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及应对措施

张光宇

(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学,四川,成都,610081)

摘要: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是课堂教学管理的一大难题。它不仅影响课堂教学秩序和学生学习活动,更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科学有效的分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并实施相应的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关键词:课堂问题行为;课堂教学管理;对策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概念的界定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在课堂中不遵守行为规范,道德准则,妨碍及干扰课堂活动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果的行为。

我国的心理学家根据调查研究把小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外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直接干扰课堂正常的教学活动的攻击性行为。例如: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擅换座位、传递纸条、等过度亲昵的行为;高声谈笑、发出怪声、敲打做响、做怪异动作等故意惹人注意的行为;语言粗暴、顶撞老师、不服从指挥等反抗性行为等等。

二类是内向性的问题行为,这是指对正常的课堂教学活动不构成直接威胁的一种退缩性行为。例如上课时凝神发呆、胡思乱想、心不在焉等注意涣散行为,胡写乱涂、抄袭作业等草率行为;胆小害羞、不敢主动提问、不敢回答问题的退缩行为等等。虽然这种退缩性行为不会直接干扰课堂秩序,但对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的影响很大,而且对学生自身的人格发展也有极大的危害。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主观原因

大量的课堂问题行为是由学生本身的主观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有:

1、规范不能内化。

行为规范的教育是小学生教育中最重要的内容。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发现,小学生普遍能够领会小学生行为规范的要求,但总有些却不一定按要求做或者做不到。其主要原因在于是他们不能把小学生的行为规范中的要求转变为自身道德信念,不能从内心产生履行这些准则的自觉性。他们的这种由知到行的转化受到了障碍。因此这一类学生表现出了明知故犯的行为。例如有的学生知道无节制地玩电脑游戏是不好的,但就是经不起诱惑,想方设法背着父母玩电脑游戏。

2、行为目标不明确。

小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心理不够成熟,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一般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学习都没有追求的目标,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力。例如,个别学生非常的贪玩,不爱学习,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而且还要父母的监督下才肯写作业,这主要就是因为他们不明白学习是为了什么。如果他的学习有了目标,比如学习是为了满足好奇心或求知欲,为了兴趣为了取得好成绩,为了获得父母的称赞、老师的表扬,那么他们也就有了积极向上的学习动力。

3、责任心不够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在的小学生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在优越的生

活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大胆、活泼、求知欲望强,但是他们的自立意识差,依赖性强,同时还缺乏责任心。比如,小学生仔做值日生工作时马虎应付、敷衍了事,经常忘带红领巾、学习用具等等。缺乏强烈的责任心导致了这些问题行为的出现。

4、小学生自身的心理因素

①厌烦

由于教学内容太难或者太易,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或者由于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语言平淡,甚至无意义重复,学生感到厌烦,因而寻求其它新异的刺激,以示对课堂和老师的不满。

②挫折与紧张的发泄。

对于教师所提出的学习、行为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学生会有不同的反应。有的学生会非常顺利地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有的学生则连遭挫折,经常面临失败的威胁。挫折容易使学生感到紧张,当紧张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学生就会发泄自己的情绪,因此在课堂上表现出异常甚至问题的行为。

③寻求注意与地位。

一些学生的学习成绩差,当他们发现无法从学习或竞赛中获得教师和同学的认可时,常常以问题行为来取得教师和其它同学的注意,从而妄想争得自己在班级体中的位置。(二)客观原因

1、社会因素

社会是人生的大舞台,小学生时刻都在受社会的影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一些不良的因素在社会中蔓延,在小学生中造成了不良的影响。例如:电视镜头中的打打杀杀,粗鲁的言行举止中,小学生在这些场景中潜移默化,以致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模仿这些粗鲁、暴力的言行。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是他们的生活港湾,小学生的一半时间是在家里度过的。因此,家庭对小学生的成长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发现小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是来自家庭的因素。

①隔代抚养

现今的社会,年轻的父母们经常会因工作的原因而无暇顾及自己的孩子。小学生的学习及生活等方面的照料成为了年老的祖父们的职责。祖辈们的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局限了他们的教养方式。而且加上为隔代教养,他们对孩子时常娇惯、溺爱,纵容孩子们的不良行为。就孩子而言,缺少了父母完整的爱,缺少了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易导致心理失调,表现出诸多问题行为。

②家庭教养方式

家庭教育方式在学生的心理成长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的父母只注重小学生知识技能的提高,完全不顾他们的心理感受。有的父母教育方式粗暴,方法简单,动辄对孩子吼叫、批评,导致孩子产生自卑感和失落感。有的父母在处理问题时,缺少说理,总是靠打来“征服”孩子的不当,结果小学生也用此方式去“征服”别人,容易产生暴力行为。有的父母经常当众批评孩子,无视孩子的心理感受和自尊,给孩子造成了心理创伤。有的父母采取放养式的教育,他们的孩子从小就“为所欲为”,没有一定的约束与管制,在学校大家庭中总不自在,容易与同学闹矛盾,更不能自觉的遵守学校纪律。

③父母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也是影响小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原因。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自身的心理健康状况通过言行举止和他们营造的家庭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例如有攻击行为的幼儿来说,他们的不良动机跟家长的错误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当孩子受欺负后,家长会引导:“别人打你,你也还手,这样,以后就没人欺负

你了。”若孩子胆小怕事,家长更会帮着孩子报复别人。家长的这种保护和袒护,使小学生有了一种心安理得的想法。特别是在攻击中占了“便宜”得到“好处”的学生,更滋长了攻击的欲望。

④小学生的健康成长缺少心理养料的供给。

小学生尚小,他们的未来旅途不可能是一帆风顺、事事如意,总有一些或大或小的坎儿。因此,不管是家庭还是学校,都不应把心理健康的目标仅仅定位在矫治、干预上,而应让他们学习并学会排除心理障碍的正确方法,给他们的成长注入自信、承受挫折的能力等养料。这样小学生们长大后才能积极应对生活中的风雨和飘摇,才能快乐幸福的过一生。

3、教师方面的因素

①教师的要求不恰当

有的教师对学生要求的过于严格,学生忙于应付,稍不留意就违反了制度。教师专断地严惩学生以此维护纪律,从而造成师生的矛盾和冲突逐渐尖锐化。相反有的教师对学生则要求过低。通常对学生,放任自流,只要学生不出安全事故就行。这样的教育手段致使课堂涣散,学生行为无拘束,逐渐产生问题行为。

②教师滥用惩罚手段

从表面上看,惩罚是迅速制止课堂内的问题行为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惩罚,不但不能增强学生的纪律性,反而会降低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特别是对学生进行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教师,更使学生产生怨恨情绪,有可能诱发出攻击性的问题行为,也有可能诱发出退缩性的问题行为。

③教师缺乏自我批评的精神。

当问题行为严重地干扰课堂教学时,教师常常产生激怒的情绪,严厉惩处,而很少引咎自责。由于教师缺乏寻找自己在教学和师生关系方面不足之处的主动性,更不在学生面前坦率地承认自己的疏忽,从而加剧了学生的不满情绪。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行为主体,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尊严、需要和权利。这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出发点。据此,在制定课堂规则和纪律时,宜以民主的方式产生。而这样产生的规则(纪律)更能得到大家的遵守。

三、小学生问题行为的纠正

(一)热爱学生,加深师生的信任度。

老师要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是老师的天职。我们既要爱优等生,更要爱那些问题行为的学生,因为只有爱才能使他们受到鼓舞、感到温暖,对前途充满信心,从而积极向上。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不能只是空洞的进行说教,而应采取“润物细无声”的方法使学生心灵受到感化。特别是对有问题行为或情绪不良的学生,爱可以唤起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师生间若有了心灵感应,学生就会愈加信任老师。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有机结合。

很多老师都会利用家庭访问、家长会与孩子和家长一起沟通,但是这样比较正式的场合,始终不能达到情感的沟通。因此,在这个方面,家长、孩子、教师可以共同参加夏令营或其他的非正式的社交活动沟通三者之间的感情,使之相互理解。这是使师生间的感情、同学间的感情、家长与子女间的感情浑成一体溶为一片,并形成一种良好的教育合力的有效途径。(三)搭建平台,让学生适时释放郁气。

小学生虽然年龄尚小,但是很多的问题行为是由于心理发育问题而产生的。如果他们心中的积累的抑郁和怨气得不到释放,就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行为呆板、精神不振、人际关系紧张,严重时还会闹事、出走、轻生等异常或问题行为。教师如果发现学生有这样的行为倾向,可以给他们搭建一个个平台,让他们把苦闷及时尽情地释放出来。如与学生谈心,发现他是由于和父母吵架导致心情不佳,上课不集中精力,老师可以让他们把对家长的不满通通抱怨出来,当学生释放了自己心中的苦闷后,心情自然就会有很大的好转。这样就从根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