当年的“信息高速公路”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被他们认为是振兴经济、确立竞争优势的关键战略。该战略能否掀起如当年互联网革命一样的科技和经济浪潮,不仅为美国关注,更为世界所关注。
过去在中国,物联网被称之为传感网。中科院早在1999年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
已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业内专家表示,物联网把我们的生活拟人化了,万物成了人的同类。我国在物联网发展方面起步较早,技术和标准发展与国际基本同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 973”等都对物联网产业给予了较多的支持,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在重大专项、优先主题、前沿技术三个层面
均列入传感网的内容,正在实施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将无线传感网作为主要方向之一,对若干关键技术领域与重要应用领域给予支持。
我国在传感器、通信、网络等方面拥有众多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和专利,与国外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我国物联网研究没有盲目跟从国外,而是面向国家重大战略和应用需求,开展物联网基础标准体系、关键技术、应用开发、系统集成和测试评估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以应用为牵引的特色发展路线,在技术、标准、产业及应用与服务等方面,接近国际水平,使我国在该领域占领价值链高端成为可能。
在标准方面,2007年,我国领先于国际启动传感网标准化制定工作。2008年,首届
ISO/IEC国际传感网标准化大会在我国举办。第2次会议上,我国代表ISO/IEC传感网标
准化工作组向上级做总体报告,提出了传感网体系架构、标准体系、演进路线、协同架构等代表传感网发展方向的顶层设计,并获得了标准组成员国的认可。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
在专利方面,根据国家知识产权专利数据库和德温特世界专利数据库资料的统计,截至2008年底,国内申请的关于传感网的专利数是378件,基础和核心专利分别是10项和211项,分别占整个比重的 2.6%和 55.8%,而外围专利为157项,占整个比重的 41.5%。[1]
我国物联网领域的专利分布状况与国外情况类似。为了提高我国物联网研究的核心竞争力,避免知识产权问题成为传感网、物联网研究发展的瓶颈,标准、核心技术及产品开发迫在眉睫。
在技术方面,自1999年起,中国科学院相关研究所、高校和部分企业在传感网、物联网的许多技术领域已开展科学研究、产业化攻关,支持了从传感器、信号传输、信息处理、系统集成和示范应用等多方面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在一些关键技术上实现了突破。
在应用发展方面,物联网已在我国公共安全、民航、交通、环境监测、智能电网、农业等行业得到初步规模性应用,部分产品已打入国际市场,如智能交通中的磁敏传感节点已布设在美国旧金山的公路上;中高速图传传感网设备销往欧洲,并已安装于警用直升机;周界防入侵系统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面向个人用户的应用已初步展开,如中科院与中移动集团已率先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