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道德失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媒介道德失范问题

国人道德缺失已成为不可规避的事实,除了社会体制层面问题,以及司法制度不健全等因素。笔者认为,我国媒介在报道相关事件的上亦有失媒介道德规范,偏重负面报道,扩大恶性事件的影响面,未能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严重影响了国人道德的发展。有失媒介的公信力与社会责任感。

一媒介追求渲染报道,各种噱头充斥版面

之前在选修《两性关系与两性文化》课程时,老师有提及《成长的脚步》一书,此书作为北京一小学的性教育教材备受争议,尤其是媒体对其抨击过多,广大媒体,可谓是使尽浑身解数,断章取义制造噱头,各种耸人听闻的标题,一本简单的教材,俨然被定性为“黄书”内容多指向涉及“性交”一词,中国的性教育发展本来就滞后,社会负面影响较多,传统封建文化又加以阻挠,仅剩的学校教育又被抨击,对比国外的性教育,我国的教材并非尺度过大,与其遮遮掩掩,不如从小给予一个科学的教育。《成长的脚步》并非单单只围绕生命形成的那一章节而讲,媒体的社会责任感,新闻道德,在功利面前,一文不值了,《成长的脚步》非要加以收不突破传统尺度的教材修饰,尺度大小是谁界定的呢,过分强调有对谁有好处呢

再以教师节送礼这类报道看。一些媒体拼命的夸张渲染说教师节里,学生家长给老师送礼的奢侈豪华:有送出境游,有送豪华装修房的,有送汽车的等等。至于说送一般的礼品,媒体似乎提都不想提。

还有媒体甚至到学校做调查,得到百分之几十的学生节日都送礼的数据。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媒体制造的这些噱头,危害其实很大。

第一,中国的在校学生有几亿人,有百分之一,甚至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学生家长有钱送这样的礼,这也有可能。因为毕竟有些家长有这样的经济实力,但这绝对是极少数,媒体只把关注点放在这极个别的万分之一上面,无限解读,以点带面,容易给社会大众带来误导,人为制造新的“潜规则“,平白的给学生家长带来压力。

第二,这样的报道给很多老师带来负面的影响。教师节里学生给老师送去祝贺,本来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媒体渲染的这些夸张的所谓“送礼”,却严重的影响了很多老师的形象。实际上,绝大部分老师不但没有收到这样的礼物,甚至连听都没有听说过。难怪这样的新闻报道之后,有很多老师在后面留言说,这样的新闻少报道为好,因为这种事情只发生在极少数教师身上。对于那些一个月收入只有几百月的乡村教师,那些长年累月工资被拖欠的贫困地区教师,这些新闻只会让他们啼笑皆非。

二报道内容偏向负面报道,“黄色新闻”泛滥

媒介大肆关注黄赌毒新闻,已成当下的事实,在报道一些“洛阳性奴案”“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等恶性事件时,媒体关注的重点并没集中在此类事件带给国人的反思与教训,而是将更多的目光集中在案件的还原,大图片,大篇章的报道案件发生的情况,满足受众的

窥视欲望。同时媒体为了取得此类报道的信息,将受害人的权益置之不顾,给当事人带来了二次伤害,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为例,央视记者柴静博客撰文说道,不止一家媒体,直接进入杨武家门,堵住躺在床上,已经有精神失常迹象的妻子,要求对方回答隐私问题,床上堆着话筒,女人穿着睡衣,蜷在床上,身体往后缩,掩住自己的脸。

还在侦查阶段的性侵犯案件,已经在传播中出现“案情通报”,说“双方之前通奸多次”。我不知道这个信息是不准确?这样的信息是否有足够依据?也不知道这样的信息是否在征询当事人同意后发布?

他们夫妇来自农村,可能不知道媒体强行进入私宅涉嫌违法,不知道报道中对性犯罪的受害人必须给予隐私保护,避免二次伤害的新闻伦理,也不知道即使在庭审阶段也需要对此类案件进行非公开审理。这样一个新闻,被毫无尊严地,粗暴地曝光于他们的邻居,父母,孩子面前。他们确实不知道怎么反抗暴力,对自己最脆弱的保护,只能用袖子掩住脸,来避开采访。是的,这是一场羞辱,但不是他们的。

媒介的眼光向恶性事件和负面新闻看齐,使得社会信息充斥此类信息,这样的报道非但没有带给社会任何有益的信息,而且还会产生连锁反应,导致社会风气下降,甚至成为类似时间的导火索,媒体在此类报道的时候,全然不顾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操守,尤以对受害人等事件更让人气愤,新闻道德何在,正确的舆论导向何在?

三对女性全体的标签化报道

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存在很大的偏差,对于女性群体的报道多数

存在问题,不顾及女性权益的保障,贬低女性的能力与地位,猎奇性地消费女性的受害遭遇或性别特质,将女性的隐私作为大标题出现,以夸张渲染达到吸引眼球的目的。而在其他类别的议题报道中,或者抓住女性的特点作为噱头,或者根本无视女性在事件当中的权益需求。

对于女性群体,媒介关注的最多就是“三陪女”我们的媒体记者将对“三陪女”的关注点放在具有桃色意味的谋生细节上,而不是放在“三陪女为何要以这种方式谋生”

媒介的此类报道究其原因无非有以下几点

第一:巨大的经济压力使使媒介以吸引受众为目的,大量倾销那些所谓适合大多数消费者口味的大众文化。为使受众在接受新闻信息的时候,满足其感官刺激和离奇感受,走新闻娱乐化的道路,希望由此来征服市场,却造成了媒介文化趣味的低下。媒体以功利之心,全然不顾社会舆论导向,有公则和道德。

第二.媒体社会责任感的缺失

新闻媒体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不断在下降,急功近利,不顾新闻的真实性,歪曲事件的本来面目,影响公众公信力。当下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时期,媒介在这一时期也受其影响,不良之风亦有所增长,希望新闻媒体能够戒骄戒躁,重塑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对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真实、全面地报道新闻。

第三政府对社会新闻监控薄弱

媒体被视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定要受到监督和管理。一般而言,对于严肃的政治、经济新闻等政府监控比较严格。而对于娱乐、文化等社会新闻,并未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新闻自由并不是无序的自由,对于社会阴暗角度以及恶性事件的报道,政府应当妥善处理,是媒体的报道不至于产生更多的负面效应。

总的来说,我媒介出现此类问题的频率仍较低,但趋势持上升状态,此类报道多见于网络,对于这种现象,新闻媒介应当有所反思,重新树立社会责任感,回归社会公信。新闻从业人员应当加强这类新闻的学习,尤其是在报道方式等方面,注意社会的影响。做有责任,有道德的新闻工作者。

附:香港报业评议会《新闻从业员专业操守守则》第三条规定:新闻从业员在处理涉及暴力、性犯罪、自杀等社会新闻,应避免淫亵、不雅或煽情;除非涉及重大公众利益,否则应低调处理有关新闻,报章应在内页刊登有关新闻;电台及电视若真的要播报有关新闻,必须顾及电子传媒对公众的巨大影响力,而把有关新闻安排在非主要新闻时段内播出;报道时应避免绘声绘色地描述过程和所采用的手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