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流失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及其流失

作者:郑颖王浩

来源:《商场现代化》2012年第03期

[摘要]虽然公共性成为了现代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但对公共艺术公共性认识比较模糊,本文以公共艺术这一具体领域为出发点,阐述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误区,并就公共艺术中公共性的流失做重点分析,以期提高公众“认识公共性,保卫公共性”的意识。

[关键字]公共艺术公共性流失

对公共性的重视在中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公共艺术的核心观念是对公共性的诉求,意味着中国民众已开始思考公众在公共空间中的权力问题。

一、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所谓公共性是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社会属性,是在人的利己性与利他性的整合中所形成的人类生存的共在性,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依性。在这个过程中,人既不断为生存创造条件,又不断实现自身价值和提升自我,推动社会发展。

按词义,字面上的"公共艺术"指属于社会的、公有公用的艺术,性质有别于挂在私人家里的艺术品。公共艺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也不是一种统一的流派、风格,它是使存在于公共空间的艺术能够在当代文化的意义上与社会公众发生关系的一种思想方式,是体现公共空间民主、开放、交流和共享的一种精神和态度。公共艺术的公共性主要体现在:

1.公共艺术的目标在于其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的一元性。这种一元性体现了政治学上的权力概念,可以将之理解为既定的有组织的权力结构以非强制性权力形式对个体实施有意和有效的影响,以达到有益全社会的预期目标。从社会学或文化学角度来看,这种一元性是社会控制和文化渗透的体现,即社会规范通过一定形式影响个人行为,使个体在接受这些规范的内在化过程中趋向社会化。"文以载道"、"寓教于乐"则是美学对这种一元性的表述,它意味着可令大众喜闻乐见的多样化形态始终体现着整合社会的道义。

2.公共艺术依赖的环境是公共空间。其中的公共空间不光指公共环境、场所、场地、放置雕塑的地理场景,还应该包括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也包括艺术家个体意识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意识的介入。希腊的广场和乡土中国中的祠堂、井口是公共空间,并不是因为它空间阔达开敞,而是因为人们在这里交换意见,共同生活,结为共同体。

3.公共艺术面向全体公众,并要求公众的参与。公众与艺术家在公共艺术上应该是以交往为基础而进行互动,相互之间进行良好的交流、沟通、选择、影响。也就是说,公共艺术作为

公共空间中的艺术,最好先问问使用这些空间的老百姓,他们需要的是什么,现有的方案他们喜欢不喜欢,他们准备怎么使用这些作品。缺少这样的民主程序,即使开发商或者政府主导的公共艺术建设幸运地找到了最好的艺术家来创作,作品也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公共性。

4.公共艺术的结果是开放的,它的检验方式是互动完成的。公众对公共艺术的参与结果,是实现作品的互动,即艺术家和公众的双向交流,相互影响,互动的主体是平行的,它是作品的延伸,它使公共艺术的结果呈现出开放性,作品的意义和结果只有在互动中才能完成。公共艺术的成功与否,结论是开放的,作品公共性的实现与否是作品价值最后是否实现的依据,只有在公共性的框架中,在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公共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最后完成。

二、公共艺术的公共性的认识误区

1."开放说"

这种认识专重公共艺术的空间形态,认为空间开放性把握是公共艺术公共性的绝对依据。应该说,这种空间开放性是公共艺术公共性的一种形态特征,但不能就此认为,那些不是对所有人开放的艺术形态就一定会缺乏公共性。开放的空间形态可寄于公共性,封闭的空间形态同样可寄寓公共性,因为公共性的实质不在于艺术的空间形式,而在于其精神蕴涵的一元性。

2."下放说"

这是从创造主体来考虑的。这种认识依照"后现代"主张阐释公共艺术,认为应该"去中心",将空间营造权"下放"到个体,以致把个体的"参与性"视为公共性。这种主张看似充满民主色彩,开的却是一张空头支票,因为没有哪个老百姓参与了实际创作,也没有哪一种方式集中了民意。

三、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流失

公共性虽然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公共性的流失现象在公共艺术方面也是俯首可视。而公共艺术公共性的流失主要表现在。

1.精神实质或价值取向的多元性

目前中国所谓“公共艺术”其实是国家化的,是政府“为民办事”的结果,政府给什么,市民就要什么。公共艺术展现给大众只是一个外在形式的艺术作品,而没有向大众提供了一个透过艺术作品来审视社会、审视人类、考量人类的全新的理念。如今在中国城市街头铸造铜像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政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校里的三产部门分包,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术工人实施完成,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则讽刺性地缺席了。

2.依赖空间和诉求对象的狭隘性

由于长期处于特殊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国内大多数人对于公共空间的认识是有局限的。这种局限源于我们自身所生成的空间经验就是单一的,我们尚缺乏那种细致入微地分辨多元社会空间的敏锐意识。由此,在公共空间和对其意识同时匮乏的前提下,对于公共艺术的公共性实践难免流于狭隘和表层。由于公共空间是缺乏的,真正具有行动力的社区组织和民众也是缺席的,当公共艺术以“一切为人”的口号被实践时,这样的艺术不会为所处空间带来任何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思考,只会提供快餐和佐料式的视觉愉悦,甚至更糟。

3.公共艺术的结果的封闭性,它的检验方式的单一性

在中国公共艺术有一种政府化的特性,很多公共艺术的设计、建立,是由政府或开发商单独决定,并没有公众或艺术家的共同参与,其公共艺术形成结果是封闭的,也只需政府或开发商内部检验。如今在中国城市街头铸造铜像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政府发展地方旅游经济的一种手段。这些工程无非是被各大小雕刻公司或者院校里的三产部门分包,然后再由良莠不齐的技术工人实施完成,作品质量便很多取决于技术工人的水平高低,艺术家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则讽刺性地缺席了。杭州西湖边曾经奇丑无比的“美人凤”雕塑如今已经被拆除了,纽约时代广场上的极简艺术大师理查塞拉的弧形大钢板也被拆除了。更是对其公共艺术结果开放性,检验方式互动性的影射。

参考文献:

[1]王鑫,周育国. 公共性的解读.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孙振华. 公共艺术的公共性. 美术观察, 2004, 1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