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性知识获取的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隐性知识获取的特征
隐性知识(tacit knowledge)也可以称之为是“缄默知识”,是个体知识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隐性知识是人类知识库中的巨大财富。相对于以往人们所界定的知识即显性知识而言,隐性知识的研究现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重视。它在人们的学习、问题解决、创造性研究、以及日常社会行为活动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现今学校中的知识教育绝大部分是显性知识的获取,如何提供让青少年获得更有益于知识学习的隐性知识材料?如何让青少年挖掘出自己的隐性知识,即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它所转化的条件以及模式是什么?是值得探讨的。
1、隐性知识的特征
基于波兰尼等人对于隐性知识的阐述,以及与显性知识相比而言,我们可以得出隐性知识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个体性
隐性知识是高度个体化的知识,有其自身特殊的含义。一方面,隐性知识与其载体是无法分离的,一旦分离了,就失去了原有的含义,隐性知识本身也就消失了;另一方面,隐性知识的领会、获得需要个人身心的参与,也就是说隐性知识是一种置身其境的体验、领会过程。
(2)非系统性
隐性知识是人们大脑潜意识中存在的,没有进行有意识的思维加工,是有一些琐碎知识所构成,没有系统性。这是隐性知识的独特的存在方式所决定的,因此它存在多少要远远大于我们所能够表达的。
(3)情景性
隐性知识与外界的情景有密切相关,隐性知识的获得是与所处的问题情景有密切的关系,是个体在特定的实践活中形成的。在特定的环境中,会产生和激发相应的隐性知识。
(4)稳定性
隐性知识是不易受外界的影响,一般获得的隐性知识是长久保存在人们的大脑中。特别是技能操作方面,一旦学会了某种技能,是很难遗忘的。例如,你很多年没有骑自行车,但是当你拿到自行车,依然可以轻松的行驶在马路上。(5)文化性
与显性知识相比,隐性知识有着更强烈的文化特征,它与一定文化传统中人们所共享的概念、符号、知识体系是分性不开的[7]。显性知识传达的往往是一些概念、规则等等一系列的理论,这对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没有任何影响。但是,对于人们所产生的隐性知识却有极大的影响。
(6)实践性
隐性知识的获取需要的是更多的实践和亲身体验,而显性知识我们可以通过看、读和写等方式去掌握,二者获取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技能性的知识,就像民间俗语说得那样“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那是需要自己的实践,才能领悟其中的真谛。
斯腾伯格从智力研究角度提出了隐性知识,认为其本质是程序性知识,这为心理学中隐性知识的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斯腾伯格还列举了隐性知识的三种特性:第一,隐性知识是关于如何去行动的知识。从本质上说,它是程序性的。第二,它与人们所推崇的目标实现有关,与学业知识不同。学业知识往往无
实际的价值,有时甚至是教师强行灌输给学生的。第三,这类知识的获得一般很少需要别人的帮助。斯滕伯格所列举的隐性知识的特性,从本质上而言是程序性知识的特性,而不能涵盖隐性知识所具有的特性。
2、隐性知识获取
知识获取的概念最早在计算机人工智能领域中产生,它是指知识从外部知识源到计算机内部的转化过程[12]。而我国学者李一楠认为:知识获取就是将未经组织的文档、数据等(显性知识)和存在于人脑的经验技能(隐性知识)转化为可复用可检索的知识。Kaj U Koskinen和Hannu Vanharanta(2002)认为Ikujiro Nonaka 提出的SECI模型中的内化和社会化这两个环节可以成为知识获取的途径[13]。夏德和程国平(2003)在其对隐性知识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人群实验是表象隐性知识的一种获取方法;人机辅助实验可加速白化隐性知识的提炼;现场观摩、实验法、传帮带并辅之统计方法可以有效获取灰色隐性知识[14]。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知识获取主要是通过学习的过程来实现的,因此知识获取实质上也就是学习的过程。隐性知识获取相对于显性知识获取比较难,因为显性知识可以依赖于课堂学习、阅读等途径,并只需通过考试测验等形式就能很好地进行测量掌握的程度。隐性知识通常是指技能、态度、经验等等,它是具有个体差异性,从其知识的存在状态看,这种知识离不开认识主体、情景、和文化背景等等条件。因此,其知识获取的途径不确定性、多样性、不稳定性等等,制约着隐性知识的获取。但隐性知识的获取离不开内隐学习,可以说内隐学习是其获取的主要途径。
结合显性知识的含义,我们认为,显性知识获取的概念可以是指人们有意识的汲取概念、规则等可表达的知识。那么相应的隐性知识获取,即是指人们在特定情境下,无意识中产生难以表达和交流的一种经验知识。
3、隐性知识获取与内隐学习
自从美国心理学家A.S. Reber于1967年发表的文章——《人工语法的内隐学习》中首次被提出,内隐学习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经历了四十余年的研究和争论,如今研究者都已公认,所有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一种不知不觉的学习——内隐学习[15]。而研究也表明个体的知识来源主要通过内隐学习所获得。
根据众多研究报告指出,可以概括出内隐学习的以下特征:自动性,即内隐学习不需要有意识的参与,会自动产生的一种学习状态;抽象性,即内隐学习可以抽象出事物的本质属性,所获得的知识不依赖于刺激的表面物理形式,Reber(1969)的实验结果发现,语法规则的改变明显降低了被试的成绩,而字母串物理形式的改变对成绩未产生影响。由此证明了内隐知识是抽象的,不依赖于刺激的特殊物理形式[16];理解性,即内隐学习的产物——隐性知识在部分程度上或某种情境下可以被意识到,Reber等人对人工语法构成的词谜进行了研究,国内研究者郭秀艳等人也作了相应的研究,证明了内隐学习具有理解性;抗干扰性,即内隐学习不易受年龄、机能障碍、机能失调等影响。此外,我国学者杨治良等也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内隐学习还具有三高特征:高选择力、高潜力、高效性。
5、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
国内外关于隐性知识获取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内隐学习的研究来证明,而内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