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州市调查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所谓农村文化,其内容非常广泛,几乎涉及农村社会生产、生活的所有领域,具体包括文学、艺术、体育、历史、科技等各个方面,如农村的地方戏曲、民间曲艺、传统手艺、传说传奇、婚丧嫁娶、群众体育等,它一般通过乡村风貌、乡民气质、民情风俗等加以体现。农村文化由五大基本要素组成:作为文化参与者和承载者的农民群体;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农村聚落内的文化设施、设备和场所;农村社区与外界的物质和信息交换渠道;与农村文化活动相配套的组织和制度;面向农村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当前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到底如何,很多学者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农村文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由王家新、黄永林等主持的“当代中国农村文化调查”课题组曾对全国19个省的70个县200个乡镇进行过详细的问卷调查和实地调研,并撰写了论文《中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战略思考》,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建设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的发展,并成为了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但也有学者持不同意见,中共襄樊市委宣传部课题组在《论农村文化配置的结构性失衡》中认为当前农村文化并不像一些学者所认为的是单纯的文化滞后,其实农村存在着文化供给过剩与供给不足的结构性矛盾,垃圾文化、落后文化、空洞的说教文化过剩,适合农民需求的高雅文化、娱乐文化、现代科技武装起来的文化则相对缺乏,这表明政府文化管理机制还存在着缺陷。

当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表现在哪些方面呢?学者们对此作出了大致一致的归纳:一是农村文化生活单调。“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这是一些学者对农村文化生活的形象概括。确实,农民在衣食充足之后,急盼文化的兴旺,但是目前提供给农民进行文化生活的途径、渠道、方式都非常有限。劳作之余,农民的消遣活动大多集中在走亲访友、串门、闲聊上,有的村民始终保持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方式。如此单调的生活方式难免造成他们精神上的空虚和落寞。二是农村文化受到腐朽、庸俗文化的冲击。“不良文化”呈滋长蔓延之势。目前“不良文化”在农村还有一定的市场,神汉、巫婆、看相、算命、看风水等封建迷信活动还时有出现。在晋、豫、皖农村,一些露天演出场所靠低级趣味甚至黄色、淫秽表演来吸引观众。在一些地方,赌博成风。宋振文通过对湖南彬州安仁县牌楼乡农村的具体调查指出,“40%的家庭有过看相算命的行为,58%的人赌博过”,“赌博已经成为社会公害。柏叶粮站内,有人开设赌场,每天聚众赌博的有200多人,最多时达300人,大到六七十岁的老汉,小到十三四岁的少年”。三是家族文化、宗教文化活跃。家族文化的突出表现就是修家谱,修祠堂;另外就是讲裙带关系、讲老乡感情,注重小团体利益,偏执的发展到不同家族之间的械斗。宗教文化突出的表现就是外来宗教和传统落后的会道门活动近年来在农村也有蔓延之势。各地广修庙宇、教堂,拜菩萨,进教堂,念经书成为一些农村老人打发日子的常态。四是农村传统文化日渐衰落,民间艺术萎缩。在流行文化和现代文

明的强烈冲击下,许多民问文化不断走向衰落,甚至濒临灭绝,富有泥土气息的乡土文化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许多民间手艺面临没有传人的尴尬境地,一些山歌、民曲已成为艺术家采风时苦苦搜寻的素材。大量农村的历史遗迹、革命旧址因没有得到很好的修缮和保护而被荒芜废弃。舞台拆了,剧?散了,戏院关了的情况,在农村更是比比皆是,乡村文化已经有被现代文化边缘的危险。

近日,结合着胶州文化产业的实际情况,我们以新形势下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为主题,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胶州市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市抓住各方面都在关注文化产业的有利时机,按照“一手抓管理、一手抓繁荣”的方针,以创新为总抓手,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重点扶持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主要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是推动文化产业集约化发展,重点培育和发展以青岛旭茂包装有限公司、胶州新华书店等为代表的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文化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以盛福画家村为代表的文化创意产业,带动全市文化产业的共同发展。

二是抓住首届中国秧歌节在胶州成功举办这一有利时机,举办了《胶州秧歌教材》首发式,拍摄了第一部反映胶州大秧歌的数字电影

《大秧歌》,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电影、出版等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文化繁荣与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是建立和完善文化产业调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动态,进一步明确了当前文化产业工作重心以及科学决策发展方向。

四是围绕着我市“建设历史文化名城”这一发展定位,完成了“法若真故居”刻石、“冷枚故居”刻石、“匡源故居”文化墙、“王元浩”故居立碑、“嘉树园遗址”原八角亭维修立石、城隍庙修复工程、胶北镇玉皇庙等6个建设项目,启动了少海新城板桥镇、文化中心等项目建设。截至目前,正在积极探索胶州城隍庙保护管理经营模式,围绕着城隍庙的管理和保护,融入商业开发元素,积极培育相关文化产业,激活周边市场,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打造“胶州城隍庙文化”特色品牌,使胶州城隍庙转化为可观的生产力。

五是着眼打造承接经济、旅游、文化三者合一的新载体,以秧歌文化为主题,注重文化、旅游、城市建设的有机结合,做好相关文化旅游景点的合理布局开发,形成了一条自西向东的“三里河文化遗址—高凤翰纪念馆—三里河主题公园—文化市场—少海新城”的“文化旅游产业链”,提升了我市城市建设水平和文化旅游品位。

六是抓住中国秧歌节这一契机,配套发展相关文化产业。借鉴杭州的“宋城”等演出模式,以秧歌为主要元素,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打造一台具有胶州地方特色的精品文艺演出。在中国秧歌节举办期间,深入挖掘秧歌资源的潜力,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博览会、招商会、

农展会以及文化产业洽谈会等活动,推动图书出版业、影视剧制作业等相关文化产业发展,研发具有浓郁秧歌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文化旅游纪念品,并配套带动了饮食、住宿、交通、商业以及娱乐等行业发展。

七是加强对盛福村、秋山艺校和康林工艺品有限公司的对接和整合,超前谋划、积极服务,将其打造成我市首个油画专业村庄(基地),使其成为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亮点项目。同时,围绕着今年胶州板桥镇部分遗址的挖掘、保护和利用,邀请了国内知名专家进行了多次论证,力争将其打造成为胶州文物保护与商业运作相融合的文化产业品牌。

截至目前,全市共注册各类文化经营和服务单位383家,其中歌舞娱乐场所(含歌舞厅、卡拉OK厅)8家,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163家,音像制品出租、零售30家,电影放映2家,图书出租、零售45家,打字复印17家,印刷企业116家,文化创意产业2家。全市文化企业总资产约6亿元,其中资产过千万的4家,年实现销售收入5亿元左右,实现销售利润2000多万元。从经营规模上来看,印刷业已初具规模,全市印刷企业资产总额5亿元左右,占全市文化企业的83%,其中资产过千万的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过亿元的1家,过千万的8家,过百万的36家。

二、存在的问题

1、文化产业投入比例失调,且未能实现规模经营。

我市文化产业投入比例不协调,且相对不足。主要集中于传统文化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